正在阅读:

社区志愿者日记:如何在小区里快速锁定感染者?| 上海战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社区志愿者日记:如何在小区里快速锁定感染者?| 上海战疫

与病毒赛跑,就是要分秒必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刘素楠

编者按:

2020年初,老家在湖北的界面新闻记者杨舒鸿吉曾坚守武汉两个多月,持续报道抗疫故事。

今年,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杨舒鸿吉居住的上海闵行区梅陇镇某社区,出现了多例新冠阳性病例,5个楼栋封闭管理,整个小区自3月12日封控至今。期间,他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一边参与社区抗疫,一边采写新闻报道。这是记者的第二篇社区志愿者日记。

上海新冠感染者日增人数持续高位。我所在的闵行区梅陇镇某小区,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核酸筛查和抗原检测,可见战“疫”的焦灼。作为记者和社区志愿者,我以双重身份,见证了基层社区的顽强抗疫。

从3月12日至今,我们小区封闭管理已整整一个月。政府部门向居民免费派送了三次“大礼包”,包括肉类、蔬菜、水果,并发放过一次药品。但是,这些补给仍不能满足近千居民各种各样的生活需求,比如牛奶、鸡蛋,以及年轻居民“翘首以盼”的咖啡、可乐。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们的各种需求,居委会干部从中积极协调,“团长”们陆续开团,大批物资抵达社区。

社区门口的繁忙让我们志愿者又揪心起来,担心已经10余天没有发生新增的社区,会因为频繁的人、物交流再次“破防”。因此,我们细化了团购物资的消杀与分发流程。

在保障居民生活平稳有序的同时,社区里抗原检测与核酸筛查双管齐下,继续寻找潜在感染者。

抗原检测奉行“唯快不破”的秘诀,可以快筛出可疑的感染者。通行的使用规则,是由志愿者分发试剂盒给居民,由居民自测,自行上报。

考虑到我们小区有大量老人,他们可能无法熟悉详细操作,为了精准掌握结果,不漏一人,我们稍稍做了优化,由志愿者上门发放,协助老人做抗原检测。其他居民只需将使用过的试剂盒摆放在家门口,由我们无接触回收即可。

社区开展“全家捅”后,在连续两次抗原检测中,筛查出了两名感染者。其中一名感染者在家发热两天,自行服药,并未向居委会汇报这一情况。如果不是抗原检测,这位感染者被发现的时间将至少推迟两天时间。而且这名感染者还身处非封闭楼栋,风险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因为“核酸码”的出现,核酸检测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在帮助小区居民完成10余次全员核酸后,我们志愿者发现,核酸检测组织得当的关键在于人流的控制。

老年人不熟悉如何在手机上登记获取核酸检测二维码,只能由现场志愿者帮其登记。当一栋楼里的老人偏多时,现场就容易出现人流积压。

4月10日,为了配合新一轮筛查,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流程,上海上线了新的“核酸码”,替代原先的健康云“登记码”。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表示,核酸码一次登记以后,可截屏保存或打印,30天有效并可反复使用,和大家比较熟悉的随申码标准一致,使用的功能也可以互通,比如随申码的亲属码、离线码等。

在上线前一天,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就“核酸码”的使用召开了线上新闻通气会,我当时在家里参加了这个线上会议。

面对记者的连番提问,负责开发“核酸码”的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一一解释。会议结束之后,我整理发布了《上海“核酸码”使用九问九答》

“核酸码”如何升级优化核酸检测流程?

从志愿者的使用角度来看,就是摒弃了对PDA扫码的依赖,志愿者可以通过手机App端,以扫核酸码、录入身份证、手动输入三种方式,快速录入被检测者的个人信息。

从用户角度来看,一个核酸码,可以用30天,避免重复申请,尤其便于老年群体使用。

在会上,这名负责人还向记者透露,“核酸码”不仅实现登记效率的提升,还可以在发现异常结果后,通过大数据赋能,实现病例的精准溯源。

志愿者使用新系统扫取“核酸码”。摄影:杨舒鸿吉

4月10日,我们小区按照市里的要求,对小区居民进行第12次全员核酸检测。

在核酸采样现场,我按照要求,先在采样APP内登记了核酸检测采样点的信息,然后扫取转运箱二维码,再扫取核酸试剂管子上的二维码,并一一录入、匹配试剂管关联的10名居民个人信息。

即便是最繁琐的手动录入,耗时也不超过20秒,效率实实在在得到了提升。

600多人的核酸检测(不包括出现阳性感染者封闭楼栋),只花了3个小时就轻松完成,以往这可能会耗费5个小时。

20个小时后,居民纷纷在微信群里晒出核酸结果。与此同时,单管核酸异常的信息也传送至居委会干部手中。

4月11日下午两点多,正在午休的我被急促的电话叫醒,原来是社区医生要来小区,对核酸异常的人员进行复查。

穿戴好防护装备,我从居委会干部处获得了一份异常人员排查名单。10位居民信息齐全,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门牌号地址以及社区联络人等。已经完成采样的居民信息后面,画上了一个勾。

贴有二维码的转运箱。摄影:杨舒鸿吉

核酸检测机构发现异常结果,会将信息上报系统。系统根据异常结果所在试剂管的二维码定位转运箱,继而通过转运箱锁定小区地址。最终,通过社区掌握的登记信息,10个异常人员所在的具体位置被找出来,社区便可以联系居民通知上门单独采样。

得益于大数据管理,核酸信息系统打通了从发现异常到定位个人的整个流程,时间也大大缩短。

拿到名单后,我和志愿者张颖与两名职业“大白”搭档,进入了两个待排查楼栋,迅速完成了10名异常人员的单独采样。

我和张颖在采样过程中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状态。某一户居民已经出现明显的咳嗽症状,我们猜测,这名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很大。随即,我们加大对该片区域的消杀力度。

采样完成后,我们贴好样本转运箱二维码进行封存,等待样本被送至专业机构进行检测。

刚刚完成采样,不顾高温天下防护服的闷热,我和张颖做好自身消毒工作之后,转身钻入刚刚的楼栋,按户分发抗原检测试剂盒。

在回收试剂时,我清晰地看到了明晃晃的“两道杠”,这是我第一次直面感染者。

张颖则显得淡定很多。此前开展的抗原检测中,她协助的一位居民检出了“两道杠”。“回家后,从里到外,衣服全部换掉,然后彻彻底底的洗了个澡。”张颖说,“第一次遇到时会有点害怕,经历过就不害怕了。”

这位“两道杠”居民,正是刚刚核酸复核名单上的居民。按照程序,我们敦促其立刻完成第二次核抗原自检。再次出现两道杠后,我们登记其详细信息,上报居委会。

根据抗原检测结果,居委会干部立即对该楼栋进行封闭管理,并组织人手进行消杀。在他看来,与病毒赛跑,就是要分秒必争。这场拉力赛,我们已经跑了整整30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社区志愿者日记:如何在小区里快速锁定感染者?| 上海战疫

与病毒赛跑,就是要分秒必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刘素楠

编者按:

2020年初,老家在湖北的界面新闻记者杨舒鸿吉曾坚守武汉两个多月,持续报道抗疫故事。

今年,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杨舒鸿吉居住的上海闵行区梅陇镇某社区,出现了多例新冠阳性病例,5个楼栋封闭管理,整个小区自3月12日封控至今。期间,他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一边参与社区抗疫,一边采写新闻报道。这是记者的第二篇社区志愿者日记。

上海新冠感染者日增人数持续高位。我所在的闵行区梅陇镇某小区,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核酸筛查和抗原检测,可见战“疫”的焦灼。作为记者和社区志愿者,我以双重身份,见证了基层社区的顽强抗疫。

从3月12日至今,我们小区封闭管理已整整一个月。政府部门向居民免费派送了三次“大礼包”,包括肉类、蔬菜、水果,并发放过一次药品。但是,这些补给仍不能满足近千居民各种各样的生活需求,比如牛奶、鸡蛋,以及年轻居民“翘首以盼”的咖啡、可乐。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们的各种需求,居委会干部从中积极协调,“团长”们陆续开团,大批物资抵达社区。

社区门口的繁忙让我们志愿者又揪心起来,担心已经10余天没有发生新增的社区,会因为频繁的人、物交流再次“破防”。因此,我们细化了团购物资的消杀与分发流程。

在保障居民生活平稳有序的同时,社区里抗原检测与核酸筛查双管齐下,继续寻找潜在感染者。

抗原检测奉行“唯快不破”的秘诀,可以快筛出可疑的感染者。通行的使用规则,是由志愿者分发试剂盒给居民,由居民自测,自行上报。

考虑到我们小区有大量老人,他们可能无法熟悉详细操作,为了精准掌握结果,不漏一人,我们稍稍做了优化,由志愿者上门发放,协助老人做抗原检测。其他居民只需将使用过的试剂盒摆放在家门口,由我们无接触回收即可。

社区开展“全家捅”后,在连续两次抗原检测中,筛查出了两名感染者。其中一名感染者在家发热两天,自行服药,并未向居委会汇报这一情况。如果不是抗原检测,这位感染者被发现的时间将至少推迟两天时间。而且这名感染者还身处非封闭楼栋,风险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因为“核酸码”的出现,核酸检测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在帮助小区居民完成10余次全员核酸后,我们志愿者发现,核酸检测组织得当的关键在于人流的控制。

老年人不熟悉如何在手机上登记获取核酸检测二维码,只能由现场志愿者帮其登记。当一栋楼里的老人偏多时,现场就容易出现人流积压。

4月10日,为了配合新一轮筛查,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流程,上海上线了新的“核酸码”,替代原先的健康云“登记码”。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表示,核酸码一次登记以后,可截屏保存或打印,30天有效并可反复使用,和大家比较熟悉的随申码标准一致,使用的功能也可以互通,比如随申码的亲属码、离线码等。

在上线前一天,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就“核酸码”的使用召开了线上新闻通气会,我当时在家里参加了这个线上会议。

面对记者的连番提问,负责开发“核酸码”的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一一解释。会议结束之后,我整理发布了《上海“核酸码”使用九问九答》

“核酸码”如何升级优化核酸检测流程?

从志愿者的使用角度来看,就是摒弃了对PDA扫码的依赖,志愿者可以通过手机App端,以扫核酸码、录入身份证、手动输入三种方式,快速录入被检测者的个人信息。

从用户角度来看,一个核酸码,可以用30天,避免重复申请,尤其便于老年群体使用。

在会上,这名负责人还向记者透露,“核酸码”不仅实现登记效率的提升,还可以在发现异常结果后,通过大数据赋能,实现病例的精准溯源。

志愿者使用新系统扫取“核酸码”。摄影:杨舒鸿吉

4月10日,我们小区按照市里的要求,对小区居民进行第12次全员核酸检测。

在核酸采样现场,我按照要求,先在采样APP内登记了核酸检测采样点的信息,然后扫取转运箱二维码,再扫取核酸试剂管子上的二维码,并一一录入、匹配试剂管关联的10名居民个人信息。

即便是最繁琐的手动录入,耗时也不超过20秒,效率实实在在得到了提升。

600多人的核酸检测(不包括出现阳性感染者封闭楼栋),只花了3个小时就轻松完成,以往这可能会耗费5个小时。

20个小时后,居民纷纷在微信群里晒出核酸结果。与此同时,单管核酸异常的信息也传送至居委会干部手中。

4月11日下午两点多,正在午休的我被急促的电话叫醒,原来是社区医生要来小区,对核酸异常的人员进行复查。

穿戴好防护装备,我从居委会干部处获得了一份异常人员排查名单。10位居民信息齐全,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门牌号地址以及社区联络人等。已经完成采样的居民信息后面,画上了一个勾。

贴有二维码的转运箱。摄影:杨舒鸿吉

核酸检测机构发现异常结果,会将信息上报系统。系统根据异常结果所在试剂管的二维码定位转运箱,继而通过转运箱锁定小区地址。最终,通过社区掌握的登记信息,10个异常人员所在的具体位置被找出来,社区便可以联系居民通知上门单独采样。

得益于大数据管理,核酸信息系统打通了从发现异常到定位个人的整个流程,时间也大大缩短。

拿到名单后,我和志愿者张颖与两名职业“大白”搭档,进入了两个待排查楼栋,迅速完成了10名异常人员的单独采样。

我和张颖在采样过程中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状态。某一户居民已经出现明显的咳嗽症状,我们猜测,这名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很大。随即,我们加大对该片区域的消杀力度。

采样完成后,我们贴好样本转运箱二维码进行封存,等待样本被送至专业机构进行检测。

刚刚完成采样,不顾高温天下防护服的闷热,我和张颖做好自身消毒工作之后,转身钻入刚刚的楼栋,按户分发抗原检测试剂盒。

在回收试剂时,我清晰地看到了明晃晃的“两道杠”,这是我第一次直面感染者。

张颖则显得淡定很多。此前开展的抗原检测中,她协助的一位居民检出了“两道杠”。“回家后,从里到外,衣服全部换掉,然后彻彻底底的洗了个澡。”张颖说,“第一次遇到时会有点害怕,经历过就不害怕了。”

这位“两道杠”居民,正是刚刚核酸复核名单上的居民。按照程序,我们敦促其立刻完成第二次核抗原自检。再次出现两道杠后,我们登记其详细信息,上报居委会。

根据抗原检测结果,居委会干部立即对该楼栋进行封闭管理,并组织人手进行消杀。在他看来,与病毒赛跑,就是要分秒必争。这场拉力赛,我们已经跑了整整30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