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水淹百湖城武汉背后的5大“人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水淹百湖城武汉背后的5大“人祸”

武汉“看海”的成因,到底哪些是天灾和自然地理条件无法抵御的,哪些是人为造成的。

作者:张银银

“杠杆游戏”的两位创作者都在武汉看过很多次“海”,但没有一次可以和今年比。虽然这一次我们都已经没在武汉,而是从各种媒介上获悉。

每逢“看海”,媒体和学者总要批评。首先,我想说,批评是必须的,是媒体和学者的本职,就像公职人员在灾害面前必须冲锋陷阵一样。

同时,有些报道和言论略有偏颇,甚至是偏见,这也是不对的。当然,在灾害面前,公职人员利用各种途径扯淡、推卸责任、唱赞歌、打悲情牌……也都是不负责任和令人愤慨的。

作为一名曾在武汉念书、工作过多年的人,看到近日自己的第二故乡受灾深重,非常难受,默默为这座城市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祈祷无数遍。在水害逐渐退却之时,我想冷静梳理一下,武汉“看海”的成因,哪些是天灾和自然地理条件无法抵御的,哪些是人为造成的。

无论外界的批评多严厉,谁都不能否认,这次武汉暴雨已间歇持续近一周,累计降雨量破历史记录。根据武汉国家基本气象站的统计,从6月30日20时开始至7月6日10时,本轮强降雨已累计降下560.5毫米,破了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

有媒体根据武汉市国土面积乘以周累计降雨量计算,本次武汉一周累计降雨量,相当于下了约40个东湖的水体体积;

另外,了解武汉地理情况的人就知道,这座城市根本就是建在一座巨大的沼泽地里,城市和村落分布其间。地势很低,历史遗留下来的排水条件本身很差。武汉官方新闻发布会上的这个解释确实不假,我绝非给武汉官方“洗地”——翻墙看一下谷歌卫星地图就一目了然。

可是,武汉这次的“海”太深,总不能把所有原因都推卸给极端天气和自然地理条件。

1、疯狂填湖的账无法回避。沙湖以前有多大,现在是多大,盖了多少房子,武汉人和在武汉念过大学的人都是知道的;东湖渔场填了搞欢乐谷,还曾引发过抗议,我都参与过……有些话我就不多说了。

综合媒体报道和资料,1991年到2012年,武汉主城区的湖泊水域面积从22.7万亩下降到8万亩。城区湖泊数量则由新中国成立初的127个变成现在的20多个。而整个武汉市,上世纪50年代,湖泊面积达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缩减为874平方公里。近30年来,又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相当于3万多个标准足球场。

而武汉城区面积由1982年的1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552.61平方公里。后果自己想。

《财新周刊》的于达维在《武汉又看海,疯狂造城的代价还要承受多久?》一文中,引述曾在湖北大学任教的谭术魁、伍维周两位专家研究地方史志的发现:汉口中山大道西北地区,原为面积广阔的后湖,因其纳蓄容量巨大,在1906年至1948年的33年里,汉口日降雨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发生27次,最高达275毫米,后湖地区却未有遭受严重淹渍的记载。

如今后湖已变成繁华市区,却屡遭水侵。

2011年,彼时还叫财新《新世纪》(现在更名为“财新周刊”)曾经写过一篇“水淹百湖城”,说的就是武汉从一个百湖之城如何变成了只有几十个湖,而且真正能够起到排水作用的只有5个湖,这就是多年来疯狂填湖造地的结果;

2、城市管网欠账太多。当然,也可以这么说,中国城市不都这样吗?是啊,所以只要发大水,没有几个城市不“看海”。

2011年内涝过后,武汉水务部门发布了一份渍水报告称,武汉市88处渍水点中,竟有46处是因施工破坏排水管网造成,位于这些渍水点的排水管道,几乎被硬邦邦的水泥和黄泥块堵死。这一情况改善了吗?

近日,武汉官方和媒体被外界揶揄最多的就是,3年前高调宣布,“投资130亿元告别看海”。结果很打脸,武汉水务局说,目前这项计划,只完成40余亿元,完成了170余个排水项目。

至于为何没能按时完成计划,武汉市水务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是由于征地、建设等原因导致部分重要排水项目建设滞后,预计到2018年底,能完成剩余的大部分重点项目。

官方还称,这些项目所处的汉口黄孝河地区、沿江地区、武昌徐东地区、东沙湖地区、汉阳汉钢地区的排水在这次“验收”中均有明显改善。

这点成就值得骄傲吗?

光谷与洪山正是排水项目尚未惠及的地方。广州排水专家李天兵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强降雨后的内涝在很多城市新区开发过程中都会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排水系统不完善”。

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搞笑。老城区建成历史久远,排水设施按说应该更差,新城区都是在现代化设计和标准下建设的,居然更涝,这让人怎么理解?

3、重面子工程和城建,忽略清淤疏浚工作。和很多城市一样,武汉面子工程搞了很多,甚至被BBC嘲讽,城市大拆大建,也影响排水。

为了解决排水问题,武汉提出兴建更多的排水泵站,这也便是130余亿元解决“看海”问题的重点之一。

根据南方周末2012年的报道,当时武汉市拥有排水泵站37座,排水管道总计6037.5公里,只能应对24小时降雨量在100毫米以内的降雨,而超过这一强度的降雨每年在武汉有七八次之多。若要解决渍水之苦,需要投入数以百亿计的资金整治。

这笔钱没有完成投资不说,也有专业人士表示,“不是抽不赢,是排不赢!”“老市政”认为,现在排水的主要问题在于管道的疏浚和改造,有关部门却更偏爱搞水泵这种地面上能看得见的工程。

而去年一场大雨让武汉“看海”后,中青报“冰点周刊”曾这样写道: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住户蹲下来,尽可能平行地伸手指着小区门口的某个方位。大雨后第二天,这个武昌重点军工科研院所老小区地势低洼的门口依然存着深及小腿的积水,院墙上的青苔齐腰高。老住户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里的下水道至少10年没人来疏通了,他们偶尔自己组织起来清理,“有树叶有淤泥,那个味儿啊”。

“老市政”曾亲眼见到疏浚管道的场景,直径1米的管道,淤泥占到80厘米高,只有最上面的小豁口尚能过水。在清理路边的下水通道时,偷懒的做法是直上直下地清理井口杂物,井口之间的管道依然没有疏通。

这种小细节直接影响排水!中青报“冰点周刊”去年的报道说,“那些看不见的细节,才是老百姓的疾苦”;

4、地面过分被硬化,无处渗水。这是很好理解的道理,可是中国城市,过去几乎都存在这个问题。雨下太大,没地方渗,排水管道再大也无济于事,本来武汉还有很多湖可以装雨水,现在填了那么多,更没办法。

武汉市有幸入选国家首批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这意味着,武汉市每年已经获得5亿元国家专项补贴资金,用于探索具有渗漏路面、透水砖、能蓄水的绿色屋顶等设备的海绵城市试点,“把排不出去的水蓄起来,等洪峰过了再挤出来”。

这钱,花出效果了吗?

5、洪水来时腐败无处可藏。这回武汉成为一座渍城,武汉新洲举水凤凰西堤溃烂的伤口上,却传来工程腐败的“噩耗”。

据新华社报道,7月1日晚,武汉新洲区举水河发生特大洪水,凤凰镇郑园村陶家河湾举水河西圩垸发生溃口,口门70多米,附近6个村庄、1个社区被淹。

溃口发生后,据媒体报道,当地村民和官员称,举水西堤已有20多年没有加固。“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好几次国家财政拨款维修加固堤坝,但是最后也没见着修。”

而和这种“无作为”的局面“相映成趣”的是,2014年,武汉水利堤防中心主任唐某在2005年至2013年间,经其手涉及受贿的工程总造价已经接近10亿元,其中就有举水河举西堤加固工程,工程造价为3186万。

当然,溃败的河堤在武汉郊区而非武汉主城,但这不得不令人忧心。

通过报道我们还知道,武汉市水务局原巡视员刘东才也被指控,牵涉进举水堤整险加固工程中,2001年至2012年期间,其利用担任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巡视员的身份,曾收受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武汉分公司副总经理沈某10万元,助其在武汉市连江支堤举水河东堤加固工程施工过程免受地方势力干扰。

这或许是水灾因果循环的一个诱因。

最后,我想说,任何事情都是一根平衡木。一头重、一头轻的结果就是有上有下,这个时候杠杆效应就会显现。

疯狂填湖造城,不重视排水工程,做足了面子却不注重细节的清淤,还有腐败……所有这些压在一起,一座城市难以承受之重——当洪水降临时,它将报复我们。

我希望武汉好,但愿这一次他真的可以反思。

还说一句,这个世界总是不公平,一根杠杆没有可能同时往两头翘,注定了一头在上一头在下。此次长江中游的暴雨灾害受伤的远不止武汉,而在此之前几天,长江上游各地也遭受暴雨袭击,损失惨重。

但因为武汉是中国的特大城市,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所以在话语权上,占有优势。与之对应的,湖南的一些地方、江西的乡下,包括湖北其他地市州的灾情,媒体投射的精力就要小一些。

我只能说,祝他们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水淹百湖城武汉背后的5大“人祸”

武汉“看海”的成因,到底哪些是天灾和自然地理条件无法抵御的,哪些是人为造成的。

作者:张银银

“杠杆游戏”的两位创作者都在武汉看过很多次“海”,但没有一次可以和今年比。虽然这一次我们都已经没在武汉,而是从各种媒介上获悉。

每逢“看海”,媒体和学者总要批评。首先,我想说,批评是必须的,是媒体和学者的本职,就像公职人员在灾害面前必须冲锋陷阵一样。

同时,有些报道和言论略有偏颇,甚至是偏见,这也是不对的。当然,在灾害面前,公职人员利用各种途径扯淡、推卸责任、唱赞歌、打悲情牌……也都是不负责任和令人愤慨的。

作为一名曾在武汉念书、工作过多年的人,看到近日自己的第二故乡受灾深重,非常难受,默默为这座城市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祈祷无数遍。在水害逐渐退却之时,我想冷静梳理一下,武汉“看海”的成因,哪些是天灾和自然地理条件无法抵御的,哪些是人为造成的。

无论外界的批评多严厉,谁都不能否认,这次武汉暴雨已间歇持续近一周,累计降雨量破历史记录。根据武汉国家基本气象站的统计,从6月30日20时开始至7月6日10时,本轮强降雨已累计降下560.5毫米,破了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

有媒体根据武汉市国土面积乘以周累计降雨量计算,本次武汉一周累计降雨量,相当于下了约40个东湖的水体体积;

另外,了解武汉地理情况的人就知道,这座城市根本就是建在一座巨大的沼泽地里,城市和村落分布其间。地势很低,历史遗留下来的排水条件本身很差。武汉官方新闻发布会上的这个解释确实不假,我绝非给武汉官方“洗地”——翻墙看一下谷歌卫星地图就一目了然。

可是,武汉这次的“海”太深,总不能把所有原因都推卸给极端天气和自然地理条件。

1、疯狂填湖的账无法回避。沙湖以前有多大,现在是多大,盖了多少房子,武汉人和在武汉念过大学的人都是知道的;东湖渔场填了搞欢乐谷,还曾引发过抗议,我都参与过……有些话我就不多说了。

综合媒体报道和资料,1991年到2012年,武汉主城区的湖泊水域面积从22.7万亩下降到8万亩。城区湖泊数量则由新中国成立初的127个变成现在的20多个。而整个武汉市,上世纪50年代,湖泊面积达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缩减为874平方公里。近30年来,又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相当于3万多个标准足球场。

而武汉城区面积由1982年的1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552.61平方公里。后果自己想。

《财新周刊》的于达维在《武汉又看海,疯狂造城的代价还要承受多久?》一文中,引述曾在湖北大学任教的谭术魁、伍维周两位专家研究地方史志的发现:汉口中山大道西北地区,原为面积广阔的后湖,因其纳蓄容量巨大,在1906年至1948年的33年里,汉口日降雨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发生27次,最高达275毫米,后湖地区却未有遭受严重淹渍的记载。

如今后湖已变成繁华市区,却屡遭水侵。

2011年,彼时还叫财新《新世纪》(现在更名为“财新周刊”)曾经写过一篇“水淹百湖城”,说的就是武汉从一个百湖之城如何变成了只有几十个湖,而且真正能够起到排水作用的只有5个湖,这就是多年来疯狂填湖造地的结果;

2、城市管网欠账太多。当然,也可以这么说,中国城市不都这样吗?是啊,所以只要发大水,没有几个城市不“看海”。

2011年内涝过后,武汉水务部门发布了一份渍水报告称,武汉市88处渍水点中,竟有46处是因施工破坏排水管网造成,位于这些渍水点的排水管道,几乎被硬邦邦的水泥和黄泥块堵死。这一情况改善了吗?

近日,武汉官方和媒体被外界揶揄最多的就是,3年前高调宣布,“投资130亿元告别看海”。结果很打脸,武汉水务局说,目前这项计划,只完成40余亿元,完成了170余个排水项目。

至于为何没能按时完成计划,武汉市水务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是由于征地、建设等原因导致部分重要排水项目建设滞后,预计到2018年底,能完成剩余的大部分重点项目。

官方还称,这些项目所处的汉口黄孝河地区、沿江地区、武昌徐东地区、东沙湖地区、汉阳汉钢地区的排水在这次“验收”中均有明显改善。

这点成就值得骄傲吗?

光谷与洪山正是排水项目尚未惠及的地方。广州排水专家李天兵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强降雨后的内涝在很多城市新区开发过程中都会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排水系统不完善”。

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搞笑。老城区建成历史久远,排水设施按说应该更差,新城区都是在现代化设计和标准下建设的,居然更涝,这让人怎么理解?

3、重面子工程和城建,忽略清淤疏浚工作。和很多城市一样,武汉面子工程搞了很多,甚至被BBC嘲讽,城市大拆大建,也影响排水。

为了解决排水问题,武汉提出兴建更多的排水泵站,这也便是130余亿元解决“看海”问题的重点之一。

根据南方周末2012年的报道,当时武汉市拥有排水泵站37座,排水管道总计6037.5公里,只能应对24小时降雨量在100毫米以内的降雨,而超过这一强度的降雨每年在武汉有七八次之多。若要解决渍水之苦,需要投入数以百亿计的资金整治。

这笔钱没有完成投资不说,也有专业人士表示,“不是抽不赢,是排不赢!”“老市政”认为,现在排水的主要问题在于管道的疏浚和改造,有关部门却更偏爱搞水泵这种地面上能看得见的工程。

而去年一场大雨让武汉“看海”后,中青报“冰点周刊”曾这样写道: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住户蹲下来,尽可能平行地伸手指着小区门口的某个方位。大雨后第二天,这个武昌重点军工科研院所老小区地势低洼的门口依然存着深及小腿的积水,院墙上的青苔齐腰高。老住户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里的下水道至少10年没人来疏通了,他们偶尔自己组织起来清理,“有树叶有淤泥,那个味儿啊”。

“老市政”曾亲眼见到疏浚管道的场景,直径1米的管道,淤泥占到80厘米高,只有最上面的小豁口尚能过水。在清理路边的下水通道时,偷懒的做法是直上直下地清理井口杂物,井口之间的管道依然没有疏通。

这种小细节直接影响排水!中青报“冰点周刊”去年的报道说,“那些看不见的细节,才是老百姓的疾苦”;

4、地面过分被硬化,无处渗水。这是很好理解的道理,可是中国城市,过去几乎都存在这个问题。雨下太大,没地方渗,排水管道再大也无济于事,本来武汉还有很多湖可以装雨水,现在填了那么多,更没办法。

武汉市有幸入选国家首批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这意味着,武汉市每年已经获得5亿元国家专项补贴资金,用于探索具有渗漏路面、透水砖、能蓄水的绿色屋顶等设备的海绵城市试点,“把排不出去的水蓄起来,等洪峰过了再挤出来”。

这钱,花出效果了吗?

5、洪水来时腐败无处可藏。这回武汉成为一座渍城,武汉新洲举水凤凰西堤溃烂的伤口上,却传来工程腐败的“噩耗”。

据新华社报道,7月1日晚,武汉新洲区举水河发生特大洪水,凤凰镇郑园村陶家河湾举水河西圩垸发生溃口,口门70多米,附近6个村庄、1个社区被淹。

溃口发生后,据媒体报道,当地村民和官员称,举水西堤已有20多年没有加固。“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好几次国家财政拨款维修加固堤坝,但是最后也没见着修。”

而和这种“无作为”的局面“相映成趣”的是,2014年,武汉水利堤防中心主任唐某在2005年至2013年间,经其手涉及受贿的工程总造价已经接近10亿元,其中就有举水河举西堤加固工程,工程造价为3186万。

当然,溃败的河堤在武汉郊区而非武汉主城,但这不得不令人忧心。

通过报道我们还知道,武汉市水务局原巡视员刘东才也被指控,牵涉进举水堤整险加固工程中,2001年至2012年期间,其利用担任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巡视员的身份,曾收受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武汉分公司副总经理沈某10万元,助其在武汉市连江支堤举水河东堤加固工程施工过程免受地方势力干扰。

这或许是水灾因果循环的一个诱因。

最后,我想说,任何事情都是一根平衡木。一头重、一头轻的结果就是有上有下,这个时候杠杆效应就会显现。

疯狂填湖造城,不重视排水工程,做足了面子却不注重细节的清淤,还有腐败……所有这些压在一起,一座城市难以承受之重——当洪水降临时,它将报复我们。

我希望武汉好,但愿这一次他真的可以反思。

还说一句,这个世界总是不公平,一根杠杆没有可能同时往两头翘,注定了一头在上一头在下。此次长江中游的暴雨灾害受伤的远不止武汉,而在此之前几天,长江上游各地也遭受暴雨袭击,损失惨重。

但因为武汉是中国的特大城市,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所以在话语权上,占有优势。与之对应的,湖南的一些地方、江西的乡下,包括湖北其他地市州的灾情,媒体投射的精力就要小一些。

我只能说,祝他们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