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以新工科思维,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事实上,统筹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试点,是国家将产教融合向纵深推进的重大战略决策。而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一招。
4月14日-19日,青岛市进入“两会”时间。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带来了一份《关于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议案》。

目前,青岛正在聚力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正当其时。
“青岛是首批申报产教融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全市拥有各类普通高校41所,在校生近40万人,还有各类高职(中职)院校80所,在校生20万人。”陈克正说,青岛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明确了现代海洋等九大优势特色产业,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四新”经济迅速起势。
在陈克正看来,青岛“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按照国家中心城市标准,建成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成制造强市、人才强市和数字青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要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 “四链合一”,激发全社会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这些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在人才方面,以山东的企业为例,其与“北、上、广、深”的人才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虽然山东各地市纷纷采取了一系列人才吸引政策,但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
于此,陈克正在提案中给出了三项建议。
创新融合平台载体建设
产学研协同育人涉及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等多元主体,涉及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多维要素。
“产学研协同育人不仅需要物理空间上的平台载体支撑,更呼唤新的生产力组织方式,需要构建各创新要素互促共融的开放共享平台。”陈克正说,例如国家发改委支持北大、清华、厦大等部分高校启动试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旨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和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加强“卡脖子”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
“这些项目面向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促进了高校和企业间的紧密协同合作,促进了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创新要素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推动重大理论研究实现新突破。”
陈克正分析称,驻青高校多数是应青岛的产业而生,又因青岛的产业而兴。“应着重考虑驻青高校在对接产业行业的特色优势,前瞻布局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驻青高校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针对目前我市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此外,他认为,还应鼓励行业骨干企业、高校或行业协会联合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区域内或行业内的企业和学校共享基地资源、项目。深化与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探索建设集学生科创实习训练、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校企联合科技攻关于一体的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机制
“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就是以制度创新为目标、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促进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陈克正分析道。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要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已共建‘行业+领先企业’产教融合生态的倡议。为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落地,还应从财政等激励政策、强化产业和教育政策牵引等方面进行支持。”
加强各类协同育人资源配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我们要按照国家关于产教融合的重大部署,优化配置服务资源、加强政策协调、推进协同创新。”陈克正说,建设一批具有青岛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构建资源保障共享机制和多维立体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围绕师资队伍、企业实习、工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
“青岛科技大学作为驻青高校和行业特色大学,站在新起点上,提出了到‘十四五’末建成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陈克正说,要鼓励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制定符合行业转型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共同制定校人才培养方案,并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环境。
陈克正介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青岛科技大学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相关专业资源,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紧密结合,如学校与海尔卡奥斯、青岛双星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共建橡胶行业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橡胶产业链,共建橡胶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橡胶行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再如学校作为六方共建单位之一,发起建设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模式,探索了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新思路,构筑拔尖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转化“双高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