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尽量省下食物,给邻居送过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尽量省下食物,给邻居送过去”

人们自发搭建互助平台,主动认领“团长”“楼长”,向行动或沟通存在障碍的邻居提供支持,为“抗疫”助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记者 | 见习记者 朱恩民 实习记者 张旭

编辑 | 赵孟

来上海第8年,艾米没想到自己突然成了一名“团长”。

这是互联网时代对“社区团购”负责人的称呼,也是当前上海家喻户晓的新角色。

2022年3月底,新一轮新冠疫情让这座城市2000多万人的生活陷入停滞。突然到来的封控,激活了人们互助的精神,将这些原本陌生的人变成了“亲人”。

寻找生活物资是当务之急。在公共服务疲于应对的当下,人们自发搭建互助平台,主动认领“团长”“楼长”,向行动或沟通存在障碍的邻居提供支持,为“抗疫”助力。

“团长”

艾米住在浦东新区一栋酒店公寓里,这是她经历的第二次“居家隔离”。

两周前,她刚结束为期9天的隔离。而这次,她与丈夫分别隔离于黄浦江东西两岸。3月27日,丈夫正好去浦西办事,两人自此已分别20多天。

公寓里,与艾米同时被封的还有191人,其中包括6名外国人和2名公寓管家。住户们以年轻上班族居多,平时餐饮以点外卖为主,尽管大家提前准备了可维系数天的食物,但困难仍逐渐显现。

封控期间,艾米给邻居做的海鲜面。受访者 图

封控之初,买菜难成为上海市民热议的话题。线上电商平台成为不少人首选的补给渠道,但碍于份额和运力限制,难以满足需求。一位市民告诉界面新闻,“能抢到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她下载了手机应用市场里几乎所有的购物软件,并且根据各个平台的不同抢菜时间,从早到晚依次设定闹钟,但也“不可能抢得到”。

屡次失败后,这位市民不再定闹钟,而是全天蹲守电商平台期望“捡漏”,这是她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她成功抢到过自嗨锅(一种自热火锅),2公里50元的跑腿费也没让她丝毫犹豫,“一犹豫就没货了”。

4月1日当天,艾米所在公寓的管家便开始在网上联系本地商家进行团购。此时上海正面临物资供应和配送等资源紧缺问题,面对高价、预付全款等苛刻条件,在连对方的资质都无法核实的情况下,公寓管家也只能赌一把。所幸,商家按时发货了。

但之前联系的供应商在发过几次货后不再接“小单”,艾米所在公寓迫切需要新的供货渠道。艾米在房地产公司做过财务工作,代理过保健品,还和丈夫经营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借助丰富的人脉,她很快找到了物资渠道,顺理成章成了“团长”。

一些物业管理滞后的老旧小区,人们应对封控的办法则要麻烦许多。王辉和女友租住在长宁区仙霞街道一所老小区内,他们都没料到封控持续至今。

王辉本以为储备的物资是充足的。他在封控前抢购了一些食材,加上社区于4月2日发过一次补给,应付为期4天的封控完全足够。表面平稳的疫情防控情况也让他放松了警惕,之前这里没有出现过1例感染者,附近除了不能堂食,一切如常。

但随着4月6日小区里新增1例确诊患者,形势顿时严峻起来。“14天封控跑不了”,他心想,仅够维系数日的食物储备让他忧心。王辉赶紧在网购平台下单生鲜食品,但根本抢不到,大部分平台甚至不能配送到他所在的小区。

有感于物资紧缺的紧迫性,4月6日当天,王辉所在小区有人紧急创建了一个业主微信群。这所建成于1980年代的老小区本没有业主群,物业管理不成熟,主要靠居委会几名“老大爷”“老大妈”负责,平时和外来年轻住户之间几无交集。

王辉很快加入群聊,他又自发和其他几个住户打印了一些入群的二维码,粘贴在小区各个楼道口,以方便其他住户,特别是老年人扫码进群。通过拉人、扫码等方式,业主们陆续进群,并以此作为集体沟通的平台。

“楼长”

封控隔离之际,社区团购成为绝大多数上海人获取物资的主要方式,团长角色也应运而生。一般来说,团长并非由政府组织推选产生,而是社区居民凭借个人对接物资供应商的能力自然产生,其任务包括但不仅限于:联系货源、选品、沟通物流、群接龙收付款、联动志愿者发放物资等。

负责团购并不容易。艾米回忆,起初群里常有人质疑团购价格过高,她需要及时作出解释;公寓里的外国人也会因为语言沟通障碍而求助,仅仅靠群聊翻译不能解答他们的疑问,这需要艾米私信沟通清楚。

王辉的团购经历最初也不顺利。他介绍,相比其他小区较为完善的业主沟通渠道,他所在小区的团购行为明显滞后,第一次团购的牛奶、大米、蔬菜都没货,最终成团的只有年轻人可以接受的预制菜。几天后,团购才渐入正轨。

疫情管控下,卖方掌控着团购主导权,上百份的起送数量或成千上万的订购金额是成团的“标配”,并且价格和质量信息也千差万别。此前,王辉听闻其他社区有人因接触外来快递而感染新冠,这让他尤其关心货物的安全问题,菜品的质量和价格问题反倒位于其次。

邻里之间互助的聊天记录。受访者 图

王辉所在小区老年人比例较高,800多户居民里老年人占三成以上。团购之初,独居的老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在群里接龙和付款,也总有错填或者漏填信息的情况,这需要团长针对性的处理。此外,目前所有的团购都要向社区报备,团长还得和街道、社区协调。团购的分配问题也很繁杂。在菜品送达小区门口后,物业一般会进行消杀,此外还需要志愿者按楼栋挑拣和搬运。

诸多任务加于团长一人,亟需进行分工,“楼长”的角色应运而生。

王辉就是他所在楼栋的楼长,为此他于4月9日创建专属于楼栋的微信群。他介绍,这并非居委会所认证的“职务”,而是作为辅助团长的志愿者角色,自发分担团长的任务。具体而言,在团长发布团购的前期统计信息,并将统计结果反馈给团长;团购物品送达后,帮助志愿者把物品依次送到每栋居民楼下。

作为社区团购的志愿者,王辉有时也觉得无奈。他心里清楚,自己只是自发加入社会公益性活动,没有任何权力,工作顺利与否完全靠居民的自觉性。但小区里的中老年人,往往认为他和居委会有关系,也是团购事项的责任承担者。如果团购出了问题,居民在联系不上居委会的情况下,会质疑物资的价格和质量问题,甚至怀疑他和其他团购活动的组织者有不当行为,这让他感到委屈。

“馈赠”

因为有了第一次隔离的经验,艾米提前在冰箱里囤满了食物,她还为健身准备了一个月用量的代餐。但最近,艾米的食物也不够了。

她现在多了“两张嘴”。自4月1日起,她每天都要做饭给公寓里的两位邻居吃。一位是公寓管家,还有一位是泰国人,他俩平时都是以点外卖为主,而且泰国人的微信出了问题,没法参与公寓群里的团购。艾米想帮帮他们,她觉得一生中可能很难再经历疫情封控,尽管自己不可能永远做“活雷锋”,也应当珍惜这段封控期的相遇。

现在,艾米每天的早晚餐只吃代餐,这样可以省一点食物。她根据所学的营养学知识,按照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5 : 3 : 2的比例来准备食物。两位邻居每天早饭自己解决,午餐和晚餐由艾米提供。

由于疫情防控隔离要求,艾米只能从门缝里将食物递给他们,或者放到门口地上。为此她心里总过意不去,作为福建人,她从小耳濡目染的待客之道是,无论如何也应当将客人请进家里喝杯茶,但这些只能暂放一边。

此外,艾米还准备了一大罐“独门配方”的调料。她发现公寓里不少邻居尽管有厨具,但缺少调料,特别是对于不会做饭的人,合适的调料包可解燃眉之急。

她的配方其实很简单,把胡椒粉、五香粉、盐、鸡精等调料全部掺在一起,自己去品鉴味道如何,不断添加调整,一直到味道合适。让她高兴的是,公寓里的外国友人还挺喜欢她的“中国制造”调料,并且也回赠给她自己国家的食物。

封控期间,王辉也经历过不少邻里互助的事情。楼栋群里,但凡谁缺了物资说一声,总有响应者提供帮助,也有邻居愿意分享多余的物资,一般是放在家门口凭需自取,获赠者也会带上自家有的物资进行回馈。王辉强调,这不是“以物易物”,而是邻里之间礼物的馈赠,是情谊。

令王辉印象最深的是304室“李阿姨”回赠的一块咸肉。4月11日,“李阿姨”家里缺鸡蛋,在楼栋群里发消息称,愿意付钱买鸡蛋,正好被王辉看到。他立即拿了一些鸡蛋放到李阿姨门口,并表示不收钱。他告诉“李阿姨”,自己家里也有老人,能够提供帮助是邻里之间的缘分。次日上午,“李阿姨”专门送来一块咸肉作为回礼,并将咸肉的具体做法亲笔写给他。这让王辉感动不已。

“李阿姨”手写的咸肉制作方法。受访者 图

王辉说,他所在楼栋共住有21户居民,其中有3户是空巢老人,年龄大约六七十岁。这几位老人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他们的子女主动联系王辉,并加了微信请教抢菜的方法。王辉看到老年邻居的快递在楼下,会帮忙送到家门口,有时他也会多团购一些菜分送给老人们。

封控前,由于老旧小区的管理问题,王辉从未将这里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小区,但封控期间业主们互助生活,他“体会到了小区的含义”。之前邻居之间基本不会联系,现在大家会因经常交流日益熟悉。“我也不是上海本地人,一直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次真的是很好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在特殊时期,大家必须要抱团取暖。”

艾米也因此结识不少朋友。她住在公寓一年多,此前甚至不认识隔壁邻居。她记得第一次隔离时创建的业主群里充满琐碎和纷争,但现在更多的是积极的互动。最近,群里有邻居还提议,等解封后大家见面聚一聚,好好吃顿饭。

(文中艾米和王辉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尽量省下食物,给邻居送过去”

人们自发搭建互助平台,主动认领“团长”“楼长”,向行动或沟通存在障碍的邻居提供支持,为“抗疫”助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记者 | 见习记者 朱恩民 实习记者 张旭

编辑 | 赵孟

来上海第8年,艾米没想到自己突然成了一名“团长”。

这是互联网时代对“社区团购”负责人的称呼,也是当前上海家喻户晓的新角色。

2022年3月底,新一轮新冠疫情让这座城市2000多万人的生活陷入停滞。突然到来的封控,激活了人们互助的精神,将这些原本陌生的人变成了“亲人”。

寻找生活物资是当务之急。在公共服务疲于应对的当下,人们自发搭建互助平台,主动认领“团长”“楼长”,向行动或沟通存在障碍的邻居提供支持,为“抗疫”助力。

“团长”

艾米住在浦东新区一栋酒店公寓里,这是她经历的第二次“居家隔离”。

两周前,她刚结束为期9天的隔离。而这次,她与丈夫分别隔离于黄浦江东西两岸。3月27日,丈夫正好去浦西办事,两人自此已分别20多天。

公寓里,与艾米同时被封的还有191人,其中包括6名外国人和2名公寓管家。住户们以年轻上班族居多,平时餐饮以点外卖为主,尽管大家提前准备了可维系数天的食物,但困难仍逐渐显现。

封控期间,艾米给邻居做的海鲜面。受访者 图

封控之初,买菜难成为上海市民热议的话题。线上电商平台成为不少人首选的补给渠道,但碍于份额和运力限制,难以满足需求。一位市民告诉界面新闻,“能抢到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她下载了手机应用市场里几乎所有的购物软件,并且根据各个平台的不同抢菜时间,从早到晚依次设定闹钟,但也“不可能抢得到”。

屡次失败后,这位市民不再定闹钟,而是全天蹲守电商平台期望“捡漏”,这是她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她成功抢到过自嗨锅(一种自热火锅),2公里50元的跑腿费也没让她丝毫犹豫,“一犹豫就没货了”。

4月1日当天,艾米所在公寓的管家便开始在网上联系本地商家进行团购。此时上海正面临物资供应和配送等资源紧缺问题,面对高价、预付全款等苛刻条件,在连对方的资质都无法核实的情况下,公寓管家也只能赌一把。所幸,商家按时发货了。

但之前联系的供应商在发过几次货后不再接“小单”,艾米所在公寓迫切需要新的供货渠道。艾米在房地产公司做过财务工作,代理过保健品,还和丈夫经营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借助丰富的人脉,她很快找到了物资渠道,顺理成章成了“团长”。

一些物业管理滞后的老旧小区,人们应对封控的办法则要麻烦许多。王辉和女友租住在长宁区仙霞街道一所老小区内,他们都没料到封控持续至今。

王辉本以为储备的物资是充足的。他在封控前抢购了一些食材,加上社区于4月2日发过一次补给,应付为期4天的封控完全足够。表面平稳的疫情防控情况也让他放松了警惕,之前这里没有出现过1例感染者,附近除了不能堂食,一切如常。

但随着4月6日小区里新增1例确诊患者,形势顿时严峻起来。“14天封控跑不了”,他心想,仅够维系数日的食物储备让他忧心。王辉赶紧在网购平台下单生鲜食品,但根本抢不到,大部分平台甚至不能配送到他所在的小区。

有感于物资紧缺的紧迫性,4月6日当天,王辉所在小区有人紧急创建了一个业主微信群。这所建成于1980年代的老小区本没有业主群,物业管理不成熟,主要靠居委会几名“老大爷”“老大妈”负责,平时和外来年轻住户之间几无交集。

王辉很快加入群聊,他又自发和其他几个住户打印了一些入群的二维码,粘贴在小区各个楼道口,以方便其他住户,特别是老年人扫码进群。通过拉人、扫码等方式,业主们陆续进群,并以此作为集体沟通的平台。

“楼长”

封控隔离之际,社区团购成为绝大多数上海人获取物资的主要方式,团长角色也应运而生。一般来说,团长并非由政府组织推选产生,而是社区居民凭借个人对接物资供应商的能力自然产生,其任务包括但不仅限于:联系货源、选品、沟通物流、群接龙收付款、联动志愿者发放物资等。

负责团购并不容易。艾米回忆,起初群里常有人质疑团购价格过高,她需要及时作出解释;公寓里的外国人也会因为语言沟通障碍而求助,仅仅靠群聊翻译不能解答他们的疑问,这需要艾米私信沟通清楚。

王辉的团购经历最初也不顺利。他介绍,相比其他小区较为完善的业主沟通渠道,他所在小区的团购行为明显滞后,第一次团购的牛奶、大米、蔬菜都没货,最终成团的只有年轻人可以接受的预制菜。几天后,团购才渐入正轨。

疫情管控下,卖方掌控着团购主导权,上百份的起送数量或成千上万的订购金额是成团的“标配”,并且价格和质量信息也千差万别。此前,王辉听闻其他社区有人因接触外来快递而感染新冠,这让他尤其关心货物的安全问题,菜品的质量和价格问题反倒位于其次。

邻里之间互助的聊天记录。受访者 图

王辉所在小区老年人比例较高,800多户居民里老年人占三成以上。团购之初,独居的老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在群里接龙和付款,也总有错填或者漏填信息的情况,这需要团长针对性的处理。此外,目前所有的团购都要向社区报备,团长还得和街道、社区协调。团购的分配问题也很繁杂。在菜品送达小区门口后,物业一般会进行消杀,此外还需要志愿者按楼栋挑拣和搬运。

诸多任务加于团长一人,亟需进行分工,“楼长”的角色应运而生。

王辉就是他所在楼栋的楼长,为此他于4月9日创建专属于楼栋的微信群。他介绍,这并非居委会所认证的“职务”,而是作为辅助团长的志愿者角色,自发分担团长的任务。具体而言,在团长发布团购的前期统计信息,并将统计结果反馈给团长;团购物品送达后,帮助志愿者把物品依次送到每栋居民楼下。

作为社区团购的志愿者,王辉有时也觉得无奈。他心里清楚,自己只是自发加入社会公益性活动,没有任何权力,工作顺利与否完全靠居民的自觉性。但小区里的中老年人,往往认为他和居委会有关系,也是团购事项的责任承担者。如果团购出了问题,居民在联系不上居委会的情况下,会质疑物资的价格和质量问题,甚至怀疑他和其他团购活动的组织者有不当行为,这让他感到委屈。

“馈赠”

因为有了第一次隔离的经验,艾米提前在冰箱里囤满了食物,她还为健身准备了一个月用量的代餐。但最近,艾米的食物也不够了。

她现在多了“两张嘴”。自4月1日起,她每天都要做饭给公寓里的两位邻居吃。一位是公寓管家,还有一位是泰国人,他俩平时都是以点外卖为主,而且泰国人的微信出了问题,没法参与公寓群里的团购。艾米想帮帮他们,她觉得一生中可能很难再经历疫情封控,尽管自己不可能永远做“活雷锋”,也应当珍惜这段封控期的相遇。

现在,艾米每天的早晚餐只吃代餐,这样可以省一点食物。她根据所学的营养学知识,按照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5 : 3 : 2的比例来准备食物。两位邻居每天早饭自己解决,午餐和晚餐由艾米提供。

由于疫情防控隔离要求,艾米只能从门缝里将食物递给他们,或者放到门口地上。为此她心里总过意不去,作为福建人,她从小耳濡目染的待客之道是,无论如何也应当将客人请进家里喝杯茶,但这些只能暂放一边。

此外,艾米还准备了一大罐“独门配方”的调料。她发现公寓里不少邻居尽管有厨具,但缺少调料,特别是对于不会做饭的人,合适的调料包可解燃眉之急。

她的配方其实很简单,把胡椒粉、五香粉、盐、鸡精等调料全部掺在一起,自己去品鉴味道如何,不断添加调整,一直到味道合适。让她高兴的是,公寓里的外国友人还挺喜欢她的“中国制造”调料,并且也回赠给她自己国家的食物。

封控期间,王辉也经历过不少邻里互助的事情。楼栋群里,但凡谁缺了物资说一声,总有响应者提供帮助,也有邻居愿意分享多余的物资,一般是放在家门口凭需自取,获赠者也会带上自家有的物资进行回馈。王辉强调,这不是“以物易物”,而是邻里之间礼物的馈赠,是情谊。

令王辉印象最深的是304室“李阿姨”回赠的一块咸肉。4月11日,“李阿姨”家里缺鸡蛋,在楼栋群里发消息称,愿意付钱买鸡蛋,正好被王辉看到。他立即拿了一些鸡蛋放到李阿姨门口,并表示不收钱。他告诉“李阿姨”,自己家里也有老人,能够提供帮助是邻里之间的缘分。次日上午,“李阿姨”专门送来一块咸肉作为回礼,并将咸肉的具体做法亲笔写给他。这让王辉感动不已。

“李阿姨”手写的咸肉制作方法。受访者 图

王辉说,他所在楼栋共住有21户居民,其中有3户是空巢老人,年龄大约六七十岁。这几位老人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他们的子女主动联系王辉,并加了微信请教抢菜的方法。王辉看到老年邻居的快递在楼下,会帮忙送到家门口,有时他也会多团购一些菜分送给老人们。

封控前,由于老旧小区的管理问题,王辉从未将这里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小区,但封控期间业主们互助生活,他“体会到了小区的含义”。之前邻居之间基本不会联系,现在大家会因经常交流日益熟悉。“我也不是上海本地人,一直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次真的是很好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在特殊时期,大家必须要抱团取暖。”

艾米也因此结识不少朋友。她住在公寓一年多,此前甚至不认识隔壁邻居。她记得第一次隔离时创建的业主群里充满琐碎和纷争,但现在更多的是积极的互动。最近,群里有邻居还提议,等解封后大家见面聚一聚,好好吃顿饭。

(文中艾米和王辉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