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围猎客厅1平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围猎客厅1平米

“真有人能坚持在家健身吗?”,其中绝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能。

文|最话FunTalk  孙鹏

编辑|王芳洁

疫情期间,我上海的朋友,一位中年男士,赢得了舞力全开的超级巨星称号,积分超过1万。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确实是在疫情之后风靡的,人们在客厅里辟出1平米,用于健身。于是,在2021年的前九个月里,Keep实现了同比41.3%的营收增长,终于在7年创业长跑后,递交了招股说明书。

而模仿美国Mirror的健身镜FITURE,一经推出便引爆了小红书,随后数十个国产品牌加入了镜子大军。同时,基于loT物联网平台的构建需求,越来越多的巨头进入到这个猎场,从小米到华为。而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多年的百度,更亲自下场,推出了智能健身镜。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是线上健身APP,也已经将智能硬件作为了营收的重要来源。根据Keep招股书显示,电商业务是营收的第一支柱,包括健身装备、跑步机等健身机械、食品等自有品牌。该项业务在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9.7%、57.5%和55.1%。

和智能健身器材同时站在一平米内的,是大量家庭健身用户。例如我的另一位朋友王川(化名),她是Keep的资深付费会员,并已拥有一款智能椭圆机接近两年时间。

但她告诉我,过去两年多里,她一斤也没瘦。

01

李洋(化名)把一款FITURE智能健身镜放进了购物车里。在此之前,她已经在小红书、直播间里被反复种草了。

“以往人们在家健身时,也可以通过电视或者手机App学习健身课程,但这些都只能做单向输出,相比之下,镜子可以让用户跟随教练动作的同时看到自己,带有ai功能的智能健身镜甚至还能够进行实时的动作矫正。并且,智能健身镜还能做到手机和电视无法实现的数据记录监测功能。”这是她说服自己的理由。

于是,这款售价3199元的健身镜很快进入到了李洋的合租房里,镜子看起来挺不错,自带底座,不需要安装,也送了一段时间会员。

成立于2019年的FITURE无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数十家智能健身镜品牌中的先驱,从2020年9月到2021年连续获得4笔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近4亿美元,估值一度达到15亿美元,一跃成为独角兽。

其实早在2012年,美国著名健身品牌Peloton已经开始尝试将健身器材智能化,推出了智能动感单车和智能跑步机,这两个产品均带有一块智能屏幕,可以让人边运动边通过智能屏幕学习线上课程,进行了软硬件相结合的尝试。

在2018年,美国公司Mirror推出了智能健身镜这一新的产品形态,引领了新的潮流,仅在欧美国家就陆续诞生了FORME、VAHA、Tonal、Tempo等十余家健身镜品牌。随后,在2020年6月Lululemon斥资5亿美元将Mirror收购,智能健身镜在资本市场被带飞。

“比在健身房办卡和请私教花费少,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还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健身,性价比也高。”上班族张喆说,“北京的健身房年卡最少4千起,私教300一节起,而且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各种原因就不去了,健身卡就浪费了,算下来去一次健身房要花400元以上。健身镜虽然有点贵,但里面有很多课程,足够我练上好几年,男朋友可以一起用,以后有了孩子还能一起做运动,算下来觉得挺值得。”

但其实,购买健身镜并不是一次性支出,除硬件本身的价格,用户还需为订阅内容缴纳费用。FITURE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远声曾表示,FITURE的商业模式是“苹果+奈菲+Facebook”,就是开发出像苹果一样的好的产品,然后通过内容订阅付费,加上类似Facebook一样的健身社区。

据了解,目前,FITURE的会员费用为99元/月,连续续费的价格则为92元/月。

当然,这个价格和线下健身房、团课相比,并不算高。但在实际使用了健身镜后,李洋有了不同的感受。她发现,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能提供实时动作纠正功能,相当一部分和其他的线上课程无异,并且教练“悬浮”在黑色的镜面之上,就观感来说,还不如在豪宅里跳操的卡梅拉。

渐渐的,李洋减少了锻炼频次。她后来统计过,头两个月,她使用FITURE的次数一共十几次,第三个月是零次,第四个月也是零次。

当然,她通过运动健身实现的瘦身效果也是零。很快,她在家附近的健身房办了一张健身卡。

02

近两年来,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大众的健康意识开始觉醒,同时疫情也使得线下健身门店受到较大冲击,推动以家庭运动场景为主的新式智能健身赛道加速崛起。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其中明确,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达到38.5%。

计划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能体育等体育产业,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借着2020东京奥运会和2022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健身领域也被市场广泛认为还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健身人口增长至7029万,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2%,同比增长3.19%,同期美国则为15.2%,国内健身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市场规模能达到约180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820亿元人民币。其中仅健身镜的市场规模就能达到约112亿元人民币。

天时地利人和,让智能健身镜在2021年的双11彻底爆发。众多品牌都想成长为中国版的Peloton,在国内的家庭健身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此前,据天猫平台统计,已经有67个智能健身镜品牌在天猫开店或正在开店。

这一盛况被张远声称作“魔镜大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几乎不存在,而稍有经验的人才已经成为了智能健身行业的香饽饽。据《最话》了解,FITURE的管理者出现了陆续的出走。例如,近期获得PRE-A轮融资的数字化力量健身产品速境,其创始人刘韬原为FITURE的产品经理。

此外,还有更多品类的智能健身器材袭向客厅一平米。例如线上健身软件Keep和线下共享健身房乐刻运动,相继推出了智能动感单车KeepC1 Pro和智能健身镜LITTAMIRROR。此外,还有以莫比、Yesoul野小兽为代表的专做智能健身产品的新兴品牌。以Yesoul野小兽为例,其已经推出了动感单车、跑步机、划船机、椭圆机四大产品系列。

在这些企业背后,是各大巨头的loT布局。“我们十分看好家庭健身赛道”,小米集团战略投资部管理合伙人李建滨说过。

从手环开始,小米很早就开始布局家庭健身生态链,推出了小米手表、体脂秤、健身车筋膜枪、走步机等多个健身硬件产品。在小米商城单独开辟了智能健康产品分类。

通过构建loT物联网平台链接万物是小米的目标,于是家庭场景使用的健身产品进入到了小米的视野,小米开启了投资、开放软硬件能力的健身赛道的全面布局。

仅2021年,3月,爱动健身获小米亿元融资。爱动健身创始于2013年,是国内最大团体健身课程运营商及团体健身教练平台,也是唯一可提供综合课程解决方案的健身课程研发和分发机构。8月,小米投资了健身服务APP“e健身”,提供健身课程的开发及培训等。10月,小米领投了“Yesoul野小兽”。

华为同样不甘其后。华为消费者BG智能穿戴与运动健康产品线总裁张炜在2021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发布华为运动健康全栈升级战略,加速硬件与软件健康生态的投入。

除自有品牌的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之外,华为还持续开放HUAWEIHealth、HUAWEIResearch、WearEngine、鸿蒙智联了四大能力,赋能合作伙伴。

因此,当下绝大部分智能健身器材都实现了基于loT的软硬件一体化服务。但产品体验能否和科技加成正相关呢?

至少,在王川那儿,答案是不确定。2020年7月,她曾经花4199元买过一台莫比椭圆机。不知是否为了节约成本,还是为了实现极简的外观造型,这款椭圆机没有一个控制钮,只能通过手机APP来操作,也就是说,如果要在使用椭圆机的同时看视频,就需要在视频软件和健身软件之间经常切换,后来,王川干脆在椭圆机旁边又竖了一根手机支架。

“其实品牌方提供了不少健身课程,让大家跟练,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很多人用椭圆机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看视频。”,王川说。

03

李洋的健身镜最终还是变成了穿衣镜。

其实她对此早有预期,毕竟以往因为消费冲动买的东西太多了,有“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iPadPro,有想要做成个人电子图书馆,却最终沦为泡面盖板的Kindle,也有用不了几次的榨汁机、面包机、烤箱……尤其在运动领域,像跑步机、动感单车等适应家庭健身的器材最终成为了非常好用的“晾衣架”。

这是智能健身镜等产品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坚持运动就像坚持学习一样是反人性的,在没人监督,没人指导,甚至没人交流的家庭健身场景下,能够持续坚持下去需要极大的个人意志力和自制力。在这种场景下,复购、口碑转介绍都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方面,可能就需要智能健身镜等产品更加“智能”,在交互方面做到更加个性化,比如可以考虑在ai智能纠错的基础上,增加在线真人教练,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专业运动指导服务,在线教练还可以做到日常“督课”,监督运动等等,从而更好地增加用户粘性。

运动数据可视化也是这些产品可以考虑增加的功能,通过大量数据,为使用者提供可视化的运动数据、身体健康指标数据等等,就像打游戏一样,给予使用者使用效果的实时反馈,提高其运动的成就感。

第二个问题,很多人对于运动有一种“仪式感”,对器材、场地都有高标准要求,对于健身者来说,健身环境的现场体验感还是非常重要的,很少有消费者能够把家里打造得在空气温度湿度控制、通风条件等环境方面比肩专业的健身房的。

运动社交这方面在前面一些品牌介绍时提到过,这也是健身者的一大需求,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人到健身房只为拍照打卡发朋友圈的“伪健身”,如何能够满足运动社交需求,打造内容质量高、用户活跃参与的运动社区也是需要智能健身商家需要深度思考的。

第三个问题,目前的智能健身镜产品,无论硬件还是内容,都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功能的设想都非常美好,但现实往往很骨感,比如AI精准性不够,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后续服务跟不上等等,甚至有些品牌还存在一些最基本的产品质量问题,很容易就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

此外,价格也是阻碍智能健身镜等产品普及的一大门槛。目前,各品牌的健身镜价格普遍在三千元以上:FITURE旗舰款健身镜官方定价8200元;亿健健身镜官方定价7499元;咕咚产品标准版为3999元;YUPP定价4499元;悦动圈校园版定价高达40000元……

而以上的价格并不能覆盖全部健身支出,因为用户还需要为课程买单。但中国用户通常愿意为产品一次性付费,而不愿为内容付费,这决定了尚在市场初级阶段的健身镜的目标人群很窄:他们既要有消费能力,也有长期付费的愿力。

如何以合适的价格吸引用户、进而吸引其为内容服务付费,是当前考验相关品牌的问题之一。

但这可能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一旦用户反馈不好,陆续弃用,拔草的现象就会逐渐像种草一样形成声势,从而长久的影响智能健身器材市场,毕竟房价挺高的,一平米也该有一平米的坪效。

不久前,我曾在朋友圈提出一个问题:“真有人能坚持在家健身吗?”,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评论,其中绝大部分的答案是——不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围猎客厅1平米

“真有人能坚持在家健身吗?”,其中绝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能。

文|最话FunTalk  孙鹏

编辑|王芳洁

疫情期间,我上海的朋友,一位中年男士,赢得了舞力全开的超级巨星称号,积分超过1万。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确实是在疫情之后风靡的,人们在客厅里辟出1平米,用于健身。于是,在2021年的前九个月里,Keep实现了同比41.3%的营收增长,终于在7年创业长跑后,递交了招股说明书。

而模仿美国Mirror的健身镜FITURE,一经推出便引爆了小红书,随后数十个国产品牌加入了镜子大军。同时,基于loT物联网平台的构建需求,越来越多的巨头进入到这个猎场,从小米到华为。而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多年的百度,更亲自下场,推出了智能健身镜。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是线上健身APP,也已经将智能硬件作为了营收的重要来源。根据Keep招股书显示,电商业务是营收的第一支柱,包括健身装备、跑步机等健身机械、食品等自有品牌。该项业务在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9.7%、57.5%和55.1%。

和智能健身器材同时站在一平米内的,是大量家庭健身用户。例如我的另一位朋友王川(化名),她是Keep的资深付费会员,并已拥有一款智能椭圆机接近两年时间。

但她告诉我,过去两年多里,她一斤也没瘦。

01

李洋(化名)把一款FITURE智能健身镜放进了购物车里。在此之前,她已经在小红书、直播间里被反复种草了。

“以往人们在家健身时,也可以通过电视或者手机App学习健身课程,但这些都只能做单向输出,相比之下,镜子可以让用户跟随教练动作的同时看到自己,带有ai功能的智能健身镜甚至还能够进行实时的动作矫正。并且,智能健身镜还能做到手机和电视无法实现的数据记录监测功能。”这是她说服自己的理由。

于是,这款售价3199元的健身镜很快进入到了李洋的合租房里,镜子看起来挺不错,自带底座,不需要安装,也送了一段时间会员。

成立于2019年的FITURE无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数十家智能健身镜品牌中的先驱,从2020年9月到2021年连续获得4笔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近4亿美元,估值一度达到15亿美元,一跃成为独角兽。

其实早在2012年,美国著名健身品牌Peloton已经开始尝试将健身器材智能化,推出了智能动感单车和智能跑步机,这两个产品均带有一块智能屏幕,可以让人边运动边通过智能屏幕学习线上课程,进行了软硬件相结合的尝试。

在2018年,美国公司Mirror推出了智能健身镜这一新的产品形态,引领了新的潮流,仅在欧美国家就陆续诞生了FORME、VAHA、Tonal、Tempo等十余家健身镜品牌。随后,在2020年6月Lululemon斥资5亿美元将Mirror收购,智能健身镜在资本市场被带飞。

“比在健身房办卡和请私教花费少,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还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健身,性价比也高。”上班族张喆说,“北京的健身房年卡最少4千起,私教300一节起,而且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各种原因就不去了,健身卡就浪费了,算下来去一次健身房要花400元以上。健身镜虽然有点贵,但里面有很多课程,足够我练上好几年,男朋友可以一起用,以后有了孩子还能一起做运动,算下来觉得挺值得。”

但其实,购买健身镜并不是一次性支出,除硬件本身的价格,用户还需为订阅内容缴纳费用。FITURE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远声曾表示,FITURE的商业模式是“苹果+奈菲+Facebook”,就是开发出像苹果一样的好的产品,然后通过内容订阅付费,加上类似Facebook一样的健身社区。

据了解,目前,FITURE的会员费用为99元/月,连续续费的价格则为92元/月。

当然,这个价格和线下健身房、团课相比,并不算高。但在实际使用了健身镜后,李洋有了不同的感受。她发现,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能提供实时动作纠正功能,相当一部分和其他的线上课程无异,并且教练“悬浮”在黑色的镜面之上,就观感来说,还不如在豪宅里跳操的卡梅拉。

渐渐的,李洋减少了锻炼频次。她后来统计过,头两个月,她使用FITURE的次数一共十几次,第三个月是零次,第四个月也是零次。

当然,她通过运动健身实现的瘦身效果也是零。很快,她在家附近的健身房办了一张健身卡。

02

近两年来,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大众的健康意识开始觉醒,同时疫情也使得线下健身门店受到较大冲击,推动以家庭运动场景为主的新式智能健身赛道加速崛起。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其中明确,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达到38.5%。

计划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能体育等体育产业,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借着2020东京奥运会和2022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健身领域也被市场广泛认为还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健身人口增长至7029万,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2%,同比增长3.19%,同期美国则为15.2%,国内健身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市场规模能达到约180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820亿元人民币。其中仅健身镜的市场规模就能达到约112亿元人民币。

天时地利人和,让智能健身镜在2021年的双11彻底爆发。众多品牌都想成长为中国版的Peloton,在国内的家庭健身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此前,据天猫平台统计,已经有67个智能健身镜品牌在天猫开店或正在开店。

这一盛况被张远声称作“魔镜大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几乎不存在,而稍有经验的人才已经成为了智能健身行业的香饽饽。据《最话》了解,FITURE的管理者出现了陆续的出走。例如,近期获得PRE-A轮融资的数字化力量健身产品速境,其创始人刘韬原为FITURE的产品经理。

此外,还有更多品类的智能健身器材袭向客厅一平米。例如线上健身软件Keep和线下共享健身房乐刻运动,相继推出了智能动感单车KeepC1 Pro和智能健身镜LITTAMIRROR。此外,还有以莫比、Yesoul野小兽为代表的专做智能健身产品的新兴品牌。以Yesoul野小兽为例,其已经推出了动感单车、跑步机、划船机、椭圆机四大产品系列。

在这些企业背后,是各大巨头的loT布局。“我们十分看好家庭健身赛道”,小米集团战略投资部管理合伙人李建滨说过。

从手环开始,小米很早就开始布局家庭健身生态链,推出了小米手表、体脂秤、健身车筋膜枪、走步机等多个健身硬件产品。在小米商城单独开辟了智能健康产品分类。

通过构建loT物联网平台链接万物是小米的目标,于是家庭场景使用的健身产品进入到了小米的视野,小米开启了投资、开放软硬件能力的健身赛道的全面布局。

仅2021年,3月,爱动健身获小米亿元融资。爱动健身创始于2013年,是国内最大团体健身课程运营商及团体健身教练平台,也是唯一可提供综合课程解决方案的健身课程研发和分发机构。8月,小米投资了健身服务APP“e健身”,提供健身课程的开发及培训等。10月,小米领投了“Yesoul野小兽”。

华为同样不甘其后。华为消费者BG智能穿戴与运动健康产品线总裁张炜在2021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发布华为运动健康全栈升级战略,加速硬件与软件健康生态的投入。

除自有品牌的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之外,华为还持续开放HUAWEIHealth、HUAWEIResearch、WearEngine、鸿蒙智联了四大能力,赋能合作伙伴。

因此,当下绝大部分智能健身器材都实现了基于loT的软硬件一体化服务。但产品体验能否和科技加成正相关呢?

至少,在王川那儿,答案是不确定。2020年7月,她曾经花4199元买过一台莫比椭圆机。不知是否为了节约成本,还是为了实现极简的外观造型,这款椭圆机没有一个控制钮,只能通过手机APP来操作,也就是说,如果要在使用椭圆机的同时看视频,就需要在视频软件和健身软件之间经常切换,后来,王川干脆在椭圆机旁边又竖了一根手机支架。

“其实品牌方提供了不少健身课程,让大家跟练,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很多人用椭圆机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看视频。”,王川说。

03

李洋的健身镜最终还是变成了穿衣镜。

其实她对此早有预期,毕竟以往因为消费冲动买的东西太多了,有“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iPadPro,有想要做成个人电子图书馆,却最终沦为泡面盖板的Kindle,也有用不了几次的榨汁机、面包机、烤箱……尤其在运动领域,像跑步机、动感单车等适应家庭健身的器材最终成为了非常好用的“晾衣架”。

这是智能健身镜等产品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坚持运动就像坚持学习一样是反人性的,在没人监督,没人指导,甚至没人交流的家庭健身场景下,能够持续坚持下去需要极大的个人意志力和自制力。在这种场景下,复购、口碑转介绍都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方面,可能就需要智能健身镜等产品更加“智能”,在交互方面做到更加个性化,比如可以考虑在ai智能纠错的基础上,增加在线真人教练,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专业运动指导服务,在线教练还可以做到日常“督课”,监督运动等等,从而更好地增加用户粘性。

运动数据可视化也是这些产品可以考虑增加的功能,通过大量数据,为使用者提供可视化的运动数据、身体健康指标数据等等,就像打游戏一样,给予使用者使用效果的实时反馈,提高其运动的成就感。

第二个问题,很多人对于运动有一种“仪式感”,对器材、场地都有高标准要求,对于健身者来说,健身环境的现场体验感还是非常重要的,很少有消费者能够把家里打造得在空气温度湿度控制、通风条件等环境方面比肩专业的健身房的。

运动社交这方面在前面一些品牌介绍时提到过,这也是健身者的一大需求,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人到健身房只为拍照打卡发朋友圈的“伪健身”,如何能够满足运动社交需求,打造内容质量高、用户活跃参与的运动社区也是需要智能健身商家需要深度思考的。

第三个问题,目前的智能健身镜产品,无论硬件还是内容,都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功能的设想都非常美好,但现实往往很骨感,比如AI精准性不够,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后续服务跟不上等等,甚至有些品牌还存在一些最基本的产品质量问题,很容易就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

此外,价格也是阻碍智能健身镜等产品普及的一大门槛。目前,各品牌的健身镜价格普遍在三千元以上:FITURE旗舰款健身镜官方定价8200元;亿健健身镜官方定价7499元;咕咚产品标准版为3999元;YUPP定价4499元;悦动圈校园版定价高达40000元……

而以上的价格并不能覆盖全部健身支出,因为用户还需要为课程买单。但中国用户通常愿意为产品一次性付费,而不愿为内容付费,这决定了尚在市场初级阶段的健身镜的目标人群很窄:他们既要有消费能力,也有长期付费的愿力。

如何以合适的价格吸引用户、进而吸引其为内容服务付费,是当前考验相关品牌的问题之一。

但这可能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一旦用户反馈不好,陆续弃用,拔草的现象就会逐渐像种草一样形成声势,从而长久的影响智能健身器材市场,毕竟房价挺高的,一平米也该有一平米的坪效。

不久前,我曾在朋友圈提出一个问题:“真有人能坚持在家健身吗?”,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评论,其中绝大部分的答案是——不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