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文旅部37个重点实验室,究竟研究出了哪些重点成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文旅部37个重点实验室,究竟研究出了哪些重点成果?

科技牵引培育文旅“最强大脑”。

文|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小军哥

编辑|时光

一提到实验室很多人会联想到爱因斯坦、牛顿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还得配齐白大褂、精密仪器……是个神秘又高大上的地方。今天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要探秘的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是一个与我们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这里没有瓶瓶罐罐,只有让文化“活起来”、让科技“有温度”的奇思妙想……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申报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的通知》,项目面向37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定向申报。那么,什么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这37家实验室都有哪些单位、具体做什么?近年来又取得了哪些重要研究成果?今天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将带大家一探究竟。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的由来

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调查了解,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原名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是原文化部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2006-2020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开展文化科技领域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工程。

2014年4月,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印发《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培养优秀文化科技人才,组织文化科技创新,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2014年10月,文化部公布了首批认定的6个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分别涉及古籍保护科技、音视频修复与评测、演艺装备系统技术、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和数字演艺集成创新领域。

2017年1月,在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评审、实地考察和公示等程序,原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分别涉及书画保护、沉浸式交互动漫、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品牌评测技术、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等12个领域重点项目。

2018年4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进行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部重点实验室更名的通知》,将原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统一更名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旅游研究院(现为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旅游经济重点实验室转为旅游经济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2020年7月,为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提升实验室创新能力和水平,文旅部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对前二批全部19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开展了评估工作,评估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并于同年11月公布了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其中,17家单位评估结果为“合格”,2家单位评估结果为“不合格”。

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名单,认定“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冰雪旅游场地装备与智能服务技术”“在线旅游场景数据挖掘与智能设计”等18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至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增至37家。

科技牵引培育文旅“最强大脑”

这些重点实验室在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实验室运行以来取得了哪些科研和创新成果?

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经梳理盘点后感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成果转化平台,其主要任务是以推动科技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应用为主线,以自主研发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为支撑,促进文化和旅游生产方式、体验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其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借助“外脑”,强强联合。

纵观37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结构分布,均是依托或联合国内文化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建设的科研实体,并邀请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实验室主任和专家委员,形成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有效打通了政、产、学、研、用各个环节。

在37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中,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就有24家,占比约65%;国家和省部级文化单位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4家,占比约11%;国家和省级文化事业单位重点实验室6家,占比约16%;企业单位重点实验室3家,占比约8%。

细数24家高校重点实验室,不乏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学科建设实力强悍的985、211大学,与文化单位科研院所、文化企事业单位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外脑+内核+企业”科技人才聚集新高地。

二是项目引领,成果丰硕

自首批实验室运行以来,为发挥科技创新在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强重点实验室研究能力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围绕各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持续开展了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定向申报工作,鼓励申报单位加强文化和旅游科技应用研究与成果转移转化。

据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发布信息显示,2014年以来,第一批6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共承担科研任务89项,共获申请和授权专利16项。2018—2020年三年间,前二批次19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定向申报,共立项资助项目35个(详见下表)。其中,2018年度立项14个、2019年立项12个、2020年立项9个。

例如,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沉浸式交互动漫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申报立项了“基于虚拟现实科技的中国经典壁画创新性展示研究”项目。该实验室联合共建单位通过于VR虚拟现实技术研发制作的作品“敦煌奇幻之路VR”荣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作品奖;作品“敦煌飞天VR”“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文物遗址互动展示”先后荣获2018、2019世界VR产业大会VR作品创新金奖。

△“敦煌飞天VR”荣获2018世界VR产业大会VR作品创新金奖(图源: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

例如,浙江理工大学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依托现代数字化技术,顾客只需在三维扫描区域站立10秒钟,即可得到三维着装的形态和符合本人体形的个性化旗袍纸样。该项目不仅提供丝绸服饰的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还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技术在丝绸服饰设计上的魅力,以及科技对文化、传统产业的助力与提升。

例如,“基于物联网的移动文化装备管理服务平台研究”项目,是2020年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立项资助重点项目。该项目以“移动式舞台方舱”为载体,能有效解决基层演出无舞台、装台难、卸台难等实际问题。目前该成果已在河北、山东、安徽等多地成功试用,并入选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

三是创新机制,激发动能。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坚持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牵引,先后制定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部高校共建工作方案》《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机制,助推文化科技面向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服务、消费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精致、准确、高品质的技术支撑。

去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2021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评审入库工作,共有100个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出库。其中,涉及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及院校的项目就多达40余项(详见下表),占总数的45%以上,有力推动了实验成果项目化转化率,进一步激发了文化科技创新动能。

此外,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实验室建设外,2021年文旅部还遴选确定国家图书馆等19个单位入选首批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详见下表),并会同科技部、中宣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分四批共认定85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发展格局(独家解读 | 10年4批8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未来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方向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申报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的通知》,项目面向37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定向申报,旨在发挥科技创新在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研究能力建设。

综合前文分析,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发现,此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与上几个年度相比较(详见下表),在项目支持方向、申报数量并没有明显变化,唯一存在差异化的是申报主体增加近50%、项目资助经费额度却削减了75%。

解读这个重大变化,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除了受文旅部2022年部门预算相关项目经费压缩外因素外(解读2022年文旅部90亿预算,花财政的钱并不那么简单…),极有可能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鼓励依托单位提供配套资金。

依据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申报要求,各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作为实验室认定工作的组织申报部门,负责本地区所属实验室相关管理工作。其中,主要职责就包括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作为工作中的重点任务,推动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经费以及相应人事配套政策落实。

此外,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基本条件也明确,依托单位要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落实实验室条件保障、日常监督管理和年度考核工作,协调解决实验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保障实验室基本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50万元。

这意味着,未来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经费逐渐由上级资助向鼓励省级文旅部门及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提供配套资金延伸,从而倒逼各实验室加大科研投入。

二是拓展实验室合作共建空间。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作为文旅行业凝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组织科技创新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应加强与文化事业和市场主体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全方位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孵化、催生和培育出文化新业态、新模式。

例如,去年底,吉林大学冰雪旅游场地装备与智能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分别与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吉林建筑大学、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吉林省金伦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当地冰雪旅游品牌影响力,助推冰雪产业向冰雪经济跃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大力开展开放性课题研究。

开展开放课题申报和研究,是国家和部建重点实验室的重要职能,也是加强实验室内外学术交流,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的重要载体。通过各实验室开放课题研究,可进一步凝聚社会科研力量,共同解决制约文旅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实验室原始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开放课题项目基金社会效益偏低等问题。

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自去年10月份以来,先后有多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对外发布了“开放课题申报公告”。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故宫博物院书画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浙江音乐学院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

△故宫博物院2021年开放课题立项发布会(图源:故宫博物院)

结语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两个数字化,即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这标志着文化数字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书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从哪里入手?如何布局?)。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各种新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化和旅游领域,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将更加突出,科技将全面融入文化旅游生产、传播、服务、消费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实验室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应充分发挥多方共建的资源优势,形成实质性的紧密合作,聚焦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和文旅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强化自主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能力,将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强大脑”。

话题互动

您对文旅部重点实验室有何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文旅部37个重点实验室,究竟研究出了哪些重点成果?

科技牵引培育文旅“最强大脑”。

文|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小军哥

编辑|时光

一提到实验室很多人会联想到爱因斯坦、牛顿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还得配齐白大褂、精密仪器……是个神秘又高大上的地方。今天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要探秘的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是一个与我们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这里没有瓶瓶罐罐,只有让文化“活起来”、让科技“有温度”的奇思妙想……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申报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的通知》,项目面向37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定向申报。那么,什么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这37家实验室都有哪些单位、具体做什么?近年来又取得了哪些重要研究成果?今天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将带大家一探究竟。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的由来

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调查了解,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原名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是原文化部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2006-2020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开展文化科技领域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工程。

2014年4月,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印发《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培养优秀文化科技人才,组织文化科技创新,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2014年10月,文化部公布了首批认定的6个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分别涉及古籍保护科技、音视频修复与评测、演艺装备系统技术、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和数字演艺集成创新领域。

2017年1月,在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评审、实地考察和公示等程序,原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分别涉及书画保护、沉浸式交互动漫、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品牌评测技术、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等12个领域重点项目。

2018年4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进行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部重点实验室更名的通知》,将原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统一更名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旅游研究院(现为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旅游经济重点实验室转为旅游经济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2020年7月,为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提升实验室创新能力和水平,文旅部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对前二批全部19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开展了评估工作,评估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并于同年11月公布了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其中,17家单位评估结果为“合格”,2家单位评估结果为“不合格”。

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名单,认定“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冰雪旅游场地装备与智能服务技术”“在线旅游场景数据挖掘与智能设计”等18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至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增至37家。

科技牵引培育文旅“最强大脑”

这些重点实验室在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实验室运行以来取得了哪些科研和创新成果?

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经梳理盘点后感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成果转化平台,其主要任务是以推动科技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应用为主线,以自主研发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为支撑,促进文化和旅游生产方式、体验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其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借助“外脑”,强强联合。

纵观37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结构分布,均是依托或联合国内文化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建设的科研实体,并邀请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实验室主任和专家委员,形成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有效打通了政、产、学、研、用各个环节。

在37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中,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就有24家,占比约65%;国家和省部级文化单位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4家,占比约11%;国家和省级文化事业单位重点实验室6家,占比约16%;企业单位重点实验室3家,占比约8%。

细数24家高校重点实验室,不乏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学科建设实力强悍的985、211大学,与文化单位科研院所、文化企事业单位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外脑+内核+企业”科技人才聚集新高地。

二是项目引领,成果丰硕

自首批实验室运行以来,为发挥科技创新在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强重点实验室研究能力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围绕各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持续开展了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定向申报工作,鼓励申报单位加强文化和旅游科技应用研究与成果转移转化。

据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发布信息显示,2014年以来,第一批6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共承担科研任务89项,共获申请和授权专利16项。2018—2020年三年间,前二批次19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定向申报,共立项资助项目35个(详见下表)。其中,2018年度立项14个、2019年立项12个、2020年立项9个。

例如,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沉浸式交互动漫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申报立项了“基于虚拟现实科技的中国经典壁画创新性展示研究”项目。该实验室联合共建单位通过于VR虚拟现实技术研发制作的作品“敦煌奇幻之路VR”荣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作品奖;作品“敦煌飞天VR”“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文物遗址互动展示”先后荣获2018、2019世界VR产业大会VR作品创新金奖。

△“敦煌飞天VR”荣获2018世界VR产业大会VR作品创新金奖(图源: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

例如,浙江理工大学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依托现代数字化技术,顾客只需在三维扫描区域站立10秒钟,即可得到三维着装的形态和符合本人体形的个性化旗袍纸样。该项目不仅提供丝绸服饰的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还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技术在丝绸服饰设计上的魅力,以及科技对文化、传统产业的助力与提升。

例如,“基于物联网的移动文化装备管理服务平台研究”项目,是2020年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立项资助重点项目。该项目以“移动式舞台方舱”为载体,能有效解决基层演出无舞台、装台难、卸台难等实际问题。目前该成果已在河北、山东、安徽等多地成功试用,并入选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

三是创新机制,激发动能。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坚持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牵引,先后制定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部高校共建工作方案》《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机制,助推文化科技面向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服务、消费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精致、准确、高品质的技术支撑。

去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2021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评审入库工作,共有100个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出库。其中,涉及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及院校的项目就多达40余项(详见下表),占总数的45%以上,有力推动了实验成果项目化转化率,进一步激发了文化科技创新动能。

此外,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实验室建设外,2021年文旅部还遴选确定国家图书馆等19个单位入选首批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详见下表),并会同科技部、中宣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分四批共认定85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发展格局(独家解读 | 10年4批8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未来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方向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申报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的通知》,项目面向37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定向申报,旨在发挥科技创新在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研究能力建设。

综合前文分析,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发现,此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与上几个年度相比较(详见下表),在项目支持方向、申报数量并没有明显变化,唯一存在差异化的是申报主体增加近50%、项目资助经费额度却削减了75%。

解读这个重大变化,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除了受文旅部2022年部门预算相关项目经费压缩外因素外(解读2022年文旅部90亿预算,花财政的钱并不那么简单…),极有可能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鼓励依托单位提供配套资金。

依据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申报要求,各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作为实验室认定工作的组织申报部门,负责本地区所属实验室相关管理工作。其中,主要职责就包括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作为工作中的重点任务,推动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经费以及相应人事配套政策落实。

此外,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基本条件也明确,依托单位要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落实实验室条件保障、日常监督管理和年度考核工作,协调解决实验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保障实验室基本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50万元。

这意味着,未来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经费逐渐由上级资助向鼓励省级文旅部门及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提供配套资金延伸,从而倒逼各实验室加大科研投入。

二是拓展实验室合作共建空间。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作为文旅行业凝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组织科技创新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应加强与文化事业和市场主体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全方位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孵化、催生和培育出文化新业态、新模式。

例如,去年底,吉林大学冰雪旅游场地装备与智能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分别与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吉林建筑大学、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吉林省金伦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当地冰雪旅游品牌影响力,助推冰雪产业向冰雪经济跃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大力开展开放性课题研究。

开展开放课题申报和研究,是国家和部建重点实验室的重要职能,也是加强实验室内外学术交流,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的重要载体。通过各实验室开放课题研究,可进一步凝聚社会科研力量,共同解决制约文旅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实验室原始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开放课题项目基金社会效益偏低等问题。

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自去年10月份以来,先后有多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对外发布了“开放课题申报公告”。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故宫博物院书画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浙江音乐学院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

△故宫博物院2021年开放课题立项发布会(图源:故宫博物院)

结语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两个数字化,即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这标志着文化数字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书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从哪里入手?如何布局?)。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各种新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化和旅游领域,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将更加突出,科技将全面融入文化旅游生产、传播、服务、消费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实验室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应充分发挥多方共建的资源优势,形成实质性的紧密合作,聚焦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和文旅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强化自主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能力,将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强大脑”。

话题互动

您对文旅部重点实验室有何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