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场前,突然被售票员拦住,给了我一副3D眼镜。
我这才发现:原来……这《寒战2》也是3D的。
真想日狗啊!!!
所以,我们已经进入任何电影都要3D化的时代了,比如前几天的《大鱼海棠》,或者这次的《寒战2》,还有《摇滚藏獒》无论什么片,统统搞成3D(所以,致青春2才是业界良心,除了片子烂,其他都还好)。
少扯什么观影体验了,说到底不还是3D票价高,能多捞一点是一点嘛。
当然,这个事不止华语,好莱坞不少3D片也挺坑的。只不过,人家起码有2D和3D不同选择,我们只有在3D基础上做选择(普通3D还是其他什么3D)。
你说你一群中年男叨逼叨,有毛好3D的。
当然,3D只是额外的东西。不说3D,回到影片本身,我还是很难喜欢《寒战2》。
之前很多朋友跟我灌输,说《寒战2》有多精彩,超越上一部。我对这一部期待还是非常高的。或者是期待略高吧,比较失望。观感明显不如上一部《寒战》》
强三颗星吧,其实还可以打更低。
可能还是我个人的问题,《寒战2》讲的恰好是我最不感兴趣的一类故事:政治阴谋。
也许,另一批对政治感兴趣的观众会很兴奋。反正我这种人,一看到这样的话题就完全打不起精神。所以,我也完全没办法去分析这片子背后的政治指涉以及野心。虽然,我也能察觉得到,影片确实是有不少野心在里面,想去暗喻很多东西。
那样的事情,还是留给更擅长政治解读的人吧,我是不行
大概就是,你看到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表象,内里会有更多的政治含义以及解读。这权力的游戏永远不是表面那么简单,是由下到上、由外到内的角力,有很多东西可挖、
香港创作者在政治上的敏感度还是比我们要高,也愿意去做很多影射,就好像前一阵子很火的《树大招风》,还有之前的金像奖得主,陈奕迅的那首歌,都是满满政治元素。
比如《树大招风》,这片能这么受欢迎,一定程度也是源自政治元素,97的暗喻。尤其是任贤齐那段,各种黑。不过,那段其实是黑过了,满是各种假想与放大,夸张过度之后,反而伤害了片子。
相比之下,反而更喜欢林家栋的眼神以及三个人单独作业却做交叉剪辑的方式。
其实是这样,《寒战2》或是其他什么港片,扯隐喻、政治,任何事情都没关系,重要的是,片子本身还是要好看嘛。既然是电影,总要遵循电影的原则,再大的野心,总是要藏在影片之后。动作场面、人物关系、整个片子的节奏,先保证片子好看,吸引人,再去讲野心,岂不是更好。
回想一下,全片大概只有一场戏是我觉得好看的,而且很感人,就是结尾梁家辉对杨佑宁那一场。杨佑宁这些年也实在是,当年他的《国士无双》,我还挺喜欢呢,感觉这小伙又帅又有水平。
看之前梁家辉的采访,他说那场戏是他加的,也是想捧杨佑宁。好吧,多亏梁家辉,才让这片有了唯一这么一场有血肉的戏。
这场戏,使得梁家辉以及杨佑宁他们的性格都更饱满,不再是符号。
从《寒战》到《赤道》再到《寒战2》,梁乐民与陆剑青的电影一直有个小遗憾,就是角色都有些符号,是缺少血肉的。你看不到他们的心,他们更像是一枚枚执行任务的棋子,去执行导演传递的任务,演员也好像是一堆念台词的机器,好像一群假脸人,都说着套话。
冷感,缺少人性,是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酷是很酷,却从不走心。即便郭富城的角色自称很爱家,其实从角色行为和状态,你未必真能察觉到。
估计导演应该是故意这样处理的,想做成全黑的状态,每个人都是符号,代表着他们应该代表着的那类人,说着毫无感情的话(什么规则、制度、法律之类的东西)。但是,这样也使得每个角色都成为刻板的符号,包括反派彭于晏,同样只是个符号。
所以,梁家辉加的那场戏,实际上是给他的角色一个厚度,让角色变得有血肉有感情了,是有别于《寒战2》中其他角色的。可惜,这样的戏太少了。[角色,政治]
只能说,梁家辉是个好演员,戏路超级宽,什么片都能演,什么角色都能玩得开,喜剧、正剧、爱情片、犯罪片,正派反派搞笑派,几乎没有他驾驭不了的角色。虽然这几年主要在内地晃,接片比较杂,但他仍是我心中港片男演员的最顶级。
像《寒战2》这种片子,别管你怎么玩,起码剧情得绷住啊。这一部BUG多到让人发指,反派这么牛逼,却总要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被偷拍,最终暴露自己,完全不知道在搞什么。至于孤胆郭富城打不死这种无聊的桥就更懒得说了。
总之,《寒战2》这种片子,剧情都是在为创作者服务。无论角色本身性格如何,行为逻辑如何,只要导演觉得他需要有变化,那就一定变化或变节,才不考虑合理性。这也是观众觉得剧情缺乏逻辑的原因。
所以,你看着看着片子,就突然有一种,牛逼反派智商集体下线的错觉。
而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让主角一方取得优势,最终获胜,让剧情顺利走下去,但整个过程就未免太牵强了。
总之,这片的剧情实在太扯,拍的又很无趣,动作戏都不好看了,很难认同这样的片子。
原标题:所以,《寒战2》也特么是3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