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平
初识张华敏是在北京的万寿酒店,当时她正和著名工人作曲家夏宝森老人交谈着。张华敏明丽清新,一袭浅黄色衣裙衬得她的身材更加修长。
张华敏少年时期就登台演出,凭籍着声乐天赋,如愿成为一名职业歌者。在火箭军文工团,如今的张华敏已经是继张暴默后的又一颗明星。作为军旅歌唱家,她说:“和其他歌唱演员不同,我有一群特别的观众。我以此为荣,并愿意用一生去捍卫军人的荣誉。”
艺术:用心去表达
7岁那年参加演出的照片,被登在了《西安晚报》,这让小华敏兴奋不已。不是艺术世家出身,却有着极好的艺术天赋。张华敏自幼能歌善舞,很多电影电视插曲,只要她喜欢,听一遍就能跟着哼唱,听两遍就能把歌词和旋律记下来,和她一起的小朋友叫她“录音机”。
11岁时,她学过京剧,后来又学过几年舞蹈,但张华敏最喜欢的还是唱歌。她说,“唱歌才是我的生命,没有了歌,我的‘命’就没有了。”
1980年,如花年华的张华敏,用多才多艺的表演征服了挑剔的考官,考入陕西省歌舞剧院。此后,她频频在地方和国家级的声乐比赛中获奖,以演唱陕北民歌蜚声歌坛。一次,张华敏在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演出时,被当时的解放军二炮文工团看中。1990年,张华敏被特招入伍,成为二炮文工团的独唱演员。
八百里秦川一路向北,便是终年少雨的黄土高原腹地。奇怪的是,这片中国有名的干旱区,从来不缺少水灵灵的歌喉。遍布着沟沟茆茆的黄土地上,热辣辣的情歌唱得人柔肠百转,激越高亢的信天游吼得人热血沸腾。
和很多西北的歌唱家一样,张华敏对陕北民歌也情有独钟。
近年来,她不知疲倦地辗转于陕北高原的山山水水间,搜集整理陕北民歌。她挖掘500多首陕北民歌诞生的历史背景及民间故事,研究了20多种版本、百余首“土得掉渣”的陕北民歌的曲调、韵味、唱腔和美学特征,以积累阅历和情感,力求对演唱的每一首歌曲都有真知灼见,能够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
同一首歌,100个歌者有100种唱法,区别全在于歌者的心。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根据真实悲情故事创作,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张华敏综合这首歌不同版本的精华,对歌曲做全新演绎,唱出了她心中的《三十里铺》。她演唱的《五哥放羊》热烈奔放,让人感受到歌者对黄土地的深情眷恋。
有人说张华敏演唱的陕北民歌,介于原生态和学院派之间,还融入了流行的现代音乐成分。张华敏认为,对传统艺术,关键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强调“原汁原味”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演绎原生态的东西,也不是越土越好,今天的歌唱者唱50年前、70年前的歌,谁能确保你唱的就是当年的那个味,一点没变?
当代人演绎传统,一定会加入演绎者对传统的理解,这就是传统中的时代印记。“重要的是,创新不能随心所欲,创新的基础是对传统的理解和尊重,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张华敏说,“至少,这些年来我在努力这样去做”。
听张华敏的演唱,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她不卖弄技巧,唱得很是坦荡。在当今的声乐舞台上,这种风格很难得,需要足够的实力做基础。如一个武林高手,一招一式朴实无华,来去清晰,缓急有致,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你很难战胜他。
2007年,张华敏出版了俄罗斯歌曲专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听众喜爱的程度令她自己都不敢相信。一首首不朽的经典被她演绎得唯美而温暖。这张专辑和她演唱的陕北民歌形成了强烈的风格反差,不少人甚至疑惑:“这是同一个人唱的吗?”
老艺术家闫肃评价道:“这些歌是我很喜欢的,特别是华敏的演唱吸引了我。这次她演唱俄罗斯歌曲在声音的运用上改变了很多。柔美婉转,清丽自然,犹如一湾清澈的小溪从心底缓缓流过,让人清凉舒畅。能感觉到,她是用心、充满感情来演唱这些作品的”。张华敏说:“我想表达我对俄罗斯艺术的理解。”至今,这张专辑已再版了三次。
艺术家的成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却有着共同的规律:孜孜以求,海纳百川。为了在声乐领域中的自我突破,张华敏系统学习京剧、昆曲、京韵大鼓等舞台艺术的发声特点,还在电影《大辽太后》和电视剧《契丹萧太后》《寡妇村》《靓女红星》《北京女人》中饰演女主角。她说:“演一部戏,就是经历了一个人生,体会不同的人生脉络,一定会有不同的感悟。这就是积累,是艺术经验的积累,更是情感和阅历的积累。这种积累会托着你不断提升,成为艺术创造能力的源泉。”
责任:一束美丽的山花
张华敏所在的文工团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不久前,这支部队叫另外一个名字:第二炮兵。这支被誉为“大国长剑”的部队担负着核反击和战略威慑的神圣使命。
作为火箭军的一员,张华敏深感自豪:“演员是我的岗位,军人这个称谓,让我明白我不是一般的演员,我的第一责任是为我的战友唱歌。”
下部队为基层官兵演出,是军队文艺团体常年性的任务。一次在青藏高原为部队演出,她不仅有强烈的高原反应,还得了病毒性感冒,头疼欲裂,双腿发软,只好躺下来打吊针。领导见她实在站不起来,要她休息,别参加演出了。但是演出开始前,她拔了吊瓶,踉跄着登上了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哨所。
哨所前,十几名战士列队等着她,一个个害羞地低着头,早已准备好的签名本迟迟不敢拿出来。张华敏走进战士们的宿舍,看到床上的军被叠得如豆腐块一样整齐,床边的桌子上摆着一面镜子,那是战士们上岗前检查军容风纪用的,镜子上贴着她的照片。那一刻,她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其实算不上照片,只是从杂志上剪下来的一张封面而已,纸都有点旧了。”
迎高原凌冽的寒风,她流着泪给战友们唱歌,唱了一首又一首,战士们流着泪听。临走时,战士们给她捧来一大束花,那是从山里采摘的野花,为了采到这些花,战士的手都扎破了。“迄今为止,这是我看到的最美丽的花”。回忆起那次演出,张华敏说她最高兴的是,“没有让战友失望,更没让自己后悔。”
名气大了,各种邀请也随之而来,其间不乏商业性演出,她坦言“诱惑很多”。但为战士歌唱,为军人服务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便盛情难却同意参加演出了,只要和部队演出任务有冲突,她会毫不犹豫地推掉,不惜给对方赔付违约金。演艺圈里都知道张华敏在“军令”面前“特听话”。
在部队,她是战士们爱戴的“军中百灵”,战友们喜欢她的歌,喜欢她的人,更喜欢她的人品。
20多年中,张华敏的足迹踏遍边关哨卡、高原海岛,为基层官兵送去一首首情真意切的歌曲。2011年,她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为兵服务文化万里行先进个人”。
张华敏有一首歌《请把我的歌声留下》,获得全国军旅歌曲MTV大赛金奖。其实,这张MTV拍得很简单,就是每一次下部队演出的真实场景,也许正因为简单,才显得更加真实。“很多人认为我低调,我觉得做戏是暂时的,做人才是永远的。”
情怀:帮助别人,完善自我
2015年2月和7月,张华敏在家乡陕西举办了两场公益演唱会。看着延安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孩子们,张华敏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是艺术家的人文情怀,还是一位母亲的真情流露,张华敏自己也说不清楚,“我见不得这些,特别是对孩子们。我知道仅仅同情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我们这些人是公众人物,应该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多做一些事情。”
孩子们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强地生活、学习,“在他们面前,我有时感觉我们是弱者,是他们在教育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张华敏说。
这些年中,做公益成为她的一项常态性工作。只要和部队的任务不冲突,她总是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她说:“让更多的人通过我们的演唱和宣传,理解公益,投身公益;勿以善小而不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是在完善自己”。
最近,她完成了两首公益新歌的拍摄,一首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公益主题曲《飞向新一代》,另一首是《雪花》,歌中以雪花象征纯净美好的中国梦。
作为最早一批中国防治艾滋病宣传大使,她与濮存昕、徐帆、蒋雯丽等一道,在全国各地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她还应邀担任了青海、宁夏两省区的消防形象大使,积极参加消防安全宣传活动。她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演出,带头捐款捐物,成为演艺界公认的公益活动带头人。
“我们常常说家国情怀,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当这个家庭的成员遇到困难时,你不能视而不见,袖手旁观,而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张华敏说。
因为在公益事业中的突出表现,她被中华慈善总会聘为“爱心大使”,被文化部、中国艺术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5年12月31日,第二炮兵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2016年1月16日,火箭军文工团首次亮相,团长周炜率团参加了“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6春节大联欢”文艺演出。“无论是过去的第二炮兵,还是今天的火箭军,对于我来说,岗位不变,责任依旧。当然,火箭军这个称谓听起来更神气一些,我喜欢。”
为兵而歌,依然是张华敏的使命。“根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的要求,军队的文艺工作更要贴近基层,贴近一线,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只有到战友们中间,我才能找到更多的激情,才能唱出更美的旋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