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东北亚到底如何止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东北亚到底如何止损

一个大国的崛起,一定是保守主义占上风的大国。

李俊雄

东北亚战略是中国三大地缘政治的支点,其他两大支点包括,以西南、华南为腹地的东南亚地缘区和以大西北为腹地的一带一路地缘区。中国的三大支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必沿袭大海权地缘政治的思路,而是采用就近和陆权的方式加以融合与接触。

现在东南亚地缘区受美国挑动南海的影响,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但总体来说,不会有很大的变动,而一带一路陆权方式则更具有美国不可影响的优越条件,但有一个潜在的威胁在于,一一带一路所经过的区域不断出现危机和动荡。西天取经,路上有太多的妖怪或者是有后台家的坐骑之类的。

现在,最具挑战性的反倒东北亚。而在这之前,这个区域是最被看好的,为了筑牢东北亚支点,中国甚至不惜在某种程度上放弃朝鲜这个以鲜血凝成友谊的国家,把韩国当作是优先发展的方向。可是,当韩国决定引进萨德之后,这一选边站的游戏便彻底失去了原有经济规则,安全被当作第一考量的因素,而中国也被视为威胁之源。这就是东北亚的问题所在。

日本就不用说,日本事实上可以用敌国来理解了,而台湾内则需要一个新一轮的抗日战争了。所以,局势大变,再谈经济,就显得一厢情愿和过于迂腐了。

东北亚的支柱当然并没有丧失,这一支柱就是中俄出于安全的需要而结成的准全方面同盟的关系。问题在于,仅靠这一点,都会使得某些国家予取予夺,很显然,在当下的地缘政治之下,再行上世纪的同志加兄弟的支谊之路是一条不归路,更是一条坎坷路。日本人再一次选择了安倍及其政党作为其国家的领导。所以,拿人民说事,也是靠不住的。

现在需要更为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重新认知和布局东北亚地缘政治。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国家似乎都把安全当作第一要务。日本一边倒地投进美国的怀抱,韩国一直在游移,但现在也开始选边站了,那个地球上的意外的朝鲜反倒闹腾得厉害,从来也不安宁,也并不愿为中国战略的马首是瞻。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拿经济来左右地缘政治,但现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和中国经济结构影响对于国际上的国家而言已成负面,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大战略上是有错误的。过剩产能已成全球大敌,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欧洲都特别提出要中国限制钢铁出口,而某些官员在与美国谈判时很意外地抱怨,为什么前几年不说中国的产能过剩。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中国某些官员在实施经济战略时,缺少主体意识。中国没必要承担全球义务,也没有能力承担全球全务。好大喜功地承担,其结果是把韩国这样的国家都吓跑了。

一个大国的崛起,一定是保守主义占上风的大国。承担全球义务,就是被全球剪羊毛,为全球作贡献,以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怎么可以在不熟悉全球经济战略内幕的情况下去行使全球的义务。

东北亚战略出现裂缝是必然的,一方面,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与中国经济体联系密切的所有国家都出现了问题,而在国际社会看来,中国经济的问题远没出清,所以,很多依靠中国经济的国家躲之唯恐不及。无论中国经济的增速是多少,都无法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言,靠盖房子拉动经济发展是不可能长久的。

要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中国必须转型,要放下过去做给国际社会看的思维和理念,哪怕GDP增速为零,也要为国内经济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找条新路,尤其是在消费升级领域及北斗、量子通信、石墨烯等行业和领域做工作,同时,刺破房地产泡沫,让国民精神真正回归到创新创业。在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谈经济就是个笑话。因为房地产价格会让所有行业无法覆盖成本,更不用说赚钱了。

一个自己的企业都无法赚钱的国家,怎么可能拿经济去影响地缘政治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东北亚到底如何止损

一个大国的崛起,一定是保守主义占上风的大国。

李俊雄

东北亚战略是中国三大地缘政治的支点,其他两大支点包括,以西南、华南为腹地的东南亚地缘区和以大西北为腹地的一带一路地缘区。中国的三大支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必沿袭大海权地缘政治的思路,而是采用就近和陆权的方式加以融合与接触。

现在东南亚地缘区受美国挑动南海的影响,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但总体来说,不会有很大的变动,而一带一路陆权方式则更具有美国不可影响的优越条件,但有一个潜在的威胁在于,一一带一路所经过的区域不断出现危机和动荡。西天取经,路上有太多的妖怪或者是有后台家的坐骑之类的。

现在,最具挑战性的反倒东北亚。而在这之前,这个区域是最被看好的,为了筑牢东北亚支点,中国甚至不惜在某种程度上放弃朝鲜这个以鲜血凝成友谊的国家,把韩国当作是优先发展的方向。可是,当韩国决定引进萨德之后,这一选边站的游戏便彻底失去了原有经济规则,安全被当作第一考量的因素,而中国也被视为威胁之源。这就是东北亚的问题所在。

日本就不用说,日本事实上可以用敌国来理解了,而台湾内则需要一个新一轮的抗日战争了。所以,局势大变,再谈经济,就显得一厢情愿和过于迂腐了。

东北亚的支柱当然并没有丧失,这一支柱就是中俄出于安全的需要而结成的准全方面同盟的关系。问题在于,仅靠这一点,都会使得某些国家予取予夺,很显然,在当下的地缘政治之下,再行上世纪的同志加兄弟的支谊之路是一条不归路,更是一条坎坷路。日本人再一次选择了安倍及其政党作为其国家的领导。所以,拿人民说事,也是靠不住的。

现在需要更为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重新认知和布局东北亚地缘政治。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国家似乎都把安全当作第一要务。日本一边倒地投进美国的怀抱,韩国一直在游移,但现在也开始选边站了,那个地球上的意外的朝鲜反倒闹腾得厉害,从来也不安宁,也并不愿为中国战略的马首是瞻。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拿经济来左右地缘政治,但现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和中国经济结构影响对于国际上的国家而言已成负面,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大战略上是有错误的。过剩产能已成全球大敌,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欧洲都特别提出要中国限制钢铁出口,而某些官员在与美国谈判时很意外地抱怨,为什么前几年不说中国的产能过剩。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中国某些官员在实施经济战略时,缺少主体意识。中国没必要承担全球义务,也没有能力承担全球全务。好大喜功地承担,其结果是把韩国这样的国家都吓跑了。

一个大国的崛起,一定是保守主义占上风的大国。承担全球义务,就是被全球剪羊毛,为全球作贡献,以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怎么可以在不熟悉全球经济战略内幕的情况下去行使全球的义务。

东北亚战略出现裂缝是必然的,一方面,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与中国经济体联系密切的所有国家都出现了问题,而在国际社会看来,中国经济的问题远没出清,所以,很多依靠中国经济的国家躲之唯恐不及。无论中国经济的增速是多少,都无法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言,靠盖房子拉动经济发展是不可能长久的。

要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中国必须转型,要放下过去做给国际社会看的思维和理念,哪怕GDP增速为零,也要为国内经济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找条新路,尤其是在消费升级领域及北斗、量子通信、石墨烯等行业和领域做工作,同时,刺破房地产泡沫,让国民精神真正回归到创新创业。在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谈经济就是个笑话。因为房地产价格会让所有行业无法覆盖成本,更不用说赚钱了。

一个自己的企业都无法赚钱的国家,怎么可能拿经济去影响地缘政治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