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易介中:演绎中国人的理想生活,“韧性”空间的想象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易介中:演绎中国人的理想生活,“韧性”空间的想象力

打造符合未来大量城市新增人口需要面对的人多地少特色的宜居标准,尤其是打造让人们负担的起、住得起的房子,这就是我认为“当代中国人理想中的房子”。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场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年龄、地域、文化程度和收入这些物理性差异造成的,更是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等价值观差异带来的。每个人都在朝着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曲折前行。

中国住居文化源远流长,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山水相融、学问表现、人伦礼序”等境界我们都能在古建筑中觅得。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力增强,形成一种本土意识回归和文化自信彰显。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处世哲学、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也被运用到建筑布局、形制、园林打造等住居设计思路上。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应是一脉相承。

2022年8月,首届【新国潮大会】将举办,将集结顶级专家学者、国潮品牌主理人、主流媒体人共同探讨国潮品牌增长力,助力中国经济双循环。由界面楼市、界面城市频道与《城市 环境 设计》(UED)杂志联合策划的界面城市观察专栏,独家对话易介中博士,共同探讨当代生活方式变迁对中国住居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易介中 博士,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员会会长,大有智库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 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以下为对话实录

界面楼市:近十年来,新型城镇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城市由增量发展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在城市高密度条件下,人们对于居住需求的内涵和边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不只是要解决住的问题,还在如何提升生活品质与新生活方式上不断探索,随着互联网全面升级与普及必然各式各样的新居住模式。您觉得当下国人的居住方式正在呈现怎样的改变或趋势?

易介中:当今社会面临着两大机遇,一个是人口老龄化加速,而且由于疫情长期居家购物、刷视频与健康码的“必须化”使得银发族智能手机应用普及率达到了新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必然会出现人们生活居住方式的改变,空间和服务的“适老化或全龄化”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问题与新机遇。正如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城市更新(有机更新/微更新),许多是针对社区养老新生态圈的概念去实施和探索的。而另一个重要方向是特色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创新融合,比如在疫情后,人们不可逆的未来生活工作方式将会加速巨变,尤其是居家办公、外卖配送、团购等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标配,更不用说未来的元宇宙与智慧社区等众多创新应用场景,显而易见的家庭里的建筑设计、空间关系、家具设计、网络功能都要做出相应的创新,阳台要可以停无人机接送货,传统厨房功能则会被渐渐弱化,每家每户都配备微型垂直水培蔬菜机器...。所有的变化都会形成未来生活方式新产业,从而产生新兴的赛道、行业和风口。

界面楼市:当下,城市发展开始聚焦新的领域:生态环境、历史价值、文化导向、产业升级、智慧生活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中国城市建筑自然的发展和演变当中。请问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建筑应该有着怎样的时代特点?

易介中在这VUCA错综复杂的世界,城市建筑本来应该具有高度可持续、弹性、韧性、随时可以调整功能的空间形态,很可惜我们城市的决策者与设计师普遍充满着“普信思想”。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当一个建筑从开始设计到最后完工的时间差,我觉得有大概率是完工就开始落后,这还是指全球领先思想的建筑师做设计了,新技术、新思维、新业态层出不穷,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人民币等新技术将会迅速的不停的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等。所以盖好了就是一个坚固不可动摇的大家伙建筑必须要拥有具有适应性、可以随时改造以适应未来生活的空间。说到底,底层逻辑就是要不折腾地球,要低碳环保,我们有幸活在一个极致追求碳中和的大环保时代,高能耗、高材料耗费、老是拆拆改改的建筑物和没有灵活适应性的空间结构,不可回收、过度包装、远距离物流等都是要被淘汰的。如果你的设计思想能把碳中和理解透彻,那么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图片来源:楼市

界面楼市: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当代中国建筑的设计影响几何?

易介中:中国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有“围墙”的小区里,围合起来的社区,就像古代的里坊一样,现在还是基本的社区结构,别看他很封闭,但是却仍然保留着能自给自足的各种可能性,想象一下假如每个社区都有基本的社区医院、菜园果园、社交及运动场所、生活形态商业,再加上未来SOHO生活模式,岂不韧性十足、绿色低碳、健康快乐。看看中国古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适应性和绿色低碳思想的,它基本采用框架结构,墙和门都灵活可变,各种构筑件也是互联相通,非常利于更新改造。从皇宫大殿、庙宇再到民居基本都是采用同样的结构逻辑,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正是现在“碳中和”可持续生态发展思维的极致表现。传统建筑和现代思维科学的重叠了,我现在的其中一个事业就是创新型复原巨量的古建拆迁保留的古建构件,比传统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的建筑有意思多了。

界面楼市:当代中国建筑中,无论从元素还是空间上,都有着传统建筑和传统空间的影子,也可以说是一种传承。在现代住宅项目的设计中,有很多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内容,比如,檐角、礼序等,请问您觉得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城市生活美学中扮演者怎样的角色?又起着哪些至关重要的作用?

易介中:身为中国人,全身上下里里外外骨子里都是“中华符号”。我的易姓就是变色龙象形文字演变过来的,所以我骨子里一直不变的就是“变”。中国就是符号大国,中华文化就是我们无论穿西装用手机喝咖啡都不会丝毫改变的“文化基因”,尤其是各种符号包围了我们,不管你喜不喜欢,再前卫的国际建筑师做了国家体育馆也得“被符号”为“鸟巢”,再怎么前卫的建筑也离不开“山水”“太湖石”等中华民族习惯的符号,我就不相信中国有一个前卫建筑师跟决策者汇报方案说我做的就是一个“居住机器的方盒子”,那是柯布西耶才有的特权。既然绕来绕去都离不开符号化,也就没有所谓这个符号比那个符号高级的说法吧,符号无论是后现代堆积、故事线、创意来源、设计理念都可以,只要是相同用途、相同业主、相同造价、相同时间等相同条件,谁能做出更高明的设计谁才是值得被尊敬的。譬如题目就是大唐主题风格收门票的5A景区,消费者就是旅行团为主,难道不做出一堆“老百姓心目中的仿古建符号”,改为做出一堆现代形态的“建筑师意向唐风”,除了建筑师的铁杆粉丝以外会有人买门票进去看吗?如果在秦皇岛海边的阿那亚不做出讨好特定小众社群的“前沿接头符号”建筑群与生活方式能行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楼市:近年来,国潮兴起,引领文化复兴。无论是国潮文创,还是汉服和礼制在年轻人中的复兴,这些国潮文化给当代年轻人带来了一种和以往不同的追寻目标。可以说新中式审美的住居文化生动演绎了繁华都市中的诗意栖居。那么在您的理解中,现代新中式住宅有标准吗?应该涵盖哪些元素?

易介中:你提问里的“国潮”严格意义来说应该是指大国潮风之下的一个分支,即中华传统文化创意,中国Z世代骨子里真的就喜欢中华文化,他们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所有接触的信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是全球化思维的。在这种信息发达的环境里,他们很容易感受到身在一个伟大强大的好时代,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高铁、航天事业等民族自豪感自然而然形成文化自信。所以说国潮复兴从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创新科技新媒体传播赋能中华传统文化的。

新中式住宅的概念其实我们已经谈了快20年了,它是现代主义建筑到后现代的一个文化自信生活方式,只是很久以前新中式是为了第一批先富起来的高质量人群打造的,现在应该是面对所有客户群体的基本发展模式了。新中式概念首先离不开当代中国人感觉舒服的生活场景,这个是随者城市、人群状况而随时需要调整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希望建筑师们多研究思考高密度高层的新中式住宅愿景,这才是有价值的探索,尤其是室内设计、生活物件及家具设计师们,这是你们最好的时代,大家好好思考这个离不开手机、电脑、回家葛优瘫的新中式生活方式吧。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楼市:我们这个栏目,有一个想尝试探索的主题:“当代中国人理想中的房子”。您觉得当代中国人理想中的房子应该具有哪些要素或者标准?

易介中:这个问题我永远放在第一的是“中国人人人有房子的理想”如何满足?接下来我希望能从小区、景观、建筑、室内、家具、生活物件、气氛装置、艺术、植栽等当代中国人喜欢的生活场景来一一探索。我会站在策划师、规划师、建筑师的角度,希望打造轻易能适应未来生活多变的弹性空间与共享生活体系,建设高层高密度不再“何不食肉糜”的荒谬逻辑“宜居标准”,打造符合未来大量城市新增人口需要面对的人多地少特色的宜居标准,尤其是打造让人们负担的起、住得起的房子,这就是我认为“当代中国人理想中的房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易介中:演绎中国人的理想生活,“韧性”空间的想象力

打造符合未来大量城市新增人口需要面对的人多地少特色的宜居标准,尤其是打造让人们负担的起、住得起的房子,这就是我认为“当代中国人理想中的房子”。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场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年龄、地域、文化程度和收入这些物理性差异造成的,更是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等价值观差异带来的。每个人都在朝着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曲折前行。

中国住居文化源远流长,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山水相融、学问表现、人伦礼序”等境界我们都能在古建筑中觅得。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力增强,形成一种本土意识回归和文化自信彰显。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处世哲学、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也被运用到建筑布局、形制、园林打造等住居设计思路上。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应是一脉相承。

2022年8月,首届【新国潮大会】将举办,将集结顶级专家学者、国潮品牌主理人、主流媒体人共同探讨国潮品牌增长力,助力中国经济双循环。由界面楼市、界面城市频道与《城市 环境 设计》(UED)杂志联合策划的界面城市观察专栏,独家对话易介中博士,共同探讨当代生活方式变迁对中国住居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易介中 博士,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员会会长,大有智库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 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以下为对话实录

界面楼市:近十年来,新型城镇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城市由增量发展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在城市高密度条件下,人们对于居住需求的内涵和边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不只是要解决住的问题,还在如何提升生活品质与新生活方式上不断探索,随着互联网全面升级与普及必然各式各样的新居住模式。您觉得当下国人的居住方式正在呈现怎样的改变或趋势?

易介中:当今社会面临着两大机遇,一个是人口老龄化加速,而且由于疫情长期居家购物、刷视频与健康码的“必须化”使得银发族智能手机应用普及率达到了新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必然会出现人们生活居住方式的改变,空间和服务的“适老化或全龄化”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问题与新机遇。正如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城市更新(有机更新/微更新),许多是针对社区养老新生态圈的概念去实施和探索的。而另一个重要方向是特色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创新融合,比如在疫情后,人们不可逆的未来生活工作方式将会加速巨变,尤其是居家办公、外卖配送、团购等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标配,更不用说未来的元宇宙与智慧社区等众多创新应用场景,显而易见的家庭里的建筑设计、空间关系、家具设计、网络功能都要做出相应的创新,阳台要可以停无人机接送货,传统厨房功能则会被渐渐弱化,每家每户都配备微型垂直水培蔬菜机器...。所有的变化都会形成未来生活方式新产业,从而产生新兴的赛道、行业和风口。

界面楼市:当下,城市发展开始聚焦新的领域:生态环境、历史价值、文化导向、产业升级、智慧生活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中国城市建筑自然的发展和演变当中。请问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建筑应该有着怎样的时代特点?

易介中在这VUCA错综复杂的世界,城市建筑本来应该具有高度可持续、弹性、韧性、随时可以调整功能的空间形态,很可惜我们城市的决策者与设计师普遍充满着“普信思想”。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当一个建筑从开始设计到最后完工的时间差,我觉得有大概率是完工就开始落后,这还是指全球领先思想的建筑师做设计了,新技术、新思维、新业态层出不穷,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人民币等新技术将会迅速的不停的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等。所以盖好了就是一个坚固不可动摇的大家伙建筑必须要拥有具有适应性、可以随时改造以适应未来生活的空间。说到底,底层逻辑就是要不折腾地球,要低碳环保,我们有幸活在一个极致追求碳中和的大环保时代,高能耗、高材料耗费、老是拆拆改改的建筑物和没有灵活适应性的空间结构,不可回收、过度包装、远距离物流等都是要被淘汰的。如果你的设计思想能把碳中和理解透彻,那么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图片来源:楼市

界面楼市: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当代中国建筑的设计影响几何?

易介中:中国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有“围墙”的小区里,围合起来的社区,就像古代的里坊一样,现在还是基本的社区结构,别看他很封闭,但是却仍然保留着能自给自足的各种可能性,想象一下假如每个社区都有基本的社区医院、菜园果园、社交及运动场所、生活形态商业,再加上未来SOHO生活模式,岂不韧性十足、绿色低碳、健康快乐。看看中国古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适应性和绿色低碳思想的,它基本采用框架结构,墙和门都灵活可变,各种构筑件也是互联相通,非常利于更新改造。从皇宫大殿、庙宇再到民居基本都是采用同样的结构逻辑,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正是现在“碳中和”可持续生态发展思维的极致表现。传统建筑和现代思维科学的重叠了,我现在的其中一个事业就是创新型复原巨量的古建拆迁保留的古建构件,比传统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的建筑有意思多了。

界面楼市:当代中国建筑中,无论从元素还是空间上,都有着传统建筑和传统空间的影子,也可以说是一种传承。在现代住宅项目的设计中,有很多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内容,比如,檐角、礼序等,请问您觉得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城市生活美学中扮演者怎样的角色?又起着哪些至关重要的作用?

易介中:身为中国人,全身上下里里外外骨子里都是“中华符号”。我的易姓就是变色龙象形文字演变过来的,所以我骨子里一直不变的就是“变”。中国就是符号大国,中华文化就是我们无论穿西装用手机喝咖啡都不会丝毫改变的“文化基因”,尤其是各种符号包围了我们,不管你喜不喜欢,再前卫的国际建筑师做了国家体育馆也得“被符号”为“鸟巢”,再怎么前卫的建筑也离不开“山水”“太湖石”等中华民族习惯的符号,我就不相信中国有一个前卫建筑师跟决策者汇报方案说我做的就是一个“居住机器的方盒子”,那是柯布西耶才有的特权。既然绕来绕去都离不开符号化,也就没有所谓这个符号比那个符号高级的说法吧,符号无论是后现代堆积、故事线、创意来源、设计理念都可以,只要是相同用途、相同业主、相同造价、相同时间等相同条件,谁能做出更高明的设计谁才是值得被尊敬的。譬如题目就是大唐主题风格收门票的5A景区,消费者就是旅行团为主,难道不做出一堆“老百姓心目中的仿古建符号”,改为做出一堆现代形态的“建筑师意向唐风”,除了建筑师的铁杆粉丝以外会有人买门票进去看吗?如果在秦皇岛海边的阿那亚不做出讨好特定小众社群的“前沿接头符号”建筑群与生活方式能行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楼市:近年来,国潮兴起,引领文化复兴。无论是国潮文创,还是汉服和礼制在年轻人中的复兴,这些国潮文化给当代年轻人带来了一种和以往不同的追寻目标。可以说新中式审美的住居文化生动演绎了繁华都市中的诗意栖居。那么在您的理解中,现代新中式住宅有标准吗?应该涵盖哪些元素?

易介中:你提问里的“国潮”严格意义来说应该是指大国潮风之下的一个分支,即中华传统文化创意,中国Z世代骨子里真的就喜欢中华文化,他们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所有接触的信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是全球化思维的。在这种信息发达的环境里,他们很容易感受到身在一个伟大强大的好时代,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高铁、航天事业等民族自豪感自然而然形成文化自信。所以说国潮复兴从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创新科技新媒体传播赋能中华传统文化的。

新中式住宅的概念其实我们已经谈了快20年了,它是现代主义建筑到后现代的一个文化自信生活方式,只是很久以前新中式是为了第一批先富起来的高质量人群打造的,现在应该是面对所有客户群体的基本发展模式了。新中式概念首先离不开当代中国人感觉舒服的生活场景,这个是随者城市、人群状况而随时需要调整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希望建筑师们多研究思考高密度高层的新中式住宅愿景,这才是有价值的探索,尤其是室内设计、生活物件及家具设计师们,这是你们最好的时代,大家好好思考这个离不开手机、电脑、回家葛优瘫的新中式生活方式吧。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楼市:我们这个栏目,有一个想尝试探索的主题:“当代中国人理想中的房子”。您觉得当代中国人理想中的房子应该具有哪些要素或者标准?

易介中:这个问题我永远放在第一的是“中国人人人有房子的理想”如何满足?接下来我希望能从小区、景观、建筑、室内、家具、生活物件、气氛装置、艺术、植栽等当代中国人喜欢的生活场景来一一探索。我会站在策划师、规划师、建筑师的角度,希望打造轻易能适应未来生活多变的弹性空间与共享生活体系,建设高层高密度不再“何不食肉糜”的荒谬逻辑“宜居标准”,打造符合未来大量城市新增人口需要面对的人多地少特色的宜居标准,尤其是打造让人们负担的起、住得起的房子,这就是我认为“当代中国人理想中的房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