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卓然
“现在每天要送100多单,骑行120公里到150公里,期间要换5到6次电瓶车。每天还要给自己消毒两次,做两次抗原,还要做一次核酸。”美团外卖上海隆昌路站骑手张尧描述着自己和同事们在疫情下的日常。
受疫情管控影响,外卖、跑腿订单量剧增。为了打通物资保供的“最后一公里”,一批外卖骑手、配送站点,留守配送岗位参与社区抗疫。作为“城市逆行者”,肩负起保供重任,他们成为维系城市便捷生活的重要纽带,并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暖。
近几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持续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多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们获得肯定。在刚刚公布的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名单中,美团外卖上海隆昌路站点、饿了么上海星光耀外卖站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他们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外卖站点。同时,饿了么蓝骑士张文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文强是一名退伍军人,2017年进入上海外卖行业。“基本上没休息过,大多数时间都保持每天接单14-15个小时,跑70-80单。”
在他看来,背井离乡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干一行、就要专一行,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工作的负责。”
相比较大部分骑手,军旅生活不仅培养了张文强的吃苦精神,还让他具备优秀的分析能力。他擅长在不断总结中发现送单规律。“我送外卖4年多了,中午跑商务区,下午送医院、学校的单,晚上就送生活小区,这份工作对我来说非常顺手,让我在同样的时间里送出更多的单量,不仅休息时间会变多,收入也更多了。”
突出的业绩也让张文强成为远近闻名的“带教师傅”。即使保持高强度工作,张文强也会腾出午休时间,向老乡和同事传授“跑单秘诀”。他带出的“徒弟”已经有40多位。
受疫情影响,最近一个月张文强一直居家隔离。他现在最期待解封后一切回归正轨。“虽然最近损失了很多,但当前最重要的就是配合政府工作,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对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总是忙碌在街头巷尾的张文强说从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站在聚光灯下。“这个奖沉甸甸的,这不仅是对我自己的认可,也是对我们所有骑手的认可和鼓舞,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毫无疑问,新业态劳动者已经成为上海防疫保供的重要力量。
为了帮助周边居民配送食品、药品,饿了么上海星光耀外卖站主动将服务半径从3公里扩展到5公里。自上海实施封控管理以来,该站点共有6名骑手坚持服务,每人每天平均配送100多单。
在站长吴义的动员下,骑手们组成了志愿服务小队,帮高血压老人买药、帮新生儿买尿不湿……接到周边居民的紧急需求后,骑手们的信念是“能帮一个是一个。”
居民们的善意也常常让骑手们十分感动。“我们曾经帮一位姐姐买婴幼儿用品,姐姐看我们找吃饭的地方比较困难,就经常给我们做饭,还把饭放到小区门口,喊我们过来拿。”吴义说。

此外,星光耀外卖站还是全国首家成立网约送餐行业联合工会的站点。自2017年建会至今,站点已有一百多位骑手加入了工会组织。
骑手岳少秋介绍说,加入工会后不仅能享受到很多服务,如免费体检、意外伤害保障、关爱物资等,更重要的是多了条反馈意见和诉求的通道,与站点、单位的沟通越来越顺畅。
“我们大部分骑手都是外地来沪务工人员,医保不在这里,很多时候生病时大家不舍得去医院看病。”岳少秋说。了解到骑手的诉求后,站点工会联合社区医院设立了爱心驿站,免费为骑手问诊配药,还为站点发放感冒药、胃药等常见药品。骑手如果遇到擦伤,还可以去社区医院免费包扎。
另一家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的美团外卖上海隆昌路站点始建于2015年7月1日,目前注册骑手85人,80%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常年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服务范围覆盖上海市杨浦区定海街道、大桥街道、江浦街道、延吉街道以及控江街道。

从2015年到现在,张尧已经在隆昌路站做了7年骑手,从生涩的配送小哥成长为隆昌路站组长,管理近20名小哥,累计带过上百名骑手徒弟。
在日常服务之余,站点骑手积极参与公益及社会活动,特别是上海疫情防控期间,以张尧为代表的12名在岗骑手,坚持每天出勤,服务以应急订单为主。他们每天穿梭在各个小区和药房之间,为居民配送药物,成为用户们的“及时雨”,。
很多不会下单的老人也会等在站点门口,询问张尧如何在网上下单买药、买食物和日用品,他和同事们尽可能教老人如何在网上下单买东西。“老人是最难的群体,很多人只能求助我们。”张尧说。
他还有一个“捡娃哥”的称号,因为他曾两次在送餐路上救助走失儿童。对于张尧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他表示,看到走失儿童的第一刻就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将心比心,就想赶紧帮助孩子找到家人。“谈不上乐于助人,都是应尽的义务而已。”
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外卖配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外卖骑手这一新兴领域的就业群体已成为维持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对于城市运转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