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胡辣汤”驰援“小笼包”!河南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累计检测量突破120万管 | 上海战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胡辣汤”驰援“小笼包”!河南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累计检测量突破120万管 | 上海战疫

“每一份准确的核酸报告,是我们对上海人民最好的爱心体现。”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记者 乔启迪

为抗击本轮上海疫情,2022年4月,河南派出1511名医疗队员和273名核酸检测人员驰援上海。

4月6日下午,两架载有河南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成员的航班抵达上海虹桥机场。落地后,他们即被大巴车接驳至宾馆,当晚七点便开始气膜方舱的搭建工作。4月9日,两座气膜方舱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

近一个月来,273名援沪核酸检测队员驻扎在由体育馆改建而成的“河南青浦MAX体育方舱”,累计完成1204133管检测。

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李刚担任本次河南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总队长。他今年57岁,是一名抗击疫情的“老战士”。李刚清晰地记得,19年前的春天,“非典”疫情期间,他于当年4月25日进驻河南疫区,在非典定点医院参与了诊断流调、前期调研、后期救治等工作,前后持续38天。

此次,李刚带领河南核酸检测医疗队抵沪,队伍里年龄最大的59周岁,年龄最小的不到22岁,整个队伍平均年龄为35周岁,其中接近六成在30-40岁之间,组成队伍的中坚力量。

在气膜方舱实验室搭建过程中,从耗材搬运、帐篷搭建到仪器安装调试,全部由队员们一手完成。“我们的隔离服上都写了党员两个字,党员的使命要体现在我们日常工作当中,不是靠说,而是靠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支持上海的疫情防控。”李刚说。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提高产能的同时,核酸检测队把检测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放在首位,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检测流程相关表格四十余项。

同时,核酸检测医疗队成立了质量控制管理、生物安全管理、信息上报管理以及宣传报道等小组,形成闭环管理,确保核酸检测工作有条不紊快速推进。整个核酸检测流程包括标本接收、加样、提取、封膜、扩增、结果判读、信息上报以及高压灭菌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由专人专职负责。

根据上海市经信委派发的指定任务,河南核酸检测队主要负责接收来自青浦、宝山、静安、黄浦四个区域的样本。据李刚介绍,目前每天接受的标本量在7万到8万管之间,队员们穿着隔离服至少工作8小时。通常来说,每天下午2点到3点左右,接收的样本量达到一天的峰值。标本数目大,结果又必须在次日早晨8点前上报,值夜班的队员们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四五点。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来自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的魏侠是核酸检测队濮阳队信息上报组组长,她说:“李刚主任作为我们总队的队长,肩上的担子很重,他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包括魏侠在内的信息上报组主要由4名核心成员组成,两两分组后,他们分别负责两个二区的结果上报,同时在上报的间隙继续进行管码信息录入。

核酸检测队虽不会直接与病患产生接触,但却在远方手握着决定命运的关键环节——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这直接关系着一个人是否被隔离、是否被转运。

一个完整的核酸检测实验室通常分为三个区域:一区负责试剂准备,二区负责样本制备,三区负责核酸片段扩增。

信息上报工作对准确性要求极高,不能三心二意。魏侠说,在工作过程中正需要怀揣“三心”,即仁爱之心、责任之心、敬畏之心。“我们是做检验的,检验有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准则——检以求真,验以求实,每一份准确的核酸报告,是我们对上海人民最好的爱心体现。”魏侠说,“从我们到达上海之后,孙俊红主任每天都会给我们传达李刚主任对信息上报工作的严格要求。”

除了信息上报,魏侠还要在外围配合进行第一环节的标本接收,因此,她也成了每天最先入舱又最后出舱的人。另外,由于人手有限,其他队员们也普遍“分工不分家”。魏侠说,小组的工作状态是“见缝插针,哪里需要往哪里去”。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本次河南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中,河南省省直医疗单位有6家,包括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河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省直三院;另有220队员来自安阳、洛阳、焦作、许昌、新乡、平顶山、驻马店、濮阳8个地市医院。

通常情况下,队员们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最长一次,当天工作时长接近15个小时。过长时间工作可能意味着效率低,为此魏侠甚至一度产生挫败感。但她也解释说:“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来自不同医院,需要一个磨合阶段,加上上海的系统我们需要花时间去熟悉。”濮阳队的领队孙俊红不断给大家打气,队员们反复查摆问题,优化工作流程。

辛苦是常态。无论是负责加样还是扫码,队员们往往都要抬着胳膊,保持数小时的端坐状态,长时间工作状态下,“臂膀非常酸的,酸得要分家的感觉。”魏侠说。反复的拧盖动作,让队员的大拇指磨出了水泡;长时间的站立,更让一些在外围辅助的队员腿脚麻木。

不仅如此,样本检测对手部卫生要求极高,操作人员需要频繁进行清洗消毒,魏侠和队员们的手已经洗褪了一层皮。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5月5日,上海正式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对于需要长时间穿着防护服的队员来说,室外工作也随着气温升高而更具挑战。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人出现过中暑症状。

李刚表示,接下来,将考虑缩短队员们的工作时间。这份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完成核酸检测任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队员的身心承受能力。

“我们现在很希望找到一些志愿者帮助我们,这样我们检测的效能会大大地提高,我们人员有限。”李刚说,志愿者不一定需要具备医学背景,主要工作是负责信息录入等基础工作,目前8支队伍每队分别需要6名志愿者。

“希望上海以及各省援沪的同仁们通过努力共同控制好疫情,上海的疫情早日结束,也希望我们能早日回到家乡。”李刚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胡辣汤”驰援“小笼包”!河南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累计检测量突破120万管 | 上海战疫

“每一份准确的核酸报告,是我们对上海人民最好的爱心体现。”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记者 乔启迪

为抗击本轮上海疫情,2022年4月,河南派出1511名医疗队员和273名核酸检测人员驰援上海。

4月6日下午,两架载有河南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成员的航班抵达上海虹桥机场。落地后,他们即被大巴车接驳至宾馆,当晚七点便开始气膜方舱的搭建工作。4月9日,两座气膜方舱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

近一个月来,273名援沪核酸检测队员驻扎在由体育馆改建而成的“河南青浦MAX体育方舱”,累计完成1204133管检测。

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李刚担任本次河南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总队长。他今年57岁,是一名抗击疫情的“老战士”。李刚清晰地记得,19年前的春天,“非典”疫情期间,他于当年4月25日进驻河南疫区,在非典定点医院参与了诊断流调、前期调研、后期救治等工作,前后持续38天。

此次,李刚带领河南核酸检测医疗队抵沪,队伍里年龄最大的59周岁,年龄最小的不到22岁,整个队伍平均年龄为35周岁,其中接近六成在30-40岁之间,组成队伍的中坚力量。

在气膜方舱实验室搭建过程中,从耗材搬运、帐篷搭建到仪器安装调试,全部由队员们一手完成。“我们的隔离服上都写了党员两个字,党员的使命要体现在我们日常工作当中,不是靠说,而是靠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支持上海的疫情防控。”李刚说。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提高产能的同时,核酸检测队把检测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放在首位,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检测流程相关表格四十余项。

同时,核酸检测医疗队成立了质量控制管理、生物安全管理、信息上报管理以及宣传报道等小组,形成闭环管理,确保核酸检测工作有条不紊快速推进。整个核酸检测流程包括标本接收、加样、提取、封膜、扩增、结果判读、信息上报以及高压灭菌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由专人专职负责。

根据上海市经信委派发的指定任务,河南核酸检测队主要负责接收来自青浦、宝山、静安、黄浦四个区域的样本。据李刚介绍,目前每天接受的标本量在7万到8万管之间,队员们穿着隔离服至少工作8小时。通常来说,每天下午2点到3点左右,接收的样本量达到一天的峰值。标本数目大,结果又必须在次日早晨8点前上报,值夜班的队员们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四五点。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来自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的魏侠是核酸检测队濮阳队信息上报组组长,她说:“李刚主任作为我们总队的队长,肩上的担子很重,他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包括魏侠在内的信息上报组主要由4名核心成员组成,两两分组后,他们分别负责两个二区的结果上报,同时在上报的间隙继续进行管码信息录入。

核酸检测队虽不会直接与病患产生接触,但却在远方手握着决定命运的关键环节——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这直接关系着一个人是否被隔离、是否被转运。

一个完整的核酸检测实验室通常分为三个区域:一区负责试剂准备,二区负责样本制备,三区负责核酸片段扩增。

信息上报工作对准确性要求极高,不能三心二意。魏侠说,在工作过程中正需要怀揣“三心”,即仁爱之心、责任之心、敬畏之心。“我们是做检验的,检验有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准则——检以求真,验以求实,每一份准确的核酸报告,是我们对上海人民最好的爱心体现。”魏侠说,“从我们到达上海之后,孙俊红主任每天都会给我们传达李刚主任对信息上报工作的严格要求。”

除了信息上报,魏侠还要在外围配合进行第一环节的标本接收,因此,她也成了每天最先入舱又最后出舱的人。另外,由于人手有限,其他队员们也普遍“分工不分家”。魏侠说,小组的工作状态是“见缝插针,哪里需要往哪里去”。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本次河南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中,河南省省直医疗单位有6家,包括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河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省直三院;另有220队员来自安阳、洛阳、焦作、许昌、新乡、平顶山、驻马店、濮阳8个地市医院。

通常情况下,队员们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最长一次,当天工作时长接近15个小时。过长时间工作可能意味着效率低,为此魏侠甚至一度产生挫败感。但她也解释说:“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来自不同医院,需要一个磨合阶段,加上上海的系统我们需要花时间去熟悉。”濮阳队的领队孙俊红不断给大家打气,队员们反复查摆问题,优化工作流程。

辛苦是常态。无论是负责加样还是扫码,队员们往往都要抬着胳膊,保持数小时的端坐状态,长时间工作状态下,“臂膀非常酸的,酸得要分家的感觉。”魏侠说。反复的拧盖动作,让队员的大拇指磨出了水泡;长时间的站立,更让一些在外围辅助的队员腿脚麻木。

不仅如此,样本检测对手部卫生要求极高,操作人员需要频繁进行清洗消毒,魏侠和队员们的手已经洗褪了一层皮。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5月5日,上海正式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对于需要长时间穿着防护服的队员来说,室外工作也随着气温升高而更具挑战。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人出现过中暑症状。

李刚表示,接下来,将考虑缩短队员们的工作时间。这份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完成核酸检测任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队员的身心承受能力。

“我们现在很希望找到一些志愿者帮助我们,这样我们检测的效能会大大地提高,我们人员有限。”李刚说,志愿者不一定需要具备医学背景,主要工作是负责信息录入等基础工作,目前8支队伍每队分别需要6名志愿者。

“希望上海以及各省援沪的同仁们通过努力共同控制好疫情,上海的疫情早日结束,也希望我们能早日回到家乡。”李刚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