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未来15天南海局势进入风险高危期,但爆发战争概率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未来15天南海局势进入风险高危期,但爆发战争概率低

总体而言,15天后,南海局势将基本将定型。

7月12日,南海仲裁案结果出来后,经过一天时间的发酵,基本上,南海形势的后续发展趋势大致轮廓已基本成型。可以下两个大的判断:1、未来15天是高危期;2、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这两个判断并不矛盾,耐心看。(我们依然坚持昨天在《南海无战事,中国不准备动手!》一文中的基本判断)

判断“2”能否成立取决于判断“1”。第“1”个判断中如果出现意外事件,则第“2”个判断不成立;反之,判断“2”成立(逻辑不好的请走开)。

首先,为什么未来15天内是高危期?7月12日仲裁结果出来后,菲律宾、美国、越南等国虽然表态支持仲裁结果,但其国内需要走完法律解读——政策形成——行动方案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涉及到法律、行政等部门参与,同时还有民意作用在其中发挥作用。因此,菲、美、越等国在南海地区的下一步动作存在不确定性。

菲律宾作为仲裁案当事国,它的时间表将成为其它各方对表的基准。7月13日,菲律宾菲国总检察长卡利达向总统杜特尔特提交有关裁决的概要,预15天内提交一份完整和全面的解读。菲律宾之后采取的动作不大可能偏离这份法律报告的范畴。在菲律宾国内,比较确定的是总统杜特尔特倾向于对华缓和,但其国内民意及其它政治力量是否支持他,存在不确定性。

美国国务院和越南外交部也都表示,它们正在对仲裁结果做解读。其中越南表示,将在稍后时间针对仲裁结果发表更详尽的声明。

菲、美、越等国下一步行动的不确定决定了中国行动的不确定性。

再有,为什么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提醒:此处需要加倍投入智商)?在菲律宾、美国、越南等国还没有就仲裁案出台具体政策、行动之前,仅就目前各方表态来看,和平解决南海争端是包括中国、美国、菲律宾、越南、日本、印度、泰国、澳大利亚及联合国等国家和组织的共识。(第一部分阐释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如果受到这个共识影响,则这种不确定性向好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某些政治势力试图冒险突破这个共识,可能不确定性向坏的可能性较大。)

昨天,《首席战略官》已经在《南海无战事,中国不准备动手!》这篇文章中详细阐释了,中国最高领导人、中国政府、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国防部的声明。中国方面在仲裁案结果出来后第一时间表示愿意用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

7月1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希望其他国家不要借机来威胁中国,希望其他国家能够与中国一起努力,相向而行,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不要把南海变成一个战争的发源地。中国的目标是希望南海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刘振民再次重申了中国官方对于解决南海争端的态度,即和平解决。中国希望与菲律宾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但他为和平设置了前提条件,就是“其他国家不要借机来威胁中国”。所以,中国会具体视菲律宾、美国、越南下一步的动作而采取相对应的行动,如果对方进一步刺激中国,后果不好说。刘振民也再次确认了,中国将视威胁程度设置南海防空识别区。

“南海防空识别区”是南海可能点燃中美冲突的那根风险最高的导火索。希望菲律宾不要刺激中国走到划设南海防空识别区的地步,美国应该站在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的高度,不要挑逗菲律宾去升级行动,而应该劝阻菲律宾以更理性的姿态采取建设性的行动,用外交手段与中国解决分歧。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斯特凡.杜加里克呼吁各方避免可能导致形势加剧的行为;菲律宾外长雅赛呼吁,“菲方呼吁所有有关各方保持克制和冷静”;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柯比在华盛顿说:“仲裁庭今天的裁决,对和平解决南中国海争端这一共同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越南外交部发言人黎海平呼吁,“以和平方式解决南中国海主权争端,包括通过外交和司法途径,同时避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日本防长中谷元和外长岸田文雄发表声明呼吁,和平解决分歧;印度外交部呼吁,“各国应该通过和平方法来解决争议,不要威胁动武,保持克制,不要采取会复杂化或深化矛盾、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澳大利亚外交部长朱莉.毕晓普呼吁,”(各国)不要(在南海)进行任何可能导致紧张进一步升级的行为”;泰国外交部在仲裁庭宣判之前几个小时发表声明,呼吁基于互相尊重、互信和公平利益的基础,协力和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争端。

虽然不排除这些国家有拉偏架的倾向,以及得了便宜卖乖的心态,但总体而言,它们想占便宜但不想打仗的态度也是明显的。

总体而言,15天后,南海局势将基本将定型。是要和平,还是要战争,就看菲律宾国内的政客们理智与冲突的博弈了。反正,中国始终是希望和平的大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未来15天南海局势进入风险高危期,但爆发战争概率低

总体而言,15天后,南海局势将基本将定型。

7月12日,南海仲裁案结果出来后,经过一天时间的发酵,基本上,南海形势的后续发展趋势大致轮廓已基本成型。可以下两个大的判断:1、未来15天是高危期;2、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这两个判断并不矛盾,耐心看。(我们依然坚持昨天在《南海无战事,中国不准备动手!》一文中的基本判断)

判断“2”能否成立取决于判断“1”。第“1”个判断中如果出现意外事件,则第“2”个判断不成立;反之,判断“2”成立(逻辑不好的请走开)。

首先,为什么未来15天内是高危期?7月12日仲裁结果出来后,菲律宾、美国、越南等国虽然表态支持仲裁结果,但其国内需要走完法律解读——政策形成——行动方案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涉及到法律、行政等部门参与,同时还有民意作用在其中发挥作用。因此,菲、美、越等国在南海地区的下一步动作存在不确定性。

菲律宾作为仲裁案当事国,它的时间表将成为其它各方对表的基准。7月13日,菲律宾菲国总检察长卡利达向总统杜特尔特提交有关裁决的概要,预15天内提交一份完整和全面的解读。菲律宾之后采取的动作不大可能偏离这份法律报告的范畴。在菲律宾国内,比较确定的是总统杜特尔特倾向于对华缓和,但其国内民意及其它政治力量是否支持他,存在不确定性。

美国国务院和越南外交部也都表示,它们正在对仲裁结果做解读。其中越南表示,将在稍后时间针对仲裁结果发表更详尽的声明。

菲、美、越等国下一步行动的不确定决定了中国行动的不确定性。

再有,为什么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提醒:此处需要加倍投入智商)?在菲律宾、美国、越南等国还没有就仲裁案出台具体政策、行动之前,仅就目前各方表态来看,和平解决南海争端是包括中国、美国、菲律宾、越南、日本、印度、泰国、澳大利亚及联合国等国家和组织的共识。(第一部分阐释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如果受到这个共识影响,则这种不确定性向好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某些政治势力试图冒险突破这个共识,可能不确定性向坏的可能性较大。)

昨天,《首席战略官》已经在《南海无战事,中国不准备动手!》这篇文章中详细阐释了,中国最高领导人、中国政府、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国防部的声明。中国方面在仲裁案结果出来后第一时间表示愿意用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

7月1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希望其他国家不要借机来威胁中国,希望其他国家能够与中国一起努力,相向而行,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不要把南海变成一个战争的发源地。中国的目标是希望南海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刘振民再次重申了中国官方对于解决南海争端的态度,即和平解决。中国希望与菲律宾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但他为和平设置了前提条件,就是“其他国家不要借机来威胁中国”。所以,中国会具体视菲律宾、美国、越南下一步的动作而采取相对应的行动,如果对方进一步刺激中国,后果不好说。刘振民也再次确认了,中国将视威胁程度设置南海防空识别区。

“南海防空识别区”是南海可能点燃中美冲突的那根风险最高的导火索。希望菲律宾不要刺激中国走到划设南海防空识别区的地步,美国应该站在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的高度,不要挑逗菲律宾去升级行动,而应该劝阻菲律宾以更理性的姿态采取建设性的行动,用外交手段与中国解决分歧。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斯特凡.杜加里克呼吁各方避免可能导致形势加剧的行为;菲律宾外长雅赛呼吁,“菲方呼吁所有有关各方保持克制和冷静”;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柯比在华盛顿说:“仲裁庭今天的裁决,对和平解决南中国海争端这一共同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越南外交部发言人黎海平呼吁,“以和平方式解决南中国海主权争端,包括通过外交和司法途径,同时避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日本防长中谷元和外长岸田文雄发表声明呼吁,和平解决分歧;印度外交部呼吁,“各国应该通过和平方法来解决争议,不要威胁动武,保持克制,不要采取会复杂化或深化矛盾、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澳大利亚外交部长朱莉.毕晓普呼吁,”(各国)不要(在南海)进行任何可能导致紧张进一步升级的行为”;泰国外交部在仲裁庭宣判之前几个小时发表声明,呼吁基于互相尊重、互信和公平利益的基础,协力和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争端。

虽然不排除这些国家有拉偏架的倾向,以及得了便宜卖乖的心态,但总体而言,它们想占便宜但不想打仗的态度也是明显的。

总体而言,15天后,南海局势将基本将定型。是要和平,还是要战争,就看菲律宾国内的政客们理智与冲突的博弈了。反正,中国始终是希望和平的大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