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南海问题,中国如何以柔克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南海问题,中国如何以柔克刚?

中国的总体战略是经典的《孙子兵法》策略:兵者诡道,利而诱之。

7月12日,应菲律宾单方面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海牙仲裁庭有了所谓的“最终裁决”。这一裁决让南海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各方唇枪舌战,据理力争。而在南海地区,美国派出数艘巡洋舰,中国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地区局势剑拔弩张。

这次南海争端会导致战争吗?中美两方角力将会如何上演?中国应对南海问题有长远的考虑和措施吗?影响地缘政治问题最重要的因素是军事力量吗?《超级版图》作者帕拉格 ·康纳(Parag Khanna)认为不从供应链角度着眼,我们根本无从预测这样的冲突将会如何发展,也不会深刻理解中国看似无力的措施其实蕴含以柔克刚的强大力量。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作者:帕拉格·康纳

2014 年5 月2 日上午, 一个深水石油钻井平台开始在北纬15°29′58″,东经111°12′06″,即中国海南岛以南180 英里、越南李山岛(Ly Son Island)以东120 英里位置作业。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名为HYSY 981(海洋石油981)的钻井平台就打出两口油井,7 月15 日撤走。

虽然中国在南海寻求能源的时间较晚,但聪明地将重心集中到了那些已被越南勘探的区域——越南国家石油公司将这些区域的开发权售予埃克森石油公司,此外在越南授权下,印度、俄罗斯等多国公司也长期在此经营。中国将HYSY 981 移动深水钻井平台这类新技术运用于南海,使得海洋钻井变得和在陆地上作业一样灵活机动。中国时任海洋石油天然气集团董事长王宜林曾将这种牵引式深水钻井平台称为“战略武器”,是中国“移动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

“移动主权”可不是一个在17 世纪技术条件下就能想出来的词,但像HYSY 981 这样坚固而灵动的平台,却是今日地缘政治的移动供应链岛屿。无须领土占领和宣称海洋主权,它们悄悄进入争议区域,开采深海之下的能源储备,之后再撤回国际海域。它们无须永久性的周边防御,只需要在钻井开采地下黑金时有临时的海上警卫和军舰提供保护。当紧张升级到沸点时,它们就被撤走以示善意。如今,中国已经掌握了这一最新技术,再也无须求助于那些不愿意在争议水域合作开发的石油公司,中国可以自己搞定。中国在建的海洋石油平台要比在建航母多得多。

中国还在南沙和西沙群岛链的无名或废弃岛屿上修建简易机场、灯塔、军事驻点、信号站以及行政中心等(注释:军事评论员张召忠曾将这种做法称之为“卷心菜战略”,即在争议岛屿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在外围层层设置渔船、海上警卫船以及战舰,如此“整个岛就像卷心菜一样一层包一层”。美国将这种战术称为“切香肠”。)。南沙群岛的永暑岛已经变成了有些人所说的“岛屿工厂”中心,即通过大规模采沙和土地复垦来建设岛屿,并将孤立的沙洲连接成为面积更大的群岛。

中国的做法没有激起任何真正战略反制。对抗确实出现过,但局势升级已经得到控制。虽然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力量对他国的行为加以威慑,但是对于供应链扩张主义却几乎束手无策。毫无疑问中国在南海和东海的单边主张已经刺激到了美国,并使其匆忙将海空力量重新向亚洲倾斜,但即便是有更多的军舰和轰炸机驻扎在亚洲,美国是否有使用它们的足够意愿?

所有的军队都喜欢速战速决而不喜欢长期持久战。对未来看得越远,不确定性就越多。美国在日本、菲律宾和澳大利亚获得了更多的驻军权,但是新的B-1 轰炸机只会围绕这些基地“轮换”,而不会真正“驻扎”。与此同时,美国海军正在中国战斗群无法企及的关岛附近建设漂浮移动基地。但是一切会很快改变。随着中国先进攻击潜艇、导弹以及其他武器的配备,美国的巨型航母将处于灾难性威胁之下,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海军现代化和势力扩张,中国终究会在太平洋上显示自己的实力。飞机隐形斗篷、大量的自动隐形无人机,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网络实力,这一切都预示着,在未来的高科技亚洲舞台上,冲突的地点和性质都将十分具有量子特性。

在硬件之外,如果不从供应链角度着眼,我们根本无从预测美中冲突会如何上演。1917 年,德国潜艇对协约国商船的攻击将美国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二战”期间,美国的潜艇毁灭了日本的商船舰队。任何对中国商船的攻击肯定都会被视为战争行为,招致对美国军舰和军事基地的报复,同时美国的沃尔玛也一定会马上破产,因为它70%的商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如今沃尔玛购买了1 号店等电商企业以提升其在中国的销售)。就连美国军队现在也离不开中国,因为其所使用的一切,从电脑芯片到灯泡都是中国生产的。所以,只要中国需要和平发展的环境,美国需要中国制造的硬件,东南亚需要中国南海作为其几乎全部出口的通道,直接的对抗就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供应链为那些貌似法理上的问题提供了一个事实上的解决方案。在战略水域共同开发能源储备不乏先例。近100 年前,挪威和俄国解决了遥远北冰洋北部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斯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的争端,双方同意将管辖权交给挪威,但所有人都有权在此开展商业开采活动。1979 年,泰国和马来西亚针对两国大陆架上的十几个天然气田建立了联合开发机构,并创建了由知名政治人物和能源公司高管组成的董事会来管理和监督利润分配。“波斯湾”只是名字里带波斯,但其中的全球最大天然气田却为卡塔尔和伊朗共同拥有,中国南海也应如此,在实际中,各国应当共同开发这里的资源并从中获利。20世纪70 年代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口号很好地反映了这种今日仍可借鉴的明智之举:“让我们共吃一口井。 ”

中国的总体战略是经典的《孙子兵法》策略:兵者诡道,利而诱之。今天北京的策略和400 年前阿姆斯特丹的策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遵循的是荷兰的资源基础设施模式,而不是学习英国或法国的殖民主义去寻求对整个国家的管辖与对社会的控制。

中国也一直在认真向19 世纪美国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学习。马汉曾经说,海上军事投射的最重要目的是扩展商业。今天,很多的关键港口和运河都是由中国建设、运营甚至实际控制的,这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尽管中国在南海和东海的行动已经让太平洋重新发出地缘政治的警报,但中国的长期策略是要建设印度洋—太平洋基础设施(包括欧亚大陆上的陆路基础设施)以绕开马六甲海峡。再过一代人的时间,跨欧亚铁路和新的东南亚运河对于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就会如同一个世纪前横贯美国的铁路和巴拿马运河对麦哲伦海峡的影响。最重大的地缘政治干预并非靠军事,而是要靠基础设施。

本文摘自中信出版集团《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作者帕拉格•康纳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南海问题,中国如何以柔克刚?

中国的总体战略是经典的《孙子兵法》策略:兵者诡道,利而诱之。

7月12日,应菲律宾单方面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海牙仲裁庭有了所谓的“最终裁决”。这一裁决让南海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各方唇枪舌战,据理力争。而在南海地区,美国派出数艘巡洋舰,中国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地区局势剑拔弩张。

这次南海争端会导致战争吗?中美两方角力将会如何上演?中国应对南海问题有长远的考虑和措施吗?影响地缘政治问题最重要的因素是军事力量吗?《超级版图》作者帕拉格 ·康纳(Parag Khanna)认为不从供应链角度着眼,我们根本无从预测这样的冲突将会如何发展,也不会深刻理解中国看似无力的措施其实蕴含以柔克刚的强大力量。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作者:帕拉格·康纳

2014 年5 月2 日上午, 一个深水石油钻井平台开始在北纬15°29′58″,东经111°12′06″,即中国海南岛以南180 英里、越南李山岛(Ly Son Island)以东120 英里位置作业。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名为HYSY 981(海洋石油981)的钻井平台就打出两口油井,7 月15 日撤走。

虽然中国在南海寻求能源的时间较晚,但聪明地将重心集中到了那些已被越南勘探的区域——越南国家石油公司将这些区域的开发权售予埃克森石油公司,此外在越南授权下,印度、俄罗斯等多国公司也长期在此经营。中国将HYSY 981 移动深水钻井平台这类新技术运用于南海,使得海洋钻井变得和在陆地上作业一样灵活机动。中国时任海洋石油天然气集团董事长王宜林曾将这种牵引式深水钻井平台称为“战略武器”,是中国“移动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

“移动主权”可不是一个在17 世纪技术条件下就能想出来的词,但像HYSY 981 这样坚固而灵动的平台,却是今日地缘政治的移动供应链岛屿。无须领土占领和宣称海洋主权,它们悄悄进入争议区域,开采深海之下的能源储备,之后再撤回国际海域。它们无须永久性的周边防御,只需要在钻井开采地下黑金时有临时的海上警卫和军舰提供保护。当紧张升级到沸点时,它们就被撤走以示善意。如今,中国已经掌握了这一最新技术,再也无须求助于那些不愿意在争议水域合作开发的石油公司,中国可以自己搞定。中国在建的海洋石油平台要比在建航母多得多。

中国还在南沙和西沙群岛链的无名或废弃岛屿上修建简易机场、灯塔、军事驻点、信号站以及行政中心等(注释:军事评论员张召忠曾将这种做法称之为“卷心菜战略”,即在争议岛屿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在外围层层设置渔船、海上警卫船以及战舰,如此“整个岛就像卷心菜一样一层包一层”。美国将这种战术称为“切香肠”。)。南沙群岛的永暑岛已经变成了有些人所说的“岛屿工厂”中心,即通过大规模采沙和土地复垦来建设岛屿,并将孤立的沙洲连接成为面积更大的群岛。

中国的做法没有激起任何真正战略反制。对抗确实出现过,但局势升级已经得到控制。虽然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力量对他国的行为加以威慑,但是对于供应链扩张主义却几乎束手无策。毫无疑问中国在南海和东海的单边主张已经刺激到了美国,并使其匆忙将海空力量重新向亚洲倾斜,但即便是有更多的军舰和轰炸机驻扎在亚洲,美国是否有使用它们的足够意愿?

所有的军队都喜欢速战速决而不喜欢长期持久战。对未来看得越远,不确定性就越多。美国在日本、菲律宾和澳大利亚获得了更多的驻军权,但是新的B-1 轰炸机只会围绕这些基地“轮换”,而不会真正“驻扎”。与此同时,美国海军正在中国战斗群无法企及的关岛附近建设漂浮移动基地。但是一切会很快改变。随着中国先进攻击潜艇、导弹以及其他武器的配备,美国的巨型航母将处于灾难性威胁之下,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海军现代化和势力扩张,中国终究会在太平洋上显示自己的实力。飞机隐形斗篷、大量的自动隐形无人机,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网络实力,这一切都预示着,在未来的高科技亚洲舞台上,冲突的地点和性质都将十分具有量子特性。

在硬件之外,如果不从供应链角度着眼,我们根本无从预测美中冲突会如何上演。1917 年,德国潜艇对协约国商船的攻击将美国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二战”期间,美国的潜艇毁灭了日本的商船舰队。任何对中国商船的攻击肯定都会被视为战争行为,招致对美国军舰和军事基地的报复,同时美国的沃尔玛也一定会马上破产,因为它70%的商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如今沃尔玛购买了1 号店等电商企业以提升其在中国的销售)。就连美国军队现在也离不开中国,因为其所使用的一切,从电脑芯片到灯泡都是中国生产的。所以,只要中国需要和平发展的环境,美国需要中国制造的硬件,东南亚需要中国南海作为其几乎全部出口的通道,直接的对抗就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供应链为那些貌似法理上的问题提供了一个事实上的解决方案。在战略水域共同开发能源储备不乏先例。近100 年前,挪威和俄国解决了遥远北冰洋北部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斯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的争端,双方同意将管辖权交给挪威,但所有人都有权在此开展商业开采活动。1979 年,泰国和马来西亚针对两国大陆架上的十几个天然气田建立了联合开发机构,并创建了由知名政治人物和能源公司高管组成的董事会来管理和监督利润分配。“波斯湾”只是名字里带波斯,但其中的全球最大天然气田却为卡塔尔和伊朗共同拥有,中国南海也应如此,在实际中,各国应当共同开发这里的资源并从中获利。20世纪70 年代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口号很好地反映了这种今日仍可借鉴的明智之举:“让我们共吃一口井。 ”

中国的总体战略是经典的《孙子兵法》策略:兵者诡道,利而诱之。今天北京的策略和400 年前阿姆斯特丹的策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遵循的是荷兰的资源基础设施模式,而不是学习英国或法国的殖民主义去寻求对整个国家的管辖与对社会的控制。

中国也一直在认真向19 世纪美国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学习。马汉曾经说,海上军事投射的最重要目的是扩展商业。今天,很多的关键港口和运河都是由中国建设、运营甚至实际控制的,这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尽管中国在南海和东海的行动已经让太平洋重新发出地缘政治的警报,但中国的长期策略是要建设印度洋—太平洋基础设施(包括欧亚大陆上的陆路基础设施)以绕开马六甲海峡。再过一代人的时间,跨欧亚铁路和新的东南亚运河对于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就会如同一个世纪前横贯美国的铁路和巴拿马运河对麦哲伦海峡的影响。最重大的地缘政治干预并非靠军事,而是要靠基础设施。

本文摘自中信出版集团《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作者帕拉格•康纳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