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重庆市人民医院的“第一书记”们:扎根基层,排忧解难办实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重庆市人民医院的“第一书记”们:扎根基层,排忧解难办实事

重庆市人民医院驻村第一书记讲述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历程。

文|张晓凡

乡村兴国家兴、百姓富国家富。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抓党建促振兴,正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培养锻炼优秀干部的一种制度创新。

近日,重庆市人民医院组织召开了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座谈会,多位在重庆市梁平区农村一线担任“第一书记”的医务人员,讲述了他们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历程。

许蔚:朋友圈带货,土特产为乡村脱贫注入新能量

人民医院供图

“竹山镇猎神村农特产丰富,柚子,高山大米,竹笋……”许蔚作为重庆市人民医院社会服务处副处长,也是猎神村驻村书记,她的朋友圈里满是猎神村的土特产,正是靠着这一条一条的朋友圈,驻村一年内为猎神村村民带货45万元,为村集体组织增加纯收入2.6万元。

“我们这里土特产多,根本吃不完,偶尔会拿到附近的集市去卖。”村民们没有想到,许蔚的到来,能将他们家吃不完的土特产卖到更远的城里去。

但实际上,土特产在网上的销售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许蔚是怎样“脱颖而出”,帮助村民们获得收益的呢?

“我自己先为这些产品代言。”许蔚说,在互联网上卖土特产的店铺虽然很多,但是良莠不齐,如何买到真正的绿色食品是消费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她想到的是,自己先做这些农家土特产的推荐人,身边的朋友自然就会购买,以此形成口碑效应,扩大销售面。

为了使村民能够继续打开互联网的销路,许蔚联系了表弟,请他友情帮忙开发了一个电商小程序,许蔚希望通过这个小程序,打通更多的购买渠道。

在带货帮助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时,许蔚还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此外,在许蔚驻村期间,促成重庆市人民医院7个党支部与猎神村党总支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为猎神村村民开展义诊活动4次;同时,为村民李昌友送去52只鸡苗,喂养一年后,重庆市人民医院的党支部全部回购。

冯海翠:医疗帮扶,助力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晚上九点,袁驿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许国成给冯海翠发来一条消息:“冯书记,感谢您及人民医院的无私帮助,我院今天得以顺利开展首例肺癌晚期呼吸机辅助治疗!”

在袁驿镇中心卫生院接受呼吸机治疗的这位患者今年已是近九十岁的高龄,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后,每天都在病痛的折磨中挣扎。尽管卫生院有无创呼吸机,但是医生不会使用。

冯海翠知道这件事后,向重庆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黄勇求助,为此,黄勇主任专门带来了两位专家,为袁驿镇卫生院的医生们做了呼吸机和其它医疗设备如何使用的专场培训。

冯海翠是重庆市人民医院纪检室副主任,这是她在袁驿镇邵兴村驻村期间工作的一个缩影。

驻村期间,针对村里留守老人多、村卫生室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冯海翠主动向区卫健委争取资金支持,推动解决村卫生健康领域的急难愁盼。在她推动下,一所高标准邵兴村卫生室即将开工建设,现进入建设用地审批中。

不仅如此,冯海翠积极发挥一线作用,促进重庆市人民医院科教处与镇中心卫生院签订了《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协议书》,目前有4名医生获得免费进修学习机会。并促进重庆市人民医院社会服务处、医务处、护理部等选派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带教查房及科研技术指导,带动了西山片区各乡镇卫生院临床护理质量、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

据了解,目前袁驿镇中心卫生院和重庆市人民医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并挂牌“重庆市人民医院指导医院”。

在开展医疗帮扶之际,冯海翠还关注邵兴村的产业发展。在她的推动下,邵兴村和一家公司签订了收购铁扫把(即鱼串草,一种可以入药的豆科植物)协议,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目前,该村已有5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面积约50亩,成了乡村的一笔宝贵财富。

刘建:兴产业、建设施,乡村气象焕然一新

人民医院供图

一年前,重庆市人民医院医保处副处长刘建来到星桥镇高都村当驻村书记,他经过四处的走访观察,注意到在村中还存在一些废弃的堤坝、荒废的农田、泥泞的土路,而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中,刘建让高都村改头换面,向“振兴”迈出一大步。

“考虑到许多村民是有劳动能力的,我用帮扶资金帮他们买了猪、鸡、鸭,还有各种蔬菜等短平快的种养业,这样最起码可以保障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稳定增收。”刘建说。

在此基础上,刘建引导村民发展了铁扫把和李子产业,种植了80亩铁扫把苗,投入了48万元打造李子产业园,今年还将继续发展李子产业35亩。

规划好了产业蓝图,刘建准备提升村里的形象面貌。在走访过程中,刘建发现村中道路崎岖,不仅出行不便阻碍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为此,他争取到资金为村民修筑了2.5米宽、1.8千米长和1.2米宽、6.8千米长的产业便道,既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的支撑,也方便了村民出行。同时,还为村里安装了90余盏路灯,修筑了3公里公路护栏。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他还争取资金为村民修筑了2处休闲娱乐广场,平时可以休闲健身,到采收季节时可以作为土特产的售卖亭。

此外,刘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分批次为部分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如资助学生生活费、村民医保事后资助、更换家庭电线、硬化晒坝、修建灶台碗柜、购买床和衣柜等。驻村期间为12户农户进行改厕、改造化粪池;为22位村民更换电线线路、修缮房前屋后排水沟、修建灶台、买衣柜、打地坝等,还升级改造厕所、安装热水器,为住院的村民自费部分提供补助。

一年下来,许多村民感慨道:“村里的路宽了,亮敞了,村子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张远全:深入田间地头,才能真正帮助老百姓

人民医院供图

“家里种植了五亩野山椒,销售收入可以达到10650元。” 蒋杨波是复平镇小山社区的普通农户,一年前,他家还是社区的低收入农户之一。

蒋杨波这一年的变化,离不开重庆市人民医院宣传统战科科长张远全的帮助。

“张远全书记带领我们购买种苗,还帮助脱贫户牵线搭桥,找商家订单式销售,彻底打消了我们的顾虑,可以放心种植,初次尝试就让我尝到了甜头。” 蒋杨说。

在小山社区,张远全带领村民们开展辣椒青菜头间种的模式,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他还筹措资金15万元,在小山社区3组选址征地,新建3个大棚育苗基地,今年购买了蔷薇、月季等花卉种子,进行育苗。

张远全说,随着大棚育苗基地的建成,既可以满足全镇及周边乡镇的种苗需求,又可以增加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在走访和观察中,张远全还发现小葱种植市场需求量大,销路好,经济收入可观。于是,他鼓励小山社区六组致富能手邓天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致富带头人种植技术经验等优势,发展小葱种植。短短半年时间,从最初的8分地的种植面积发展到现在的近20亩地。

在张远全帮扶的复平镇小山社区中,238亩大雅柑长期饱受病虫害的影响,他组织民工集中采摘收集、打包杀虫处理,购买石灰、农药、化肥等物资进行管护,通过持续病虫害治理,盛产后预计年收入可达200万元以上。

张远全还关注着社区家家户户的生活点滴,居民蒋德梅是小山社区的一个脱贫户,女儿出嫁,老伴去世,蒋德梅常年独自在家。张远全得知情况后,带领工作队员每个月至少走访两次,还帮助她推销农产品,保障她的日常生活。

“只有真正地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百姓家,才能掌握社情民意,从而真正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张远全笃定地说。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5/18 16:5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重庆市人民医院的“第一书记”们:扎根基层,排忧解难办实事

重庆市人民医院驻村第一书记讲述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历程。

文|张晓凡

乡村兴国家兴、百姓富国家富。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抓党建促振兴,正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培养锻炼优秀干部的一种制度创新。

近日,重庆市人民医院组织召开了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座谈会,多位在重庆市梁平区农村一线担任“第一书记”的医务人员,讲述了他们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历程。

许蔚:朋友圈带货,土特产为乡村脱贫注入新能量

人民医院供图

“竹山镇猎神村农特产丰富,柚子,高山大米,竹笋……”许蔚作为重庆市人民医院社会服务处副处长,也是猎神村驻村书记,她的朋友圈里满是猎神村的土特产,正是靠着这一条一条的朋友圈,驻村一年内为猎神村村民带货45万元,为村集体组织增加纯收入2.6万元。

“我们这里土特产多,根本吃不完,偶尔会拿到附近的集市去卖。”村民们没有想到,许蔚的到来,能将他们家吃不完的土特产卖到更远的城里去。

但实际上,土特产在网上的销售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许蔚是怎样“脱颖而出”,帮助村民们获得收益的呢?

“我自己先为这些产品代言。”许蔚说,在互联网上卖土特产的店铺虽然很多,但是良莠不齐,如何买到真正的绿色食品是消费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她想到的是,自己先做这些农家土特产的推荐人,身边的朋友自然就会购买,以此形成口碑效应,扩大销售面。

为了使村民能够继续打开互联网的销路,许蔚联系了表弟,请他友情帮忙开发了一个电商小程序,许蔚希望通过这个小程序,打通更多的购买渠道。

在带货帮助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时,许蔚还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此外,在许蔚驻村期间,促成重庆市人民医院7个党支部与猎神村党总支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为猎神村村民开展义诊活动4次;同时,为村民李昌友送去52只鸡苗,喂养一年后,重庆市人民医院的党支部全部回购。

冯海翠:医疗帮扶,助力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晚上九点,袁驿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许国成给冯海翠发来一条消息:“冯书记,感谢您及人民医院的无私帮助,我院今天得以顺利开展首例肺癌晚期呼吸机辅助治疗!”

在袁驿镇中心卫生院接受呼吸机治疗的这位患者今年已是近九十岁的高龄,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后,每天都在病痛的折磨中挣扎。尽管卫生院有无创呼吸机,但是医生不会使用。

冯海翠知道这件事后,向重庆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黄勇求助,为此,黄勇主任专门带来了两位专家,为袁驿镇卫生院的医生们做了呼吸机和其它医疗设备如何使用的专场培训。

冯海翠是重庆市人民医院纪检室副主任,这是她在袁驿镇邵兴村驻村期间工作的一个缩影。

驻村期间,针对村里留守老人多、村卫生室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冯海翠主动向区卫健委争取资金支持,推动解决村卫生健康领域的急难愁盼。在她推动下,一所高标准邵兴村卫生室即将开工建设,现进入建设用地审批中。

不仅如此,冯海翠积极发挥一线作用,促进重庆市人民医院科教处与镇中心卫生院签订了《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协议书》,目前有4名医生获得免费进修学习机会。并促进重庆市人民医院社会服务处、医务处、护理部等选派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带教查房及科研技术指导,带动了西山片区各乡镇卫生院临床护理质量、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

据了解,目前袁驿镇中心卫生院和重庆市人民医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并挂牌“重庆市人民医院指导医院”。

在开展医疗帮扶之际,冯海翠还关注邵兴村的产业发展。在她的推动下,邵兴村和一家公司签订了收购铁扫把(即鱼串草,一种可以入药的豆科植物)协议,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目前,该村已有5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面积约50亩,成了乡村的一笔宝贵财富。

刘建:兴产业、建设施,乡村气象焕然一新

人民医院供图

一年前,重庆市人民医院医保处副处长刘建来到星桥镇高都村当驻村书记,他经过四处的走访观察,注意到在村中还存在一些废弃的堤坝、荒废的农田、泥泞的土路,而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中,刘建让高都村改头换面,向“振兴”迈出一大步。

“考虑到许多村民是有劳动能力的,我用帮扶资金帮他们买了猪、鸡、鸭,还有各种蔬菜等短平快的种养业,这样最起码可以保障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稳定增收。”刘建说。

在此基础上,刘建引导村民发展了铁扫把和李子产业,种植了80亩铁扫把苗,投入了48万元打造李子产业园,今年还将继续发展李子产业35亩。

规划好了产业蓝图,刘建准备提升村里的形象面貌。在走访过程中,刘建发现村中道路崎岖,不仅出行不便阻碍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为此,他争取到资金为村民修筑了2.5米宽、1.8千米长和1.2米宽、6.8千米长的产业便道,既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的支撑,也方便了村民出行。同时,还为村里安装了90余盏路灯,修筑了3公里公路护栏。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他还争取资金为村民修筑了2处休闲娱乐广场,平时可以休闲健身,到采收季节时可以作为土特产的售卖亭。

此外,刘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分批次为部分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如资助学生生活费、村民医保事后资助、更换家庭电线、硬化晒坝、修建灶台碗柜、购买床和衣柜等。驻村期间为12户农户进行改厕、改造化粪池;为22位村民更换电线线路、修缮房前屋后排水沟、修建灶台、买衣柜、打地坝等,还升级改造厕所、安装热水器,为住院的村民自费部分提供补助。

一年下来,许多村民感慨道:“村里的路宽了,亮敞了,村子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张远全:深入田间地头,才能真正帮助老百姓

人民医院供图

“家里种植了五亩野山椒,销售收入可以达到10650元。” 蒋杨波是复平镇小山社区的普通农户,一年前,他家还是社区的低收入农户之一。

蒋杨波这一年的变化,离不开重庆市人民医院宣传统战科科长张远全的帮助。

“张远全书记带领我们购买种苗,还帮助脱贫户牵线搭桥,找商家订单式销售,彻底打消了我们的顾虑,可以放心种植,初次尝试就让我尝到了甜头。” 蒋杨说。

在小山社区,张远全带领村民们开展辣椒青菜头间种的模式,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他还筹措资金15万元,在小山社区3组选址征地,新建3个大棚育苗基地,今年购买了蔷薇、月季等花卉种子,进行育苗。

张远全说,随着大棚育苗基地的建成,既可以满足全镇及周边乡镇的种苗需求,又可以增加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在走访和观察中,张远全还发现小葱种植市场需求量大,销路好,经济收入可观。于是,他鼓励小山社区六组致富能手邓天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致富带头人种植技术经验等优势,发展小葱种植。短短半年时间,从最初的8分地的种植面积发展到现在的近20亩地。

在张远全帮扶的复平镇小山社区中,238亩大雅柑长期饱受病虫害的影响,他组织民工集中采摘收集、打包杀虫处理,购买石灰、农药、化肥等物资进行管护,通过持续病虫害治理,盛产后预计年收入可达200万元以上。

张远全还关注着社区家家户户的生活点滴,居民蒋德梅是小山社区的一个脱贫户,女儿出嫁,老伴去世,蒋德梅常年独自在家。张远全得知情况后,带领工作队员每个月至少走访两次,还帮助她推销农产品,保障她的日常生活。

“只有真正地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百姓家,才能掌握社情民意,从而真正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张远全笃定地说。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5/18 16:5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