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再砸重金的青岛,明确了“造芯”突围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再砸重金的青岛,明确了“造芯”突围之路

日前,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青岛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一直渴望在“造芯”领域有大作为的青岛,继续加力。

日前,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青岛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政策共10条,最引人注目的是“真金白银”的奖补政策:

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购买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软件的,按照实际支出费用的30%,给予年度最高200万元补贴;

本市企业销售自主研发设计的芯片,且单款芯片产品年度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按照不超过其年度销售额的1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总额最高300万元;等等。

有些领域的奖补金额已经堪比一线的深圳等城市。由此可见,青岛的力度与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青岛乃至山东出台的首个支持集成电路的专项政策。

每一项政策的出炉,都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本次政策出台,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青岛在本产业已初具规模;二是青岛在政策扶持上处于领先。

从一定程度上讲,青岛承载着山东在该领域实现实质性突破的重任。

青岛本次发布集成电路专项政策,首先是向外界传递出青岛发力的信号。

另一个或许也是最大看点:青岛更加明确了主攻方向。

从产业链分析,集成电路产业可粗略分为设计、制造和封测三大环节。

其中,最难的是处于中间的制造,也是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部分。这一领域基本都是“高端玩家”,动辄投资数百亿。一般的城市既缺乏人才支撑、技术优势,也难以承担巨额的资金投入。

比如,北京今年发布的一项政策中提到:对在京代工的工程产品首轮流片(全掩膜)的企业,按产品流片费用的 50% 予以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额最高不超过 2000 万元。

设计属于高端部分,但相对于制造,中国在这一领域并不弱。而且,与投入巨大的制造相比,介入的成本要低不少。封测部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或许基于上述产业背景,青岛首个关于集成电路的扶持政策,对发展“设计”、扶持相关企业,有着明显的侧重。

10条政策,与集成电路设计直接相关的,达3条。

比如——

第三条:对使用多项目晶圆(MPW)流片的设计企业,按照不超过其MPW流片直接费用的70%,给予年度最高300万元补贴。

第五条:对第三方服务平台为本地集成电路企业提供EDA工具和IP核、先进工艺流片、先进封装、芯片及设备、材料测试验证等用于研发支撑服务,且年度服务合同实际完成额超过100万元的,按照不超过其年度服务合同实际完成额的20%,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年初的数据显示,全市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共111家,已落户项目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等领域。

而设计领域是青岛的“强项”,相关企业80余家,在电视画质及主控芯片、无线通信芯片、高端功率器件、国产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因此,对于青岛这种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薄弱的追赶者来说,主攻“设计”应该说是比较明智的。

政策的另外一个聚焦点是人才,占了两条。

主要是针对企业,一是集成电路人才引进奖补;二是集成电路人才引进培养经费。

后一条中提到,引进世界大学排名前200位(全球TOP200)高校、自然指数前100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3年之内的“金种子”人才,按照本科每名3000元、硕士每名5000元、博士每名1万元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培养经费。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0-2021年版》,在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相关毕业生规模在21万左右,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其中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

人才是全行业的痛点。

由于争抢激烈,不少城市已经推出了自主培养的策略。其实,青岛是最早进行产、学结合实践的城市,只是后来的发展令人惋惜。

2018年4月,青岛大学与青岛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共建微纳技术学院,由中国半导体产业之父张汝京博士出任微纳技术学院终身名誉院长,聘请季明华、肖德元等多名集成电路行业顶尖团队成员为产业教授。

青大微纳米技术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在校本科生1226名,硕士研究生109名。2021届应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54.73%,正式就业率90.05%,毕业去向落实率100%。学生就业还是相当不错的。

芯恩与青岛合建的这一平台,在国内是比较稀有和珍贵的,青岛应该进一步放大其价值。

这两年集成电路快速崛起的南京就有类似操作。去年,浦口区与南京大学等7所驻宁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每年出资100万元设立“浦芯精英”奖学金,聚焦集成电路产业,搭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相对于引进,自主培养成本更低,人才对城市的粘性也更高。

作为起步晚的城市,青岛这两年在引进大项目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CIDM模式的芯恩,封测领域的富士康,等等。它们的落地,让青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不过,青岛要想在集成电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契合城市需求的方向,这样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路。

家电产业是青岛的支柱产业,拥有海尔、海信两大龙头企业,目前都在向“智慧”转型,它们对集成电路有着绝对的刚需,也有进军该领域的冲动与行动,还有雄厚的资本实力。

所以,如何挖掘、引导龙头企业的“动能”应该是一篇城市级的课题。

此前,海尔与海信在集成电路领域都有成功的案例。

20多年前,海尔就涉足集成电路行业,分别在北京与上海成立了公司。在上海的公司,后来成长为上市公司东软载波。

海信2005年推出了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由此开始了迭代历程。今年1月,海信正式发布中国首颗全自研8K AI画质芯片,填补了国产化超高清画质芯片的空白。

虽然,均没有做成特别大的产业,但他们在细分领域的努力,为青岛集成电路领域产业投下了一束光。

 

来源:青小岛微信公号

原标题:再砸重金的青岛,明确了“造芯”突围之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再砸重金的青岛,明确了“造芯”突围之路

日前,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青岛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一直渴望在“造芯”领域有大作为的青岛,继续加力。

日前,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青岛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政策共10条,最引人注目的是“真金白银”的奖补政策:

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购买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软件的,按照实际支出费用的30%,给予年度最高200万元补贴;

本市企业销售自主研发设计的芯片,且单款芯片产品年度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按照不超过其年度销售额的1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总额最高300万元;等等。

有些领域的奖补金额已经堪比一线的深圳等城市。由此可见,青岛的力度与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青岛乃至山东出台的首个支持集成电路的专项政策。

每一项政策的出炉,都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本次政策出台,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青岛在本产业已初具规模;二是青岛在政策扶持上处于领先。

从一定程度上讲,青岛承载着山东在该领域实现实质性突破的重任。

青岛本次发布集成电路专项政策,首先是向外界传递出青岛发力的信号。

另一个或许也是最大看点:青岛更加明确了主攻方向。

从产业链分析,集成电路产业可粗略分为设计、制造和封测三大环节。

其中,最难的是处于中间的制造,也是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部分。这一领域基本都是“高端玩家”,动辄投资数百亿。一般的城市既缺乏人才支撑、技术优势,也难以承担巨额的资金投入。

比如,北京今年发布的一项政策中提到:对在京代工的工程产品首轮流片(全掩膜)的企业,按产品流片费用的 50% 予以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额最高不超过 2000 万元。

设计属于高端部分,但相对于制造,中国在这一领域并不弱。而且,与投入巨大的制造相比,介入的成本要低不少。封测部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或许基于上述产业背景,青岛首个关于集成电路的扶持政策,对发展“设计”、扶持相关企业,有着明显的侧重。

10条政策,与集成电路设计直接相关的,达3条。

比如——

第三条:对使用多项目晶圆(MPW)流片的设计企业,按照不超过其MPW流片直接费用的70%,给予年度最高300万元补贴。

第五条:对第三方服务平台为本地集成电路企业提供EDA工具和IP核、先进工艺流片、先进封装、芯片及设备、材料测试验证等用于研发支撑服务,且年度服务合同实际完成额超过100万元的,按照不超过其年度服务合同实际完成额的20%,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年初的数据显示,全市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共111家,已落户项目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等领域。

而设计领域是青岛的“强项”,相关企业80余家,在电视画质及主控芯片、无线通信芯片、高端功率器件、国产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因此,对于青岛这种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薄弱的追赶者来说,主攻“设计”应该说是比较明智的。

政策的另外一个聚焦点是人才,占了两条。

主要是针对企业,一是集成电路人才引进奖补;二是集成电路人才引进培养经费。

后一条中提到,引进世界大学排名前200位(全球TOP200)高校、自然指数前100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3年之内的“金种子”人才,按照本科每名3000元、硕士每名5000元、博士每名1万元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培养经费。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0-2021年版》,在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相关毕业生规模在21万左右,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其中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

人才是全行业的痛点。

由于争抢激烈,不少城市已经推出了自主培养的策略。其实,青岛是最早进行产、学结合实践的城市,只是后来的发展令人惋惜。

2018年4月,青岛大学与青岛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共建微纳技术学院,由中国半导体产业之父张汝京博士出任微纳技术学院终身名誉院长,聘请季明华、肖德元等多名集成电路行业顶尖团队成员为产业教授。

青大微纳米技术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在校本科生1226名,硕士研究生109名。2021届应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54.73%,正式就业率90.05%,毕业去向落实率100%。学生就业还是相当不错的。

芯恩与青岛合建的这一平台,在国内是比较稀有和珍贵的,青岛应该进一步放大其价值。

这两年集成电路快速崛起的南京就有类似操作。去年,浦口区与南京大学等7所驻宁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每年出资100万元设立“浦芯精英”奖学金,聚焦集成电路产业,搭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相对于引进,自主培养成本更低,人才对城市的粘性也更高。

作为起步晚的城市,青岛这两年在引进大项目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CIDM模式的芯恩,封测领域的富士康,等等。它们的落地,让青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不过,青岛要想在集成电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契合城市需求的方向,这样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路。

家电产业是青岛的支柱产业,拥有海尔、海信两大龙头企业,目前都在向“智慧”转型,它们对集成电路有着绝对的刚需,也有进军该领域的冲动与行动,还有雄厚的资本实力。

所以,如何挖掘、引导龙头企业的“动能”应该是一篇城市级的课题。

此前,海尔与海信在集成电路领域都有成功的案例。

20多年前,海尔就涉足集成电路行业,分别在北京与上海成立了公司。在上海的公司,后来成长为上市公司东软载波。

海信2005年推出了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由此开始了迭代历程。今年1月,海信正式发布中国首颗全自研8K AI画质芯片,填补了国产化超高清画质芯片的空白。

虽然,均没有做成特别大的产业,但他们在细分领域的努力,为青岛集成电路领域产业投下了一束光。

 

来源:青小岛微信公号

原标题:再砸重金的青岛,明确了“造芯”突围之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