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据新京报记者报道,中海油于12日决定关闭其子公司尼克森名下的一座生产设施并裁员350人。今年3月以及2015年尼克森公司已经分别裁员120人和400人,加上此次裁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尼克森已经裁掉870人。
在斥资151亿美元的巨资并购尼克森之后的三年里,这家加拿大的石油企业似乎已经成了中海油一个沉重的包袱。
并购尼克森以来的这三年多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中国最大海外并购项目诞生
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收购尼克森,通过尼克森公司股东大会批准,欧盟、加拿大、美国、中国等政府和审批机构的审批后,2013年2月26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中海油完成对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收购交易,总价约为151亿美元。
尼克森公司的主要资产分布在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墨西哥湾以及尼日利亚海上等产区,其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油砂,占其总体资源量的64%。通过收购尼克森公司,中海油的证实储量增加约30%,产量增加约20%。同时在多伦多交易所上市,登陆加拿大资本市场。
2013半年财报出炉,阴霾初现
2013年8月20日,中海油发布收购尼克森后的首份半年财报。上半年财报显示中海油油气净产量为198.1百万桶当量,同比大涨23.1%,其中尼克森产量贡献了24.8百万桶当量,而剔除尼克森的贡献外产量同比仅上升7.7%。受惠于油气产量的增长,中海油半年油气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108亿人民币和334亿人民币,同比上涨15.8%和7.9%。
数据显示似乎中海油从此次收购中受益颇多,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尼克森拉升了中海油的整体成本。2013年上半年中海油成本为42.36美元/桶,而剔除尼克森后的成本为37.81美元/桶,显然中海油并没有从这桩收购案中捞到太多好处。但中海油表示收购尼克森是为了长远的利益和进一步拓展公司的海外业务。
巨亏,低油价,事故,尼克森似乎已成噩梦
2013年中海油的资本支出相比2012年的599亿元人民币猛增至905亿元,其中尼克森公司便“贡献”了约为165亿元,占18.2%。
2014年年中,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度下跌,一度跌至26美元/桶。
2015年7月16日,一条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管线发生泄漏事件,造成约31500桶油砂泄漏,1.6万平方米面积受影响,严重损害了当地环境,是近30年来北美地区陆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之一。
2016年1月15日下午,尼克森公司位于阿尔伯塔省的一处油砂矿设施发生爆炸,造成了1死1重伤,长湖项目暂停。此次事故也加剧了中海油的噩梦。
亏损、低油价、事故,当初中海油豪赌尼克森的时候肯定没有料到现在的问题会如此棘手吧。
裁员,裁员,再裁员
2015年3月17日,油价下跌危及油砂业,尼克森公司在北美地区裁员约340人,在英国裁员约60人。
2016年3月2日,受低油价和油砂开采不当的影响,尼克森公司决定裁员120人。
2016年7月12日,受长湖管线泄漏及长湖改质厂爆炸事故影响,尼克森公司决定裁员350人。
尽管中海油收购当初承诺不会裁减尼克森公司的员工,但是现在看来已经是自顾不暇了。
还会迎来转机吗?
目前评论普遍认为50美元/桶将是很多石油企业的成本线。一旦国际油价超过50美元/桶,和很多页岩油企业一样,尼克森也将开始盈利,为这笔巨大的收购交易迎来转机,然而现在的油价走势似乎并不乐观。
《2050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预测油砂和超重油产量到2050年将超过页岩油产量,具有极大潜力,前景光明。然而尼克森目前把中海油拖累得不轻,中海油近日表示可能放弃该项目的一个核心部分,不知道中海油能不能撑过这段黑暗的日子,迎来曙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