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曾经很赚钱的惊悚片今年都扑街了,片子烂还是怪资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曾经很赚钱的惊悚片今年都扑街了,片子烂还是怪资本?

对惊悚片市场而言,如果口碑彻底烂了,是一件比片子本身还恐怖的事情。《三声》专访了最近上映的两部惊悚片《张震讲故事之合租屋》和《笔仙撞碟仙》的制片人、导演,听他们讲了讲过去惊悚片“以小搏大”的投资思路,以及如今面临市场拐点如何突围。

作者:邵乐乐

7月1日,上海基美出品、林心如和何润东主演的惊悚片《魔轮》上映,在一众好莱坞大片和中韩粉丝片的夹击下,获得6.7%的排片,这部采用游轮实景拍摄、后期运用大量CG特效的大制作惊悚片上映一周累计票房780万。

7月8日,酷锐赫兹出品的《张震讲故事之合租屋》上映,遇上暑期档以来竞争最激烈的一天,这部没有大咖出镜投资就近千万的惊悚片拿到了1.94%的排片,而且都是上座率基本为零的午夜场,上映一周票房累计430万。

7月15号,菲尔幕出品的《笔仙撞碟仙》上映,虽然没有如狼似虎的同档期对手,排片也只有1.57%,上映首日票房103万。《笔仙撞碟仙》的制片人尚亚丽没有向《三声》透露具体的投资数额,但表示这部片子是小成本的投资规模。

而据《三声》初步了解的信息,目前国内小成本惊悚片投资规模大致为小几百万不等。以300多万投资额来算,票房达到1000万左右,片方才有钱可赚。

从其目前的票房表现来看,这三部先后上映的惊悚片很难收回成本,可谓是失败的投资。

但2014年以前的惊悚片市场可是风生水起。

2011年杨幂参演的小成本惊悚片《孤岛惊魂》只用500万的投资搏回了9000多万的票房。此后,国内惊悚片市场快速膨胀,以平均每两周一部的频率登上银幕。

据艺恩网数据,以盛产小成本惊悚片的菲尔幕传媒(前身为东方歌典)为例,该公司成功地开发出了小成本惊悚片典范“床下有人”系列,2012年-2014年,菲尔幕的每一部片子票房都在1000万以上,其中《白狐》有高达3153万的票房。

但2015年开始,拐点出现,每部片子很难达到1000万以上。而以“笔仙”为元素的系列惊悚片,12年到15年票房在2000万到8000万不等,但16年《笔仙诡影》仅仅收获733万票房。

不断下滑的票房显示,惊悚片市场正在萎靡。惊悚片制作的拐点已经来了,以往依靠小成本的投资思路已经严重地破坏了惊悚片在观众群中的口碑。

以上提到的惊悚片制作公司基本涵盖了三种惊悚片制作公司的类型。

福建恒业和上海集美这种规模稍大的影视公司倾向于2000万左右的大制作,从收获4亿票房的《京城81号》到有林峰等大咖加盟《诡婴吉咪》等,因为有大明星加盟,受众面也就不限于惊悚片爱好者。

北京菲尔幕则在坚持小成本制作的模式下,连续多年出品惊悚片,公司招牌为业内公认最懂惊悚片操作的牛朝阳,也成功运作了“床下有人”三部曲,累计票房达到3900万。

酷锐赫兹则是一家成立满一年的影视新秀,第一部影片投资就选择了惊悚片类型。

当拐点来临,《三声》跟最近上映的两部惊悚片的制片人聊了聊 “以小搏大”的投资思路、市场拐点以及如何突围困境。

“以小搏大”还可靠么

张雨晴是《张震讲鬼故事之合租屋》的制片人,第一次涉足电影投资的他,一方面基于个人爱好,另一方面,国内惊悚片市场目前盛行“以小搏大”的投资逻辑,不用名导也不需要明星,十分适合刚刚入行的酷锐赫兹。

他告诉《三声》,“以前大家认为把成本控制好,盈利就没问题。比如我用200万拍,票房只要达到500到600万就可以了。所以从制作层面的服化道到演员选择和剧本打磨,都尽量控制成本。但成本低,服化道和摄影水准就会很低,请的演员只会干嚎,特做作。画面也是脏兮兮的,吓人的套路也没有新意,如此持续下去,惊悚片的口碑就烂掉了。观众已经厌倦了这种小成本糙电影,200万拍的片子,可能100万都回不了,甚至票房只有几十万就下线了。”

观众对于烂口碑的反击就是不看及差评。《合租屋》自上线以来,豆瓣上涌现很多差评,而给这部片子打差评的用户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看过电影,“对国产惊悚片彻底失望”是这些差评里的高频语句。

所以,张雨晴十分反感当下的国产小成本恐怖片。“电影院灯光本来就很暗,惊悚片又喜欢拍的黑乎乎的,画面都看不清,怎么感受恐怖?”

他想在惊悚片精品化的道路上做些尝试,适当提高制作费用和成片质量,用口碑效应提振低迷的惊悚片市场。

这部拍了近一个月,后期制作4个多月的电影加上宣发成本投资已经超过1000万,张雨晴还刷脸刷人情请了《京城81号2》和《栀子花开》的摄影,《寻龙诀》的美术,和做过《美人鱼》声音后期的非凡影视。但即使这样,上映一周《合租屋》票房累计只有425万。“按照现在的情况,无论如何都亏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张雨晴强调他很沮丧。

但是,看惯了赢家通吃的尚亚丽十分反对这种似乎违背惊悚片投资规律的巨量型的投资逻辑,毕竟惊悚片的受众在体量上是远远小于其他商业类型片的。她的话不无道理,在成熟的好莱坞体系中,惊悚片仍旧是小成本但投资回报比最高的类型片。

作为惊悚片专业户菲尔幕的股东,尚亚丽曾经担任了《床下有人》、《怨灵姐妹》、《半夜叫你别回头》等多部惊悚片的制片人。

她认为惊悚片就是小成本的类型片,在与大片竞争的时候存在先天劣势,加上小型影视民企一方面很难得到国家专项基金的扶持,另一方面还要跟大企业竞争,所以投资要量力而行,她坦言自己见过太多凭一时喜好盲目投资的影视公司,拍过一两部惊悚片赔钱之后就烟消云散了。

从2012年惊悚片的黄金时期到2016年的低迷期,菲尔幕一如既往地深耕惊悚片市场,出品了十多部惊悚片,今年更是以每两个月一部的节奏向电影市场输送着惊悚片。

为了控制成本,菲尔幕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以批量生产惊悚片。这个产业链包括管制作的菲尔幕和东方歌典,做发行的东阳四月天,这些公司的股权分属于牛朝阳、牛朝杰、尚亚丽及尚相谦等人。

菲尔幕内部建了自己的摄影棚、剪辑室和录音棚,有时候剧本的完成也靠公司专职编剧,尚亚丽把这种模式称为工厂化生产,将生产批量化以达到最低成本。“我们用这个钱拍出来的片子其他家都拍不出来,因为我们从制作到发行都是自己来做,而且有牛导(牛朝阳)做监制”,尚亚丽说道。

牛朝阳是小成本惊悚片领域的知名人物,不仅亲自执导了《床下有人》等两部惊悚片,还是菲尔幕8部影片的监制,在如何运作传统民间惊悚IP抓受众眼球方面,资历颇深。

尚亚丽告诉《三声》,虽然目前市场低迷,但菲尔幕总体还是有钱可赚的。

资本博弈下,小成本惊悚片如何生存

国内电影市场飞速发展期间,试图贯穿从内容生产到影片发行和放映的大型影视公司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通过资本运作,进而操纵票房和排片的情况屡见不鲜,马太效应明显加重,小成本类型电影处境维艰。

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尚亚丽一开始就有很清醒的认知:“电影市场走高的过程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大公司对整个行业的控制及由此出现的不公平。就像我们买东西会倾向于选品牌一样,影院从市场和生存角度考虑,肯定愿意多排华谊、光线出品或参股的片子,像万达等对自身有占股的片子也会有倾向性,整个市场就是这样,赢家通吃,大片赚得很多,但它也未必盈利,因为投入很高。”

所以谈到对《笔仙撞碟仙》的票房预期时,尚亚丽坦承,即使放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菲尔幕也不怕亏钱。对于菲尔幕来说,重要的是通过批量化长线式生产惊悚片,建立“菲尔幕”和“牛朝阳”在观众、影院及整个电影市场中的口碑。

在尚亚丽和她的公司菲尔幕的规划中,“有些片子是用来赚口碑的,有些片子是用来赚钱的,但我们整体是不亏钱的,所以才会专注于做惊悚片。”

“7月中旬排片不高很正产,但不能说现在排片不好我们就不做。因为我们整个是有布局的,8月份还有两部上映,我们做的是整体的长线的制作和宣发,所以7月份竞争激烈也要上,要给观众的印象是暑期至少我们是存在的。”

但对于首次试水惊悚片制作的张雨晴和酷锐赫兹来说,他们在上周的“黑色星期五”遭遇的资本博弈,却是从业以来始料未及的一次暴击。

《张震讲故事之合租屋》登陆院线前,他们根据点映场的口碑预计会有6%的排片。但当天同时上映的还有《寒战2》、《致青春》、《大鱼海棠》等影片,每一部影片背后都站着一个影视行业巨头。为了拿到高排片和高票房,从宣发到保底发行到疯狂票补,三部影片拿走了约76%的排片,此外还有《摇滚藏獒》和几部好莱坞片子的分瓜,《合租屋》只有1.94的排片。

“我们成了电影资本博弈的受害者”,张雨晴十分后悔选择了现在这个档期,“《寒战》和《致青春》都签了保底发行协议,影院必须给《致青春》排片20%以上,才能拿到发行方的票补。很多影院因为600亿的票房压力,上半年没有完成任务,就指望大片救市了,所以只能给这些大片疯狂排片。”

张雨晴也很无奈,“九块九看电影”的活动对于普通观众引导性太强了,观众看电影随机性和盲从性又很高,花9.9看刘亦菲、吴亦凡,即使烂也无所谓嘛。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遇到的问题是所有小众类型片面对商业大片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如何突围市场困境?

随着票房体量的增长和银幕数量的增加,电影市场一定需要更加多元的类型和题材。近几年国内银幕建设疯狂扩张至三线城市,小镇青年成为新的票房增长点。

“我很看好小镇青年的购买能力,他们在打工之余娱乐渠道单一,惊悚电影是很对他们胃口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张雨晴告诉《三声》,“国内电影市场的盘子很大,但惊悚片所占比例很小,相比之下国外惊悚片却占了很高的比例。所以国内的惊悚片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分属于商业类型片的惊悚片也有它自己固定或潜在的观影群体。这种小众类型片如果将自己的长尾效应发挥到极致,一定会有生存空间的。

尚亚丽向《三声》分享了菲尔幕从事惊悚片发行以来的经验,全国3000多家影城,但有800多家就贡献了惊悚片80%的票房。所以菲尔幕在发行的时候,会针对昆明、太原、石家庄等几个二三线城市及小镇青年重点突破。

“北京三里屯肯定很少人看惊悚片,但在二、三线城市看惊悚片会成为当地人的消费习惯。比如山西剧院,它在太原一个夜市街,大家逛完夜市吃过大排档撸了串儿就想去看惊悚片,所以山西剧院很愿意排我们的片子。”

但惊悚片除了市场体量的小众,还有一重自己的问题:口碑太差。用传统惊悚IP或尖叫吓倒一片人的恐怖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节约成本而将所有的剧情放在一个密闭空间内也变得不再可取。观众对惊悚片的观影需求已经从猎奇需求升级为品质需求,需要的是剧情和故事都打磨的很好的惊悚片。

《三声》在跟《笔仙撞碟仙》的导演撒摩利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觉得国内惊悚片要想突围,必须在“不能出现鬼”的政策镣铐下,在题材上有所创新,在心理惊悚和悬疑上多下功夫。他说,“国产惊悚片需要一个标杆来证明,惊悚片可以有一线的票房、一线的摄影和表演。”

而大家都意识到目前惊悚片遭遇的困境,只有增加投入、产出精品才能突围,重振整个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美国惊悚片市场虽然投入规模比国内大很多,但较其他类型片而言仍然属于小成本制作,其投资回报比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片。不过好莱坞依靠强大的编剧和导演团队,在打磨故事和剧情方面下足了功夫。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执导了《电锯惊魂》、《死侍》等多部恐怖片的温子仁,他执导的《招魂》投资成本只有2000万美元,但在北美暑期档却以4153万美元的票房登顶首周票房榜冠军,影片还拿到了美国电影土星奖最佳恐怖电影奖。

而国产惊悚片目前从导演到编剧再到演员等很多环节,都还是以经验不足的新人为主,惊悚片甚至成为电影学院毕业生入行练手的选择。国产惊悚片遭遇的困境,是目前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优秀人才断层和匮乏的现状。

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曾经很赚钱的惊悚片今年都扑街了,片子烂还是怪资本?

对惊悚片市场而言,如果口碑彻底烂了,是一件比片子本身还恐怖的事情。《三声》专访了最近上映的两部惊悚片《张震讲故事之合租屋》和《笔仙撞碟仙》的制片人、导演,听他们讲了讲过去惊悚片“以小搏大”的投资思路,以及如今面临市场拐点如何突围。

作者:邵乐乐

7月1日,上海基美出品、林心如和何润东主演的惊悚片《魔轮》上映,在一众好莱坞大片和中韩粉丝片的夹击下,获得6.7%的排片,这部采用游轮实景拍摄、后期运用大量CG特效的大制作惊悚片上映一周累计票房780万。

7月8日,酷锐赫兹出品的《张震讲故事之合租屋》上映,遇上暑期档以来竞争最激烈的一天,这部没有大咖出镜投资就近千万的惊悚片拿到了1.94%的排片,而且都是上座率基本为零的午夜场,上映一周票房累计430万。

7月15号,菲尔幕出品的《笔仙撞碟仙》上映,虽然没有如狼似虎的同档期对手,排片也只有1.57%,上映首日票房103万。《笔仙撞碟仙》的制片人尚亚丽没有向《三声》透露具体的投资数额,但表示这部片子是小成本的投资规模。

而据《三声》初步了解的信息,目前国内小成本惊悚片投资规模大致为小几百万不等。以300多万投资额来算,票房达到1000万左右,片方才有钱可赚。

从其目前的票房表现来看,这三部先后上映的惊悚片很难收回成本,可谓是失败的投资。

但2014年以前的惊悚片市场可是风生水起。

2011年杨幂参演的小成本惊悚片《孤岛惊魂》只用500万的投资搏回了9000多万的票房。此后,国内惊悚片市场快速膨胀,以平均每两周一部的频率登上银幕。

据艺恩网数据,以盛产小成本惊悚片的菲尔幕传媒(前身为东方歌典)为例,该公司成功地开发出了小成本惊悚片典范“床下有人”系列,2012年-2014年,菲尔幕的每一部片子票房都在1000万以上,其中《白狐》有高达3153万的票房。

但2015年开始,拐点出现,每部片子很难达到1000万以上。而以“笔仙”为元素的系列惊悚片,12年到15年票房在2000万到8000万不等,但16年《笔仙诡影》仅仅收获733万票房。

不断下滑的票房显示,惊悚片市场正在萎靡。惊悚片制作的拐点已经来了,以往依靠小成本的投资思路已经严重地破坏了惊悚片在观众群中的口碑。

以上提到的惊悚片制作公司基本涵盖了三种惊悚片制作公司的类型。

福建恒业和上海集美这种规模稍大的影视公司倾向于2000万左右的大制作,从收获4亿票房的《京城81号》到有林峰等大咖加盟《诡婴吉咪》等,因为有大明星加盟,受众面也就不限于惊悚片爱好者。

北京菲尔幕则在坚持小成本制作的模式下,连续多年出品惊悚片,公司招牌为业内公认最懂惊悚片操作的牛朝阳,也成功运作了“床下有人”三部曲,累计票房达到3900万。

酷锐赫兹则是一家成立满一年的影视新秀,第一部影片投资就选择了惊悚片类型。

当拐点来临,《三声》跟最近上映的两部惊悚片的制片人聊了聊 “以小搏大”的投资思路、市场拐点以及如何突围困境。

“以小搏大”还可靠么

张雨晴是《张震讲鬼故事之合租屋》的制片人,第一次涉足电影投资的他,一方面基于个人爱好,另一方面,国内惊悚片市场目前盛行“以小搏大”的投资逻辑,不用名导也不需要明星,十分适合刚刚入行的酷锐赫兹。

他告诉《三声》,“以前大家认为把成本控制好,盈利就没问题。比如我用200万拍,票房只要达到500到600万就可以了。所以从制作层面的服化道到演员选择和剧本打磨,都尽量控制成本。但成本低,服化道和摄影水准就会很低,请的演员只会干嚎,特做作。画面也是脏兮兮的,吓人的套路也没有新意,如此持续下去,惊悚片的口碑就烂掉了。观众已经厌倦了这种小成本糙电影,200万拍的片子,可能100万都回不了,甚至票房只有几十万就下线了。”

观众对于烂口碑的反击就是不看及差评。《合租屋》自上线以来,豆瓣上涌现很多差评,而给这部片子打差评的用户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看过电影,“对国产惊悚片彻底失望”是这些差评里的高频语句。

所以,张雨晴十分反感当下的国产小成本恐怖片。“电影院灯光本来就很暗,惊悚片又喜欢拍的黑乎乎的,画面都看不清,怎么感受恐怖?”

他想在惊悚片精品化的道路上做些尝试,适当提高制作费用和成片质量,用口碑效应提振低迷的惊悚片市场。

这部拍了近一个月,后期制作4个多月的电影加上宣发成本投资已经超过1000万,张雨晴还刷脸刷人情请了《京城81号2》和《栀子花开》的摄影,《寻龙诀》的美术,和做过《美人鱼》声音后期的非凡影视。但即使这样,上映一周《合租屋》票房累计只有425万。“按照现在的情况,无论如何都亏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张雨晴强调他很沮丧。

但是,看惯了赢家通吃的尚亚丽十分反对这种似乎违背惊悚片投资规律的巨量型的投资逻辑,毕竟惊悚片的受众在体量上是远远小于其他商业类型片的。她的话不无道理,在成熟的好莱坞体系中,惊悚片仍旧是小成本但投资回报比最高的类型片。

作为惊悚片专业户菲尔幕的股东,尚亚丽曾经担任了《床下有人》、《怨灵姐妹》、《半夜叫你别回头》等多部惊悚片的制片人。

她认为惊悚片就是小成本的类型片,在与大片竞争的时候存在先天劣势,加上小型影视民企一方面很难得到国家专项基金的扶持,另一方面还要跟大企业竞争,所以投资要量力而行,她坦言自己见过太多凭一时喜好盲目投资的影视公司,拍过一两部惊悚片赔钱之后就烟消云散了。

从2012年惊悚片的黄金时期到2016年的低迷期,菲尔幕一如既往地深耕惊悚片市场,出品了十多部惊悚片,今年更是以每两个月一部的节奏向电影市场输送着惊悚片。

为了控制成本,菲尔幕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以批量生产惊悚片。这个产业链包括管制作的菲尔幕和东方歌典,做发行的东阳四月天,这些公司的股权分属于牛朝阳、牛朝杰、尚亚丽及尚相谦等人。

菲尔幕内部建了自己的摄影棚、剪辑室和录音棚,有时候剧本的完成也靠公司专职编剧,尚亚丽把这种模式称为工厂化生产,将生产批量化以达到最低成本。“我们用这个钱拍出来的片子其他家都拍不出来,因为我们从制作到发行都是自己来做,而且有牛导(牛朝阳)做监制”,尚亚丽说道。

牛朝阳是小成本惊悚片领域的知名人物,不仅亲自执导了《床下有人》等两部惊悚片,还是菲尔幕8部影片的监制,在如何运作传统民间惊悚IP抓受众眼球方面,资历颇深。

尚亚丽告诉《三声》,虽然目前市场低迷,但菲尔幕总体还是有钱可赚的。

资本博弈下,小成本惊悚片如何生存

国内电影市场飞速发展期间,试图贯穿从内容生产到影片发行和放映的大型影视公司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通过资本运作,进而操纵票房和排片的情况屡见不鲜,马太效应明显加重,小成本类型电影处境维艰。

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尚亚丽一开始就有很清醒的认知:“电影市场走高的过程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大公司对整个行业的控制及由此出现的不公平。就像我们买东西会倾向于选品牌一样,影院从市场和生存角度考虑,肯定愿意多排华谊、光线出品或参股的片子,像万达等对自身有占股的片子也会有倾向性,整个市场就是这样,赢家通吃,大片赚得很多,但它也未必盈利,因为投入很高。”

所以谈到对《笔仙撞碟仙》的票房预期时,尚亚丽坦承,即使放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菲尔幕也不怕亏钱。对于菲尔幕来说,重要的是通过批量化长线式生产惊悚片,建立“菲尔幕”和“牛朝阳”在观众、影院及整个电影市场中的口碑。

在尚亚丽和她的公司菲尔幕的规划中,“有些片子是用来赚口碑的,有些片子是用来赚钱的,但我们整体是不亏钱的,所以才会专注于做惊悚片。”

“7月中旬排片不高很正产,但不能说现在排片不好我们就不做。因为我们整个是有布局的,8月份还有两部上映,我们做的是整体的长线的制作和宣发,所以7月份竞争激烈也要上,要给观众的印象是暑期至少我们是存在的。”

但对于首次试水惊悚片制作的张雨晴和酷锐赫兹来说,他们在上周的“黑色星期五”遭遇的资本博弈,却是从业以来始料未及的一次暴击。

《张震讲故事之合租屋》登陆院线前,他们根据点映场的口碑预计会有6%的排片。但当天同时上映的还有《寒战2》、《致青春》、《大鱼海棠》等影片,每一部影片背后都站着一个影视行业巨头。为了拿到高排片和高票房,从宣发到保底发行到疯狂票补,三部影片拿走了约76%的排片,此外还有《摇滚藏獒》和几部好莱坞片子的分瓜,《合租屋》只有1.94的排片。

“我们成了电影资本博弈的受害者”,张雨晴十分后悔选择了现在这个档期,“《寒战》和《致青春》都签了保底发行协议,影院必须给《致青春》排片20%以上,才能拿到发行方的票补。很多影院因为600亿的票房压力,上半年没有完成任务,就指望大片救市了,所以只能给这些大片疯狂排片。”

张雨晴也很无奈,“九块九看电影”的活动对于普通观众引导性太强了,观众看电影随机性和盲从性又很高,花9.9看刘亦菲、吴亦凡,即使烂也无所谓嘛。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遇到的问题是所有小众类型片面对商业大片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如何突围市场困境?

随着票房体量的增长和银幕数量的增加,电影市场一定需要更加多元的类型和题材。近几年国内银幕建设疯狂扩张至三线城市,小镇青年成为新的票房增长点。

“我很看好小镇青年的购买能力,他们在打工之余娱乐渠道单一,惊悚电影是很对他们胃口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张雨晴告诉《三声》,“国内电影市场的盘子很大,但惊悚片所占比例很小,相比之下国外惊悚片却占了很高的比例。所以国内的惊悚片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分属于商业类型片的惊悚片也有它自己固定或潜在的观影群体。这种小众类型片如果将自己的长尾效应发挥到极致,一定会有生存空间的。

尚亚丽向《三声》分享了菲尔幕从事惊悚片发行以来的经验,全国3000多家影城,但有800多家就贡献了惊悚片80%的票房。所以菲尔幕在发行的时候,会针对昆明、太原、石家庄等几个二三线城市及小镇青年重点突破。

“北京三里屯肯定很少人看惊悚片,但在二、三线城市看惊悚片会成为当地人的消费习惯。比如山西剧院,它在太原一个夜市街,大家逛完夜市吃过大排档撸了串儿就想去看惊悚片,所以山西剧院很愿意排我们的片子。”

但惊悚片除了市场体量的小众,还有一重自己的问题:口碑太差。用传统惊悚IP或尖叫吓倒一片人的恐怖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节约成本而将所有的剧情放在一个密闭空间内也变得不再可取。观众对惊悚片的观影需求已经从猎奇需求升级为品质需求,需要的是剧情和故事都打磨的很好的惊悚片。

《三声》在跟《笔仙撞碟仙》的导演撒摩利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觉得国内惊悚片要想突围,必须在“不能出现鬼”的政策镣铐下,在题材上有所创新,在心理惊悚和悬疑上多下功夫。他说,“国产惊悚片需要一个标杆来证明,惊悚片可以有一线的票房、一线的摄影和表演。”

而大家都意识到目前惊悚片遭遇的困境,只有增加投入、产出精品才能突围,重振整个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美国惊悚片市场虽然投入规模比国内大很多,但较其他类型片而言仍然属于小成本制作,其投资回报比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片。不过好莱坞依靠强大的编剧和导演团队,在打磨故事和剧情方面下足了功夫。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执导了《电锯惊魂》、《死侍》等多部恐怖片的温子仁,他执导的《招魂》投资成本只有2000万美元,但在北美暑期档却以4153万美元的票房登顶首周票房榜冠军,影片还拿到了美国电影土星奖最佳恐怖电影奖。

而国产惊悚片目前从导演到编剧再到演员等很多环节,都还是以经验不足的新人为主,惊悚片甚至成为电影学院毕业生入行练手的选择。国产惊悚片遭遇的困境,是目前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优秀人才断层和匮乏的现状。

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