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许贤
乡村振兴,既热也难。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地掀起了兴乡村、助脱贫的热潮。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大重要发展动能,很快就站在了风口上。拆迁建设,投资招商……凭借这股东风,许多人搭上了建设快车道,最后却黯然收场……
6年前,西安蓝田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就尝到了“冰火两重天”的悲喜滋味——投资高达3.5亿元,总占地1200亩的特色旅游景区,在经历了两年的爆火后,热度持续下跌。开业4年后,人气不再,项目一拆了之,发展历程令人唏嘘。
后续乡村振兴如何能避免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再次发生?
或许从6年后,与白鹿原同一时间节点开业的景区里,我们能窥知一二。
精心规划,“慢”改造
今年五一,秦岭北麓的杜家庄村、郝家庄村、唐旗寨村、上滩村、平堰下村、化丰村、李家岩村、杨家坡村(以下简称秦岭八村)刚开业,大量游客便蜂拥而来,给寂静的村落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氛围。
据界面陕西了解,秦岭八村是西安高新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起点。2021年9月,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秦岭八村”作为西安高新区首批建设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当天宣布开工。
时间紧,任务重。但改造之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乡村振兴建设的第一步,开工建设首先要考虑规划问题。水、电、路、网、污水处理等虽基础,却亟须解决。特别是八村绝大部分属于秦岭一般保护区,生态保护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
秦岭八村的建设,就是以充分保护当地生态资源为重,在原有的旧址建筑上进行改造,避免大拆大建。同时,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系统,更新了自来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据统计,秦岭八村共完成市政供水18.5km、污水管网15.6km、通信落地管网3.2km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已美化928户农宅外立面及庭院。

现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流动的白云在广袤的天际扩散开来,与成群的飞鸟互相作伴;脚下,清澈见底的溪流把夏天的燥热抹消殆尽。秦岭八村已变成了白墙黛瓦的现代化农村。

依山傍水的秦岭八村,靠着精心谋划的乡村规划格局,为接下来自身的发展打好了地基。
精细构思,“慢”创新
地基打好后,接着需要做出“特色与差异化”。
因为网络,民俗村落进入大众视野,勾起不少人实地参观的欲望。在网络直播与旅游博主的带动下,许多乡村文旅小镇爆火,成为休闲旅游的风向标。
一方面,便利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大众对于乡村旅游的阀值提高。另一方面,百闻不如一见,特色产品还是当地最有韵味。
这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就提出了新挑战:谨防同质化现象,走出自身特色。
去年,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上广泛流传。这些小镇没落原因多样,但其中不乏有同质化项目扎堆的情况。民俗文化见不到民俗,仅有千篇一律的民宿,酒店扎堆。
急功近利的商业化运营,让“创新”死在了半途中,也让未成熟的乡村文旅项目,多半夭折。

而今年,在秦岭八村的开园仪式上,八种不同特色的文化村落,吸引了在场媒体的目光。以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为特点,打造地标性精品民宿的平堰下村;原生态、原乡、原田为依托,主打生态旅游度假胜地的化丰村;田野花海围绕的度假地——上滩村;赏花摘果纳凉避暑理想之所——李家岩村;穿越古今韵味的古朴村落唐旗寨村;大隐于市的静心之地——杜家庄村。
八村各具特色,形成一步一景,一村一貌的风尚。
这些别出心裁的设计,是秦岭八村在结合各个村自身发展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独特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经过不断地尝试摸索,最终杀出重围。
虽然秦岭八村五一的爆火给不少人增加了信心,但如何维持开业伊始的热度,又成了持续性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
精诚所至,“慢”发展

西瓜、草莓、精酿酒……在秦岭八村的开园仪式上,五十多家中小企业、合作社齐聚一堂,把自家带来的鲜甜瓜果、农副产品、各色鲜花、民俗古物一一铺陈展览,供往来游客挑选。


这五十多家参展企业是西安高新区万企“兴”万村的战略合作企业,它们采取合作经营、对口援建的方式,将把“秦岭八村”打造成区域村企合作示范。
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能依靠单薄的力量。村企合作作为乡村振兴的开端,聚沙成塔,让村企双方发挥了1+1>2的效果。
民营企业依靠其自身巨额项目投资、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开阔的市场输送渠道、优秀的人才培养手段,不仅为更多人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岗位,也给乡村的经济发展输入了巨大能量,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村走上了致富的发展正轨。在企业的带动之下,乡村反哺了企业。未开发的乡村,暗含丰富的土地、矿产、文化资源。这些蒙尘的沧海遗珠,一旦精心加工,就能光芒照耀。
不仅是这五十多家企业,这几年来,西安比亚迪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国际医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企业)、西安高科集团等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万企“兴”万村的活动中来,给西安乡村振兴鼓足了勇气。
以小见大。如今的乡村振兴建设,凭借脑门一热的流水线生产,工业化经营,再赶鸭子上架般地推向市场,那么结果未必会如人意。急于求成,盲目投资招商,无异于揠苗助长,落得一地鸡毛。
只有脚踏实地,不慌不忙,一草一木悉心浇灌,一砖一瓦用心建造,立足区域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乡村振兴发展路上找到阔步前行的“独门秘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