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回到城区发展上位圈的“十字路口”,市南,绿灯将至。
2022年5月28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省党代会报告内容中着重强调了开展城市更新行动,而这已经成为山东十六地市提升城市品质功能的重要抓手。
今年,青岛以“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为主题召开了“新春第一会”,顶格部署三年攻坚行动;3月,《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发布,八大攻坚行动、10个重点低效片区一一明晰;4月,聚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被写入市党代会报告。
城市更新对于当下青岛城市发展的重要程度已经不言而喻。

而今年市南区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提出,2022年,市南将拿出新打法、啃下硬骨头、开拓新领域,提升现代服务业活力,传承保护历史文脉,聚力城市更新建设和数字城区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为全市发展打造市南样板。
或许以本次省党代会召开为契机,从城市更新这一个突破口,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时代对市南的期许。
当城市更新常态化
4月1日,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二季度集中开工仪式举行,全市二季度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的号角正式吹响。
对寸土寸金的主城区来说,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是必须要把握好的发展机遇,其对于激活区域发展潜力,将产生显著的带动作用。
据了解,本次市南有22个项目集中举行开工仪式,项目涉及投资额14.8亿元。其中市南老旧小区改造指挥部集中开工18个项目,市南停车设施建设指挥部开工1个项目,市南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集中开工3个项目。
对于市南来说,城市更新早已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
2022年,市南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力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打造更新建设骨干区,在实现更好水平宜居宜业上善作为、勇争先;做到高起点建设城区,高标准更新城区,高品质优化业态。”
而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是市南最重要的抓手。

视野放宽到全市来看,青岛对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设立了三年攻坚行动。
这为以市南为代表的中心城区存量空间挖潜重构带来了重要历史机遇。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市南城市更新的主战场——历史城区。以中山路为主的西部老城区是青岛城市的起点,更是市南城市更新最值得挖掘内涵、重塑更新的区域。
市南区委书记王锋强调,历史城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做好老建筑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形成一房一文化、一房一品牌,讲好“老城故事”。
在城市化进程中,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永恒话题。从过去一段时间来看,不管是中山路天桥拆除,还是浙江路天主教堂光影秀,乃至整个中山路历史城区的楼宇改造,市南城市更新的大动作不仅浮于建筑表面,更深化了历史城区的时代内涵——这牵动着青岛市民的心,更以全新的样貌博得了大众的关注度。
去年以来,借助中山路保护更新上升为全市“百年工程”重大机遇,市南用9个月打赢济南路拓宽“第一战役"完成青岛湾广场三座建筑拆除,中山路两侧 42处外立面修缮加快推进,宁阳路片区街区改造和5个里院修缮完成,潍县路、黄岛路片区11个里院修缮和7条道路提升加快实施。
可以看到,在各项政策开展之下,更多的企业、资本和产业正在加快向西部聚集,也为今后“西提东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好了基础。
整体来看,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方面,市南实施一体规划设计、街区改造、环境提升、业态植入,更可贵的是,市南计划盘活既有楼宇,发展现代金融、创意设计、科技创新等服务业,布局特色餐饮、时尚消费等生活性服务业,引入国际知名品牌首店,复兴中山路金融街功能,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丰富街区夜经济,强化沉浸式VR技术在老城区运用,推出一批文化打卡地和“网红”流量项目。
在今年,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将围绕“1个主轴+3大主题片区”的定位布局,结合三年攻坚计划,打造“老建筑+新消费”“旧里院+新经济”“原场景+新体验”的业态场景,以全域5A级景区标准打造中山路历史片区,加快焕发百年中山路新活力。
2月20日,总投资高达1.66亿元的——市南区浮山山头公园改造提升项目开工。除此之外,市南在2022年将继续实施15个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用丰富项目建设来配合八大行动的实施,助推青岛城市更新发展。
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项目在市南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今更推动市南成为青岛三年攻坚行动的“排头兵”。
以城市更新,让历史城区“活”起来
省党代会报告中亦指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山东省“走在前、开新局”的主攻方向之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于市南而言,破局城市更新,不仅要扮靓“面子”,更要丰富“里子”。
在今年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市南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上,市南强调,在发展空间上,决心实施“西提东优”。尤其,名人故居所在的西部城区重在提升,“提升功能、提升空间、提升活力,突出文化传承,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发展符合老城区特色的产业,促进传统文化更新、产业转型升级、人居环境提升有机融合,打造成为最具青岛特色、兼具商贸活力与人居品质的历史城区。”

可以说,市南提出“兼具商贸活力与人居品质”,正是一次在“保护”前提下,“活化”历史城区的谋划,这也成为现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工作的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2月,《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公布的60处名人故居中,58处分布在市南。近年来,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李四光故居(地质之光展览馆)、周叔迦故居(周叔迦主题书店和民宿)、郭沫若故居(郭沫若书房)等一批名人文化场馆被大家熟知,已经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最重要的是,这些故居建筑风格迥异,包括欧洲券廊式建筑、庭院别墅建筑、街市建筑等多种风格,部分采用了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弥足珍贵。
据了解,2022年市南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力推进文脉传承与创新,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区”。目前,市南正下大力气构建历史文化名人与现代城市之间的联系,推动文化元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想通过举办讲座、品读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弘扬传承市南名人文化,形成一种持久的渗透、浸润和教化作用,教育、激励、影响居民,同时提升市南区文化软实力。”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8月以来,市南已举办多场“读经典·品市南”主题阅读活动,通过大咖讲座和读者分享,以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为原点,辐射小鱼山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名人故居,讲述名人名篇,推出主题阅读,让城市文化活起来。
未来,市南亦将精耕细作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名人及其文化‘活’起来,真正走出历史、融入当代,让市南的城市气质更加彰显,让市南的文化品牌更加闪亮。
而这亦与省党代会中所强调的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中的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塑造文旅产业新优势完美贴合。
让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活力化
当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重新建立,青岛试图探索扩大城市开放引力的密码。当时代期许和国家战略相叠加,这座城市正在寻找开放与创新的新高地。
一直以来,市南作为主城核心区,以赛事、峰会为契机,承载着把握国际机遇的重大使命,结合闻名的海湾风景和文化底蕴,更成为一张世界认识青岛的名片。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城市城区可持续发展样板。市南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
具体来看,未来五年,市南要做好十项大事,如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计划;实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建设“数字市南”等。具体来看,十项大事基于市南现下的发展航向,依赖于已有的丰厚的产业存量,如楼宇经济和金融产业,更将在实现市南长足的经济建设的同时,履行自身作为青岛主城核心区应有的职责。
聚焦经济增长来看,市南区委书记王锋表示,“市南区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六大主导产业,创新政策供给,加强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释放创新、产业、市场活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四新’经济聚集地。”
面朝大海,一条清晰的发展之路已然铺就。
2021年,市南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33%,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26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5万元。
而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市南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王锋指出,未来五年,在发展方向上,要把市南区建设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力争到2026年,全区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万元,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样板和示范。
市南接下来要怎么做,令人期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