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财经 方涛之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是临床肿瘤领域水平最高的盛会之一,每年很多重要的研究发现和临床试验成果,都会选择在ASCO年会上发布。
万万没想到,康宁杰瑞因为粗心,向ASCO提交了一份有关PD-L1/CTLA-4双抗KN046的“失误”答卷。
5月26日,ASCO年会在官网刊登KN046的临床报告摘要后,引起市场关注。
根据这份摘要,虽然KN046疗效看起来还不错,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55名患者中有4名患者因为KN046而死亡。
开发PD-L1/CTLA-4双抗的本意是为了避免不良反应,如果不良反应问题反而更加突出,那岂不是本末倒置?
对此,康宁杰瑞于今日(5月30日)发布公告进行澄清,称4名患者中,只有1名患者的死亡可能与KN046有关,剩下3人的死亡与KN046无关。
简单来说,这是一起乌龙。但对于药企而言,不管是药物造成的安全性问题,还是数据处理的问题,都需要足够重视。
前者对应的产品商业化前景,后者对应的公司管理问题,事关biotech的前途与未来。
01 数据出错的真相
CTLA-4作为全球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一路以来可谓是荣光与隐忧同在。
一方面CTLA-4与PD-1的双面联合疗法显示出不错的效果,但另一方面,其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一项PD-1联合CTLA-4治疗转移性皮肤黑色素瘤I期临床试验中,超过40%的病人出现了严重的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因此,不得不在II期临床试验时降低了CTLA-4单抗的使用剂量。
由此,如何让PD-1和CTLA-4联合疗法在保持对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减少CTLA-4副作用,成为了PD-1和CTLA-4联合疗法开发的难题。
双抗则是不少药企对于这一难题的解题思路之一,康宁杰瑞的双抗KN046就是一款PD-L1/CTLA-4双抗。
5月26日,ASCO年会刊登了康宁杰瑞提交的KN046解题答案。
根据康宁杰瑞公布的一项KN046+仑伐替尼,用于不可切或无法行局部治疗的BCLC分期为B期或C期的HCC疗效和安全性的二期临床试验数据:
在55位患者中有52位患者的病情可评估,有51.9%的患者病情得到了客观缓解,86.5%的患者疾病得到了控制;
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9.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和反应持续时间都没有达到,也就是说这个临床试验结束时,还没有一半的患者出现病情进展的情况。
当然,这个数据的表现如何,我们要横向与其他药物来比较。
根据ASCO年会公布的一项O药+仑伐替尼的临床试验数据,对于BCLC患者分期为B期或C期的HCC的客观缓解率为28%,疾病控制率为8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个月。
虽然二者不是头对头临床试验 ,但初步来看,KN046的表现还是较为可观的。
不过,KN046却在安全性方面“翻了车”。
KN046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98.2%,其中3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7.3%。值得注意的是,55名患者中有4名患者死亡,死亡率7.2%。
也正因此,市场传言KN046可能存在安全问题,康宁杰瑞的股价也在上周五跌去5%。
很快,康宁杰瑞于今日针对市场的质疑发布了澄清公告,并表示只有1例患者死亡可能与KN046有关。
按照公司描述事情是这样的,由于报告是在春节假期进行撰写的,时间本就紧张,加之新冠疫情的限制,导致摘要数据没有完全理清就交给ASCO年会。
在提交摘要数据后,康宁杰瑞才在后续审查中发现安全性数据及死亡病例归因异常,只有1位患者的死亡可能和KN026有关,另外3位患者死亡则与之无关。
虽然康宁杰瑞曾尝试向ASCO撤回摘要,但没成功,所以也就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4位患者死亡的事件。
简单来说,康宁杰瑞的意思就是,药物是没问题的,但是人为因素导致后期数据整理出现了问题。
那么,到底药的问题影响大还是人的问题影响大?这个问题的答案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不过,根据市场的反应来看,对于人的问题容忍度似乎比药的问题要高。
在康宁杰瑞公告澄清后,截至收盘其股价上涨7.22%。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药出了问题就无力回天,但人出了问题还能再换。
02 被“忽略”的内控问题
不管怎么说,误算3个死亡人数这种乌龙,都不应该。
参考海外市场,内控出现问题,后果相当严重。海外,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临床试验出问题的例子就不少见。
就在5月初,美国一家再生医学领域的公司MiMedx的董事,因为临床试验管理不善,加之和投资者沟通不畅等原因,遭到了大股东的弹劾。
2021年9月13日,MiMedx公布了一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2b期临床试验,和一项治疗足底筋膜炎的3期临床试验,遗憾的是,两项临床试验都没能达到主要终点。
当天,MiMedx的股价暴跌59.7%。
而导致临床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临床试验管理不善。具体来说,在临床试验中,MiMedx犯了一个粗心错误,给治疗组中的患者使用了过期的羊膜修复产品,导致上述两个试验的第二个亚组表现不佳。
鉴于此,MiMedx大股东表示将在年会的选举上,给公司两位董事投反对票。
不要以为临床试验管理不善的例子只在biotech中出现,事实上,即便像辉瑞这种大药企也出现过类似问题。
辉瑞的IGF-1抑制剂Figitumumab在二期临床结果显示,其在低剂量组的效果并不如对照组,但高剂量组的效果则略优于对照组。因此,辉瑞仍选择开展Figitumumab的三期临床试验,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不过,在后来对临床数据进行梳理时,辉瑞发现早前的数据解读有误,修正后,客观缓解率从54%下降到37%。
试想一下,如果一开始的临床数据分析没有失误,那么辉瑞或许能够在这个项目上及时止损。而且,好在辉瑞家大业大,一次的临床失败并不会损伤太多元气。
但对于一些Biotech来说,其拥有的现金流可是撑不住几次失败的临床试验。
事实上,人为因素对临床试验的影响一直都在。通过对2013年到2015年的174份具失败的临床试验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约有52%的临床试验是因为药物效果导致的,但剩下的则是策略、运营、商业等因素所导致。
对于大药企来说,因为拥有着一套成熟药物研发体系,所以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失误会更少一些。但对于由科学家带头的一些Biotech来说,在这方面则多多少少会有所欠缺。
03 成功的科学家≠成功的创新药企
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并不总是能和一家成功的创新药企画上等号。
相反,有时候科学家的加持会使得事情复杂化,正如投资圈里的调侃:教授做的公司一定要小心。
虽然是调侃,但背后也隐藏着一些真心话。毕竟,从科学家跨界成为管理者,背后的难度不小。
首先,要迈过的第一道坎便是角色的转换。
可以说,科学家的思维模式是纵向深度思考模式,更多的是需要笃定于目前的领域并不断向下深耕。
在做科学研究时,这种笃定或许能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但在构建创新药企业时,这一点则可能成为累赘,创新药企需要的是团队联合起来。
当科学家作为一家药企的管理者时,需要科学家跳出既往的思考模式,培养横向思考的能力,要有广度,面面俱到。
角色转换完成后还要懂行业、懂管理、懂融资。
懂行业这一点并不难。如何管好几百人的团队,为组织制定出正确且高明的目标、打法、资源和激励方案,乃至建立一个即便脱离管理者也能够完美运转的生态系统,才是真正的难题。
人有了、药有了,那么还缺的就是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好药物是开始,如何融到资金,让企业能够继续前进下去,是药企能够持续发展的另一关键。
国内大部分创业的科学家此前都是海外药企的中坚力量,在海外药企一切事务都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运行。
而当回到国内后,大部分科学家都要从零开始,搭建一个全新的创新药研发生态体系,而这并不容易。
正如柳传志所说,领导就是做好三件事: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虽然这9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是对于生物技术科学家来说,挑战不小,但不得不跨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