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新五年布局中的东营:绿色化工产业与黄河战略的融合向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新五年布局中的东营:绿色化工产业与黄河战略的融合向前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成为山东接下来五年发展的重点之一,而作为备受关注的石油城市和黄河城市,东营则备受期待。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亦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关键之年。欲开新局,需识大局。只有在全国大局中找准山东自身定位和优势利好,才能在新五年,走的更实、走的更稳。

5月28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新五年省党代会报告浮出水面。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成为山东接下来五年发展的重点之一,而作为备受关注的石油城市和黄河城市,东营则备受期待。

图片来源:高建军/摄

特色产业牵引,产业重镇的创新发展

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胜利油田的崛起地。年轻的土地,年轻的城市,曾创下人均GDP全国第一的辉煌战绩,属于一个小而精的经济强市。

众所周知,东营是围绕油田建起来的城市,因为1969年先有了胜利油田,14年后才有了东营市,东营市发展早期依仗的大部分是油田建设红利。

在当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重任落在了“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东营的肩上时,找准定位、转型发展,紧要而迫切。

由于前期石油带来的资金积累,使得东营在发展其他产业上有了雄厚的资本。

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新时代东营坚决改造提升化工产业动能,高标准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高端石化产业集群。

在做强做优特色产业上,东营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确立了“1+4+N”的化工园区布局。坚定不移推进炼化企业“减油增化”,整合退出地炼产能440万吨,聚焦烯烃、芳烃两大产业链,沿着园区化、集群化、链条化发展路径,推动基础炼化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转型,推进px、聚酯、ABS、锂电池电解液等一大批高端化工项目建设。

2021年,东营的化工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炼油行业,已然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第一动力。东营港化工园区连续8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

图片来源:陈仕钊/摄

变道超越,将升级进行到底

在所有资源型城市中,未雨绸缪做到提前着手产业转型升级的并非只有东营,但从结果来看,东营的产业转型升级颇具成效。

东营锚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高标准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双招双引”、“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打造等重点任务,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合资合作,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产业整体提升,加快向高端迈进。

立足产业优势,东营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优势产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东营的行业也在转型、重整,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行业不断升级改造,GDP占比稳步上升,开始逐渐摆脱石油等传统行业的束缚。

与此同时,东营还支持企业加快重组提升,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橡胶材料和配件企业;坚持科技兴企与市场开拓并举,引导重点企业抱团发展,积极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链主企业、“领航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控规模、提质量、延链条,重点发展电子级铜材产品;集聚生产要素,推动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

而这一系列的做法显然是非常有效的。过去五年,东营市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3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运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39.7%,创新能力指数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地级市第23位。

可见,随着一大批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的推进落实,东营经济发展由“形”到“势”转变的态势愈发明显。

在本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到“打造世界级先进钢铁、高端铝业、现代轻工纺织基地和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对东营寄予厚望。

黄河战略,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兼得

图片来源:杨斌/摄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万里,奔流而至征程的最后一站便是东营。

黄河之于东营,是无私奉献的“母亲”角色。黄河在东营境内流淌约138公里,138公里造就了4580平方公里的湿地(湿地率达41.6%)以及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营也因此成为了一座独具特色的湿地城市。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在东营,你会深刻体会“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的深刻含义。

落子黄河战略,东营在沿黄九省区中率先编制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及9个专项规划,中央《规划纲要》单独或直接体现东营元素58项,获评“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已全面完成,进入报批阶段;超额完成沿黄生态长廊建设任务。

可以说,立足黄河战略的东营在未来必然将承载更多时代重任与国家重托。

因此,在本次党代会报告再度对东营未来发展提出了新期望:“培育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

“好风凭借力”,借助山东党代会的发展东风,站在黄河战略最前沿的东营紧抓“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实施黄河入海口、东平湖、南四湖、泰沂山区等重点区域保护修复工程”的先机,首先坚持科学规划,将黄河口区域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口国家森林公园、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8处自然保护地进行了科学优化,从宏观层面上把控未来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脉络,实现科学且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再度加码区域保护领域,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以生态的方式治理生态,编制实施《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等措施,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保护区内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至371种,甚至首次发现东方白鹳在城区“安家产子”。黄河三角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重要的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

然后,整合沿黄文化旅游资源,谋划建设主题鲜明、串珠成链、以点带面的黄河入海风景廊道。

依托黄河两岸良好生态资源,打造了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区、桃花岛旅游度假区、利津凤凰城滨河休闲旅游区、孤岛槐树林旅游区等A级旅游景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结合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抓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品质提升,突出生态特色,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作为黄河入海城市,东营正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立于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在以系统科学的谋划、统筹治理的新模式、同频共振的合作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跃升,发展质效更好,动力活力更足,生态环境更优,治理效能更高,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列,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新五年布局中的东营:绿色化工产业与黄河战略的融合向前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成为山东接下来五年发展的重点之一,而作为备受关注的石油城市和黄河城市,东营则备受期待。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亦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关键之年。欲开新局,需识大局。只有在全国大局中找准山东自身定位和优势利好,才能在新五年,走的更实、走的更稳。

5月28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新五年省党代会报告浮出水面。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成为山东接下来五年发展的重点之一,而作为备受关注的石油城市和黄河城市,东营则备受期待。

图片来源:高建军/摄

特色产业牵引,产业重镇的创新发展

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胜利油田的崛起地。年轻的土地,年轻的城市,曾创下人均GDP全国第一的辉煌战绩,属于一个小而精的经济强市。

众所周知,东营是围绕油田建起来的城市,因为1969年先有了胜利油田,14年后才有了东营市,东营市发展早期依仗的大部分是油田建设红利。

在当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重任落在了“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东营的肩上时,找准定位、转型发展,紧要而迫切。

由于前期石油带来的资金积累,使得东营在发展其他产业上有了雄厚的资本。

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新时代东营坚决改造提升化工产业动能,高标准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高端石化产业集群。

在做强做优特色产业上,东营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确立了“1+4+N”的化工园区布局。坚定不移推进炼化企业“减油增化”,整合退出地炼产能440万吨,聚焦烯烃、芳烃两大产业链,沿着园区化、集群化、链条化发展路径,推动基础炼化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转型,推进px、聚酯、ABS、锂电池电解液等一大批高端化工项目建设。

2021年,东营的化工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炼油行业,已然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第一动力。东营港化工园区连续8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

图片来源:陈仕钊/摄

变道超越,将升级进行到底

在所有资源型城市中,未雨绸缪做到提前着手产业转型升级的并非只有东营,但从结果来看,东营的产业转型升级颇具成效。

东营锚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高标准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双招双引”、“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打造等重点任务,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合资合作,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产业整体提升,加快向高端迈进。

立足产业优势,东营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优势产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东营的行业也在转型、重整,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行业不断升级改造,GDP占比稳步上升,开始逐渐摆脱石油等传统行业的束缚。

与此同时,东营还支持企业加快重组提升,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橡胶材料和配件企业;坚持科技兴企与市场开拓并举,引导重点企业抱团发展,积极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链主企业、“领航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控规模、提质量、延链条,重点发展电子级铜材产品;集聚生产要素,推动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

而这一系列的做法显然是非常有效的。过去五年,东营市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3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运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39.7%,创新能力指数居国家创新型城市地级市第23位。

可见,随着一大批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的推进落实,东营经济发展由“形”到“势”转变的态势愈发明显。

在本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到“打造世界级先进钢铁、高端铝业、现代轻工纺织基地和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对东营寄予厚望。

黄河战略,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兼得

图片来源:杨斌/摄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万里,奔流而至征程的最后一站便是东营。

黄河之于东营,是无私奉献的“母亲”角色。黄河在东营境内流淌约138公里,138公里造就了4580平方公里的湿地(湿地率达41.6%)以及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营也因此成为了一座独具特色的湿地城市。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在东营,你会深刻体会“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的深刻含义。

落子黄河战略,东营在沿黄九省区中率先编制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及9个专项规划,中央《规划纲要》单独或直接体现东营元素58项,获评“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已全面完成,进入报批阶段;超额完成沿黄生态长廊建设任务。

可以说,立足黄河战略的东营在未来必然将承载更多时代重任与国家重托。

因此,在本次党代会报告再度对东营未来发展提出了新期望:“培育沿黄文化旅游生态廊带;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

“好风凭借力”,借助山东党代会的发展东风,站在黄河战略最前沿的东营紧抓“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实施黄河入海口、东平湖、南四湖、泰沂山区等重点区域保护修复工程”的先机,首先坚持科学规划,将黄河口区域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口国家森林公园、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8处自然保护地进行了科学优化,从宏观层面上把控未来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脉络,实现科学且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再度加码区域保护领域,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以生态的方式治理生态,编制实施《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等措施,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保护区内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至371种,甚至首次发现东方白鹳在城区“安家产子”。黄河三角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重要的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

然后,整合沿黄文化旅游资源,谋划建设主题鲜明、串珠成链、以点带面的黄河入海风景廊道。

依托黄河两岸良好生态资源,打造了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区、桃花岛旅游度假区、利津凤凰城滨河休闲旅游区、孤岛槐树林旅游区等A级旅游景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结合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抓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品质提升,突出生态特色,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作为黄河入海城市,东营正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立于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在以系统科学的谋划、统筹治理的新模式、同频共振的合作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跃升,发展质效更好,动力活力更足,生态环境更优,治理效能更高,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列,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