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暑期档最大保底案例:《绝地逃亡》背后的投名状和精妙财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暑期档最大保底案例:《绝地逃亡》背后的投名状和精妙财技

​通过保底,试图加磅电影领域的唐德早早锁定了收益,而几家投入巨资争得发行权的保底方,也有自己的盘算。

文/ 方舟

电影市场一片低迷之时,成龙来了。

7月21日,由成龙、范冰冰主演的《绝地逃亡》全面上映,包括曾经参与《美人鱼》保底发行的和和影业、联瑞影业在内的四家发行公司,共同签下10亿票房保底合同。在这一暑期档规模最大的票房保底背后,各方的财技及着眼点,值得关注。

《绝地逃亡》背后的唐德财技和布局

就在《绝地逃亡》上映前夕,制作方唐德影视选择“加注”。

7月15日晚间,唐德影视发布公告称,旗下从事电影发行业务的子公司上海鼎石计划参与《绝地逃亡》的发行,并为此向此前负责该电影保底发行的和和影业、联瑞影业、中联华盟支付5175.48万元,以换取该电影保底和超额收益分成的15%。此外,唐德影视还表示,将在此前承诺的不少于5000万元宣发费用基础上,再增加2000万元影片宣发费用。

就在此前一周,唐德影视宣布全资子公司唐德电影与联瑞影业、和和影业、中联华盟签署了针对《绝地逃亡》的保底发行合同,联瑞影业等三家公司向唐德电影支付3.07亿元人民币,获得电影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行权,并承诺在中国院线的总票房保底金额为10亿元,创下暑期档最大的电影保底案例。

之所以在卖出全部发行权后,又选择拿出超过7100万元,加入《绝地逃亡》的保底发行,唐德影视表示,是因为对电影票房收入和超额收益分成有良好预期。

对唐德来说,已经“稳赚不赔”。通过保底发行合同,扣除要支出的7000万元宣发费用后,唐德实际获得了2.3亿元现金,此外还有未来电影票房分账收入的15%。

这算是从电视剧制作起家的唐德影视,在电影领域的一次精巧尝试。一贯稳扎稳打的唐德,早已明确将电影和综艺作为电视剧之外的新增长点,并希望达到电视剧、电影、综艺5:3:2的营收比例。顺便说一下,《绝地逃亡》对唐德来说,是跑通整个产业链的试水,你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唐德要费那么大的劲和灿星争抢“好声音”。

唐德登陆创业板时的招股说明书及中银国际去年12月的调研报告显示,2014年4月,唐德与Dasym Entertainment签订合作协议,在《绝地逃亡》总共3亿元的投资中,唐德电影投资60%即1.8亿元,DE投资40%,唐德获得电影在大中华区的独家发行权。

在接下来三个多月,通过先后在国内引入了三家机构,唐德又分散了《绝地逃亡》的投资风险,分别是广西电视台、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北京天华君泽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其中,2014年7月,唐德与广西电视台签订投资协议,后者相当于为唐德提供了一定数额的一年期借款,唐德在到期归还本金后,广西电视台还拥有电影利润的2.5%作为投资收益。

2014年8月,唐德又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合作,中文投出资5%。在利益分配中,唐德可以优先扣除相当于投资发行收入的15%作为境内发行佣金。在随后的利润中,中文投按照5%的比例分配直至收回投资成本,然后可以获得2.5%的超额利润分配。

随后,唐德又与天华君泽资本签订协议,天华君泽出资5%,双方按比例共享影片十年内的版权及发行收入。其中,国内超出1.875亿元的收入部分、海外超出1.25亿元收入部分,天华君泽可以获得3.5%的分成。

而根据唐德的招股说明书,在2014年11月之前,唐德就收到了上述三家机构共4500万元的预付制片款。

除了投资方之外,包括导演雷尼·哈林、主演成龙、范冰冰、约翰尼·诺克斯维尔及制片人在内的制作团队,也将从《绝地逃亡》的收益中获得提成,具体为电影发行利润的28.5%,在国内超过1.875亿元、海外超出1.25亿元后,为30%。

保底发行背后站着阿里影业?

除了唐德通过精妙财技,早早消弭风险、锁定收益之外,愿意掏出超过2亿元获得《绝地逃亡》发行权的三家公司,也都是厉害角色。

和和影业和联瑞影业,是此前周星驰电影《美人鱼》的保底发行方,这部春节档电影创下接近34亿元票房,是史上最高票房中国电影,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抬高了市场对今年全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期待值。另外一家参与方中联华盟,是阿里影业的子公司,其法人代表是阿里影业CEO张强,阿里集团首席风险官邵晓锋担任执行董事。

按照《绝地逃亡》此前的保底合同,如果内地票房在10亿元-12亿元,10亿元以上的超额部分唐德电影占70%,保底方占30%;票房在12亿元-14亿元,唐德与保底方分成比例各占50%;票房在14亿元以上,超过14亿元的部分,唐德电影占30%,保底方70%;票房在14亿元-19亿元,保底方同意提取超额部分的10%作为宣发奖励。

而按照唐德的最新公告,相当于三家保底发行公司以约2.5亿元,获得了上述收益的85%,同时唐德又在原先5000万元宣发费用的基础上,加码了2000万元。

目前,还难以看出《绝地逃亡》的票房走势如何。艺恩电影智库的数据显示,7月20日《绝地逃亡》的点映共获得了178万票房收入,7月21日的预售则获得了2200万票房。不过,上述几家保底发行公司经验颇为丰富,除了此前已经成功营造了《美人鱼》的发行神话之外,它们背后都有较为丰富的资源积累。

公开资料显示,除了中联华盟,和和影业和联瑞影业,也与阿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前阿里影业旗下的淘票票A轮融资中,和和影业和联瑞影业都参与了投资。

发行方为何选择保底?

在这个暑期档,除了《绝地逃亡》,还有《致青春2》、《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等多部电影背后有保底发行。

对发行方来说,选择保底发行的原因各不相同。从好的一方面来说,可以博取超过通常发行收入的更高利益——根据当前的中国电影票房分账制度,如果不涉及保底发行,通常发行方对票房的分账比例为2%-6%。

但实际上,保底发行盛行的背后,其实是争抢电影行业的资源。这是电影行业大爆发,各路资本涌入后的必然现象:大片的制作需要长时间的经验和资源积累,相对而言,发行似乎是新进入者更容易切入的环节,而对于想要通过“炒作”电影获利的投机资本来说,通过保底发行获得票房分账,更是能直接在二级市场讲出动人故事的好方法。

所以你可以看到,那些跨界进入电影行业的新进入者,例如阿里影业、微票等,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保底发行,从而获得电影的发行权。而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玩家们,往往表现出不看好保底发行的姿态。

例如,参与了电影《栀子花开》保底发行的剧角映画,其董事长梁巍近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就表示,如果当时不出钱保底《栀子花开》,“是拿不到这部电影的。”作为电影发行行业的后来者,只有如此才能让行业认识剧角映画,在公司还不具备制造爆款电影能力的时候,以保底发行的方式切入热门电影最为直接。

而作为老牌民营发行大佬,参与了《美人鱼》保底发行的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今年3月接受《三声》等媒体采访时则表示,保底发行风险非常大、成功率相当低,无法成为主流。“绝大多数保底项目的运作是失败的。”王长田说,除非合作伙伴有迫切、或者某种无法拒绝的理由,希望能得到保底时,为了照顾合作伙伴的利益,考虑他们的心理,可能会做。

从某种程度,新进入者的急切可以理解,他们不像王长田这样的大佬,拥有深厚的行业资源,而只能用钱买得“入场券”。

不过,在这种资本加码抢夺资源的氛围下,过度加注的保底发行,可能会引发电影市场新的混乱。尤其是一些加入杠杆、奔着在二级市场炒作而来的新玩家,很容易采用票房注水等各种手法,最终损及整个行业。

对这一点,另一位电影大佬、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的表态更为直接。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很早就引入了保底发行的于冬直指,保底发行被玩成了溢价,“电影还没上映就忙着坐地分钱,破坏了行业规矩。”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暑期档最大保底案例:《绝地逃亡》背后的投名状和精妙财技

​通过保底,试图加磅电影领域的唐德早早锁定了收益,而几家投入巨资争得发行权的保底方,也有自己的盘算。

文/ 方舟

电影市场一片低迷之时,成龙来了。

7月21日,由成龙、范冰冰主演的《绝地逃亡》全面上映,包括曾经参与《美人鱼》保底发行的和和影业、联瑞影业在内的四家发行公司,共同签下10亿票房保底合同。在这一暑期档规模最大的票房保底背后,各方的财技及着眼点,值得关注。

《绝地逃亡》背后的唐德财技和布局

就在《绝地逃亡》上映前夕,制作方唐德影视选择“加注”。

7月15日晚间,唐德影视发布公告称,旗下从事电影发行业务的子公司上海鼎石计划参与《绝地逃亡》的发行,并为此向此前负责该电影保底发行的和和影业、联瑞影业、中联华盟支付5175.48万元,以换取该电影保底和超额收益分成的15%。此外,唐德影视还表示,将在此前承诺的不少于5000万元宣发费用基础上,再增加2000万元影片宣发费用。

就在此前一周,唐德影视宣布全资子公司唐德电影与联瑞影业、和和影业、中联华盟签署了针对《绝地逃亡》的保底发行合同,联瑞影业等三家公司向唐德电影支付3.07亿元人民币,获得电影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行权,并承诺在中国院线的总票房保底金额为10亿元,创下暑期档最大的电影保底案例。

之所以在卖出全部发行权后,又选择拿出超过7100万元,加入《绝地逃亡》的保底发行,唐德影视表示,是因为对电影票房收入和超额收益分成有良好预期。

对唐德来说,已经“稳赚不赔”。通过保底发行合同,扣除要支出的7000万元宣发费用后,唐德实际获得了2.3亿元现金,此外还有未来电影票房分账收入的15%。

这算是从电视剧制作起家的唐德影视,在电影领域的一次精巧尝试。一贯稳扎稳打的唐德,早已明确将电影和综艺作为电视剧之外的新增长点,并希望达到电视剧、电影、综艺5:3:2的营收比例。顺便说一下,《绝地逃亡》对唐德来说,是跑通整个产业链的试水,你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唐德要费那么大的劲和灿星争抢“好声音”。

唐德登陆创业板时的招股说明书及中银国际去年12月的调研报告显示,2014年4月,唐德与Dasym Entertainment签订合作协议,在《绝地逃亡》总共3亿元的投资中,唐德电影投资60%即1.8亿元,DE投资40%,唐德获得电影在大中华区的独家发行权。

在接下来三个多月,通过先后在国内引入了三家机构,唐德又分散了《绝地逃亡》的投资风险,分别是广西电视台、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北京天华君泽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其中,2014年7月,唐德与广西电视台签订投资协议,后者相当于为唐德提供了一定数额的一年期借款,唐德在到期归还本金后,广西电视台还拥有电影利润的2.5%作为投资收益。

2014年8月,唐德又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合作,中文投出资5%。在利益分配中,唐德可以优先扣除相当于投资发行收入的15%作为境内发行佣金。在随后的利润中,中文投按照5%的比例分配直至收回投资成本,然后可以获得2.5%的超额利润分配。

随后,唐德又与天华君泽资本签订协议,天华君泽出资5%,双方按比例共享影片十年内的版权及发行收入。其中,国内超出1.875亿元的收入部分、海外超出1.25亿元收入部分,天华君泽可以获得3.5%的分成。

而根据唐德的招股说明书,在2014年11月之前,唐德就收到了上述三家机构共4500万元的预付制片款。

除了投资方之外,包括导演雷尼·哈林、主演成龙、范冰冰、约翰尼·诺克斯维尔及制片人在内的制作团队,也将从《绝地逃亡》的收益中获得提成,具体为电影发行利润的28.5%,在国内超过1.875亿元、海外超出1.25亿元后,为30%。

保底发行背后站着阿里影业?

除了唐德通过精妙财技,早早消弭风险、锁定收益之外,愿意掏出超过2亿元获得《绝地逃亡》发行权的三家公司,也都是厉害角色。

和和影业和联瑞影业,是此前周星驰电影《美人鱼》的保底发行方,这部春节档电影创下接近34亿元票房,是史上最高票房中国电影,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抬高了市场对今年全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期待值。另外一家参与方中联华盟,是阿里影业的子公司,其法人代表是阿里影业CEO张强,阿里集团首席风险官邵晓锋担任执行董事。

按照《绝地逃亡》此前的保底合同,如果内地票房在10亿元-12亿元,10亿元以上的超额部分唐德电影占70%,保底方占30%;票房在12亿元-14亿元,唐德与保底方分成比例各占50%;票房在14亿元以上,超过14亿元的部分,唐德电影占30%,保底方70%;票房在14亿元-19亿元,保底方同意提取超额部分的10%作为宣发奖励。

而按照唐德的最新公告,相当于三家保底发行公司以约2.5亿元,获得了上述收益的85%,同时唐德又在原先5000万元宣发费用的基础上,加码了2000万元。

目前,还难以看出《绝地逃亡》的票房走势如何。艺恩电影智库的数据显示,7月20日《绝地逃亡》的点映共获得了178万票房收入,7月21日的预售则获得了2200万票房。不过,上述几家保底发行公司经验颇为丰富,除了此前已经成功营造了《美人鱼》的发行神话之外,它们背后都有较为丰富的资源积累。

公开资料显示,除了中联华盟,和和影业和联瑞影业,也与阿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前阿里影业旗下的淘票票A轮融资中,和和影业和联瑞影业都参与了投资。

发行方为何选择保底?

在这个暑期档,除了《绝地逃亡》,还有《致青春2》、《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等多部电影背后有保底发行。

对发行方来说,选择保底发行的原因各不相同。从好的一方面来说,可以博取超过通常发行收入的更高利益——根据当前的中国电影票房分账制度,如果不涉及保底发行,通常发行方对票房的分账比例为2%-6%。

但实际上,保底发行盛行的背后,其实是争抢电影行业的资源。这是电影行业大爆发,各路资本涌入后的必然现象:大片的制作需要长时间的经验和资源积累,相对而言,发行似乎是新进入者更容易切入的环节,而对于想要通过“炒作”电影获利的投机资本来说,通过保底发行获得票房分账,更是能直接在二级市场讲出动人故事的好方法。

所以你可以看到,那些跨界进入电影行业的新进入者,例如阿里影业、微票等,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保底发行,从而获得电影的发行权。而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玩家们,往往表现出不看好保底发行的姿态。

例如,参与了电影《栀子花开》保底发行的剧角映画,其董事长梁巍近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就表示,如果当时不出钱保底《栀子花开》,“是拿不到这部电影的。”作为电影发行行业的后来者,只有如此才能让行业认识剧角映画,在公司还不具备制造爆款电影能力的时候,以保底发行的方式切入热门电影最为直接。

而作为老牌民营发行大佬,参与了《美人鱼》保底发行的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今年3月接受《三声》等媒体采访时则表示,保底发行风险非常大、成功率相当低,无法成为主流。“绝大多数保底项目的运作是失败的。”王长田说,除非合作伙伴有迫切、或者某种无法拒绝的理由,希望能得到保底时,为了照顾合作伙伴的利益,考虑他们的心理,可能会做。

从某种程度,新进入者的急切可以理解,他们不像王长田这样的大佬,拥有深厚的行业资源,而只能用钱买得“入场券”。

不过,在这种资本加码抢夺资源的氛围下,过度加注的保底发行,可能会引发电影市场新的混乱。尤其是一些加入杠杆、奔着在二级市场炒作而来的新玩家,很容易采用票房注水等各种手法,最终损及整个行业。

对这一点,另一位电影大佬、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的表态更为直接。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很早就引入了保底发行的于冬直指,保底发行被玩成了溢价,“电影还没上映就忙着坐地分钱,破坏了行业规矩。”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