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赵孟
又到毕业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屡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而2022年尤为特别。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幅均创新高。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2年4月,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以下简称“青年失业率”)达18.2%,创下2018年1月以来的新高。
今年的1076万大学毕生将遭遇什么?这个就业季与往年又有何不同?为此,界面新闻专访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纪韶。纪韶在高校任教30多年,自2003年起进行“失业预警”的课题研究。她分析,因疫情叠加长期存在的就业结构性问题,让今年的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以下为界面新闻与纪韶的对话:
界面新闻:从你的观察来看,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纪韶: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往年都更严峻。从供给侧来看,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在急剧增加,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有1076 万。而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发布的数据报告,疫情后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激增,2021年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人数已经突破百万。
从需求侧角度看,受经济快速复苏的带动,市场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行情明显回暖。但在全球疫情危机的重压下,2021年,全球都出现了中小企业的破产潮。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而作为吸引大学生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但青年劳动力供给规模却在急剧扩大。
2021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景气指数为1.36,虽高于2020年同期水平,但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偏低,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度增加,另一方面,毕业生转换工作的难度和时间周期也在增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未能与市场劳动力的需求相衔接导致的摩擦性失业在加大。
在过去,我们学校的校园招聘从春节后就开始了,但是今年一场都没有。我们打听了很多单位,回话是这么说的:大多数单位都在裁员,有能力招聘毕业生的单位很少。
国家统计局没有专门统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数据。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些数据来分析今年的就业情况。
国家统计局从2018年开始定期公布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包括高校毕业生、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等,其中,高校毕业生占大多数,2021年占比超过了75%。我认为,可以用城镇青年失业率的变化及趋势来推断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今年1月以来,青年失业率在大幅升高。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4月,青年失业率高达18.2%。
另一个数据是2021年7月,广东省政府在《关于广东省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报告情况》中提到,广东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70.9%,比全国高约30个百分点。如果以此推算,全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初次就业率仅在40.9%左右。
一些主要的招聘平台根据平台的数据和调研结果也发布了相关报告。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在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62.8%已经收到了工作邀请函,18.3%已经和单位签约。其中,硕士毕业生有73%收到了邀请函,签约的比例为33.9%;均高于其他学历。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已经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仅为34%。
多个招聘平台发布的数据尽管因调查范围和调查时间不同导致具体就业率数值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反映出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2022年,这个严峻形势还在加剧。
界面新闻:在“最难就业季”毕业,对大学生个体来说将意味着什么?
纪韶:国际劳工组织(ILO)2021年6月发布的《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1年趋势》中提到:全球青年就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疫情爆发后,青年就业率下降幅度几乎是成年人的2.5倍。这是因为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企业的第一反应是缩招而非裁员,这对新进入劳动市场的青年人影响更大。
我做了一个面向应届毕业生的调研,在“2022年你最想从事的职业”的回答里,排名第一的是公务员;第二是进入事业单位;第三是大型国企;第四个是民营企业中的龙头企业。这体现了毕业生最重要的一个心态就是,在择业上求稳。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用人单位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1,这个数据在2021年是54.5:1。而从全国各地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拟录取名单来看,大部分被录取的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
国际劳工组织还提到了另外一个现象。许多青年因求职屡屡受挫而暂时退出了劳动力市场或者推迟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这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却较少接受教育培训,成了NEET族。NEET族最早产生于英国,是指不上学也不工作,也不接受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在中国就是“啃老族“。
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是,今年的毕业生情绪特别焦虑。在给毕业生指导论文、或者预答辩过程中,当指出学生的问题后,他们的情绪波动特别大,担心拿不到学位证书,担心毕业问题影响就业。
界面新闻:你认为导致这个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纪韶:第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和压力在继续加大;第二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在继续加大。
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提到,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趋势,“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求职的期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度矛盾。
这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求职期望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匹配度的缺口很大,疫情期间,这种结构性矛盾变得十分突出。
这个矛盾为什么会出现呢?作为高校老师,我认为我们的高校教育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决定教育结构。可是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设置,专业的定位都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所以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以后难以适应。
高校毕业生的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也是交织在一块的。跟其他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总量是要少很多的,也就是说国民的高等教育接受率是比较低的。但因为我们的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在一些行业,如管理类、文史哲类等,就出现了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
另一方面,受疫情、国际形势的影响,青年的就业弹性不高。在经历了3年的疫情冲击后,社会经济的恢复是需要时间的。并且我认为,对年轻人就业的影响也就会随之存在。
界面新闻:对应届毕业生来说,今年的毕业季有没有什么利好信息呢?
纪韶:利好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随着疫情平稳,中国经济的增速可能将在下半年有所回升。其次,新就业形态和互联网零工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因为互联网时代的零工经济并不都是低端的就业市场,有很多工作是需要有学历、有学识的高端人才的。
最后,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在大力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曾在教育部通气会上表示,2022年将适度扩大研究生、专升本招录规模。随后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等多地政府也陆续发布了适度扩大研究生录取规模的配套政策。人社部去年10月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则规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界面新闻:未来该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纪韶: 第一,针对我国2022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巨大压力,教育部、人社部都出台许多保障政策,主要分为推新就业形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拓宽青年就业渠道;精准就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引导大学生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六个方面。
但是这些政策如何落地呢?其实是缺少一些配套措施的。现实情况是,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大公司在裁员,中小企业订单量减少,无法开放招聘的岗位甚至无法生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竞争激烈,名校毕业生、高学历人才争夺基层岗位的情况普遍。对于更多的普通高校本科生、职高生等,他们的就业是需要更有执行性的政策来保障的。
第二,我国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高校应建立人才需求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相适应。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但不具备相匹配的人才条件,使我国企业不得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竞争;人才问题不解决,中国将很难从这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调整中走出来。
截止2021年,中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比2020年增加了50所。国家需要为高校建立人才需求预测的长效机制提供支持,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与产业机构转型升级相适应,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体系。
而高校应加强对产业调整、行业发展的敏感度,主动加强对相关产业结构变化、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和用人标准的对接,引导学生尽早认知职业世界,设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拓展深化校企合作,鼓励支持青年到重点地区、重要行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领域发展。
我认为,对高校而言,就是要把就业工作前置,深入挖掘更多就业资源、拓展就业空间,从人才培养到就业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