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空调病”的判断及用药方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空调病”的判断及用药方案

很多患者会说:“我觉得头晕目眩、眼冒金星,还爱忘事”。其实,这就是由空调病引起的常见大脑神经失衡反应。

作者:申丽

炎炎夏日,很多人因贪凉“寄居”于凉爽的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但长期处于密闭空间,空气不流通导致病菌微生物容易滋生,使人体出现一系列异常现象,这类现象在现代医学上称之为“空调综合症”或“空调病”。对于那些因患“空调病”而进店购药的患者,药店同行的正确荐药姿势如何?一起学学吧!

病因:

空气干燥;房间密闭性强、空气流动性差、阳光不足,致病微生物易滋生;室内外温差较大,机体适应不良。

临床表现:

一、感冒、咳嗽

轻则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的症状即上呼吸道疾病,空调引起较严重的下呼吸道疾病,是肺炎。尤其是在中央空调下工作、学习(中央空调很适合军团菌传播,潜伏期大约是2-12天),虽没有上呼吸道反应,但会出现发热、怕冷、肌肉酸痛、干咳、无痰或少痰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持续发烧、干咳、打寒战,严重的还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亡。

另外,屋内虽凉,但湿度较低,对人们眼、鼻的黏膜都不利。干燥的环境更适合病菌和病毒的滋生,同时,屋里的尘埃、尘螨流通不出去,有过敏体质的人还很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二、肌肉、关节酸痛

年轻人往往会忽略长时间吹空调而引起的关节疼痛。夏季室外空气灼热,人们普遍穿得少,但室内温度低,突然进入低温环境会刺激血管急剧收缩,造成血液流通不畅,导致关节受损、受冷、疼痛,像脖子和后背僵硬、腰和四肢疼痛、手脚冰凉麻木等都是常见的反应。

中医说到:寒性收引,主凝结。寒邪入体后会使筋脉凝结,水道不畅,而此现象尤其容易发生在关节及活动较多的部位。所谓“痛则不通,不通则痛”,故在外表现为身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三、肠胃症状

我们的腹部并没有太多肌肉覆盖,就算是体型较胖者,腹部的主要结构也只是脂肪层。而我们人体主要产热的结构是肌肉,脂肪只是一个作为保存能量的地方,如果腹部产热不足更容易受凉。又因腹部的主要结构为胃肠道,一旦腹部受凉,胃肠道的症状就会快速表现出来,很多人会表现出腹痛腹泻等肠胃症状。

四、皮肤干燥和眼睛干涩

空调吹久了,皮肤会因干燥而发痒,尤其是对患有慢性皮肤疾病的人,对温度变化相当敏感。最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如异位性皮肤炎:热天流汗,汗水刺激明显时,皮肤发痒难耐;如果处在冷气房久了,皮肤也会因过于乾燥而出现瘙痒,这是空调病的症状最常见之一。空调病也会波及眼睛,如长期配戴隐形眼镜,患慢性结膜炎或乾眼症的人,眼睛容易乾涩,复发机率也高。如果冷气口滤网没清理情况会更糟。密闭办公大楼里,空调系统不断循环,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持续累积在空气中,在缺氧情况下眼睛又久盯电脑屏幕,容易发红痒痛,这两种空调病的症状需要格外注意。

五、大脑神经严重失衡

很多患者会说:“我觉得头晕目眩、眼冒金星,还爱忘事”。其实,这就是由空调病引起的常见大脑神经失衡反应。空调除了致人感冒,对大脑伤害也相当严重。空气里含有的阴离子能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缓解大脑疲劳。但是,空调过多地吸附阴离子,让屋内的阳离子越来越多,阴、阳离子失调也让人们的大脑神经系统跟着紊乱失衡,这也是常见的空调病的症状之一。

治疗用药:

1、风寒感冒、咳嗽中成药:

风寒感冒颗粒、四季感冒片、感冒清热软胶囊、伤风停片、感冒软胶囊、小柴胡颗粒、感冒疏风片、通宣理肺丸、防风通圣丸、荆防颗粒、川贝止咳糖浆。

2、鼻炎中成药:

通窍鼻炎片、防芷鼻炎片、千柏鼻炎、辛岑颗粒、鼻炎康片、苍耳子鼻炎胶囊、滴通鼻炎水、雷诺考特喷雾剂。

3、肠胃中成药:

藿香正气液、和胃整肠丸、人参健脾片、参茋健脾颗粒、保济口服液、保和丸、十滴水、人丹、归脾丸、补脾益肠丸。

4、缓解关节类中成药:

颈复康颗粒、风湿关节炎丸、麝香祛风湿膏、麝香跌打风湿膏、风湿贴、伤湿祛痛膏、羚锐麝香壮骨膏、活络油、正骨水、消肿止痛酊、麝香祛痛搽剂。

5、皮肤类中成药:

樟脑乳膏、丹皮酚乳膏、湿毒清、乌蛇止痒丸、花蛇解痒片、止痒丸。

6、关联保健品:

螺旋藻、小球藻、多种维生素片、氨基酸口服液、蛋白质粉。

食疗方法:

生姜、红糖姜汤、食醋、香薷茶、藿香正气散茶、扁豆荷叶粥、葱豉豆腐汤。

专业指导:

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尽量在开空调前打开门窗进行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保证室内的新鲜空气存量较多。具体而言,以下七点小贴士可以一并告知患者!

1、定时更换空调的过滤网和清洗空调换气部位

2、注意衣服的增减,减少冷饮的食用

3、预防伤风感冒。及时吃上几片生姜或喝上一碗红糖姜汤

4、注意保湿,多喝温水,多吃蔬菜水果

5、注意脸部的清洁和保湿。多喝温水及维生素摄入

6、空调房里多走动,搓手搓脚调养身体。

7、加强户外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空调病”的判断及用药方案

很多患者会说:“我觉得头晕目眩、眼冒金星,还爱忘事”。其实,这就是由空调病引起的常见大脑神经失衡反应。

作者:申丽

炎炎夏日,很多人因贪凉“寄居”于凉爽的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但长期处于密闭空间,空气不流通导致病菌微生物容易滋生,使人体出现一系列异常现象,这类现象在现代医学上称之为“空调综合症”或“空调病”。对于那些因患“空调病”而进店购药的患者,药店同行的正确荐药姿势如何?一起学学吧!

病因:

空气干燥;房间密闭性强、空气流动性差、阳光不足,致病微生物易滋生;室内外温差较大,机体适应不良。

临床表现:

一、感冒、咳嗽

轻则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的症状即上呼吸道疾病,空调引起较严重的下呼吸道疾病,是肺炎。尤其是在中央空调下工作、学习(中央空调很适合军团菌传播,潜伏期大约是2-12天),虽没有上呼吸道反应,但会出现发热、怕冷、肌肉酸痛、干咳、无痰或少痰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持续发烧、干咳、打寒战,严重的还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亡。

另外,屋内虽凉,但湿度较低,对人们眼、鼻的黏膜都不利。干燥的环境更适合病菌和病毒的滋生,同时,屋里的尘埃、尘螨流通不出去,有过敏体质的人还很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二、肌肉、关节酸痛

年轻人往往会忽略长时间吹空调而引起的关节疼痛。夏季室外空气灼热,人们普遍穿得少,但室内温度低,突然进入低温环境会刺激血管急剧收缩,造成血液流通不畅,导致关节受损、受冷、疼痛,像脖子和后背僵硬、腰和四肢疼痛、手脚冰凉麻木等都是常见的反应。

中医说到:寒性收引,主凝结。寒邪入体后会使筋脉凝结,水道不畅,而此现象尤其容易发生在关节及活动较多的部位。所谓“痛则不通,不通则痛”,故在外表现为身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三、肠胃症状

我们的腹部并没有太多肌肉覆盖,就算是体型较胖者,腹部的主要结构也只是脂肪层。而我们人体主要产热的结构是肌肉,脂肪只是一个作为保存能量的地方,如果腹部产热不足更容易受凉。又因腹部的主要结构为胃肠道,一旦腹部受凉,胃肠道的症状就会快速表现出来,很多人会表现出腹痛腹泻等肠胃症状。

四、皮肤干燥和眼睛干涩

空调吹久了,皮肤会因干燥而发痒,尤其是对患有慢性皮肤疾病的人,对温度变化相当敏感。最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如异位性皮肤炎:热天流汗,汗水刺激明显时,皮肤发痒难耐;如果处在冷气房久了,皮肤也会因过于乾燥而出现瘙痒,这是空调病的症状最常见之一。空调病也会波及眼睛,如长期配戴隐形眼镜,患慢性结膜炎或乾眼症的人,眼睛容易乾涩,复发机率也高。如果冷气口滤网没清理情况会更糟。密闭办公大楼里,空调系统不断循环,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持续累积在空气中,在缺氧情况下眼睛又久盯电脑屏幕,容易发红痒痛,这两种空调病的症状需要格外注意。

五、大脑神经严重失衡

很多患者会说:“我觉得头晕目眩、眼冒金星,还爱忘事”。其实,这就是由空调病引起的常见大脑神经失衡反应。空调除了致人感冒,对大脑伤害也相当严重。空气里含有的阴离子能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缓解大脑疲劳。但是,空调过多地吸附阴离子,让屋内的阳离子越来越多,阴、阳离子失调也让人们的大脑神经系统跟着紊乱失衡,这也是常见的空调病的症状之一。

治疗用药:

1、风寒感冒、咳嗽中成药:

风寒感冒颗粒、四季感冒片、感冒清热软胶囊、伤风停片、感冒软胶囊、小柴胡颗粒、感冒疏风片、通宣理肺丸、防风通圣丸、荆防颗粒、川贝止咳糖浆。

2、鼻炎中成药:

通窍鼻炎片、防芷鼻炎片、千柏鼻炎、辛岑颗粒、鼻炎康片、苍耳子鼻炎胶囊、滴通鼻炎水、雷诺考特喷雾剂。

3、肠胃中成药:

藿香正气液、和胃整肠丸、人参健脾片、参茋健脾颗粒、保济口服液、保和丸、十滴水、人丹、归脾丸、补脾益肠丸。

4、缓解关节类中成药:

颈复康颗粒、风湿关节炎丸、麝香祛风湿膏、麝香跌打风湿膏、风湿贴、伤湿祛痛膏、羚锐麝香壮骨膏、活络油、正骨水、消肿止痛酊、麝香祛痛搽剂。

5、皮肤类中成药:

樟脑乳膏、丹皮酚乳膏、湿毒清、乌蛇止痒丸、花蛇解痒片、止痒丸。

6、关联保健品:

螺旋藻、小球藻、多种维生素片、氨基酸口服液、蛋白质粉。

食疗方法:

生姜、红糖姜汤、食醋、香薷茶、藿香正气散茶、扁豆荷叶粥、葱豉豆腐汤。

专业指导:

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尽量在开空调前打开门窗进行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保证室内的新鲜空气存量较多。具体而言,以下七点小贴士可以一并告知患者!

1、定时更换空调的过滤网和清洗空调换气部位

2、注意衣服的增减,减少冷饮的食用

3、预防伤风感冒。及时吃上几片生姜或喝上一碗红糖姜汤

4、注意保湿,多喝温水,多吃蔬菜水果

5、注意脸部的清洁和保湿。多喝温水及维生素摄入

6、空调房里多走动,搓手搓脚调养身体。

7、加强户外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