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两天,知乎低调开通了“机构账号”的公测,除@刘看山城市冰屋与@知乎电子书两个知乎官方机构账号外,还邀请了10个不同领域的机构账号入驻,分别是 @中国科普博览、@第一财经周刊、@Airbnb、@美团点评技术团队、@奥迪、@迪士尼、@滴滴出行、@Lens、@西门子中国和@MINI 中国。
根据知乎公布的信息,公测期间社区将对机构账号在每月提问以及发表文章的数量上进行了限制,而且并未说明完全免费,预计未来会开通收费渠道再度拓展部分机构账号功能,似乎与“微信公众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结合腾讯、搜狗入股的事实,只能感叹一句:知乎这次很“微信”。
转型,还能继续知乎吗?
作为一个知识型社区,长久以来知乎都仅限于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而通过几年的积累之后终于在简单问答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改变,成为了“知识分享”的代名词。
知乎从创立至今,一直很忌讳自己成为一个营销灾区,之前“融媒体网”试图在知乎注册账号,与用户共论媒体融合之道,但是在注册之后立刻收到改名的建议。另外知乎在魏则西事件中对6位大V封号的果决亦可看出知乎在杜绝社区水化上的坚持。
从知乎的发展来看,引进机构账号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封闭式格局,对知乎而言是盘活活跃度、带动新用户的策略,也是商业化转型之中的一个尝试。
就目前来看,引进的10个机构都十分克制自己,姿态收敛,能够基于知乎的定位参与社区的交流。
对于知乎沦陷为营销重灾区的担忧来自未来,而知乎的核心是用户之间知识与经验的共享,这也是知乎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知乎能否依旧知乎在于平台是否能够拿出处决大V的果决来管理机构号。
知乎是否会软文与广告齐飞
“软文与广告齐飞,知乎共微博一色”,知乎用户在机构账号亮相之后,最为担忧的是知乎的知识与经验共享的核心定位缺失,在问答中突然出现一条软文,无异于是突然吃进一只苍蝇,恶心至极,而这些担忧归根结底是对于机构账号的自律性与专业性的怀疑。
然而明面上来看,知乎的机构账号是由小编一个人管理,但是账号背后也可以是一个机构里面所有的人员。小编是一个账号的运营者,但机构账号入驻知乎肯定不是为了让小编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已,其背后的深意在于品牌的推广与形象打造,在运营者背后最起码是有一个团队,而在团队背后或许是一个智库的力量,如@中国科普博览背后可能是中国科学院所有的科学家们。账号的人格化塑造是营销推广的一部分,但专业度、公信力上机构必定不输于个人。
其次,知乎平台引进研究所、专业媒体、企业等,机构账号可以成为权威、专业内容的一种标志,比起躲在账号背后不知道身份的个人,机构账号的答案更容易让人信服。这也是知乎对自身社区负责的一种表现,毕竟在“知乎女神童瑶”诈骗案之后,对于知乎用户素质的讨论也不在少数。
盈利?没有那么容易
企业的商业性经常成为人们攻讦的对象,而企业在其领域中的专业性却经常被低估。
企业的成功是在于成功的商业运作,但运作的内容确实先进的科研成果、技术等。机构账号可以成为企业展示其专业性的一个窗口,也可以成为收集资讯的一个窗口,比起在微博大海捞针收集有用的信息,知乎是一条收集专业信息的捷径。
而对于知乎而言,情况则复杂得多,若不走上微博、百度推广的道路,坚持打造知识型社区,机构账号的入驻带来的只会是开通付费权限方面微薄的收入,实现盈利或者打造知识经济则需要更大的收入。
知乎的商业化道路,下一步又会迈向何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