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选择的背后总有代价,任何一种代价的背后也总有收获,如今的阿里影业正身处这种短期利空和中期利好所交织的利益场中。
7月23日,阿里影业发布业绩预警公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亏损同比增加,截止到2016 年6月30日六个月的预期净亏损达人民币4 亿至 4.5 亿元之间。
而与此同时,阿里影业旗下的淘票票在今年上半年迅速跃居为在线票务市场的第二大份额,根据淘票票在今年5月份披露了多项运营数据,2015年1月其单日最高出票量为30000张,2016年的单日出票量最高已经达到300万张,一年多时间里增长了百倍。
对于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阿里影业方面表示,主要是因为“淘票票的市场推广支出”,淘票票A轮融资所得的资金将被用于支持淘票票的运营(包括提升用户体验)和进一步提升其行业地位。
在线票务平台向来被认为是一笔“烧钱”的买卖,那么阿里影业牺牲公司的短期利润,所来换取的淘票票眼下的市场格局到底值不值?
拥有一家在线票务平台意味着什么?
在经过了2015年的群雄割据之后,在线票务市场在2016年被迅速洗牌:微影时代合并了格瓦拉,时光网委身万达并将重心转移至衍生品开发,猫眼电影引入了光线控股和光线传媒,淘宝电影完成了A轮17亿人民币的融资并更名“淘票票”,唯一按兵未动的百度糯米影业其实早已传出了市场融资筹划,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在本轮大洗牌后,外界发现,如今的在线票务平台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出票窗口,而是已经成为电影公司、发行公司、院线公司竞相争取的稀缺资源。今年5月,淘票票成功完成A轮融资17亿元,投后估值137亿,投资方里包括了和和影业、博纳影业,华策影视、南派泛娱、联瑞影业等多家影视公司和发行公司的身影。
之所以要“站队”瓜分在线票务格局,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特殊国情所决定,相比美国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电影售票情况,中国市场的现状是,目前超过80%的电影票通过线上完成出售。因此,谁控制了在线票务平台,谁就掌控了未来电影票房入口级的话语权。
毫无疑问的是,自2015年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将淘宝电影资产注入阿里影业后,淘票票如今已经成为了阿里影业的业务重点,阿里影业在公告中表示,淘票票的市场推广支持主要用于吸引电影观众使用其线上购票平台。
在淘票票5月份披露了多项运营数据,2015年1月其单日最高出票量为30000张,2016年的单日出票量最高已经达到300万张,一年多时间里增长了百倍。
2015年1月淘票票的月度活跃用户只有147万,到今年5月已经超过2500万人,增长了17倍。截至2016年5月,淘票票已经覆盖国内5000多家影院,市场占比已经超过20%。
可以说,淘票票市场份额的上升,对于阿里影业的战略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为得益于淘票票的持续增长,阿里影业的互联网宣发体系如今才为业界越来越多的公司所重视,有机会与更多的内容制作公司、影片发行公司以及线下院线进行合作。
淘票票会成为整合市场的抓手吗?
如果以传统电影公司的眼光来衡量,阿里影业绝对是一家“不务正业”的公司,2015年阿里影业内容制作板块收入5552万元,仅占到上市公司收入的21.05%。但阿里影业一直自诩为互联网电影公司,而非传统影视制作公司。
一直以来,互联网宣发在阿里影业的版图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淘票票这样的在线票务平台正是阿里影业互联网宣发业务的主要实施载体,可以说是阿里影业的核心资产。
如果从资产价格增值的角度来看,2015年淘宝电影和娱乐宝两块资产作价5.2亿美金(约合34.72亿人民币)的价格注入阿里影业,在短短一年后,淘票票的资产价格就已经上升到137亿人民币,较阿里影业收购淘票票的价格大幅增长,这部分潜在收益远远超过淘票票的市场投入。
从短期来看,淘票票的市场推广会对阿里影业的财务表现产生影响,但阿里影业拥有大量现金储备,加上A轮融资,淘票票的后续发展并没有资金方面的困扰。更有分析师建议,外界应将阿里影业对淘票票战略投资的回报周期拉长到3~5年的时间内来进行宏观审视。
在经过一系列业务整合,可以说淘票票成为阿里影业正在打造的全产业链娱乐平台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阿里影业未来参与市场整合的重要抓手。
近两年,BAT的发力带动了中国电影票房大幅上升,更让在线售票的市场格局产生明显变化,猫眼电影不再一家独大,中小规模平台则逐渐退出竞争行列。
今年以来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资本开始收紧,各家在线售票平台的补贴力度较去年有所下降。业内人士认为,在线售票市场可能会迎来整合大潮,在这波浪潮中有资源、有资金的平台将成为整合方,从中受益。
去年底,微票儿合并格瓦拉,今年光线传媒控股猫眼电影,这都是在线售票市场开始整合的信号。
有坊间消息称,接下来阿里影业有可能通过淘票票去整合其他在线售票平台,让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