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2前五月超3000亿项目落地,成都高质量发展有“活”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2前五月超3000亿项目落地,成都高质量发展有“活”力

成都全市签约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总投资3378.54亿元

文|你好天府 木子

眼下,经济“半年考”近在咫尺,田地里,夏粮收割归仓,希望的田野上感受丰收喜悦;巷子里,美食店人头攒动,城市烟火气不断蒸腾;工地上,塔吊忙碌运转,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成都经济社会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平均每天投资超22.37亿元!今年1-5月,成都全市签约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总投资3378.54亿元。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伴随重点项目在成都陆续签约落地、开工建设,这在确保经济运行大盘行稳致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让人看到成都在新赛道上构筑未来新优势的信心与潜力。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经济工作的要求,也是当前各地需切实担负起的政治担当。

6月21日,成都正式印发《增强发展韧性稳住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在全面落实国家、省上一揽子政策措施基础上,结合成都实际,从财税、金融、产业建圈强链等9个方面提出40条具体举措,努力为全国、全省扎实稳住经济大盘贡献成都力量。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稳增长40条”提出加大对优化投资项目审批、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支持力度。这将为重大项目的落地创造良好条件。

6月21日,投资100亿元的京东方成都车载显示基地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今年1月,项目完成签约,10月就将开始投产,正跑出项目建设成都“加速度”。

6月1日,成都高新区与腾讯集团签署腾讯未来中心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腾讯将在成都高新区布局腾讯未来中心项目,开展面向未来的前沿探索,不断引导腾讯核心资源在蓉布局。这是继2020年8月腾讯新文创总部落地成都后,在蓉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今年以来,成都紧紧咬住重大项目对带动投资、稳定增长、促进转型的关键支撑作用。新年伊始,成都就印发了《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实施方案》。数据显示,1-5月,全市引进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182个,总投资3378.54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62个,同比增长129.63%。

抓项目、稳投资,为经济的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1-4月份,成都顶住奥密克戎袭扰“压力测试”,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743.5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成都民营企业进出口747.3亿元,增长76.1%。

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这些都展现了成都经济的韧性与实力,映射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当然,我们也要认清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还在持续,新的变异毒株不时“考验”世界。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与国际多方面的角逐和博弈波谲云诡,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这三驾马车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把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口,在政策举措上适时发力,才能更好地以稳促进、以进促稳,从而有效稳定市场预期。而聚力重大项目,便是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

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近期透露,2022年,成都将通过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力争签约落地和开工建设“专精特新”项目250个以上、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500个以上、5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100个以上、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30个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00亿元以上。

以一批重大项目签约开工为契机,成都全力促投资稳增长,为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稳住市场主体是稳住经济大盘的“牛鼻子”,今年以来,随着多项助企纾困政策出台以及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有效激发项目投资信心与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一季度,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14.8万户、增长21.29%;行业龙头表现亮眼,上市公司“成都军团”今年一季度营收例如实现双增长,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2.20%与49.07%;一季度新增4家A股上市公司,新增新股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

重大项目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成都持续推进一批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落地见效,也把企业扎根成都发展的底气与信心“托”起来。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产业发展“融合化”“生态化”与“集群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变局之中,城市如何顺势而为,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当下的焦点课题。

实现产业提质升级的“成都方案”是: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发力点,推动转型创新实现新突破。

4月底召开的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聚力做好加快培育发展产业生态、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5个方面工作重点,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成都建圈强链的行动攻略为:围绕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全面推行“链长制”,完善产业图谱。通过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的产业生态,集聚先进资源要素。

5月10日,“东数西算”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样板工程、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都智算中心正式上线,它的上线,还带来了12家行业领先企业的入驻,以及4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签约。通过“链主”带动生态圈、产业链的发展,正是产业建圈强链的发展内核。

具体分析1-5月签约的110个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成都的招引工作可谓有的放矢。其中重点产业链项目152个,占比83.52%,主要分布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等领域。

成都瞄准的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万亿规模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疗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随着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发凸显,近年来,成都把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

仅今年以来,成都便引进新型网络核心芯片与部件创新研发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域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顶尖科技创新团队1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分支机构2个。

根据《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成都将健全完善“核心+基地+网络”创新体系,全面建成全市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累计建成投运1300万平方米。不断赋能高精尖产业的“自我创造力”,正成为成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突破口。

而随着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创新平台技术支撑、成果转化、招才引智的带动效应也将得到充分发挥。今年一季度,成都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01家,总数达到7821家、增长27.8%;科创板新增上市企业5家,总数达到13家,居中西部城市第1、全国第6。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了四川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作为省会与四川首位城市,成都理应坚定扛起区域发展极核使命和全省发展主干责任。

根据规划,今后五年,成都将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做强产业支撑,方能提升城市动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赋予打造“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重担,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打造先进产业集群,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速,这是蓉城进位赶超、打响“成都制造”品牌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优做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要着力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

“省市党代会清晰标定了成都在治蜀兴川新征程上的方位,为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引。”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站在新起点,建功新时代,成都正努力探索“公园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6月20日,成都发布首批《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机会清单》,涉及生态、生活、生产、治理四大领域的首批1070条供需信息、5800亿元投资估算,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从“规划图”“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也铺开了可以人人尽享的“机遇图”。

值得注意的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与推进“双碳”战略达成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成都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提出了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构想创新探索,从“首提地”到“示范区”,这种独特意义与开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吸引绿色低碳产业与各类要素资源加速汇聚。

5月30日,成都市、攀枝花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举行,共同推动实施一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大合作项目,签署的第一批项目共14个、总投资744.8亿元。

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成都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进击之路上,不只有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更有金山银山的“经济财富”。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说,公园城市建设将成为高端创新业态的绝佳应用场景。

公园城市盘活绿色公共空间资源,激活城市空间活力,增强市民生活质感,而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的串联与链接,让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高端功能和创新业态将不断积聚,由此也将进一步促进微观个体活力与创造力的形成。而人们创新力、竞争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公园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塑造,进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与活力。

腾讯已“牵手”成都高新区走过十余年,此外,这里还吸引了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快手、爱奇艺等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落户。而上述企业纷纷选择成都,正是蓉城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已成为国内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之一的鲜明例证。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要有战略定力和辩证眼光,要坚持全面、长远看待经济运行的“时”与“势”。

从短期的“时”来看,随着全国稳增长政策、保供稳价等政策落地显效与二季度重大产业化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顺利开工的拉动下,成都经济运行接下来有望得到改善,经济活力加速释放。

从发展的“势”来看,“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势仍未改变。因时乘势,在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持续激发的基础上,成都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阔步前行。

来源:你好天府公众号

原标题:2022前五月超3000亿项目落地,成都高质量发展有“活”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2前五月超3000亿项目落地,成都高质量发展有“活”力

成都全市签约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总投资3378.54亿元

文|你好天府 木子

眼下,经济“半年考”近在咫尺,田地里,夏粮收割归仓,希望的田野上感受丰收喜悦;巷子里,美食店人头攒动,城市烟火气不断蒸腾;工地上,塔吊忙碌运转,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成都经济社会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平均每天投资超22.37亿元!今年1-5月,成都全市签约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总投资3378.54亿元。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伴随重点项目在成都陆续签约落地、开工建设,这在确保经济运行大盘行稳致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让人看到成都在新赛道上构筑未来新优势的信心与潜力。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经济工作的要求,也是当前各地需切实担负起的政治担当。

6月21日,成都正式印发《增强发展韧性稳住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在全面落实国家、省上一揽子政策措施基础上,结合成都实际,从财税、金融、产业建圈强链等9个方面提出40条具体举措,努力为全国、全省扎实稳住经济大盘贡献成都力量。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稳增长40条”提出加大对优化投资项目审批、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支持力度。这将为重大项目的落地创造良好条件。

6月21日,投资100亿元的京东方成都车载显示基地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今年1月,项目完成签约,10月就将开始投产,正跑出项目建设成都“加速度”。

6月1日,成都高新区与腾讯集团签署腾讯未来中心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腾讯将在成都高新区布局腾讯未来中心项目,开展面向未来的前沿探索,不断引导腾讯核心资源在蓉布局。这是继2020年8月腾讯新文创总部落地成都后,在蓉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今年以来,成都紧紧咬住重大项目对带动投资、稳定增长、促进转型的关键支撑作用。新年伊始,成都就印发了《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实施方案》。数据显示,1-5月,全市引进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182个,总投资3378.54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62个,同比增长129.63%。

抓项目、稳投资,为经济的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1-4月份,成都顶住奥密克戎袭扰“压力测试”,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743.5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成都民营企业进出口747.3亿元,增长76.1%。

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这些都展现了成都经济的韧性与实力,映射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当然,我们也要认清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还在持续,新的变异毒株不时“考验”世界。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与国际多方面的角逐和博弈波谲云诡,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这三驾马车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把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口,在政策举措上适时发力,才能更好地以稳促进、以进促稳,从而有效稳定市场预期。而聚力重大项目,便是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

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近期透露,2022年,成都将通过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力争签约落地和开工建设“专精特新”项目250个以上、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500个以上、5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100个以上、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30个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00亿元以上。

以一批重大项目签约开工为契机,成都全力促投资稳增长,为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稳住市场主体是稳住经济大盘的“牛鼻子”,今年以来,随着多项助企纾困政策出台以及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有效激发项目投资信心与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一季度,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14.8万户、增长21.29%;行业龙头表现亮眼,上市公司“成都军团”今年一季度营收例如实现双增长,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2.20%与49.07%;一季度新增4家A股上市公司,新增新股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

重大项目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成都持续推进一批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落地见效,也把企业扎根成都发展的底气与信心“托”起来。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产业发展“融合化”“生态化”与“集群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变局之中,城市如何顺势而为,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当下的焦点课题。

实现产业提质升级的“成都方案”是: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发力点,推动转型创新实现新突破。

4月底召开的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聚力做好加快培育发展产业生态、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5个方面工作重点,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成都建圈强链的行动攻略为:围绕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全面推行“链长制”,完善产业图谱。通过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的产业生态,集聚先进资源要素。

5月10日,“东数西算”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样板工程、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都智算中心正式上线,它的上线,还带来了12家行业领先企业的入驻,以及4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签约。通过“链主”带动生态圈、产业链的发展,正是产业建圈强链的发展内核。

具体分析1-5月签约的110个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成都的招引工作可谓有的放矢。其中重点产业链项目152个,占比83.52%,主要分布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等领域。

成都瞄准的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万亿规模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疗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随着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发凸显,近年来,成都把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

仅今年以来,成都便引进新型网络核心芯片与部件创新研发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域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顶尖科技创新团队1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分支机构2个。

根据《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成都将健全完善“核心+基地+网络”创新体系,全面建成全市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累计建成投运1300万平方米。不断赋能高精尖产业的“自我创造力”,正成为成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突破口。

而随着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创新平台技术支撑、成果转化、招才引智的带动效应也将得到充分发挥。今年一季度,成都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01家,总数达到7821家、增长27.8%;科创板新增上市企业5家,总数达到13家,居中西部城市第1、全国第6。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了四川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作为省会与四川首位城市,成都理应坚定扛起区域发展极核使命和全省发展主干责任。

根据规划,今后五年,成都将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做强产业支撑,方能提升城市动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赋予打造“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重担,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打造先进产业集群,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速,这是蓉城进位赶超、打响“成都制造”品牌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优做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要着力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

“省市党代会清晰标定了成都在治蜀兴川新征程上的方位,为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引。”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站在新起点,建功新时代,成都正努力探索“公园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6月20日,成都发布首批《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机会清单》,涉及生态、生活、生产、治理四大领域的首批1070条供需信息、5800亿元投资估算,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从“规划图”“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也铺开了可以人人尽享的“机遇图”。

值得注意的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与推进“双碳”战略达成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成都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提出了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构想创新探索,从“首提地”到“示范区”,这种独特意义与开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吸引绿色低碳产业与各类要素资源加速汇聚。

5月30日,成都市、攀枝花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举行,共同推动实施一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大合作项目,签署的第一批项目共14个、总投资744.8亿元。

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成都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进击之路上,不只有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更有金山银山的“经济财富”。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说,公园城市建设将成为高端创新业态的绝佳应用场景。

公园城市盘活绿色公共空间资源,激活城市空间活力,增强市民生活质感,而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的串联与链接,让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高端功能和创新业态将不断积聚,由此也将进一步促进微观个体活力与创造力的形成。而人们创新力、竞争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公园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塑造,进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与活力。

腾讯已“牵手”成都高新区走过十余年,此外,这里还吸引了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快手、爱奇艺等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落户。而上述企业纷纷选择成都,正是蓉城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已成为国内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之一的鲜明例证。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要有战略定力和辩证眼光,要坚持全面、长远看待经济运行的“时”与“势”。

从短期的“时”来看,随着全国稳增长政策、保供稳价等政策落地显效与二季度重大产业化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顺利开工的拉动下,成都经济运行接下来有望得到改善,经济活力加速释放。

从发展的“势”来看,“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势仍未改变。因时乘势,在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持续激发的基础上,成都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阔步前行。

来源:你好天府公众号

原标题:2022前五月超3000亿项目落地,成都高质量发展有“活”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