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最懂死亡的女孩告诉你,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最懂死亡的女孩告诉你,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我不赞成好死不如赖活着,或者说我坚持的是,任何时候我都不赖活着。无论我是健康还是疾病,我都不选择苟且地活着。

她是纪慈恩,十年前,她19岁在荷兰为患上肝癌的好友签署了安乐死的同意书,回国后被安上了凶手的罪名。

这段残酷的青春让她不得不靠近死亡,通过近十年的成长和蜕变,两千七百个小时与临终者的生命融合。她说:“当死亡真正来临,我们都要有尊严地和这个世界告别。”

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 ◆ ◆

我以为死亡是恐惧而悲伤的,但实际上真正让我们觉得恐惧的,是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

我第一次和死亡近距离的接触,应该是在十年前。

那一年我最好的朋友得了肝癌,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实地感受到死亡是真实存在的。最终在她的强烈要求之下,在安乐死合法的荷兰,我签署了一份安乐死同意书。

但是那个时候太年轻,根本没有智商去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一个十九岁的女孩,是否能够承担得起对另外一个人生命的责任?但,在那个时候,我觉得我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放她走。

最终,我为我的选择付出了代价。

在她去世以后,很多人对我进行了很多攻击性的谴责。他们说我是凶手,是我杀了她。于是我终于彻底地沦陷了。那一年我得了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叫PTSD,“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

经过了一年半的炼狱般的治疗,在由精神鉴定中心所开具的一份已经康复了的一个鉴定书的时候,我流下了恐惧的泪水。泪水是我为我这将近两年时间走过的这段路而喝彩,因为这段路实在是太难太难了。而恐惧是因为我知道我并没有康复,因为我对死亡仍然有着非常深沉的恐惧。

死亡,你曾经这样无情而残酷地摧毁了我,我一定要认清楚你的真面目,我要看看你为什么可以让我变成过去那个样子。

当死亡真正来临,我们都要有尊严地和这个世界告别。

我做了非常冒险的一个决定,我去到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临终关怀医院。在我二十一岁的时候,我成为了一名临终关怀的志愿者。

至今已经历经了八年的时间,服务时长2700个小时,送走了40多位临终者。我以为我是去跟死亡去对抗的,没想到,最后我跟它握手言和。我们在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做着准备,去耗费了我们最宝贵的那些精力。

我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天天和这样的人群生活在一起,你是如何调节自己悲伤的情绪的?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我和这样的人群在一起,就一定要有悲伤的情绪?我想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已经认定,死亡是绝望而悲伤的。但是死亡它从来都不是绝望的,至少现在的我来说,不是。

我对于死亡的恐惧,究竟来源于哪里呢?最终我发现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完全来自于听说。

我陪伴过一个母婴传播的艾滋病儿童。

应该是她生命快要走到尾声的时候,有一天她问我,死会疼吗?我说我不知道。

我的确不知道。我从来都不会骗孩子,不会给她营造一个所谓美好的世界。

我只是跟她说,要不你想象一下。她突然很兴奋地跳起来说,我觉得我死了以后,一定会非常开心,非常快乐。

我说为什么呢?她说就像是我们去买汉堡包,我们一定要先给阿姨钱,阿姨才能把汉堡包给我们。你看我现在每天都躺在床上,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外面玩,我现在就是在付账啊。所以我觉得我死了以后,一定会很开心,每天都可以在外面玩。

当时真的是眼前一亮。突然有一种,失去光明很久,突然又重见光明的那种明亮。那死亡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不知道,也许是,也许不是,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在她离开后,我常常会想起她跟我探讨死亡时的样子。我总是在想,为什么对于她来说,死亡是平静的,是不悲不喜的,是那个让我觉得很理想的那样的一种死亡的样子呢?

我想是因为从来都没有人告诉过她,死亡是不可以去谈论的,它是不吉利的,它是一种毁灭、一种绝望。只是因为她没有认知,而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死亡的恐惧,都来源于我们对于它的看法。

后来我就开始重新地去定义死亡这个概念。

我在一次次地回想,我对于死亡的恐惧,究竟来源于哪里呢?我想了很久很久,我也访问了很多人,包括临终者。最终我发现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完全来自于听说。

我们听我们的父辈说,死亡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我们不可以谈论它,我们的父辈听上一代这样说,一代一代这样传下来。我们甚至没有亲眼目睹过死亡,就认定它是可怕的。我只是觉得,靠听说去认定一件事情,是有点亏。所以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在陪伴更多的临终者。

生命是有它的定数,我们要承认,生命到这里了,我们就应该让它离开。

我永远无法忘怀一个姓孙的奶奶,她是我2013年的时候送走的一个奶奶。她总是跟我去谈论死亡的话题,甚至调侃自己的死亡这件事情。这是很多老人所避讳的。

她当时的状况已经非常的糟糕了,但是医生跟她的女儿讲,如果做放疗的话,可以延长几个月。她女儿坚持让她母亲去化疗,她母亲是不愿意的。

孙奶奶说,死亡是生命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我们要承认它到来了。但是她女儿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

孙奶奶为了不让她女儿难过,勉强做了一次放疗。但是她年龄太大了,将近九十岁了,她的身体状况实在是没有办法承载化疗给她带来的那种痛苦。所以有一天晚上她就跟我讲说,不,我决定了,我不再进行化疗了。我很支持她。

她说,我为我的孩子辛苦了、为他们着想了一辈子,我都要死了,我总该为自己活一次吧,就算他们不满意,我也要这样。之后,她女儿逼她一次,她就拿刀片在自己胳膊上划一道。

我真的特别想问她女儿一句话,你真的爱你的母亲吗?有太多的家属说,我怕我今天不给他治疗,我将来会后悔。可是我们看着我们的父母这样痛苦地离开,我们就不后悔了吗?

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我们不敢去算这笔账。作为子女,难道我们真的没有第二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的父母好好地离开吗?比临终关怀更重要、更现实的一件事,是帮助大多数人去了解死亡,去接受我们的恐惧,去让我们认清楚死亡是什么。

那死亡究竟是什么呢?我觉得死亡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告别,但是告别并不意味着绝望。生命是有它的定数,我们要承认,生命到这里了,我们就应该让它离开。

我经常会问我的学生一个问题,我爱你,是我重要,还是爱重要?我们的亲人离开,我们会非常痛苦,但这是你应该解决的问题。他已经身患重症,已经承担了很多的痛苦,不应该再去承载你应该承担的那份痛苦。

所以这是我为什么开始做体验死亡工作坊。我觉得解决死亡的问题,是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死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

死亡从来没有刁难过我们,我们也不必再对它耿耿于怀。

如何好好地活,好好地死呢?我想我们都需要承认,在生和死之间,连接着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疾病。疾病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去逃离和躲避的。

疾病究竟是谁造成的?对,疾病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

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家也病了,我们同样得到过讯号,就是雾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仍然在怨天尤人,我们把雾霾的问题推向政府、推向社会、推向别人。但是什么时候疾病和雾霾会消失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愿意为此而负起责任的时候。

认领属于我们自己的责任。也许外面也有它的原因,但是那不是我们能改变的。我常常的方式是,要么去改变,要么去接受。如果我没有办法去改变,那我就只能去接受。

所以,我们要对死亡做哪些功课呢?

我不赞成好死不如赖活着,或者说我坚持的是,任何时候我都不赖活着。无论我是健康还是疾病,我都不选择苟且地活着。

死亡从来没有刁难过我们,我们也不必再对它耿耿于怀。很多人会给我很多的标签,但是如果你问我如何去形容我自己,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对得起自己的人。我至今为止没有做过一件委曲求全的事情。

我觉得我活着的唯一的意义就是,我风风光光地来到这个世界,我坦坦荡荡地活着;然后在我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可以有尊严地安详地离开,也不枉费我曾经来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最懂死亡的女孩告诉你,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我不赞成好死不如赖活着,或者说我坚持的是,任何时候我都不赖活着。无论我是健康还是疾病,我都不选择苟且地活着。

她是纪慈恩,十年前,她19岁在荷兰为患上肝癌的好友签署了安乐死的同意书,回国后被安上了凶手的罪名。

这段残酷的青春让她不得不靠近死亡,通过近十年的成长和蜕变,两千七百个小时与临终者的生命融合。她说:“当死亡真正来临,我们都要有尊严地和这个世界告别。”

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 ◆ ◆

我以为死亡是恐惧而悲伤的,但实际上真正让我们觉得恐惧的,是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

我第一次和死亡近距离的接触,应该是在十年前。

那一年我最好的朋友得了肝癌,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实地感受到死亡是真实存在的。最终在她的强烈要求之下,在安乐死合法的荷兰,我签署了一份安乐死同意书。

但是那个时候太年轻,根本没有智商去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一个十九岁的女孩,是否能够承担得起对另外一个人生命的责任?但,在那个时候,我觉得我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放她走。

最终,我为我的选择付出了代价。

在她去世以后,很多人对我进行了很多攻击性的谴责。他们说我是凶手,是我杀了她。于是我终于彻底地沦陷了。那一年我得了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叫PTSD,“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

经过了一年半的炼狱般的治疗,在由精神鉴定中心所开具的一份已经康复了的一个鉴定书的时候,我流下了恐惧的泪水。泪水是我为我这将近两年时间走过的这段路而喝彩,因为这段路实在是太难太难了。而恐惧是因为我知道我并没有康复,因为我对死亡仍然有着非常深沉的恐惧。

死亡,你曾经这样无情而残酷地摧毁了我,我一定要认清楚你的真面目,我要看看你为什么可以让我变成过去那个样子。

当死亡真正来临,我们都要有尊严地和这个世界告别。

我做了非常冒险的一个决定,我去到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临终关怀医院。在我二十一岁的时候,我成为了一名临终关怀的志愿者。

至今已经历经了八年的时间,服务时长2700个小时,送走了40多位临终者。我以为我是去跟死亡去对抗的,没想到,最后我跟它握手言和。我们在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做着准备,去耗费了我们最宝贵的那些精力。

我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天天和这样的人群生活在一起,你是如何调节自己悲伤的情绪的?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我和这样的人群在一起,就一定要有悲伤的情绪?我想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已经认定,死亡是绝望而悲伤的。但是死亡它从来都不是绝望的,至少现在的我来说,不是。

我对于死亡的恐惧,究竟来源于哪里呢?最终我发现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完全来自于听说。

我陪伴过一个母婴传播的艾滋病儿童。

应该是她生命快要走到尾声的时候,有一天她问我,死会疼吗?我说我不知道。

我的确不知道。我从来都不会骗孩子,不会给她营造一个所谓美好的世界。

我只是跟她说,要不你想象一下。她突然很兴奋地跳起来说,我觉得我死了以后,一定会非常开心,非常快乐。

我说为什么呢?她说就像是我们去买汉堡包,我们一定要先给阿姨钱,阿姨才能把汉堡包给我们。你看我现在每天都躺在床上,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外面玩,我现在就是在付账啊。所以我觉得我死了以后,一定会很开心,每天都可以在外面玩。

当时真的是眼前一亮。突然有一种,失去光明很久,突然又重见光明的那种明亮。那死亡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不知道,也许是,也许不是,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在她离开后,我常常会想起她跟我探讨死亡时的样子。我总是在想,为什么对于她来说,死亡是平静的,是不悲不喜的,是那个让我觉得很理想的那样的一种死亡的样子呢?

我想是因为从来都没有人告诉过她,死亡是不可以去谈论的,它是不吉利的,它是一种毁灭、一种绝望。只是因为她没有认知,而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死亡的恐惧,都来源于我们对于它的看法。

后来我就开始重新地去定义死亡这个概念。

我在一次次地回想,我对于死亡的恐惧,究竟来源于哪里呢?我想了很久很久,我也访问了很多人,包括临终者。最终我发现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完全来自于听说。

我们听我们的父辈说,死亡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我们不可以谈论它,我们的父辈听上一代这样说,一代一代这样传下来。我们甚至没有亲眼目睹过死亡,就认定它是可怕的。我只是觉得,靠听说去认定一件事情,是有点亏。所以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在陪伴更多的临终者。

生命是有它的定数,我们要承认,生命到这里了,我们就应该让它离开。

我永远无法忘怀一个姓孙的奶奶,她是我2013年的时候送走的一个奶奶。她总是跟我去谈论死亡的话题,甚至调侃自己的死亡这件事情。这是很多老人所避讳的。

她当时的状况已经非常的糟糕了,但是医生跟她的女儿讲,如果做放疗的话,可以延长几个月。她女儿坚持让她母亲去化疗,她母亲是不愿意的。

孙奶奶说,死亡是生命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我们要承认它到来了。但是她女儿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

孙奶奶为了不让她女儿难过,勉强做了一次放疗。但是她年龄太大了,将近九十岁了,她的身体状况实在是没有办法承载化疗给她带来的那种痛苦。所以有一天晚上她就跟我讲说,不,我决定了,我不再进行化疗了。我很支持她。

她说,我为我的孩子辛苦了、为他们着想了一辈子,我都要死了,我总该为自己活一次吧,就算他们不满意,我也要这样。之后,她女儿逼她一次,她就拿刀片在自己胳膊上划一道。

我真的特别想问她女儿一句话,你真的爱你的母亲吗?有太多的家属说,我怕我今天不给他治疗,我将来会后悔。可是我们看着我们的父母这样痛苦地离开,我们就不后悔了吗?

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我们不敢去算这笔账。作为子女,难道我们真的没有第二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的父母好好地离开吗?比临终关怀更重要、更现实的一件事,是帮助大多数人去了解死亡,去接受我们的恐惧,去让我们认清楚死亡是什么。

那死亡究竟是什么呢?我觉得死亡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告别,但是告别并不意味着绝望。生命是有它的定数,我们要承认,生命到这里了,我们就应该让它离开。

我经常会问我的学生一个问题,我爱你,是我重要,还是爱重要?我们的亲人离开,我们会非常痛苦,但这是你应该解决的问题。他已经身患重症,已经承担了很多的痛苦,不应该再去承载你应该承担的那份痛苦。

所以这是我为什么开始做体验死亡工作坊。我觉得解决死亡的问题,是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死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

死亡从来没有刁难过我们,我们也不必再对它耿耿于怀。

如何好好地活,好好地死呢?我想我们都需要承认,在生和死之间,连接着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疾病。疾病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去逃离和躲避的。

疾病究竟是谁造成的?对,疾病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

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家也病了,我们同样得到过讯号,就是雾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仍然在怨天尤人,我们把雾霾的问题推向政府、推向社会、推向别人。但是什么时候疾病和雾霾会消失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愿意为此而负起责任的时候。

认领属于我们自己的责任。也许外面也有它的原因,但是那不是我们能改变的。我常常的方式是,要么去改变,要么去接受。如果我没有办法去改变,那我就只能去接受。

所以,我们要对死亡做哪些功课呢?

我不赞成好死不如赖活着,或者说我坚持的是,任何时候我都不赖活着。无论我是健康还是疾病,我都不选择苟且地活着。

死亡从来没有刁难过我们,我们也不必再对它耿耿于怀。很多人会给我很多的标签,但是如果你问我如何去形容我自己,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对得起自己的人。我至今为止没有做过一件委曲求全的事情。

我觉得我活着的唯一的意义就是,我风风光光地来到这个世界,我坦坦荡荡地活着;然后在我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可以有尊严地安详地离开,也不枉费我曾经来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