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今年5月报道称,2014年约8000名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大学清退,其中一半以上学生就读于美国排名前100位的大学。被清退的常见原因有:英语不过关、无法适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国外课堂、缺乏诚信、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等。
近年来中国留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低龄留学生更容易遇到学业与生活上的问题,这一点扩大了留学后续服务的需求。如何尽快适应当地文化、教育制度及生活环境,顺利完成学业,并且找到工作,是中国学生在申请留学之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申请后”市场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及留学机构的关注。
德勤在近期发布的《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5》中指出,2014年中国留学人数增长率为9%左右,相比2008年至2012年间平均20%的年增速来说,近几年的增速正在放缓。
留学市场整体发展趋势促使留学机构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传统的留学中介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留学服务费(留学申请与准备工作),二是市场推广费(与海外院校合作帮助其进行市场推广)。而在德勤的报告中我们看到,目前中国留学行业整体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但是留学中介费仅占2%,约40亿元,留学培训费占13%,约260亿元,占整个留学市场85%收入的是境外消费部分,约1700亿元。留学后续服务业务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留学群体低龄化是近年来中国留学市场的一个明显趋势。《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为27.4万人,攻读本科生的人数占比40.3%,从过去8年的赴美留学教育层次构成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本科生群体日益壮大,在未来几年内有望超过研究生群体。此外,2011年到2013年,中国赴美读高中的学生人数增长了3.5倍。2014年,前往加拿大的留学生中有70%读本科和高中,前往新加坡的留学生中有49%读本科和高中。
低龄留学市场的崛起为留学机构带来新一轮的增长动力,而中国家长强劲的教育投资意愿更预示着低龄留学市场潜在的需求利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抓住家长的心就万事大吉了。
95后与00后在互联网上交换信息、表达观点的意愿较强,使得这一年龄段的留学生能够更主动快捷地获取留学相关信息。同时,他们更追求个性与独立,倾向于独立决策,虽然年龄尚小,但对整个留学规划比上一代人有更强的决断力,这些特征都要求留学机构根据他们的需求推出定制化、差异化服务。
留学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端加强与客户的互动、减少用户获取不同服务的时间及成本,减少以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很多问题。通过社区交流、在线课程、名校精品课程视频、国外文化解读等方面努力,深层次挖掘客户需求,培养用户黏性。
另外,互联网及移动端应用将帮助留学机构更便捷地收集分析客户数据,了解客户需求,并根据掌握的数据实时跟进留学前、中、后各阶段的客户动态,为客户提供更精确的个性化咨询及持续化解决方案。
职业规划服务也将成为留学后续服务的重头戏。德勤指出,留学机构应该在申请时就将职业规划纳入申请体系框架中,而在客户留学后,要提供一系列就业与创业辅导方案。新东方已开始试水这一市场。2014年9月,新东方成立北京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主打海归就业服务与培训。
虽然已经有不少留学机构针对“申请后”市场提供相关的服务,但留学后续服务市场目前仍处于开发期,尚无领导型企业出现。
德勤建议留学机构应当提供“全价值链服务”,从前期规划、考试培训、留学申请,到出境及就业等,都要具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留学人员申请学校成功后的服务项目具体包含:行前准备(行前培训、银行汇款、贷款、体检、国际学生证办理等)、留学间服务(入学、课程意见、假期活动、意外协助、机票酒店、打工实习等)、金融保险、落地住宿接送及留学后服务(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环节。
除此之外,德勤建议留学服务机构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进而提高运营效率。安永也在《中国海外留学市场分析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物理空间及传授方式,这使留学机构开拓“申请后”市场,实现留学前、中、后端服务无缝连接成为可能。
(界面新闻记者:林子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