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生态环境部:全国医废处置能力总体充足,近期所有医废均妥善处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生态环境部:全国医废处置能力总体充足,近期所有医废均妥善处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加快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并储备大量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我国医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医疗废物产生与处置有关情况近日引发国内外关注。2022年6月29日,据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消息,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全国医废处置能力总体充足,近期所有医疗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涉疫医废日产日清。

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包括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和药物性废物五类。

环球时报-环球网日前报道,近日有外媒报道称,中国开展的大规模常态化核酸检测“正在造成一场生态危机”,大量包括棉签在内的医疗废弃物的产生,存在“处置不当”的风险,这会给环境和民众的健康“构成威胁”。对此,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6月23日公开回应称,我国的医疗废弃物常规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包括核酸检测废弃物在内的医疗废弃物的处理需求。

6月29日,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再次就疫情情况下,全国医疗废物产生情况、处置能力及实际处置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该负责人表示,2021年,全国共产生医废140万吨(其中涉疫医废20.1万吨),比2019年、2020年分别增长18.6%、11.1%。2021年产生的医废中,集中处置120.9万吨,应急处置19.1万吨,集中处置设施负荷率约为56%,产生的医废全部妥善处置,涉疫医废做到日产日清;医废应急处置量占总处置量的比例为14%。

该负责人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加快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并储备大量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我国医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540个医废集中处置单位,集中处置能力达215万吨/年,比疫情前(2019年底)提高39%。

总体上,目前各地医废核准常规处置能力与医废产生量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5倍,其中高于平均数的省份有18个,其他低于平均数的13个省份集中处置能力也都超过产生量;通过延长设施工作时间及启用备用设施等方式,提升后的各地医废处置能力与医废产生量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9倍,其中高于平均数的省份有19个,其他低于平均数的12个省份,集中处置能力均在其产生量的1.2倍以上。

此外,各地还储备了充足的应急处置能力(包括备用设施,以及危废焚烧炉、生活垃圾焚烧炉等协同应急处置设施),可随时启用以保障应急处置。全国医废处置能力总体充足。“据测算,每100万人参加核酸检测产生约5吨核酸检测废物,现有医疗废物常规和应急处置能力能够满足包括核酸检测废物在内的医疗废物处置需求。”该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还介绍,从近期调度情况看,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平稳有序,近三个月以来,全国涉及中高风险地区的市(州)和直辖市中,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日均负荷率均低于90%,其中97%的地区低于80%,66%的地区低于50%。

界面新闻注意到,我国各地政府也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多有部署,有的城市会定期通报医疗废物收运处置情况。比如沈阳市生态环境局6月28日通报,当日全市医疗废物收运量为53.59吨,处置53.59吨。其中,涉及疫情医疗废物收运量172.5公斤,处置172.5公斤。自2020年1月22日起,截至2022年6月28日,沈阳市医疗废物累计收运量为40607.26吨,处置40607.26吨;其中,涉及疫情医疗废物累计收运量332598.16公斤,累计处置量332598.16公斤。

广西壮族自治区还通过地方立法规定了医疗废物处置的相关规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将于2022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本行政区域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水泥窑、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等资源,建立协同应急处置医疗废物设施清单,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生态环境部:全国医废处置能力总体充足,近期所有医废均妥善处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加快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并储备大量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我国医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医疗废物产生与处置有关情况近日引发国内外关注。2022年6月29日,据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消息,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全国医废处置能力总体充足,近期所有医疗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涉疫医废日产日清。

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包括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和药物性废物五类。

环球时报-环球网日前报道,近日有外媒报道称,中国开展的大规模常态化核酸检测“正在造成一场生态危机”,大量包括棉签在内的医疗废弃物的产生,存在“处置不当”的风险,这会给环境和民众的健康“构成威胁”。对此,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6月23日公开回应称,我国的医疗废弃物常规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包括核酸检测废弃物在内的医疗废弃物的处理需求。

6月29日,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再次就疫情情况下,全国医疗废物产生情况、处置能力及实际处置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该负责人表示,2021年,全国共产生医废140万吨(其中涉疫医废20.1万吨),比2019年、2020年分别增长18.6%、11.1%。2021年产生的医废中,集中处置120.9万吨,应急处置19.1万吨,集中处置设施负荷率约为56%,产生的医废全部妥善处置,涉疫医废做到日产日清;医废应急处置量占总处置量的比例为14%。

该负责人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加快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并储备大量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我国医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540个医废集中处置单位,集中处置能力达215万吨/年,比疫情前(2019年底)提高39%。

总体上,目前各地医废核准常规处置能力与医废产生量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5倍,其中高于平均数的省份有18个,其他低于平均数的13个省份集中处置能力也都超过产生量;通过延长设施工作时间及启用备用设施等方式,提升后的各地医废处置能力与医废产生量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9倍,其中高于平均数的省份有19个,其他低于平均数的12个省份,集中处置能力均在其产生量的1.2倍以上。

此外,各地还储备了充足的应急处置能力(包括备用设施,以及危废焚烧炉、生活垃圾焚烧炉等协同应急处置设施),可随时启用以保障应急处置。全国医废处置能力总体充足。“据测算,每100万人参加核酸检测产生约5吨核酸检测废物,现有医疗废物常规和应急处置能力能够满足包括核酸检测废物在内的医疗废物处置需求。”该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还介绍,从近期调度情况看,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平稳有序,近三个月以来,全国涉及中高风险地区的市(州)和直辖市中,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日均负荷率均低于90%,其中97%的地区低于80%,66%的地区低于50%。

界面新闻注意到,我国各地政府也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多有部署,有的城市会定期通报医疗废物收运处置情况。比如沈阳市生态环境局6月28日通报,当日全市医疗废物收运量为53.59吨,处置53.59吨。其中,涉及疫情医疗废物收运量172.5公斤,处置172.5公斤。自2020年1月22日起,截至2022年6月28日,沈阳市医疗废物累计收运量为40607.26吨,处置40607.26吨;其中,涉及疫情医疗废物累计收运量332598.16公斤,累计处置量332598.16公斤。

广西壮族自治区还通过地方立法规定了医疗废物处置的相关规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将于2022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本行政区域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水泥窑、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等资源,建立协同应急处置医疗废物设施清单,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