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电商平台三百,无疑,欧冶是含着金汤匙出生。
欧冶背后的宝钢,是国内钢铁业的王者。论产品,汽车板市场占有率超50%,享受了中国汽车业近十年高歌猛进的发展红利。论规模,重组武钢前,4000万吨的产量排全球第四,国内虽逊于拼凑而来的河北钢铁,但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份额比重最大。重组后,年产量达7000万吨,铁矿石需求量达1亿吨,攀升全国第一,全球第二。论效益,2015年虽受大环境拖累,但仍有10亿盈余,且47%的负债率,笑傲于行业平均50%的亏损率以及70%负债率。
但宝钢令同行难以比肩是其超前的经营理念,除制造主业,在金融、科技信息、电子商务上落子均处处领先一步。
大部分央企在2010年前后,才有意识成立财务公司进行集团资金的统一管控和配置,而早在1992年,宝钢就成立了财务公司,是中国最早一批,除管理内部资金,同时为外部客户提供供应链融资、票据的托管,实现产业协同,并每年创利上亿元。
2001年,很多企业还在为增加计算机的预算犹豫时,宝钢旗下的宝信软件已上市,为宝钢的智慧制造立下功劳的同时,其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已遍及钢铁、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医药等行业。2015净利3.12亿。
当媒体将2013年定为钢铁电商元年时,宝钢早在2000年就以“东方钢铁网”开始拓荒了,在全产业链,从交易、支付、融资到物流均先于别人尝了鲜。
抑或是永不停息,直奔大海的滔滔黄浦江水激昂了上海滩企业,让他们有别于内地企业,充满创新和冒险精神。所以,梳理宝钢布局 ,不得不感叹其眼光之远,动作之快。
但那怕宝钢是一头会跳舞的大象,也不是每个节奏都合拍,特别是观其电商之路,不得不感叹,钢铁电商这场马拉松比赛,先发优势不能定输赢,而十五年学费换来的,什么看都是在原地踏步。
宝钢对电商抱有殷切期待,并下足血本。
宝钢电商平台,三易其名,从最早的东方钢铁网到上海钢铁交易中心,再到欧冶云商,可以看出,宝钢希望平台能从区域走向全国,从单一钢材覆盖到矿石、化工等多类别产品,从自销转向公共第三方。
初看欧冶之名,令人摸不着头脑,后面看了徐乐江的访谈,才了解欧冶是中国古代炼铁的鼻祖,取欧冶,意在复兴产业。单就取名,可见良苦用心。当然,他们不只是动动嘴皮子,24亿的注册资本,创行业之首。
除了资金,宝钢更握有支付牌照,银行授信等行业稀缺资源。
2012年前后发酵的钢贸托盘事件,令银行“谈钢色变”,对钢铁流通领域关闭了融资大门,使得众多钢贸商资金链断裂,纷纷倒闭。但这没有影响“家大业大”的宝钢集团,旗下欧冶金融2015年获得超过1600亿元巨量授信。在资金密集型的钢铁流通业,这简直就是手握“核弹”。
但远不止于此。欧冶“宝箱”里还有令同行垂涎的支付牌照。
做产业电商追求供应链闭环,一笔买卖,从交易、仓储物流到在线融资、支付结算等全程在平台完成,可以防范风险,构筑生态环境。这其中,政策审批的支付牌照,令众多同行望眼欲穿而不得。钢银董事长朱军红在访谈中就提到:“对支付牌照,国家监管比较严,钢联申请一年多了,快两年了也没批下来,所以具体到什么进度我也没法给出清楚的回答。”
天时,地利,人和,还有,钱多的欧冶云商发展状况如何?
2015年888万吨交易量(平台方确定不是刻意做这个数字吗?),198亿的营收,低于晚十五年出生的同行钢银网,不出意料,净亏损1.6亿。
当然,目前以交易量评定各平台有失公允,大环境不好,平台有减少亏损的考虑和部分平台存在买单嫌疑。这里,引入“网站流量和关注度”两个数据进一步横向比较。
网站流量,指登陆网站的IP数,试想,如果没有客户登陆网站进行操作,何来交易量。关注度,引用百度新闻关键字数量,现在众平台混战,没有一定推广形成新闻传播,如何吸引客户?
经过alexa和百度新闻查询,欧冶(约1000)在流量方面低于找钢网(约5600),在百度新闻关键字上,欧冶(约400)均远远低于钢银网(约1490)和找钢网(约2700)。
可以看出,占据先机的欧冶并没有凸现半点优势。而且平台的业务模式基本紧跟找钢网和钢银网,也是以撮合和自营业务为主。
宝钢作为出资人做第三方公共平台自然遇到一个尴尬问题,其它钢厂如何愿将他们的产品放在另一家钢厂做的平台去卖?徐乐江认为可以通过股权方式,采用类似“亚投行”模式解决。如果行业高度集中化,这个想法有可行性,但那怕不计入小钢厂,目前中国仅大型钢企就近百家,股份制如果能实施,其耗时也必跑输没有身份牵制,和钢厂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方平台。
身份问题虽有所牵绊,但欧冶罔顾自我产业优势,对同行亦步亦趋,对目标市场“抓小放大”才是其战略迷失的主因。
欧冶和大部分电商平台一样,主体还是照搬B2C的超市模式,即提供“多样性,高性价比”的卖方货源,以拉动客户上平台采购。这种思维对应的就是线下的现货市场,或者生活中的集市、超市,就差架个喇叭高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里的东西又平又好,只卖9块9”。
但这真的是产业交易的主流吗?按二八定律,钢铁的买家,抑或是工程客户,抑或是汽车厂家,抑或是家电厂家,他们会天天推个购物车到超市去采购吗?他们80%的货物是通过招标形式,定向采购了厂家或大贸易商,俗称:厂采或直采;只有20%的货物因为规格、结算等特殊原因到市场零采,俗称:零采。
花20亿,握1600亿授信去做行业中20%的市场份额,还得和市场中“杀红了眼”的中小贸易商拚价格,是不是“抓小放大”?
钢铁是标准化产品,交易定向性,即最终用户选择范围小,倾向性明确,需求具有预见性,交易过程固化,这种特点决定了厂家和最适用户适合深度捆绑,解决好定价、物流和融资问题,可以跳过中间贸易商,直接达成交易。以汽车行业为例,生产自动化程度高,钢厂和汽车厂商早已“血脉相连”,通过EVI,钢厂介入最终用户早期开发阶段,从而了解用户的需求,实现个性化服务。
可以看出,这种交易方式无缝对接买卖双方,能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是产业发展的趋势。
实现这种交易方式,一般由拥有更大话语权的钢厂驱动,其中,双方信息流的一致和畅通是合作的基石,因此,需要厂家拥有技术基因,能提供应用的软件产品,具备信息服务能力。
宝钢恰好拥有一整套解决方案的能力。旗下除了欧冶,还有一家独立上市的科技公司--宝信软件。宝钢对两家公司一分为二地界定,欧冶做交易,宝信卖软件,殊不知,这两家公司合体,才有机会重新定义钢铁业的流通模式。
试想,欧冶现在将主要精力放在拉其它钢厂到平台卖货,由于其“敌意”身份的存在,必然吃力不讨好。倒不如,以自己的终端客户为样本,解构双方交易程序,建立双方互连的信息系统,并逐步解决配套的物流、融资等服务,具备可复制性后,以免费为切入点,向外部客户推广。它和现有模式有三点区别:一是面向的是终端买家,而非市场上的贸易商;二是以系统建立和客户的强关系,而非一笔买卖的松散型关系;三是要具备全面服务能力,能一站式解决客户交易中的“效率、成本”诉求,而不是一味杀价引客。
欧冶云商,能否用好自身的产业资源,而不是对其它平台的亦步亦趋,让人拭目以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