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禁药丑闻、主办方不尽人意的筹备工作,这给里约奥运会带来了很多障碍,但是这些都不会是令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最头疼的问题,因为就算做最坏的打算,这些因素只会影响2016年奥运会的质量。但是,如果未来真的没有城市愿意举办奥运会,这项有着百年历史的赛事恐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2014年12月,国际奥委会在蒙特卡洛召开会议,巴赫在发言时就曾提到奥运会正面临着种种挑战,这会直接影响到奥运会是否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就在蒙特卡洛会议召开2个月前,奥斯陆市宣布:因为民众支持率过低,奥斯陆将不再申请举办2022年冬奥会。在奥斯陆退出之前,斯德哥尔摩市也因为同样的原因退出竞选,而其他申办城市达沃斯、慕尼黑、克拉科夫的民众反对率分别达到了53%、60%与70%,过高的反对比例也让这些城市取消了申办计划,再加上已经提前退出的巴塞罗那与魁北克市,只有北京与阿拉木图仍有意申办2022年冬奥会。最终,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
不仅仅是冬奥会,夏季奥运会也遭遇了类似的危机。2015年,美国提名波士顿市申办20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是市民的反对声音让波士顿申办奥运会的计划彻底流产。汉堡与多伦多也都遭到了本市民众不同程度的反对,至此,只剩下罗马、布达佩斯、洛杉矶与巴黎争夺2024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但是这4个城市也并非顺风顺水,新任罗马市长维吉尼亚·拉吉就不止一次声明她反对罗马申办奥运会,而匈牙利国内也存在着大量反对的声音。

过去也有人反对本国申办奥运会,但这只是一小部分人,阿姆斯特丹的一些极端市民给国际奥委会官员邮寄大麻,当这些官员出现在公共场合时,这些极端民众向他们扔鸡蛋、西红柿,柏林市也出现过类似反申办奥运会的游行集会。然而,如今反申办奥运会的声音已经从非主流变成了主流。
克里斯托弗·加夫尼(Christopher Gaffney)是苏黎世大学的一名研究员,他说:“在这些言论自由、政府透明度很高的地方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家无一例外对举办奥运会是持排斥态度的。这些市民对奥运会了解的越深入,他们就越不想卷入奥运会的申办之中。”
其实,这并不是奥运会第一次遭遇如此窘境。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后,蒙特利尔市花费了30年时间才把奥运会的债务还清。蒙特利尔的例子似乎让奥运会成为了烫手的山芋,到申办1984年奥运会时,只有洛杉矶一个城市有意竞选。国际奥委会只能进行改革,帮助洛杉矶市盈利,以此刺激其他城市在未来申办奥运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努力下,情况渐渐好转,有5个城市有意申办1992年奥运会,而竞选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又增加了3个,2004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11个。
虽然又出现了许多城市愿意举办奥运会,但是这些年来,反奥运会的声音从没有停止过。
波士顿反奥运活动(No Boston Olympics campaign)的领导人之一邓普西(Chris Dempsey)认为,举办奥运会会花费大量的人与财力,若政府只关注体育馆的修建,那么在提高教育质量、改善道路环境方面投入的精力必定会减少,他还补充到:“我们才不会花费纳税人的钱去办一场3个星期的聚会。”在2015年1月,波士顿有54%的市民支持申办奥运会,但是两个月后,这一数字就下降了16个百分点。在此期间,邓普西领导的组织经常发表反奥运会的声音,他们认为,那些宣传奥运规划的小册子实则是为了让纳税人“上钩”。最终,波士顿申办奥运会的计划破产。

汉堡市也有着相似的情形。卡斯科(Florian Kasiske )一个反奥运组织(NOlympia Campaign)中的公关,他说:“左翼政党、许多年轻人都反对奥运会,而且举办奥运会还威胁到了很多工人的工作,我们的很多市民都还没有房子住,当这些居无定所的人还在睡帐篷时,就有人想修新的赛车场了吗?”
这些极力反对奥运会的声音不无道理,而这也推动着奥运会的改革,在蒙特卡洛会议上,巴赫公布了《2020年奥运议程》,提出了减少申办奥运成本、让申办城市能兼顾体育、经济、环境等计划。但是邓普西认为,这些改革还远远不够,他甚至觉得每届奥运会没必要在不同的地方举办,应该修建永久性的奥运场馆,以免劳民伤财。而加夫尼则更加直截了当,“我们总是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国际奥委会的商业模式存在严重问题,而这些赛事的举办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不平等的后果,要想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停办奥运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