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洋
7月27日晚,万达院线发布公告称,拟全资并购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媒体及电商服务平台——时光网。本次股权收购的交易价格总额为2.8亿美元,收购后万达院线将100%持有时光网。消息一出,业界哗然,一方面惊叹于万达的土豪作风,另一方面也在替金主担心时光网是否具备如此价值
早在去年8月31日,万达院线就曾战略投资时光网20%的股份。这次大手笔全资收购,估计是万达尝到了《魔兽》衍生品的甜头。
据悉,今年万达旗下传奇影业制作的《魔兽》在内地上映,万达在衍生品销售的主渠道正是时光商城。而《魔兽》的衍生品不仅卖到断货,更是推出相关的电影策划内容。
毋庸置疑,万达希望通过这次的收购,为线上布局,利用移动互联网将电影衍生品、电影推广与线下院线连接。但反观时光网,毕竟处在负盈利的困局中,能否成为万达的“好帮手”尚未可知。
1全资收购,彰显万达的布局与野心
比起华谊、光线这两位老大哥,万达这个“门外汉”直到2005年,才开始杀入影院行业。早期,万达凭借着自己得天独厚的“地产”优势,短短8年时间,从零开始,一路追赶,现已拥有100多家五星级影城和1000多块银幕,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去年,万达又相继收购了美国AMC院线和微信电影票,一路“买买买”扩充规模。
虽然一直在扩张,但万达始终缺乏“互联网基因”。微信电影票虽然有线上营销优势,但单一的支付方式(只能微信支付)使其营销能力的释放被局限。无法完成万达对在线票务市场的野心。而时光网正好可以作为有力补充,与微信电影票一起成为万达线上的“左膀右臂”。
除了在线票务市场,万达最为看重的便是时光网在整合营销以及衍生品市场的能力。有资料显示,时光网电影衍生品电子商城上线半年时间,实体店已经进驻全国北上广深在内的10个高票仓城市,一站式电影服务O2O布局已经初显。据了解,时光网还与全球最知名电影公司合作开发衍生品,并获得了迪士尼、漫威、DC、环球等多家品牌的正版授权。这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为万达拓宽了电影衍生品市场。
据了解,时光网和“豆瓣”一样,都是pc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时光网拥有大量的影视资讯以及专业评论,每年参与推广的中外电影超过120部。购入时光网,不仅能够为万达争取一定在线票务市场份额、拓宽衍生品市场,同时更会成为万达线上营销的有力帮手。
虽然时光网有诸多优势,值得万达大手笔投资,但持续负盈利的时光网究竟能为万达赋能多少,始终要打个问号。
2被困负盈利,时光网究竟缺什么?
短期来看,万达全资收购时光网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被困负盈利的时光网能否依靠万达雄厚的资金和资源,突围移动端困局,真正发挥出以上优势,还未可知。
近些年,时光网的净利润一直为负。
数据显示,2015年时光网实现收入2.20亿元,净利润-3405.1万元;2016年1-6月,时光网实现收入1.80亿元,净利润-683.1万元。
现如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天下,作为pc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时光网再也无法独自承受这个巨大的亏损。于是,便有了昨天铺天盖地的大新闻:万达2.8亿美金全资收购时光网。眼看着时光网榜上了万达这座金矿的好消息坐实,大多数网友送上祝贺。但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出现,时光网攀上万达这根高枝,可否解决自身问题?
众所周知,Mtime旗下的时光网是中国起步较早的电影点评网站之一,后来逐渐将业务扩展至电影票务、电影推广、电影衍生品销售等方面。2013年,该公司曾经进行过一轮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但是因为频繁的人事变动等原因,时光网在电影电商等方面已经落后于猫眼电影、微票儿这些后起之秀。 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2015年第1季度中国在线电影票务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时光网排名国内在线票务网站的第五位,市场份额为5.61%。 由于时光网野心太大,不满足做一个影迷论坛,他需要挣钱,需要上市,需要发展。因此,它一步一步的削弱了影迷范围,影迷论坛转化为影视资讯门户,同时开始涉足衍生品市场。但发展过程中,时光网却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到来。
今天,人们不断寻找简单、方便的阅读方式,手机app成为直接产物。而时光网这个pc互联网时期的产物,和豆瓣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本应该早早转型移动互联网的两家,始终没有做出相应转型,以至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走向没落。
全资收购后,万达无疑会给予时光网许多资金资源上的支持,希望时光网可以把握住这个机会,将优势业务尽快拓展至移动端。同时,期待万达电影帝国继续在线上开花结果。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