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封神》又是3D,想安静看场2D电影何时变得这么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封神》又是3D,想安静看场2D电影何时变得这么难?

3D电影如今发展成为中国特色,但是以圈钱作为第一生产力的3D电影至少应该守住电影质量的基本门槛。

作者:陆乐仙子

小伙伴们近期顶着大太阳去影院,看的都是什么电影呢?仔细想想,是不是有一半以上都是3D电影?有没觉得驾着3D眼镜看完电影,晕乎乎地像中暑?与其大热天出门去看晕乎乎的3D电影,我们还不如在家里跟家人守着黄金档周播剧。小伙伴们对这枚新晋王红“周播剧”知多少呢?微信关注“文化产业新闻”,回复“周播剧”,小编带你揭开“周播剧”面目。

在人尽皆知的国产电影保护月里,小编鼓起巨大的勇气深入院线,豪气地为国产电影贡献了十张电影票的票房成绩,结果却是尝到了冲动消费的苦果。小编观影后最大的感受不是国产电影落入如此尴尬之境,而是不解我们的院线电影何时变成了3D的风云天下?十部电影八部3D,只有一个字:真晕!

无论是十二年情怀终成3D的《大鱼海棠》,或是号称成龙收官之作的《绝地逃亡》,以及将于29日上映的全明星年度圈钱作品《封神传奇》,从动画到动作再到神话奇幻,今年暑期档似乎又是被所谓3D巨制霸屏的节奏。

一、3D,想说爱你不容易 

从3D最初浸入大众观影体验时的喜闻乐见,到如今嘈声遍地的审美疲劳,立体效果显然不再是标榜电影档次的万能砝码。然而与想象背道而驰,院线并没有出现3D电影大幅降温的现象,反而3D眼镜收费的苗头就在最近逐渐被催生了起来。是谁在逼迫我们看3D电影?想安静看个2D怎么就这么难吗?

近年来院线出现某种具有强烈内地放映风格的现象,即上映电影无论是立体实拍或者后期转制,只要能够搭上3D的顺风车,题材已经不构成限制的条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并非3D制作的电影在进入内地市场时,硬生生被披上一件中国制造的立体外套。

二、谁在逼我们看伪3D? 

《寒战2》在香港明明是以2D版本上映,何以在内地就变成了清一色的3D?有网友表示:“寒战2内容确实不错,和第一部比可以说也毫不逊色,可惜完全被3D转制给毁了,亮度整整下降了两个等级。”《寒战2》并非孤例,观众对3D效果存有怨言早已不是新鲜事。然而铺天盖地的吐槽之下,制片方和院线似乎仍是无动于衷、乐此不疲,是否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一直推波助澜,逼着我们带上一副副眼镜的枷锁?

1 成本不够伪制来凑

传统意义上的3D电影需要双机拍摄才能实现最佳效果,但是高昂的费用成本使转制这一手段成为流行,即通过后期技术将2D手动转制为3D。转制不是高仿更不是地摊货,穿在身形匀称的影片身上照样能够达到媲美前期双机拍摄的惊叹效果,如《泰坦尼克号》3D版本的经典转制,但这需要更多的处理时间。显然在国内电影虚热的唯票房论大潮下,时间成本反而变得更加稀缺。成本不够伪制来凑,特别是意在圈钱的伪3D粗制滥造,反而给“伪制”这门纯良技术招了不少黑。

2 收益是第一生产力

伪3D四两拨千斤的强大创收能力,片方从中寻求到撬动千万票房成绩的捷径。自2012年国家推出国产高新技术影片补贴政策之后,2013年起,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又增加票房在5000万到5亿元的国产3D电影的补贴金额,最高补贴金额可达1000万元,这直接带动了国产3D电影的发展。而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画皮2》获得了1000万元补贴,《太极1》、《太极2》各得到了200万元补贴,虽然相对票房补贴并非盈利大头,但是国家保障确实给当时意图挑战3D的片方喂了一颗定心丸,才有现在3D独占天下的局面。

高票价带来的收益更是多方普及。在面对同样的银幕块数和排片次数,影院和院线当然首选3D电影,高票价与低廉的3D放映成本意味着高收帐,面对赤裸裸的金钱诱惑何乐不为?

找下总局关于3D电影的补贴政策,应该是13年或者14年,接连出了四五个估计院线制片机构的政策。单用一条分析企业政策补贴额。

3 3D实属盗版猖獗中无奈之举 

伪3D为什么能够实现如此高涨的社会活跃度?最新鲜的说法是盗版现象猖獗,片方无奈不得不选择以3D保护片源。这样解释也并非全无道理,比如在3D扎堆上映的四月,一部2D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实属难得,但在上映的第一天就在网络流露出高清版本,枪版给电影带来的损失极其惨重。3D虽然无法杜绝盗版蔓延,至少规避了盗录现象的发生。

三、老外不买账,内地始终受热捧?

比起前两年国内对初期3D电影的好奇心理和盲目跟风,3D在国内已经进入了冷静思考的降温阶段,但明显遇冷的状况应该不会有想象中那么快发生。观众被粗制滥造的画面效果和观看体验折磨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观影习惯的新一轮变革,而目前看来2D要想重新夺回排片战地,现阶段还是次?胜算不大的挑战。

1 3D国外难再炒冷饭 

3D首先在北美市场传播,但事实上北美地区3D观影状况远远不如内地火热。美国市场3D电影通常要溢价30%,然而相应的观影体验却未必总能值回票价,于是多数观众更愿意选择2D版本观看。在电影工业较为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同样也出现了观影效果与票价不相等同而导致3D低迷的现象,多数观众会因此而保持审慎态度。3D这锅口味并不大众的冷饭,估计将来发力也难再炒热。

2 3D打观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从《阿凡达》开始,内地电影市场也已经被好莱坞3D大片狂轰滥炸了七八年,3D这种高端的视觉特效一步步进入国产电影令内地观众和片方整整也振奋了七八年。内地3D效果何以玩到现在这种令人尴尬的地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宽容理解的观众。内地观众还没有达到理性观影的层次,因此评价电影可能只停留在剧情和制作人员上。一边骂一边掏腰包,3D能够在国内走得越来越远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畸形支持。

3D电影如今发展成为中国特色,但是以圈钱作为第一生产力的3D电影至少应该守住电影质量的基本门槛。电影发展已经进入需要调控的畸形阶段,不仅政策需要及时调整方向,向真正弱势电影方面倾斜,观众也需要不断提高审美与鉴赏品味,让毫无诚意的3D电影滚出娱乐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封神》又是3D,想安静看场2D电影何时变得这么难?

3D电影如今发展成为中国特色,但是以圈钱作为第一生产力的3D电影至少应该守住电影质量的基本门槛。

作者:陆乐仙子

小伙伴们近期顶着大太阳去影院,看的都是什么电影呢?仔细想想,是不是有一半以上都是3D电影?有没觉得驾着3D眼镜看完电影,晕乎乎地像中暑?与其大热天出门去看晕乎乎的3D电影,我们还不如在家里跟家人守着黄金档周播剧。小伙伴们对这枚新晋王红“周播剧”知多少呢?微信关注“文化产业新闻”,回复“周播剧”,小编带你揭开“周播剧”面目。

在人尽皆知的国产电影保护月里,小编鼓起巨大的勇气深入院线,豪气地为国产电影贡献了十张电影票的票房成绩,结果却是尝到了冲动消费的苦果。小编观影后最大的感受不是国产电影落入如此尴尬之境,而是不解我们的院线电影何时变成了3D的风云天下?十部电影八部3D,只有一个字:真晕!

无论是十二年情怀终成3D的《大鱼海棠》,或是号称成龙收官之作的《绝地逃亡》,以及将于29日上映的全明星年度圈钱作品《封神传奇》,从动画到动作再到神话奇幻,今年暑期档似乎又是被所谓3D巨制霸屏的节奏。

一、3D,想说爱你不容易 

从3D最初浸入大众观影体验时的喜闻乐见,到如今嘈声遍地的审美疲劳,立体效果显然不再是标榜电影档次的万能砝码。然而与想象背道而驰,院线并没有出现3D电影大幅降温的现象,反而3D眼镜收费的苗头就在最近逐渐被催生了起来。是谁在逼迫我们看3D电影?想安静看个2D怎么就这么难吗?

近年来院线出现某种具有强烈内地放映风格的现象,即上映电影无论是立体实拍或者后期转制,只要能够搭上3D的顺风车,题材已经不构成限制的条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并非3D制作的电影在进入内地市场时,硬生生被披上一件中国制造的立体外套。

二、谁在逼我们看伪3D? 

《寒战2》在香港明明是以2D版本上映,何以在内地就变成了清一色的3D?有网友表示:“寒战2内容确实不错,和第一部比可以说也毫不逊色,可惜完全被3D转制给毁了,亮度整整下降了两个等级。”《寒战2》并非孤例,观众对3D效果存有怨言早已不是新鲜事。然而铺天盖地的吐槽之下,制片方和院线似乎仍是无动于衷、乐此不疲,是否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一直推波助澜,逼着我们带上一副副眼镜的枷锁?

1 成本不够伪制来凑

传统意义上的3D电影需要双机拍摄才能实现最佳效果,但是高昂的费用成本使转制这一手段成为流行,即通过后期技术将2D手动转制为3D。转制不是高仿更不是地摊货,穿在身形匀称的影片身上照样能够达到媲美前期双机拍摄的惊叹效果,如《泰坦尼克号》3D版本的经典转制,但这需要更多的处理时间。显然在国内电影虚热的唯票房论大潮下,时间成本反而变得更加稀缺。成本不够伪制来凑,特别是意在圈钱的伪3D粗制滥造,反而给“伪制”这门纯良技术招了不少黑。

2 收益是第一生产力

伪3D四两拨千斤的强大创收能力,片方从中寻求到撬动千万票房成绩的捷径。自2012年国家推出国产高新技术影片补贴政策之后,2013年起,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又增加票房在5000万到5亿元的国产3D电影的补贴金额,最高补贴金额可达1000万元,这直接带动了国产3D电影的发展。而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画皮2》获得了1000万元补贴,《太极1》、《太极2》各得到了200万元补贴,虽然相对票房补贴并非盈利大头,但是国家保障确实给当时意图挑战3D的片方喂了一颗定心丸,才有现在3D独占天下的局面。

高票价带来的收益更是多方普及。在面对同样的银幕块数和排片次数,影院和院线当然首选3D电影,高票价与低廉的3D放映成本意味着高收帐,面对赤裸裸的金钱诱惑何乐不为?

找下总局关于3D电影的补贴政策,应该是13年或者14年,接连出了四五个估计院线制片机构的政策。单用一条分析企业政策补贴额。

3 3D实属盗版猖獗中无奈之举 

伪3D为什么能够实现如此高涨的社会活跃度?最新鲜的说法是盗版现象猖獗,片方无奈不得不选择以3D保护片源。这样解释也并非全无道理,比如在3D扎堆上映的四月,一部2D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实属难得,但在上映的第一天就在网络流露出高清版本,枪版给电影带来的损失极其惨重。3D虽然无法杜绝盗版蔓延,至少规避了盗录现象的发生。

三、老外不买账,内地始终受热捧?

比起前两年国内对初期3D电影的好奇心理和盲目跟风,3D在国内已经进入了冷静思考的降温阶段,但明显遇冷的状况应该不会有想象中那么快发生。观众被粗制滥造的画面效果和观看体验折磨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观影习惯的新一轮变革,而目前看来2D要想重新夺回排片战地,现阶段还是次?胜算不大的挑战。

1 3D国外难再炒冷饭 

3D首先在北美市场传播,但事实上北美地区3D观影状况远远不如内地火热。美国市场3D电影通常要溢价30%,然而相应的观影体验却未必总能值回票价,于是多数观众更愿意选择2D版本观看。在电影工业较为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同样也出现了观影效果与票价不相等同而导致3D低迷的现象,多数观众会因此而保持审慎态度。3D这锅口味并不大众的冷饭,估计将来发力也难再炒热。

2 3D打观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从《阿凡达》开始,内地电影市场也已经被好莱坞3D大片狂轰滥炸了七八年,3D这种高端的视觉特效一步步进入国产电影令内地观众和片方整整也振奋了七八年。内地3D效果何以玩到现在这种令人尴尬的地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宽容理解的观众。内地观众还没有达到理性观影的层次,因此评价电影可能只停留在剧情和制作人员上。一边骂一边掏腰包,3D能够在国内走得越来越远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畸形支持。

3D电影如今发展成为中国特色,但是以圈钱作为第一生产力的3D电影至少应该守住电影质量的基本门槛。电影发展已经进入需要调控的畸形阶段,不仅政策需要及时调整方向,向真正弱势电影方面倾斜,观众也需要不断提高审美与鉴赏品味,让毫无诚意的3D电影滚出娱乐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