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地方经济的缩影,上市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与活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7月8日,随着成都思科瑞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成都高新区今年第7家上市企业宣告诞生,这也是成都高新区近两年培育的第1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而2021年,成都高新区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达16家,创历史最高纪录。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跑出企业上市“加速度”,培育出越来越多高科技含量的上市公司,既反映了区域科创实力和资本活跃程度,也是园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与培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成果。
01 累计数量达58家,上市企业“高新军团”闪耀资本市场
今年上半年,成都共有9家企业先后在境内外上市,交出了同期历史上市培育工作最佳成绩,而创造这份成绩单的主力,则是成都产业发展主阵地——成都高新区,因为其中有6家上市企业来自于这里。
截至7月,成都高新区已有佳缘科技、坤恒顺维、立航科技、海创药业、优机股份、中航无人机和思科瑞共7家企业成功上市。
一直以来,成都高新区都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发展,资本市场“高新军团”正不断壮大。
目前,成都高新区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数达58家,还有6家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申请已获受理,17家企业在四川证监局辅导备案,50余家企业完成股改,累计120余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400余家企业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成都高新区交出的这份上市培育工作成绩单,在中西部地区名列前茅。即便放眼全国,也是稳居第一梯队。

而更为庞大的市场主体为成都高新区不断提供活水。
据悉,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企业近20万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315家、专精特新企业115家,各类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超5万家。
02 上市企业引领集聚发展,助推主导产业建圈强链
成都高新区为何近年来开启企业上市“加速度”,一大原因是产业“主引擎”发力。
总体来看,成都高新区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3大领域,而这也正是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的三大主导产业。
7月8日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思科瑞,成立于2014年,主要聚焦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电子信息领域,具体服务内容包括电子元器件的测试与可靠性筛选试验、破坏性物理分析(DPA)、失效分析与可靠性管理技术支持等,是一家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检测服务行业的后起之秀。
思科瑞在成立8年后便实现了企业上市,其快速发展也是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腾飞崛起的一个缩影。
2003年以来,以打造英特尔第五座全球生产基地为契机,成都高新区吸引了包括多家世界顶级跨国企业在内的一大批上下游相关企业。此后园区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并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以及网络通信等电子信息细分领域分别发力,电子信息产业生态不断壮大。
近5年,成都高新区规上电子信息工业企业数量增长40%。
如今,成都高新区已聚集了英特尔、华为、京东方、戴尔、德州仪器、富士康、奕斯伟、业成科技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2021年,成都高新区150家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累计产值达到了4702亿元。

通过不断强化建圈强链,成都高新区推动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提升,也进一步发挥上市公司的集聚引领作用。
作为一家专注于人用疫苗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生物制药企业,欧林生物于2021年6月登陆科创板。欧林生物董事长樊绍文表示,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成都高新区大力推动上下游产业企业的不断汇聚与相互支持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这让企业发展大为获益。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积极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发布医药健康产业新政10条等系列政策,针对性地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价值链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给予重要支持,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崛起。

自2017年起,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连续5年保持20%增速,成为中国生物版图的重要一极。在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最新排行榜中,成都高新区排名前四。
新经济产业,也是成都高新区近年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汇集各类新经济性质企业达11万家,获批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西部信息安全产业园,并涌现出“王者荣耀”“哪吒”等现象级文创产品。
继2019年腾讯文创品牌TGC与腾讯新文创总部先后落地高新区后,今年6月1日,腾讯与成都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将落地腾讯未来中心项目,进一步完善在成都高新区的新文创产业生态。而除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快手、爱奇艺等头部互联网企业也纷纷选择落户这片新经济热土。
上市公司业绩是体现产业发展状况的直观指标。根据今年5月披露的成都高新区A股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41家上市公司中,近九成实现盈利,其中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1%与57%,反映了成都高新区以上市公司为龙头的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澎湃活力。
在今年2月8日举行的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成都高新区明确2022年将安排出资不低于18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不低于6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其中40%的规模投向电子信息产业;20%投向生物医药产业;20%投向新经济产业;20%投向包括现代服务业及未来产业在内的其他产业。
强化主导产业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条件,而龙头企业发挥引领集聚作用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建圈强链,由此形成产业发展的正循环。
据了解,结合区域实际,成都高新区制定了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支持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上市公司与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力争通过5年努力,加快形成以上市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03 厚植企业发展土壤,完善上市培育机制
越来越多上市企业涌现的背后,也离不开成都高新区不断完善的企业培育和服务体系以及区域良好的营商环境。
去年2月10日,主营业务为工业无人机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李小燕表示:“企业从三四个人的创始团队发展到上市企业,成都高新区给予了从办公场地、研发开展、人才招引、融资贷款到上市辅导等方方面面的全生命周期支持。”
近年来,聚焦培育城市标签级科技领军企业,成都高新区从人才发展、创新平台、知识产权、创业孵化、企业培育、科技金融等多角度出台政策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推动创新创业创造。
以金融服务赋能产业发展为例,作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区域,成都高新区坚持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构建形成“基金—信贷—保险”三位一体特色产业金融体系。
据成都高新区国资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培育企业方面,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了以盈创动力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金融资源向成都高新区聚集,助力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提升发展速度。
今年1-6月,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共为240家企业贷款12.07亿元,放款金额同比增加13.97%。

同时,成都高新区还构建起“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潜在)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四级梯度培育体系,根据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育与扶持。同时,建立了“储备-股改-辅导-申报-上市”五级上市后备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十分重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打造。
2020年,随着新三板西南基地在成都揭牌,成都成为西部唯一同时拥有上交所、深交所、全国股转公司三大交易场所区域服务基地的城市。这让不少成都高新企业都能享受到“家门口就能上市”的便利。
接下来,成都高新区也将推动北交所在区内设立北交所服务基地,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上市。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高新区境内外上市公司将达到80家,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实现“双倍增”。为达成这一目标,将不断完善上市培育、培优扶强相关工作。
成都高新区国资金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上市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并开发上线上市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上市各事项的一站式办理。同时,将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入库培育,优化上市后备企业早期诊断服务。此外,通过举办走进北上深交易所活动,培养上市后备人才。同时,也将制定出台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激励政策。
而对于已上市公司,成都高新区将策划重点行业上市公司二级市场闭门路演,强化机构与上市公司联动,帮助其通过资本市场做优做强。
为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创造发展环境。未来五年,成都高新区将设立10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投入300亿元,实施“岷山行动”计划,揭榜挂帅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设立20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壮大产业发展。
通过产业和金融的不断融合,成都高新区持续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支持培育更多优质潜力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同时也将帮助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树木的枝繁叶茂离不开优质土壤的滋养与环境的精心培育。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在这片创新沃土上“生根发芽”。而更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助力成都高新区企业上市跑出“加速度”的同时,也将为这片中西部产业发展高地注入向上发展的强劲动能,推动其向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阔步前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