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生产商大疆创新的公关总监,是王帆现在的身份,但很少人知道,在此之前,王帆曾经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在2011年至2014年间被派驻里约热内卢,在那边当了三年的“里约人”。
即将在北京时间8月6日清晨开始的2016年奥运会的里约热内卢,最近丑闻缠身——安保问题、环境污染、基建滞后……看起来,这座城市尚未准备好举办一次全球性的体育赛事。全球各大媒体无一例外地看衰这届奥运会的前景。
在接受界面记者的采访时,王帆为里约打抱不平。“对于不熟悉的事物,我们的信息源就是媒体,所以我们的对事物的刻板印象很容易被左右,”王帆认为,一小部分的负面情绪,在媒体上很容易被放大,并随之成为了口口相传的“事实”。
在他看来,里约绝对不像外界所报道的一样,是一座混乱无序的城市;而里约奥运准备期状况频出,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慢条斯理、不紧不慢,是巴西人最主要的性格。王帆承认,在奥运会这种需要集体出力、各方面协调的国际性事件上,巴西人的性格特点便会导致拖延的出现。但他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基础设施薄弱并不是巴西这个国家独有的问题,在南美各国,基建大多通过招标外包,由私企完成。“市场手段的局限性难免会在其中凸显,”王帆说。
至于环境污染和安保状况这两方面的问题,在王帆的眼里,和媒体的选择性宣传不无关系。
“我之前采访过里约城附近,拉美最大规模的露天垃圾填埋场;也看到过巴纳瓜拉湾水面的一些垃圾,但这与奥运设施所在地相距甚远,”王帆介绍道,“寨卡病毒滋生的环境也与奥运所在地关系不大。”对于里约这座城市,王帆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其碧海蓝天、群山环抱的宜人环境,他认为,信息的不对称,是导致国人对里约恶评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治安问题,在巴西的确无法回避,但王帆介绍说,申奥成功后里约整治贫民窟犯罪的努力其实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然而,当媒体对于巴西的报道大部分都集中在抢劫、盗窃、贫民窟等负面事件上时,身处国内的人们自然会将这些当作是巴西国内的常态,从而不可避免地对里约产生负面印象,“和两年前的巴西世界杯相比,报道奥运会的中国记者增加了,负面消息被放大也很正常。”
针对客观存在的治安问题,不少生活在里约当地的中国人也提醒同胞游客,多一点警觉和自我保护的确也是必要的。
无论如何,近日在巴西国内所发生的大大小小问题,根源是巴西社会的深层矛盾,因而短时间内难以被解决。而近年来巴西经济的日趋衰退,则是矛盾加剧的导火索。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9年,巴西申奥成功时,GDP总量为16646亿美元。但在经过了2011年的顶点26152亿美元之后,巴西国内的经济形势开始急剧恶化,GDP开始持续下跌,到2014年,巴西的GDP跌至23461亿美元,相比2011年下降了10%。接连两届世界大赛的举办,更是让巴西国内的阶层矛盾在奥运来临前开始涌现。
只是,在很多生活在当地或者拜访过里约的人心中,里约热内卢依然是那个风景秀丽,安静宁和的城市。这种秩序和失序一道,构成了硬币的两面。许多人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但对于久居里约的王帆来说,他对于两个维度的里约都十分了解,而他更怀念的,是里约平和的一面。
“在无与伦比的风景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里约人的热情,则让我如沐春风,心怀感激,”王帆对界面记者说到。在2014年6月,巴西世界杯开赛前夕,他为《男人风尚》杂志撰写了一篇题为《巴西:重塑人生观的足球王国》的文章,在文中,他这样回忆自己三年的里约生活:
“回国来总是有人问我,巴西到底哪里好,能让你如此眷恋。我的回答是,抛开山清水秀不谈,这个民族深深植根于心底的公德心、社会秩序和契约精神散发着光芒。”
在采访中,王帆对日前媒体不加思考的报道颇有微词。在自己的朋友圈中,他说到:“建议各位在前方的媒体朋友们沉下心来,扎实采访长居在此的华人,问问他们为何愿意留在这里生活。”也许只有亲身到里约去走一遭,而不是走马观花,甚至是道听途说,外人才能真正了解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
“希望每一个在现场的人能够享受里约奥运正能量的一面,而不要因为媒体对于个案的集中报道而因噎废食,”王帆说。一方面,巴西和里约热内卢确实有许多客观不足;但另一方面,它们又在最近的媒体狂欢中,逐渐沦为了舆论的受害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