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BAT齐出手的数字藏品,是新风口还是“韭菜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BAT齐出手的数字藏品,是新风口还是“韭菜地”?

玩数字藏品,当元宇宙的新“韭菜”?

文|智东西 徐珊

编辑|云鹏

近日,腾讯将其新闻App内的“数字藏品”版块替换为“数字订单”,还宣布自2022年7月1日起,腾讯新闻将暂停数字藏品的售卖服务。并且,有消息称,原腾讯新闻负责人王诗沐调任PCG社交平台与应用线,负责其带队孵化的幻核等创新业务。

▲腾讯新闻数字藏品调整公告

此消息一经发布,不少参与其中的数字藏品玩家直接“破防”。在他们看来,失去了流通性的数字藏品,再也不能帮他们造就“一日暴富”的美梦了。“压价也卖不出去”、“砸在手里了”的句子在评论区获得多人点赞。

数字藏品有多火?

据《中国经济网》透露,目前我国数字藏品发行平台的数量超过1000家,几乎每天都会有10家新的平台出现。2021年我国共计发售数字藏品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为1.5亿元。据头豹研究院测算,2026年我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00亿元。

▲3D类型的数字藏品

随着国外虚拟货币的热度日益升温,数字藏品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布局未来的新风口。据统计,截至2022年5月,国内已有至少二十家上市公司推出了数字藏品交易平台。不仅如此,国内还有六家央媒发布超过40万份的数字藏品,销售金额超过600万元。

但随之而来的是数字藏品市场在无序扩张下产生诸多乱象。定价规则不明、数字藏品版权不清,平台跑路,数字藏品玩家无处投诉......面对这些现象,国内对数字藏品市场的监管也越发严格,数字藏品市场开始“过冬”。

让无数人疯狂的数字藏品究竟是什么?谁在参与其中,又引发哪些乱象?数字藏品市场还会接着火下去吗?我们和多位从事元宇宙相关领域的产业人士、学者等交流后,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

“零成本”打造的数字藏品,能卖6亿元?

尽管数字藏品已经火了一年之久,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对数字藏品给出较为统一的定义。

不少人认为,数字藏品是一种通过区块链技术,获得唯一凭证的数字化作品或艺术作品。但也有人觉得,数字藏品是非同质化代币(NFT)在国内的名称,是国内市场玩家试图在合理合规的情况下,根据国外NFT玩法,打造出本土化的“替代品”。

不过,一些真正研究NFT玩家看来,无论是产品的实际归属权,还是产品主要创造者,数字藏品和NFT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比如说,在国外,人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NFT,NFT本身也是依托于公链创造,用户可以随时追根溯源,查到该产品每一次交易的过程。

而国内的数字藏品发布平台有限,数字藏品的发布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产品发布方式有限。并且,各大数字藏品将主要依托于企业的联盟链发布产品,而各大企业的联盟链之间并不相通。因此,国内的数字藏品平台之间并没有打通,仍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从数字藏品的定义呈现众说纷纭的现象中,我们也能看出数字藏品正处于发展初期,很多概念都尚处在讨论阶段,也因此,不同人看数字藏品的角度不同,数字藏品的定义内涵也愈加丰富。

如果从数字藏品发行角度来看,据行业人士透露,打造一款数字藏品几乎是没有任何技术门槛。

当发行方和艺术藏品公司商量好版权问题后,你很快就能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数字藏品做好“唯一的身份证明”,然后就可以将该数字藏品放在数字藏品平台开启售卖。“整个过程几乎一天不到就可以完成。”同时相关人士还透露,打造一个数字藏品平台的价格也比较便宜。“几万元就可以。”

当问及数字藏品的定价逻辑,至少三位行业人士告诉智东西:“很难说,没有具体的标准。”一位产业人士认为产品的稀缺性和升值空间可能会影响数字藏品发行时的定价。

比如说,国外匿名艺术家Pak创作的NFT产品《TheMerge》,售价为9180万美元(约6.1亿元),这是目前NFT作品中成交额最高的一件作品。

与此同时,国内的数字藏品价格也不遑多让。据悉,国内一张大闹天宫系列的数字作品也从99元的发行价到十万元的转卖价格。

新玩家涌入的赛道往往会出现新的江湖。经过一番调查,我们发现鱼龙混杂的数字藏品市场,玩家们都抱着不同的期待加入其该赛道。

谁在疯炒数字藏品?三类玩家藏于其中

经过智东西观察,目前参与数字藏品发布的玩家主要因为三种不同的目的涌入数字藏品赛道。

一些互联网巨头们主要在模仿国外NFT平台,希望能够从每一次交易中赚取手续费。而另一些消费类企业,主要将数字藏品看作一种兼顾热度和科技属性的符号,打造一款数字藏品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好的品牌传播。最后,还有部分像是媒体、博物馆文娱领域的玩家将数字藏品视为一种“纪念品”,更侧重于文化传播。

各大互联网巨头下场,让不少玩家了解到“一夜暴富”似乎不再是个美梦。阿里的鲸探平台、腾讯的幻核平台、百度的百度超级链,BAT巨头们的出手将整个数字藏品赛道带到了新的热度。

▲目前一些常见的数字藏品平台

这些互联网巨头们也曾模仿国外的NFT发布平台,他们不但参与到数字作品的发布中,也会提供数字藏品的售卖渠道,并从中抽取一定手续费。

但由于监管措施变严,目前多数互联网巨头的数字藏品平台逐渐封禁数字藏品的售卖渠道,仅参与发售这一环节,像是鲸探、幻核等数字藏品都先后取消了交易/转增功能。

▲数字藏品平台停止数字藏品转卖行为

不过,对于一些初创企业来说,只要国家没有明令禁止,就还有回旋的余地。因此,他们不但参与到数字藏品的初次发售环节,而且还会直接为购买者提供转卖渠道。

数据显示,国内数字藏品头部玩家iBox平台钱包注册用户将会按10元30天的价格收取管理费用,其合作支付机构易宝支付,已经凭借该项目每月预计收入已经超过千万元。

同时,部分人士透露,有些数字藏品平台背后的厂商会通过限购、哄抢的方式提供一种“抢售一空”的错觉,以此来哄抬数字藏品的价格,一些数字藏品市场乱象也多来源于此。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互联网巨头们还是一些初创企业,他们都更看重数字藏品的金融价值,试图从中瓜分红利。

而第二类发布数字藏品的玩家则是一些希望打造新式“品牌营销”的消费类企业,像是Nike等。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今年618活动中,数字藏品也成了不少企业最新的“赠品”,电商平台也纷纷加入其中。

天猫618联合小米、雷鸟、雷蛇、美的、奥克斯等品牌,推出定制潮酷NFT数字藏品。京东则推出了“京东青绿纪念币数字藏品”,限量1万份。

想想看,当你买一双球鞋或一个背包的时候,厂家还免费送一个球鞋的数字藏品,让消费者成为拥有“数字藏品”的潮流一族。对这些厂商来说,数字藏品将会带来一定的品牌效应。

▲随口红免费赠送数字藏品

而我们在开头所说的博物馆、媒体等企业推出的数字藏品本质上则更偏向纪念品。这类数字藏品往往承载着一些文化传播的价值。

▲圆明园数字藏品

不同类型的厂商怀揣着不同目的涌入了数字藏品赛道,试图给已经沉寂许久的消费者市场带来一些新的花样。由于数字藏品的科技属性,不少年轻人也成为了购买数字藏品的主力军。

根据研究院的报告,目前数字藏品市场的消费主力军还是80后和90后。在所有的购买过数字藏品的用户群体中,80后和90后的占比高达78.26%。

来钱快、操作简单,并且兼具一定“薅羊毛”的特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数字藏品的巨大红利眼热,随之加入数字藏品赛道。而在数字藏品市场乱象中,他们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定价随心、产品难辨真假、平台纷纷跑路,谁又割了谁的韭菜?

体验一段数字藏品玩法后,我们发现数字藏品市场在价格、产品、平台三个层面乱象横生。

首先,数字藏品并没有明确的定价规则。

在数字藏品市场,你能看到19.9元的数字藏品以9999元的价格拍下,也能看到万元的数字藏品一夜之间跌破到百元左右。如果细扒整个数字藏品市场的价格体系,你会发现从定价环节开始,就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

你可以看到有些企业略带有宣传性质的数字藏品定价定价在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有些数藏平台发布的各类艺术家的藏品则在几百元到千元不等。但你会常常发现,在某些数字藏品平台上,一些来路不明的数字藏品也能定价到数百上千元。如何定价?按照什么标准定价?这些答案不再明确。

“有的时候,有的厂家甚至根据发布当日的市场价格调整定价。”一位观察数字藏品较久的行业人士说道。

有人说,数字藏品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于其的稀缺性。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据调查,部分厂商会选择将某个平台的数字藏品首发后,随后又在其他数字藏品平台发布该数字藏品系列,数字藏品的稀缺性也不复存在。

其次,产品本身的合法合规性还有待商榷。

5月28日,徐悲鸿美术馆曾发微博称,一些数字平台以徐悲鸿先生的名义为噱头发售相关数字藏品,这些数字藏品的原始作品有些为假冒作品,有些作品与徐悲鸿先生根本无任何关联。

此类现象屡见不鲜,而数字藏品本身是否符合相关版权,二次创作的数字藏品是否可以售卖,都是值得探讨的难题。

最后,国内的数字藏品平台不一定合法合规,同样会有不少问题之处。

比如说,有部分数字藏品平台并没有给数字藏品配有相应的区块链,或者是其区块链并非正规的联盟链。因此,数字藏品的真假也难以鉴定。

再比如说,部分数字藏品平台会通过操盘的方式控制市场上数字藏品的价格,自己既做“参赛者”,又做“裁判员”。当己方利益达到最大的时候,选择“砸盘”,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还有数字藏品突然消失后,用户却投诉无门、数字藏品平台连夜携款跑路等情况,在目前的数字藏品市场,都比较常见。整个数字藏品市场还尚处于一个无序发展的阶段。

5月17日晚,公众号“TT数藏”发布公告称,因老板挪用公司100万元启动资金进行iBox的投资,目前资金已缩水至10万,导致平台无法继续运营,技术团队已遣散。

▲TT数藏公告

从价格乱象、产品的合法合规性以及平台可信程度来看,数字藏品市场还有待相应的条例来规范市场发展。

三次打击数字藏品平台,微信关停百余家公众号

与相关政府希望将数字藏品本身定位在数字纪念品或者数字资产不同,部分二级市场将数字藏品附上了更多金融属性,这也踩在了非法集资的灰色地带。

国外的NFT圈大热之际,国内的数字藏品市场也在无序扩张。种种现象也推动着市场体制进一步完善。

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对NFT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安全隐患提出防范建议。

这是一次精准针对数字藏品,或者是假借着数字藏品之名,实际行NFT的玩家们一次重要打击。随着闻风而动的则是各大平台的停服、整顿措施。

▲蚂蚁数藏公告

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微信小程序封了一大批数字藏品平台的小链接。6月20日,微信对《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进行了更新,新增了“虚拟货币及数字藏品交易行为”条款,并将其列入“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事实上,这并不是微信第一次对数字藏品进行整顿。今年3月底,微信就曾封禁一批数字藏品平台公众号。

但考虑到数字藏品的多重属性,不少人认为对数字藏品市场来说,堵不如疏。综合多位产业人士的观点,他们更希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甚至保留NFT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同时,他们认为在市场监管上,需要加强规范数字藏品的各大环节,并提供举报路径。“数字藏品应该加强其文化属性,减弱其金融属性。”一位参与数字藏品市场研究的老师说道。

目前,我们日常接触的数字藏品拥有多层属性,但数字藏品为新的技术发展以及数字世界的资产问题,提供了较强的指引作用。但是在后续市场规划中,其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

05.结语:规范数字藏品市场,市场需加强监管

在国内,数字藏品往往融合了文化属性、传播属性以及金融等多重属性于一身,而基于这些不同属性,数字藏品也在发挥着新的作用。但经过调查,我们也能看到在无序扩张的数字藏品市场,各类乱象层出不穷。随着监管加强,数字藏品市场也在逐渐规范起来。

目前,数字藏品已经成为不少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心,2022年7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通知写到,“支持龙头企业探索NFT(非同质化代币)交易平台建设,研究推动NFT等资产数字化、数字IP全球化流通、数字确权保护等相关业态在上海先行先试”。这是政府规划首次提及“NFT交易平台建设”。

IDC认为既然《规划》能够提及NFT并将其纳入探索范畴,说明NFT市场本身的发展做出了肯定。但市场对NFT交易平台应保持谨慎观望态度,不应过度联想二级市场可以开放。

数字藏品会成为元宇宙内容创作的第一道风口吗?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BAT齐出手的数字藏品,是新风口还是“韭菜地”?

玩数字藏品,当元宇宙的新“韭菜”?

文|智东西 徐珊

编辑|云鹏

近日,腾讯将其新闻App内的“数字藏品”版块替换为“数字订单”,还宣布自2022年7月1日起,腾讯新闻将暂停数字藏品的售卖服务。并且,有消息称,原腾讯新闻负责人王诗沐调任PCG社交平台与应用线,负责其带队孵化的幻核等创新业务。

▲腾讯新闻数字藏品调整公告

此消息一经发布,不少参与其中的数字藏品玩家直接“破防”。在他们看来,失去了流通性的数字藏品,再也不能帮他们造就“一日暴富”的美梦了。“压价也卖不出去”、“砸在手里了”的句子在评论区获得多人点赞。

数字藏品有多火?

据《中国经济网》透露,目前我国数字藏品发行平台的数量超过1000家,几乎每天都会有10家新的平台出现。2021年我国共计发售数字藏品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为1.5亿元。据头豹研究院测算,2026年我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00亿元。

▲3D类型的数字藏品

随着国外虚拟货币的热度日益升温,数字藏品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布局未来的新风口。据统计,截至2022年5月,国内已有至少二十家上市公司推出了数字藏品交易平台。不仅如此,国内还有六家央媒发布超过40万份的数字藏品,销售金额超过600万元。

但随之而来的是数字藏品市场在无序扩张下产生诸多乱象。定价规则不明、数字藏品版权不清,平台跑路,数字藏品玩家无处投诉......面对这些现象,国内对数字藏品市场的监管也越发严格,数字藏品市场开始“过冬”。

让无数人疯狂的数字藏品究竟是什么?谁在参与其中,又引发哪些乱象?数字藏品市场还会接着火下去吗?我们和多位从事元宇宙相关领域的产业人士、学者等交流后,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

“零成本”打造的数字藏品,能卖6亿元?

尽管数字藏品已经火了一年之久,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对数字藏品给出较为统一的定义。

不少人认为,数字藏品是一种通过区块链技术,获得唯一凭证的数字化作品或艺术作品。但也有人觉得,数字藏品是非同质化代币(NFT)在国内的名称,是国内市场玩家试图在合理合规的情况下,根据国外NFT玩法,打造出本土化的“替代品”。

不过,一些真正研究NFT玩家看来,无论是产品的实际归属权,还是产品主要创造者,数字藏品和NFT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比如说,在国外,人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NFT,NFT本身也是依托于公链创造,用户可以随时追根溯源,查到该产品每一次交易的过程。

而国内的数字藏品发布平台有限,数字藏品的发布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产品发布方式有限。并且,各大数字藏品将主要依托于企业的联盟链发布产品,而各大企业的联盟链之间并不相通。因此,国内的数字藏品平台之间并没有打通,仍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从数字藏品的定义呈现众说纷纭的现象中,我们也能看出数字藏品正处于发展初期,很多概念都尚处在讨论阶段,也因此,不同人看数字藏品的角度不同,数字藏品的定义内涵也愈加丰富。

如果从数字藏品发行角度来看,据行业人士透露,打造一款数字藏品几乎是没有任何技术门槛。

当发行方和艺术藏品公司商量好版权问题后,你很快就能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数字藏品做好“唯一的身份证明”,然后就可以将该数字藏品放在数字藏品平台开启售卖。“整个过程几乎一天不到就可以完成。”同时相关人士还透露,打造一个数字藏品平台的价格也比较便宜。“几万元就可以。”

当问及数字藏品的定价逻辑,至少三位行业人士告诉智东西:“很难说,没有具体的标准。”一位产业人士认为产品的稀缺性和升值空间可能会影响数字藏品发行时的定价。

比如说,国外匿名艺术家Pak创作的NFT产品《TheMerge》,售价为9180万美元(约6.1亿元),这是目前NFT作品中成交额最高的一件作品。

与此同时,国内的数字藏品价格也不遑多让。据悉,国内一张大闹天宫系列的数字作品也从99元的发行价到十万元的转卖价格。

新玩家涌入的赛道往往会出现新的江湖。经过一番调查,我们发现鱼龙混杂的数字藏品市场,玩家们都抱着不同的期待加入其该赛道。

谁在疯炒数字藏品?三类玩家藏于其中

经过智东西观察,目前参与数字藏品发布的玩家主要因为三种不同的目的涌入数字藏品赛道。

一些互联网巨头们主要在模仿国外NFT平台,希望能够从每一次交易中赚取手续费。而另一些消费类企业,主要将数字藏品看作一种兼顾热度和科技属性的符号,打造一款数字藏品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好的品牌传播。最后,还有部分像是媒体、博物馆文娱领域的玩家将数字藏品视为一种“纪念品”,更侧重于文化传播。

各大互联网巨头下场,让不少玩家了解到“一夜暴富”似乎不再是个美梦。阿里的鲸探平台、腾讯的幻核平台、百度的百度超级链,BAT巨头们的出手将整个数字藏品赛道带到了新的热度。

▲目前一些常见的数字藏品平台

这些互联网巨头们也曾模仿国外的NFT发布平台,他们不但参与到数字作品的发布中,也会提供数字藏品的售卖渠道,并从中抽取一定手续费。

但由于监管措施变严,目前多数互联网巨头的数字藏品平台逐渐封禁数字藏品的售卖渠道,仅参与发售这一环节,像是鲸探、幻核等数字藏品都先后取消了交易/转增功能。

▲数字藏品平台停止数字藏品转卖行为

不过,对于一些初创企业来说,只要国家没有明令禁止,就还有回旋的余地。因此,他们不但参与到数字藏品的初次发售环节,而且还会直接为购买者提供转卖渠道。

数据显示,国内数字藏品头部玩家iBox平台钱包注册用户将会按10元30天的价格收取管理费用,其合作支付机构易宝支付,已经凭借该项目每月预计收入已经超过千万元。

同时,部分人士透露,有些数字藏品平台背后的厂商会通过限购、哄抢的方式提供一种“抢售一空”的错觉,以此来哄抬数字藏品的价格,一些数字藏品市场乱象也多来源于此。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互联网巨头们还是一些初创企业,他们都更看重数字藏品的金融价值,试图从中瓜分红利。

而第二类发布数字藏品的玩家则是一些希望打造新式“品牌营销”的消费类企业,像是Nike等。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今年618活动中,数字藏品也成了不少企业最新的“赠品”,电商平台也纷纷加入其中。

天猫618联合小米、雷鸟、雷蛇、美的、奥克斯等品牌,推出定制潮酷NFT数字藏品。京东则推出了“京东青绿纪念币数字藏品”,限量1万份。

想想看,当你买一双球鞋或一个背包的时候,厂家还免费送一个球鞋的数字藏品,让消费者成为拥有“数字藏品”的潮流一族。对这些厂商来说,数字藏品将会带来一定的品牌效应。

▲随口红免费赠送数字藏品

而我们在开头所说的博物馆、媒体等企业推出的数字藏品本质上则更偏向纪念品。这类数字藏品往往承载着一些文化传播的价值。

▲圆明园数字藏品

不同类型的厂商怀揣着不同目的涌入了数字藏品赛道,试图给已经沉寂许久的消费者市场带来一些新的花样。由于数字藏品的科技属性,不少年轻人也成为了购买数字藏品的主力军。

根据研究院的报告,目前数字藏品市场的消费主力军还是80后和90后。在所有的购买过数字藏品的用户群体中,80后和90后的占比高达78.26%。

来钱快、操作简单,并且兼具一定“薅羊毛”的特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数字藏品的巨大红利眼热,随之加入数字藏品赛道。而在数字藏品市场乱象中,他们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定价随心、产品难辨真假、平台纷纷跑路,谁又割了谁的韭菜?

体验一段数字藏品玩法后,我们发现数字藏品市场在价格、产品、平台三个层面乱象横生。

首先,数字藏品并没有明确的定价规则。

在数字藏品市场,你能看到19.9元的数字藏品以9999元的价格拍下,也能看到万元的数字藏品一夜之间跌破到百元左右。如果细扒整个数字藏品市场的价格体系,你会发现从定价环节开始,就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

你可以看到有些企业略带有宣传性质的数字藏品定价定价在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有些数藏平台发布的各类艺术家的藏品则在几百元到千元不等。但你会常常发现,在某些数字藏品平台上,一些来路不明的数字藏品也能定价到数百上千元。如何定价?按照什么标准定价?这些答案不再明确。

“有的时候,有的厂家甚至根据发布当日的市场价格调整定价。”一位观察数字藏品较久的行业人士说道。

有人说,数字藏品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于其的稀缺性。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据调查,部分厂商会选择将某个平台的数字藏品首发后,随后又在其他数字藏品平台发布该数字藏品系列,数字藏品的稀缺性也不复存在。

其次,产品本身的合法合规性还有待商榷。

5月28日,徐悲鸿美术馆曾发微博称,一些数字平台以徐悲鸿先生的名义为噱头发售相关数字藏品,这些数字藏品的原始作品有些为假冒作品,有些作品与徐悲鸿先生根本无任何关联。

此类现象屡见不鲜,而数字藏品本身是否符合相关版权,二次创作的数字藏品是否可以售卖,都是值得探讨的难题。

最后,国内的数字藏品平台不一定合法合规,同样会有不少问题之处。

比如说,有部分数字藏品平台并没有给数字藏品配有相应的区块链,或者是其区块链并非正规的联盟链。因此,数字藏品的真假也难以鉴定。

再比如说,部分数字藏品平台会通过操盘的方式控制市场上数字藏品的价格,自己既做“参赛者”,又做“裁判员”。当己方利益达到最大的时候,选择“砸盘”,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还有数字藏品突然消失后,用户却投诉无门、数字藏品平台连夜携款跑路等情况,在目前的数字藏品市场,都比较常见。整个数字藏品市场还尚处于一个无序发展的阶段。

5月17日晚,公众号“TT数藏”发布公告称,因老板挪用公司100万元启动资金进行iBox的投资,目前资金已缩水至10万,导致平台无法继续运营,技术团队已遣散。

▲TT数藏公告

从价格乱象、产品的合法合规性以及平台可信程度来看,数字藏品市场还有待相应的条例来规范市场发展。

三次打击数字藏品平台,微信关停百余家公众号

与相关政府希望将数字藏品本身定位在数字纪念品或者数字资产不同,部分二级市场将数字藏品附上了更多金融属性,这也踩在了非法集资的灰色地带。

国外的NFT圈大热之际,国内的数字藏品市场也在无序扩张。种种现象也推动着市场体制进一步完善。

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对NFT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安全隐患提出防范建议。

这是一次精准针对数字藏品,或者是假借着数字藏品之名,实际行NFT的玩家们一次重要打击。随着闻风而动的则是各大平台的停服、整顿措施。

▲蚂蚁数藏公告

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微信小程序封了一大批数字藏品平台的小链接。6月20日,微信对《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进行了更新,新增了“虚拟货币及数字藏品交易行为”条款,并将其列入“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事实上,这并不是微信第一次对数字藏品进行整顿。今年3月底,微信就曾封禁一批数字藏品平台公众号。

但考虑到数字藏品的多重属性,不少人认为对数字藏品市场来说,堵不如疏。综合多位产业人士的观点,他们更希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甚至保留NFT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同时,他们认为在市场监管上,需要加强规范数字藏品的各大环节,并提供举报路径。“数字藏品应该加强其文化属性,减弱其金融属性。”一位参与数字藏品市场研究的老师说道。

目前,我们日常接触的数字藏品拥有多层属性,但数字藏品为新的技术发展以及数字世界的资产问题,提供了较强的指引作用。但是在后续市场规划中,其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

05.结语:规范数字藏品市场,市场需加强监管

在国内,数字藏品往往融合了文化属性、传播属性以及金融等多重属性于一身,而基于这些不同属性,数字藏品也在发挥着新的作用。但经过调查,我们也能看到在无序扩张的数字藏品市场,各类乱象层出不穷。随着监管加强,数字藏品市场也在逐渐规范起来。

目前,数字藏品已经成为不少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心,2022年7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通知写到,“支持龙头企业探索NFT(非同质化代币)交易平台建设,研究推动NFT等资产数字化、数字IP全球化流通、数字确权保护等相关业态在上海先行先试”。这是政府规划首次提及“NFT交易平台建设”。

IDC认为既然《规划》能够提及NFT并将其纳入探索范畴,说明NFT市场本身的发展做出了肯定。但市场对NFT交易平台应保持谨慎观望态度,不应过度联想二级市场可以开放。

数字藏品会成为元宇宙内容创作的第一道风口吗?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