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刘雨涵:创意赋能,科技提质,以一座博物馆预见城市品牌新活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刘雨涵:创意赋能,科技提质,以一座博物馆预见城市品牌新活力

以创意赋能,科技提质,激发城市品牌的新活力,让青岛啤酒博物馆成为青岛城市更新大潮中,工业遗迹新生的先行者与典范引领。

文 | 陈明一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当工业与文旅业强强联合,必将迸发出一种势如破竹的前进力。

作为知名的旅游城市,青岛以工业起家,曾经创造了“上青天”的纺织业神话,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体系完备一直是青岛的“天资”,享誉中外的“五朵金花”均分布在制造业,并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迹。

青岛已经开启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如何保护工业遗迹留住城市记忆,又能将旧动能转化为新动能,颇费思量。此时,发展工业旅游不失为一种升华的方向。

7月15日,在腾翼产城发展研究院纳新共创仪式暨“城市更新,全链赋能——从开发到运营实战论剑”论坛上,青岛万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青啤方案专案策划总监刘雨涵作了题为《创意赋能 科技提质——激发城市品牌新活力》的分享,记录了她与团队服务青岛啤酒博物馆近十年的操作心得。

国际化思维带来的慧心巧思

比起一、三产业转型的灵活性,工业牵扯领域广,技改要求高,转型任务重。同样,工业旅游往往会仅限于“回顾历史、生产流程”枯燥乏味的困局之中。

如今,在这座被誉为“中国工业旅游的旗帜”的博物馆,全息投影、动感单车、醉酒小屋、AR互动等科技创意项目带来的惊喜,最令人叫绝;时尚的文创商品店里的特色啤酒、酒瓶巧克力、美味啤酒豆、啤酒冰激凌、啤酒花护肤品等啤酒文化创意产品琳琅满目……

你会发现,这已经不再是纯博物馆的概念,青岛啤酒博物馆一直在引领着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

19年前,当“工业旅游”概念雏形未现,与其他工业企业一样,青岛啤酒面临着登州路老厂房的去留抉择。彼时,诸多企业将陈旧的厂房化为扩大生产规模的新蓄能。而青岛啤酒却从工业遗址的保护,青岛城市历史的保护角度着眼,毅然“重塑”一座啤酒博物馆。

一个品牌,冠以城市之名,而提及青岛,世人又会首先想起青岛啤酒。而青岛啤酒博物馆保护了青岛啤酒的文脉,也让青岛啤酒赢得了更多的尊敬。

2013年,青岛万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始服务青岛啤酒博物馆,面对中国“工业旅游”的先行者,如何做好运营并继续发挥标杆作用,难度不小。

“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打算把它当做一个本土的品牌,我们一开始就用国际标准来要求这个项目,要求我们自己。”刘雨涵说,在学习观摩过爱尔兰健力士、荷兰喜力、丹麦嘉士伯、美国百威等世界知名的啤酒博物馆之后,刘雨涵与团队逐渐找到了方向。

“我们仔细研究了健力士和喜力两家博物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变废为宝,在旧厂区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不占用过多的地皮,并且还增加了服务营销,这样的工业文旅才能做得好、推得广。”刘雨涵坦言。

事实上,正如刘雨涵所言,不仅是工业遗迹,许多景区后期面临着规划空间不足而放弃新产品开发的尴尬,此时,集约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景区的永续生存之基。而集约化利用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要创新营销,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营销模式,景区需要网红爆款。

“而提及营销模式,喜力和百威又共同带给我们一个新的启示——想做好工业文旅项目,必须要与企业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体验产品一定要独具特色,无可模仿,如此方能成功‘出圈’。”刘雨涵说。

创意科技赋能,活起来的工业遗迹

有了前瞻的经验借鉴,回望青岛啤酒博物馆,刘雨涵认为,它与上述世界知名的啤酒博物馆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根植于青岛独特的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

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另一种就是啤酒的泡沫。

那么,什么是最青岛的市井生活?

海滨仲夏夜,人们三五成群坐在路边,吃着烤肉,喝着扎啤,品头论足,好不热闹。啤酒文化在青岛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

“当啤酒基因深深烙印在城市的骨子里,我们需要在群众文化视角的基础之上进行升级。”刘雨涵分析,比如,一些留存的老设备,可以通过打造声光电文物、产品生产过程展示,以及品鉴DIY等活动,完全焕新。

然而,当工作进入实际操作环节,刘雨涵发现团队面临的困难着实不小。

“我们最初接到青岛啤酒博物馆的任务时,这里只有一张100多年前的设计图纸,一张100多年前的海报,但它见证了一个品牌的百年历史,弥足珍贵。”刘雨涵回忆,除了文物匮乏,青岛啤酒博物馆所处的老厂区本身就是文物保护单位,无法改变空间结构,空间受限,设计也会受限。最重要的是,老厂区只为生产服务,不为展示服务。

明确了难点,接下来,刘雨涵团队便开始着手解决。

对于设计图纸,刘雨涵团队采取的是三维复原技术,从一砖一瓦到一木一草,从环境到建筑,从无到有,流畅展示了青啤老厂建成的全过程,其结构的优越性自然流露;对于老海报,刘雨涵团队利用当时最新的全息投影技术,海报主角影星胡蝶可以与观众共同举杯,畅饮青岛啤酒。

“其实,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还是如何将‘不可改变的、为生产服务的空间’活化。”刘雨涵坦言,尤其,体量巨大且光线暗淡的酿造车间。酿造车间是百年青啤的见证者,如何让游客走过时不会因暗淡而直接忽略?

“我们查资料的时候了解到,1903年,青岛啤酒最早的酿酒大师汉斯·克里斯蒂安·奥古特先生,带来了皇室的珍典酵母,在这里酿出了第一杯青岛啤酒。”刘雨涵说。

由此,刘雨涵团队决定用前驱技术把奥古特先生给复活出来,让他带领大家品尝第一杯青岛啤酒。

“而当你全神贯注时,奥古特先生会突然将一杯啤酒泼到你身上,你以为这是假的吗?其实不是。”刘雨涵介绍,团队在上层设置了一个喷淋设备,与奥古特先生泼啤酒同步,喷淋设备就会撒出细细的水雾,落在游客身上,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啤酒博物馆做过一项“民意调查”,“与奥古特先生互动”的受欢迎程度只排第二位,排在首位的是“醉酒小屋”。

“事实上,全民消费群体诉求也是团队遇到的难点之一。”刘雨涵说,青岛啤酒博物馆,“酒”是主基调。然而,未满18岁禁止饮酒,但与博物馆有关,这又是未成年人了解城市人文历史的绝佳去处。

“不能喝酒,以及不爱喝酒的游客,如何更好融入‘酒’的氛围?”刘雨涵说,团队最终采取让游客“体验喝醉后的感觉”,“醉酒小屋”应运而生。

所谓醉酒小屋,其利用错视觉和空间倾斜原理打造出来,当游客进入醉酒小屋,想要用两只脚站稳十分困难。小屋内的设计很简单,依靠地面的倾斜程度造成游客的身体不平衡感,再加上屋顶部分的压力感,使游客产生醉酒眩晕的感觉,乐趣无限。

如今,青岛啤酒博物馆年独立盈利早已过亿,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刷新了工业旅游展馆仅依靠企业补给存续的固有印象,实现了社会效益、品牌效益、经济效益的多重丰收。刘雨涵与团队,以创意赋能,科技提质,激发出城市品牌的新活力,让青岛啤酒博物馆成为青岛城市更新大潮中,工业遗迹新生的先行者与典范引领。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刘雨涵:创意赋能,科技提质,以一座博物馆预见城市品牌新活力

以创意赋能,科技提质,激发城市品牌的新活力,让青岛啤酒博物馆成为青岛城市更新大潮中,工业遗迹新生的先行者与典范引领。

文 | 陈明一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当工业与文旅业强强联合,必将迸发出一种势如破竹的前进力。

作为知名的旅游城市,青岛以工业起家,曾经创造了“上青天”的纺织业神话,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体系完备一直是青岛的“天资”,享誉中外的“五朵金花”均分布在制造业,并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迹。

青岛已经开启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如何保护工业遗迹留住城市记忆,又能将旧动能转化为新动能,颇费思量。此时,发展工业旅游不失为一种升华的方向。

7月15日,在腾翼产城发展研究院纳新共创仪式暨“城市更新,全链赋能——从开发到运营实战论剑”论坛上,青岛万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青啤方案专案策划总监刘雨涵作了题为《创意赋能 科技提质——激发城市品牌新活力》的分享,记录了她与团队服务青岛啤酒博物馆近十年的操作心得。

国际化思维带来的慧心巧思

比起一、三产业转型的灵活性,工业牵扯领域广,技改要求高,转型任务重。同样,工业旅游往往会仅限于“回顾历史、生产流程”枯燥乏味的困局之中。

如今,在这座被誉为“中国工业旅游的旗帜”的博物馆,全息投影、动感单车、醉酒小屋、AR互动等科技创意项目带来的惊喜,最令人叫绝;时尚的文创商品店里的特色啤酒、酒瓶巧克力、美味啤酒豆、啤酒冰激凌、啤酒花护肤品等啤酒文化创意产品琳琅满目……

你会发现,这已经不再是纯博物馆的概念,青岛啤酒博物馆一直在引领着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

19年前,当“工业旅游”概念雏形未现,与其他工业企业一样,青岛啤酒面临着登州路老厂房的去留抉择。彼时,诸多企业将陈旧的厂房化为扩大生产规模的新蓄能。而青岛啤酒却从工业遗址的保护,青岛城市历史的保护角度着眼,毅然“重塑”一座啤酒博物馆。

一个品牌,冠以城市之名,而提及青岛,世人又会首先想起青岛啤酒。而青岛啤酒博物馆保护了青岛啤酒的文脉,也让青岛啤酒赢得了更多的尊敬。

2013年,青岛万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始服务青岛啤酒博物馆,面对中国“工业旅游”的先行者,如何做好运营并继续发挥标杆作用,难度不小。

“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打算把它当做一个本土的品牌,我们一开始就用国际标准来要求这个项目,要求我们自己。”刘雨涵说,在学习观摩过爱尔兰健力士、荷兰喜力、丹麦嘉士伯、美国百威等世界知名的啤酒博物馆之后,刘雨涵与团队逐渐找到了方向。

“我们仔细研究了健力士和喜力两家博物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变废为宝,在旧厂区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不占用过多的地皮,并且还增加了服务营销,这样的工业文旅才能做得好、推得广。”刘雨涵坦言。

事实上,正如刘雨涵所言,不仅是工业遗迹,许多景区后期面临着规划空间不足而放弃新产品开发的尴尬,此时,集约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景区的永续生存之基。而集约化利用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要创新营销,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营销模式,景区需要网红爆款。

“而提及营销模式,喜力和百威又共同带给我们一个新的启示——想做好工业文旅项目,必须要与企业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体验产品一定要独具特色,无可模仿,如此方能成功‘出圈’。”刘雨涵说。

创意科技赋能,活起来的工业遗迹

有了前瞻的经验借鉴,回望青岛啤酒博物馆,刘雨涵认为,它与上述世界知名的啤酒博物馆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根植于青岛独特的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

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另一种就是啤酒的泡沫。

那么,什么是最青岛的市井生活?

海滨仲夏夜,人们三五成群坐在路边,吃着烤肉,喝着扎啤,品头论足,好不热闹。啤酒文化在青岛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

“当啤酒基因深深烙印在城市的骨子里,我们需要在群众文化视角的基础之上进行升级。”刘雨涵分析,比如,一些留存的老设备,可以通过打造声光电文物、产品生产过程展示,以及品鉴DIY等活动,完全焕新。

然而,当工作进入实际操作环节,刘雨涵发现团队面临的困难着实不小。

“我们最初接到青岛啤酒博物馆的任务时,这里只有一张100多年前的设计图纸,一张100多年前的海报,但它见证了一个品牌的百年历史,弥足珍贵。”刘雨涵回忆,除了文物匮乏,青岛啤酒博物馆所处的老厂区本身就是文物保护单位,无法改变空间结构,空间受限,设计也会受限。最重要的是,老厂区只为生产服务,不为展示服务。

明确了难点,接下来,刘雨涵团队便开始着手解决。

对于设计图纸,刘雨涵团队采取的是三维复原技术,从一砖一瓦到一木一草,从环境到建筑,从无到有,流畅展示了青啤老厂建成的全过程,其结构的优越性自然流露;对于老海报,刘雨涵团队利用当时最新的全息投影技术,海报主角影星胡蝶可以与观众共同举杯,畅饮青岛啤酒。

“其实,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还是如何将‘不可改变的、为生产服务的空间’活化。”刘雨涵坦言,尤其,体量巨大且光线暗淡的酿造车间。酿造车间是百年青啤的见证者,如何让游客走过时不会因暗淡而直接忽略?

“我们查资料的时候了解到,1903年,青岛啤酒最早的酿酒大师汉斯·克里斯蒂安·奥古特先生,带来了皇室的珍典酵母,在这里酿出了第一杯青岛啤酒。”刘雨涵说。

由此,刘雨涵团队决定用前驱技术把奥古特先生给复活出来,让他带领大家品尝第一杯青岛啤酒。

“而当你全神贯注时,奥古特先生会突然将一杯啤酒泼到你身上,你以为这是假的吗?其实不是。”刘雨涵介绍,团队在上层设置了一个喷淋设备,与奥古特先生泼啤酒同步,喷淋设备就会撒出细细的水雾,落在游客身上,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啤酒博物馆做过一项“民意调查”,“与奥古特先生互动”的受欢迎程度只排第二位,排在首位的是“醉酒小屋”。

“事实上,全民消费群体诉求也是团队遇到的难点之一。”刘雨涵说,青岛啤酒博物馆,“酒”是主基调。然而,未满18岁禁止饮酒,但与博物馆有关,这又是未成年人了解城市人文历史的绝佳去处。

“不能喝酒,以及不爱喝酒的游客,如何更好融入‘酒’的氛围?”刘雨涵说,团队最终采取让游客“体验喝醉后的感觉”,“醉酒小屋”应运而生。

所谓醉酒小屋,其利用错视觉和空间倾斜原理打造出来,当游客进入醉酒小屋,想要用两只脚站稳十分困难。小屋内的设计很简单,依靠地面的倾斜程度造成游客的身体不平衡感,再加上屋顶部分的压力感,使游客产生醉酒眩晕的感觉,乐趣无限。

如今,青岛啤酒博物馆年独立盈利早已过亿,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刷新了工业旅游展馆仅依靠企业补给存续的固有印象,实现了社会效益、品牌效益、经济效益的多重丰收。刘雨涵与团队,以创意赋能,科技提质,激发出城市品牌的新活力,让青岛啤酒博物馆成为青岛城市更新大潮中,工业遗迹新生的先行者与典范引领。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