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坑的是消费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坑的是消费者?

垄断来了,店大欺客的时候也离我们不远了吧?

8月1日16:33,滴滴中国发表声明确认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

声明称,收购后Uber全球以及其它优步中国投资方获得20%经济权益(当中Uber一家公司占17.7%),但Uber全球的股权只有5.89%——强调Uber没有控制权。

一刻钟后,全体滴滴员工收到一封题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邮件。

这封署名为程维和柳青的邮件重复了公开声明里的部分内容,并称收购后将保持内部竞争。

彭博社、《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新闻机构已经在今天中午分别刊文披露了收购的信息:

收购后滴滴估值350亿美元;

原优步中国投资方在新公司占股20%;

滴滴以10亿美元入股Uber全球业务,双方成为合作伙伴;

合并之初Uber和滴滴还会独立运作。

一、这些数以亿计的数字说明谁赢了?

截至上一轮投资时,滴滴出行估值280亿美元,中国优步的估值为80亿美元。

合并后Uber投资方获得滴滴20%经济权益意味着优步中国是以70亿美元价值合并进滴滴。

合并后,滴滴出行原有业务价值还是280亿美元,而优步中国业务缩水1/8。

Uber没能在中国打败滴滴,它成为美国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又一个失败案例。

而5000人规模的滴滴也没信心以低于70亿美元的金钱和时间成本打败优步中国。

二、合并后的新公司有哪些投资方?

滴滴出行和中国优步原本就有一些共同的投资方: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中国投资管理公司、高瓴资本集团(Hillhouse Capital)、对冲基金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

而新公司的投资背景也非常多元,大致包括:

商业投资公司: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中国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高瓴资本集团、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海航集团。

政府背景投资:中信产业基金、中金甲子、赛领资本、鼎晖资本、春华资本、民航股权投资基金、中国投资管理公司、广汽集团、万科、招商银行、中国宽带产业基金。

大公司:苹果、蚂蚁金服(阿里巴巴)、腾讯、软银、百度。

传统金融机构:招商银行、中国太平、中国人寿、民生银行。

滴滴快的、58 赶集、优酷土豆等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生的大型并购案例,无一不是资本在后面助力推进。

而且,滴滴和Uber作为中国出行市场的领导者,盘子越来越大,随着融资的不断推进,二者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共有投资方。梳理发现,多家机构同时投资了这两家公司,包括中国人寿、环球老虎基金和高瓴资本。

资本总是要赚钱的,这是永远不会变的。

滴滴打车、快的打车以及两者合并后的滴滴出行的融资梳理

Uber全球和Uber中国的融资梳理:

三、两年前,Uber 将低价专车带入中国

Uber2013年就在中国开始试运行,但这家公司真正开始抓住用户差不多正好是两年前。

2014年8月,Uber宣布在北京推出“人民优步”,一个“公益拼车”服务。跟我们现在一辆专车两到三个乘客的拼车不一样,当时人民优步强调的拼车,其实就是私家车司机和乘客的“拼车”。

这是第一个在中国上线的私家车叫车服务,并且价格从一开始就低于出租车。同期滴滴为了避开政策风险,让专车定价高于出租车30%。

价格优势让优步快速扩张,在政府做出反应之前便拉来上百万私家车司机。

上周五,交通部也发布了“网约车” 的新规定,私家车司机可以跟打车平台签订兼职合约,只要司机和车辆符合条件就可以合法做专车服务了。

没有Uber两年前的推动和冒险,这事情可能不会那么快发生。

四、但滴滴赢了更大规模的烧钱大战

滴滴的同类服务滴滴快车2015年5月上线,双方的打车大战正式开始。在补贴大战的最高峰Uber在北京每周可以给每个跑满70单的司机7000元的保底工资。

之后团队精简、不做线下推广的Uber逐渐被滴滴反超。虽然在北上广、成都等城市,优步和滴滴还在直接竞争。但在更多优步没能覆盖的城市,垄断市场的滴滴已经可以不用倒贴。

今年2月底,Uber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说公司在中国市场一年烧了10亿美元,滴滴烧得更多。

滴滴总裁柳青则在今年夏天的CodeCon大会上宣称滴滴定价比Uber高,但依然赢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

五、合并是烧不死对方的妥协

一年烧钱大战无果后,Uber中国很明显调整了策略,试图在缩减司机补贴的同时,维持公司的正常运作。整个Uber中国团队的规模控制在500人。

Uber中国的负责人柳甄今年6月表示,目前Uber中国在每一趟车程上的支出比一年前少80%。

优步已经没有希望在中国打败滴滴,而滴滴似乎也不太可能以很低的成本烧死优步。

过去一年多时间,滴滴建立一个又一个事业部,探索巴士、顺风车、租车生意。在寻找更多收入的同时,滴滴将公司人数扩张到5000以上,成本不菲。

既然烧钱没有结果,对于双方背后的投资者来说,合并是最好的选择。

早先彭博社曾报道称,Uber和滴滴的投资人已经开始为双方牵线,柳青也曾拜访Uber早期投资人BillCurley。

据说Uber的投资方还试图阻止卡兰尼克将新募的10亿美元投向中国市场。

六、这次合并最倒霉的是易到和“反Uber联盟”

滴滴和Uber的合并意味着长期以来的烧钱大战终于要结束了。

对普通的用户来说,最大的影响是你可能再也享受不到价格异常便宜的的专车服务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专车会比传统的出租车更贵,在美国市场,Uber同样处于垄断地位,但它的价格依然比出租车便宜近半,同时拼车、顺风车也提供了更低价格的选择。

优步和滴滴合并后,中国绝大部分专车市场被抓在一个公司手上。剩下来、还有动静的专车公司包括神州和易到。

神州专车承担着利用闲置神州租车车辆的任务,本来也不重要。

但易到却是乐视看重的资产,据称已经为它烧了超过30亿人民币。乐视CEO贾跃亭宣称要让易道超过Uber成为行业第二。现在目标提前达到了,但对易到来说并不是好结果。

滴滴和Uber的合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全世界的打车服务。

去年美国本土的打车应用Lyft叫上了滴滴出行、马来西亚的GrabTaxi、印度的 Ola组建了一个“反Uber联盟”,声称覆盖了全球50%的人口。业务上的合作是比如你能用滴滴在美国打到Lyft的车。

现在滴滴在海外有了更好的合作伙伴——Uber。

推动Uber中国区业务与滴滴合并,也是源自于Uber将计划推动IPO,那就得必须控制住在中国市场的亏损。这构成了合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滴滴也是作为中国本土快速崛起的互联网公司,曾经就受到来自国内资本的压力,促使滴滴与快的合并。为减少竞争不必要的巨额亏损,合并在资本的强推下,必然发生。滴滴与Uber新一轮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双方都愿意看到对方低头握手言的合并。这就是未来的市场格局。

去年O2O外卖之争,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O2O旅游之争,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同城交易之争,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还有互联网视频领域之争,优酷土豆合并。这些合并案例,都证实了一点,减少竞争带来的不必要花费;统一市场,规范行业秩序;优势互补一加一大于二。

七、运输就是社交网络以后最大的生意么?

交易完成后,Uber和滴滴的估值之合将达到103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百度市值的两倍,也高于全球第二大芯片公司高通目前的市值。

仅Uber自身全球业务680亿美元的估值,也大幅超过它的合作伙伴百度的市值。

自2012年估值1000亿美元的Facebook上市以后,还没有哪个新生的互联网公司达到这样的规模。

关于高估值创业公司,目前出现的基本都是坏消息。美国估值最高的15家创业公司中,有半数被调低估值、大量员工离职、或者急着卖掉自己。

Uber可能是今天的创业巨头里最健康的一个,它自称在美国已经开始盈利,欧洲没有像样的竞争对手。但就像那些出问题的公司一样,Uber同样融了一大笔钱,但却没多少收入。

不算此次交易,Uber已经拿了141.1亿美元的投资,数额是Facebook上市前的6倍。滴滴的融资额也不低于123亿美元(包括此前滴滴、快的大战期间各自的融资额)。

与此同时,《福布斯》拿到的泄密文件显示,Uber2015年上半年完成的总订单额为36.3亿美元。刨掉分给司机的钱和推广费以后,营收就只剩6.63亿美元。

今年6月,Uber为了筹20亿美元,已经开始通过银行借贷。虽然Uber没有公布利息多少,但这些钱是需要搭上利息还的。同期滴滴也从招商银行等机构借贷超过25亿美元。

这些迹象表明,Uber和滴滴都走到了上市前的最后阶段。

在中国竞争结束后,两家公司也不再需要大笔烧钱抢市场。

接下来,它们需要证明自己手上的市场足够大,配得上它们今天的估值。

八、双方合并后,滴滴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的地位更高!

滴滴出行被认为是BAT之外最大体量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但为了对抗其竞争对手Uber,滴滴目前仍要依靠于阿里和腾讯,一旦Uber和滴滴合并,减少腾讯、阿里在“战斗”的投入和影响,将很大程度上增强滴滴的独立性,如果此次能通过协议的方式达成合作,滴滴或许会减缓甚至停止海外扩张的步伐,这对双方来讲都可以避免无意义的“战斗”。

九、滴滴、Uber合并后,消费者打车还有那么多优惠吗?

双方合并后,网友称:柳传志的女儿柳青是滴滴快的总裁,侄女柳甄是Uber中国区战略负责人,最后,柳传志自己的联想,则是神州租车的大股东,柳家一门几乎包揽了专车市场前几大份额。这么玩真的好么?

合并之前:uber在中国的市场和滴滴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滴滴虽然已经强占了中国大陆400个城市的市场但危机依然存在。双方都一直采取为司机、用户提供补贴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

合并后:滴滴和uber合并已经不再只是资本的事儿了,它跟我们每一个用户都息息相关,而且对我们打车用户来说并不是好事,滴滴uber基本垄断了中国的出行市场,那么补贴势必不会存在了,最终我们用户被牢牢套死在这颗大树上,平台想怎么圈我们钱就怎么圈钱。

垄断来了,店大欺客的时候也离我们不远了吧?

来源:好奇心日报、滴滴出行微博、财新网、创业邦杂志

美编:李文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滴滴出行

1.3k
  • “五一”滴滴发放超4亿元司机补贴鼓励假期接单
  • 滴滴企业版生态全面升级 一站式商旅出行更简单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坑的是消费者?

垄断来了,店大欺客的时候也离我们不远了吧?

8月1日16:33,滴滴中国发表声明确认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

声明称,收购后Uber全球以及其它优步中国投资方获得20%经济权益(当中Uber一家公司占17.7%),但Uber全球的股权只有5.89%——强调Uber没有控制权。

一刻钟后,全体滴滴员工收到一封题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邮件。

这封署名为程维和柳青的邮件重复了公开声明里的部分内容,并称收购后将保持内部竞争。

彭博社、《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新闻机构已经在今天中午分别刊文披露了收购的信息:

收购后滴滴估值350亿美元;

原优步中国投资方在新公司占股20%;

滴滴以10亿美元入股Uber全球业务,双方成为合作伙伴;

合并之初Uber和滴滴还会独立运作。

一、这些数以亿计的数字说明谁赢了?

截至上一轮投资时,滴滴出行估值280亿美元,中国优步的估值为80亿美元。

合并后Uber投资方获得滴滴20%经济权益意味着优步中国是以70亿美元价值合并进滴滴。

合并后,滴滴出行原有业务价值还是280亿美元,而优步中国业务缩水1/8。

Uber没能在中国打败滴滴,它成为美国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又一个失败案例。

而5000人规模的滴滴也没信心以低于70亿美元的金钱和时间成本打败优步中国。

二、合并后的新公司有哪些投资方?

滴滴出行和中国优步原本就有一些共同的投资方: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中国投资管理公司、高瓴资本集团(Hillhouse Capital)、对冲基金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

而新公司的投资背景也非常多元,大致包括:

商业投资公司: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中国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高瓴资本集团、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海航集团。

政府背景投资:中信产业基金、中金甲子、赛领资本、鼎晖资本、春华资本、民航股权投资基金、中国投资管理公司、广汽集团、万科、招商银行、中国宽带产业基金。

大公司:苹果、蚂蚁金服(阿里巴巴)、腾讯、软银、百度。

传统金融机构:招商银行、中国太平、中国人寿、民生银行。

滴滴快的、58 赶集、优酷土豆等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生的大型并购案例,无一不是资本在后面助力推进。

而且,滴滴和Uber作为中国出行市场的领导者,盘子越来越大,随着融资的不断推进,二者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共有投资方。梳理发现,多家机构同时投资了这两家公司,包括中国人寿、环球老虎基金和高瓴资本。

资本总是要赚钱的,这是永远不会变的。

滴滴打车、快的打车以及两者合并后的滴滴出行的融资梳理

Uber全球和Uber中国的融资梳理:

三、两年前,Uber 将低价专车带入中国

Uber2013年就在中国开始试运行,但这家公司真正开始抓住用户差不多正好是两年前。

2014年8月,Uber宣布在北京推出“人民优步”,一个“公益拼车”服务。跟我们现在一辆专车两到三个乘客的拼车不一样,当时人民优步强调的拼车,其实就是私家车司机和乘客的“拼车”。

这是第一个在中国上线的私家车叫车服务,并且价格从一开始就低于出租车。同期滴滴为了避开政策风险,让专车定价高于出租车30%。

价格优势让优步快速扩张,在政府做出反应之前便拉来上百万私家车司机。

上周五,交通部也发布了“网约车” 的新规定,私家车司机可以跟打车平台签订兼职合约,只要司机和车辆符合条件就可以合法做专车服务了。

没有Uber两年前的推动和冒险,这事情可能不会那么快发生。

四、但滴滴赢了更大规模的烧钱大战

滴滴的同类服务滴滴快车2015年5月上线,双方的打车大战正式开始。在补贴大战的最高峰Uber在北京每周可以给每个跑满70单的司机7000元的保底工资。

之后团队精简、不做线下推广的Uber逐渐被滴滴反超。虽然在北上广、成都等城市,优步和滴滴还在直接竞争。但在更多优步没能覆盖的城市,垄断市场的滴滴已经可以不用倒贴。

今年2月底,Uber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说公司在中国市场一年烧了10亿美元,滴滴烧得更多。

滴滴总裁柳青则在今年夏天的CodeCon大会上宣称滴滴定价比Uber高,但依然赢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

五、合并是烧不死对方的妥协

一年烧钱大战无果后,Uber中国很明显调整了策略,试图在缩减司机补贴的同时,维持公司的正常运作。整个Uber中国团队的规模控制在500人。

Uber中国的负责人柳甄今年6月表示,目前Uber中国在每一趟车程上的支出比一年前少80%。

优步已经没有希望在中国打败滴滴,而滴滴似乎也不太可能以很低的成本烧死优步。

过去一年多时间,滴滴建立一个又一个事业部,探索巴士、顺风车、租车生意。在寻找更多收入的同时,滴滴将公司人数扩张到5000以上,成本不菲。

既然烧钱没有结果,对于双方背后的投资者来说,合并是最好的选择。

早先彭博社曾报道称,Uber和滴滴的投资人已经开始为双方牵线,柳青也曾拜访Uber早期投资人BillCurley。

据说Uber的投资方还试图阻止卡兰尼克将新募的10亿美元投向中国市场。

六、这次合并最倒霉的是易到和“反Uber联盟”

滴滴和Uber的合并意味着长期以来的烧钱大战终于要结束了。

对普通的用户来说,最大的影响是你可能再也享受不到价格异常便宜的的专车服务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专车会比传统的出租车更贵,在美国市场,Uber同样处于垄断地位,但它的价格依然比出租车便宜近半,同时拼车、顺风车也提供了更低价格的选择。

优步和滴滴合并后,中国绝大部分专车市场被抓在一个公司手上。剩下来、还有动静的专车公司包括神州和易到。

神州专车承担着利用闲置神州租车车辆的任务,本来也不重要。

但易到却是乐视看重的资产,据称已经为它烧了超过30亿人民币。乐视CEO贾跃亭宣称要让易道超过Uber成为行业第二。现在目标提前达到了,但对易到来说并不是好结果。

滴滴和Uber的合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全世界的打车服务。

去年美国本土的打车应用Lyft叫上了滴滴出行、马来西亚的GrabTaxi、印度的 Ola组建了一个“反Uber联盟”,声称覆盖了全球50%的人口。业务上的合作是比如你能用滴滴在美国打到Lyft的车。

现在滴滴在海外有了更好的合作伙伴——Uber。

推动Uber中国区业务与滴滴合并,也是源自于Uber将计划推动IPO,那就得必须控制住在中国市场的亏损。这构成了合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滴滴也是作为中国本土快速崛起的互联网公司,曾经就受到来自国内资本的压力,促使滴滴与快的合并。为减少竞争不必要的巨额亏损,合并在资本的强推下,必然发生。滴滴与Uber新一轮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双方都愿意看到对方低头握手言的合并。这就是未来的市场格局。

去年O2O外卖之争,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O2O旅游之争,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同城交易之争,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还有互联网视频领域之争,优酷土豆合并。这些合并案例,都证实了一点,减少竞争带来的不必要花费;统一市场,规范行业秩序;优势互补一加一大于二。

七、运输就是社交网络以后最大的生意么?

交易完成后,Uber和滴滴的估值之合将达到103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百度市值的两倍,也高于全球第二大芯片公司高通目前的市值。

仅Uber自身全球业务680亿美元的估值,也大幅超过它的合作伙伴百度的市值。

自2012年估值1000亿美元的Facebook上市以后,还没有哪个新生的互联网公司达到这样的规模。

关于高估值创业公司,目前出现的基本都是坏消息。美国估值最高的15家创业公司中,有半数被调低估值、大量员工离职、或者急着卖掉自己。

Uber可能是今天的创业巨头里最健康的一个,它自称在美国已经开始盈利,欧洲没有像样的竞争对手。但就像那些出问题的公司一样,Uber同样融了一大笔钱,但却没多少收入。

不算此次交易,Uber已经拿了141.1亿美元的投资,数额是Facebook上市前的6倍。滴滴的融资额也不低于123亿美元(包括此前滴滴、快的大战期间各自的融资额)。

与此同时,《福布斯》拿到的泄密文件显示,Uber2015年上半年完成的总订单额为36.3亿美元。刨掉分给司机的钱和推广费以后,营收就只剩6.63亿美元。

今年6月,Uber为了筹20亿美元,已经开始通过银行借贷。虽然Uber没有公布利息多少,但这些钱是需要搭上利息还的。同期滴滴也从招商银行等机构借贷超过25亿美元。

这些迹象表明,Uber和滴滴都走到了上市前的最后阶段。

在中国竞争结束后,两家公司也不再需要大笔烧钱抢市场。

接下来,它们需要证明自己手上的市场足够大,配得上它们今天的估值。

八、双方合并后,滴滴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的地位更高!

滴滴出行被认为是BAT之外最大体量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但为了对抗其竞争对手Uber,滴滴目前仍要依靠于阿里和腾讯,一旦Uber和滴滴合并,减少腾讯、阿里在“战斗”的投入和影响,将很大程度上增强滴滴的独立性,如果此次能通过协议的方式达成合作,滴滴或许会减缓甚至停止海外扩张的步伐,这对双方来讲都可以避免无意义的“战斗”。

九、滴滴、Uber合并后,消费者打车还有那么多优惠吗?

双方合并后,网友称:柳传志的女儿柳青是滴滴快的总裁,侄女柳甄是Uber中国区战略负责人,最后,柳传志自己的联想,则是神州租车的大股东,柳家一门几乎包揽了专车市场前几大份额。这么玩真的好么?

合并之前:uber在中国的市场和滴滴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滴滴虽然已经强占了中国大陆400个城市的市场但危机依然存在。双方都一直采取为司机、用户提供补贴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

合并后:滴滴和uber合并已经不再只是资本的事儿了,它跟我们每一个用户都息息相关,而且对我们打车用户来说并不是好事,滴滴uber基本垄断了中国的出行市场,那么补贴势必不会存在了,最终我们用户被牢牢套死在这颗大树上,平台想怎么圈我们钱就怎么圈钱。

垄断来了,店大欺客的时候也离我们不远了吧?

来源:好奇心日报、滴滴出行微博、财新网、创业邦杂志

美编:李文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