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l'D&ZXZ
电子乐的推广方式一般是音乐节和Party两种,近两年来电子音乐在国内逐渐升温,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俱乐部文化,参加Party、去音乐节看电音现场表演。上半年国内的电子音乐节更是遍地开花。国内的电子音乐人正在逐步探索自己的生存之道。
7月31日,JUMP电音媒与中国音乐财经线下论坛品牌“音乐羊皮卷”以“论中国电音从业者生存现状”为主题,邀请了灯笼俱乐部创始人WengWeng,糖蒜广播创始人Demone,燃音乐厂牌创始人沈立嘉,在电音客Livehouse,JUMP电音媒与他们一起聊了聊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方向及可能性。
三位嘉宾从入行至今,你们要种的中国电子音乐市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发展状况?
WengWeng:我觉得电子音乐受众变得比以前多。互联网的发展给大众带来了很多听到电子音乐的渠道,包括俱乐部和音乐节,很多年轻人都加入了这个圈子。但由于电子音乐的进入门槛这两年变低了,电子音乐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缺乏一些系统化的标准和方向。
我觉得在这个行业里每个从业者都很用功,但由于缺少方向和手法,经常会做无用功。所以在市场层面,我们最应该探讨的是在发展中怎么样去改变,数量并不代表质量。
Demone:我从2000年开始去俱乐部玩,那时候我感觉中国人的特色是喜欢新潮的东西,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快,不管去什么夜店都感觉是特别时尚的事,现场氛围很好,消费能力也很好。
但这两年虽然发展的很快,但是很散,缺少一种承传的关系,所以行业里的人都干的很艰辛,一直要跟这个行业搏斗,接受新的人群,不能享受比如5年前我们创造的一个品牌,一直做一件事情,并且越做越好。
电子乐在中国没有这种文化根基和群众基础,也一直没有形成真正像国外那样的产业。
沈立嘉:我分享一些数据给大家,现在主要是数字平台,基本上我们推广发行渠道是微信、微博和国内几个少数支持电子音乐的平台。
像燃音乐、Do Hits、大福、豆瓣等这些比较关注电子音乐的厂牌,在微信上做一个发行,好的音乐人公众号的阅读量也就2、3千到顶。如果是推一个新人的话,阅读量也就200多,别人转一转也才5、6百。
上一周我们在网易云发了SoulSpeak的新专辑,SoulSpeak在国内已经算是很知名的电子音乐制作人了,在网易云的微博上发了之后,一天的转发的只有100多,这100多个人我全认识。
但像流行音乐,比如网易云之前发薛之谦的专辑,一天能转发2000多。像摇滚领域的后海大鲨鱼发一张专辑,评论能有5、6百多,甚至有些摇滚乐专辑微博转发能到1000多。
所以说,电子音乐的整体体量不够,比如微信公众号里随便一个鸡汤的文章都是1万+的阅读量。还是渠道的问题,好的音乐需要一个好的曝光的渠道。
以前英国朋克派音乐风格兴起,离不开大量的音乐媒体,把这些人塑造成反叛的形象,塑造成新新兴的音乐,告诉你这是最流行的。
生产和推广的音乐作品是有品质保证的,但为何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
WengWeng: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不像欧洲那种几百万人的小国家,发展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很集中。现在年轻人首要考虑的问题是买房子、买车、找对象,音乐排在最后。
从生活方式上来讲,大多数人没有真正问过自己音乐、艺术对自己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音乐、Party并不能让他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诉求,只是为了热闹或者时髦。现在标榜个性的时代我觉得是个没有个性的时代。
不管是音乐还是什么,大家都在很快餐的消费状态,这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但做音乐还是需要时间和多方面的环节的配合。包括制作、媒体,专业的角度,俱乐部老板每个环节的耐下心来,包括玩的人耐下心来琢磨细节。
在欧美市场每年有各种新人,都不是炒出来的,是靠实力推陈出新的,这个生态环境我觉得是需要所有人参与营造的,这个过程不是我们身处一两个身份能解决的,唯一能解决的是我们做好自己眼前的这些。
现在大量的资金流入音乐领域,这是一件好事,我觉得做生意一定要做基础,做产品,做未来的市场而不是急于眼前的利益。
生意人应该真正的去扶持音乐人、音乐媒体,包括国家政策也是一样。应该给予音乐行业、一个专业的支持。并不是简单的发放一些文创基金,两年之后没有发展,钱也浪费了。应该是有计划、有规划的从战略层面去考虑电子音乐文化。
Demone:今年6月份我们乐队发一个单曲,这个歌让我重新看了一下中国电子音乐行业发展的状况。这个歌我们发表之后我拿到所有的音乐节放,你会明显发现放这首歌的时候台下的人很快就嗨起来了,归根结底是因为这首歌里面第一是唱的中文,大家觉得很有意思,第二是里面加入了一些像Electro House、EDM这种商业元素。
所以最后发现对于电子音乐的认知,中国目前普通受众的导向还停留在某一个层面上。音乐行业从业人对自己的要求高和普通大众的审美低中间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断层。
沈立嘉:中国不缺好的音乐人,主要是没有好的平台去推。
像网易云、虾米这些都是有投资的平台,他们的编辑都是有KPI指标的,关键位置上放的音乐是必须要带来流量的,不然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一个7分钟的Techno放在首页,也就几百人会听,所以基本不可能给你放在关键位置。所以这是推广电子音乐一个非常大的阻碍。
像国外有很多细分的音乐平台,再小众的音乐形式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位置呈现,会有相应的博客、媒体去报道。但国内这类媒体一直缺少传承性,我觉得是比较可悲的。
原来我记得还会有像我爱摇滚乐、Hit轻音乐这种杂志,但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就都缺失了,我发行一个东西每次都需要自吹自擂,没有博客或者媒体去从音乐本身的角度去关注或者评价。所以说音乐人很多,但整个行业发展比较浅,很多方面都没有跟上。
是否电子音乐的抽象特征阻碍了大众对这一类音乐的理解?
Demone:以前我在做电台节目时,总是以特别专业的角度向大家介绍音乐,但发现其实大家都不关心这个,直接就是我不懂我也不听了。从去年开始我做了个实验,每周的节目我做一个主题,比如今天的节目适合跑步听,今天的节目适合下雨听,再用一些比较有名的歌作为引入,再在后面塞入些别的音乐,大众一样特别喜欢。
所以我觉得,只有接触过,才有可能喜欢,喜欢了才有可能交流;你讲了半天的专业知识,大众没有听过也不喜欢,一样对这种文化不感兴趣。这需要我们从业者一步步的引导。
WengWeng:回忆我们自己是如何接触这个行业,大家都是普通人,从小学、中学怎样开始接触音乐。比如我自己学吉他是因为到我表哥家里玩,看到一帮年轻人在楼道里拿个吉他弹,感觉特好玩,我就是这样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吉他并开始喜欢这个东西。
电子音乐也是一样,在曾经玩摇滚乐的时期,家里的一台合成器有音序器的功能,我觉得特别好玩,编个loop跟着一起弹吉他,让我开始对音色有所了解。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些契机,我没有办法了解这些音乐。
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集思广益,大家一起想想哪些点能触发这个东西 - 比如可以通过去灯笼俱乐部接触电子音乐,在这里最起码可以保证音乐和别的商业夜店不一样,会带给你不同的体验。
包括听音乐一样,比如我推荐Boards of Canada,你带着耳机去地铁体会一下,你的躁动、焦虑、愤怒都消失了,你的人生改变了,这就是一个契机。
沈立嘉:在一个合适的场景、状态下,听到符合情境的音乐,和你能不能接受它是有很大关联的。我觉得这也为甚么流行音乐产生的原因:Simon Napier-Bell是当年一个很有名的艺人经纪,85年他带着Wham!乐队来到了中国巡演并影响了很多人。
在Simon的自传中提到在纽约的一栋大楼中的每个房间里,都有一名Songwriter在每天写歌,慢慢的摸索出一个模式,一个能更好的让大众接纳的音乐模式,这就是流行音乐产业。
摇滚也是如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这种音乐。电子音乐就更是如此了,它的种类风格非常多,和你身处的场合环境都有着关联性。
就像现在为什么流行Spotify,它就是类似于Demone的概念:歌单与运动、休闲、跳舞生活等情境相关联,符合你当前的心情,听了自然会觉得这些音乐太好听了。
其实有问题的不是音乐,而是音乐能否与场合、时间匹配的问题。
如何打破电子音乐小圈子文化的怪圈?
WengWeng:没办法打破,打不破。
Demone:(笑)
就像数字逐步替代模拟,随着时代、科技水平的进步,电子音乐这一概念是否会被淡化?电子音乐在未来是否会成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技术手段,而非流派?
WengWeng:其实电子音乐没有什么归类,但你总得给它一个名字。严格意义上讲什么叫电子音乐?其实电吉他也算,要通电出声儿的就都能叫电子音乐。至于未来电子音乐是怎样的存在,我觉得这是不需要探讨的问题。
技术和科技发展会带来更多的进步,但这种进步是没办法评判的 - 就像过去DJ需要用黑胶手动对拍,而现在电脑可以一键对拍。对于sync这种事,我觉得好的地方是能让更多年轻人对DJ这一职业产生兴趣,不好的地方是职业技能会有所缺失。
沈立嘉:我觉得现在电子音乐和其他音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我自己在做厂牌是这么思考的 - 像摇滚乐一样,以前的乐手素质都是非常高的,但到了后来朋克音乐开始流行,越来越多的人拿起吉他学几个和弦,鼓手也只会打那么几个节奏,大家上来就开始玩乐队,独立乐队越来越多。
我觉得电子音乐得发展趋势就是这样,很多人用一台电脑,几个音色库、软件合成器,随便调调甚至直接用预置音色,弄出来的东西听着挺花哨,Beat也可以,音色也特别炫,觉得这就是电子音乐了。
在国外有一个专门的词叫“Organic”,这个怎么理解呢,就是说这其中有人性在里面,而不仅仅只有听起来像被过度抛光的电子音色。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大牌都在做Live Set,会用硬件、合成器,甚至引入真的乐手——因为这种东西是不会被取代的。
我敢肯定,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国内用电脑做电子音乐的人会像当年的朋克乐队一样泛滥,如果对于电子音乐没有更深层的研究的话会很快被淘汰。
我们没法定义什么是电子音乐,全是电子音色的就是电子音乐么?我不觉得。我对于音乐人的一点忠告就是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可能现在你的作品受众还不少,听起来也不错,但很快这几年就会有大量的音乐人达到这一水平,但真正实实在在的东西是无法取代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