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妈迷茫在马路边,找不到距她200米的药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妈迷茫在马路边,找不到距她200米的药店

一次跨越1795公里的问路。

文 | 五环外OUTSIDE 镜子

编辑 | 张假假

邱大川坐在建材店里,把手机往桌上一摔。

已是傍晚时分,拉动卷闸门的声响在镇上此起彼伏,桌上的手机停留在导航界面,屏幕和外边天色一样,很快暗下来。

“确实麻烦,我都觉得麻烦。”看着彻底消失的导航界面,他重重吐出一口气。

不到一分钟前,身在四川南充伏虎镇的邱大川,接到了一通从浙江嘉善打来的问路电话,问路人是自己57岁的母亲。

母亲不识字,看不懂路牌,自然也没法理解缩放和指示逻辑,手机地图对她来说与天书无异。

于是,隔着1795公里的距离,邱大川耐心教母亲发实时定位,连着线引导母亲前行,左拐,右转,费了不少劲,终于才找到200米处的一家药店。

挂掉电话,他呆坐着,想象了很久母亲在异乡孤助无援的样子。

挂掉电话,我为母亲量身定制了个小程序

视频里,母亲揣着印有小广告的灰色环保袋,站在陌生的马路边,四处张望。

这是离母亲打工工地最近的一条主干道。因为疫情反复,工地长时间停工,原本就偏僻的道路比平时更难摸得着人影。

“你帮我在网上查一哈,这边哪里有药店哟?啷个找半天找不见!”母亲对互联网一知半解,但总认为世界上所有东西都能在网上找着。

邱大川挺直身板,整理好思绪,先教会母亲发定位,自己在微信上点开,缩放、拖动,找到附近一家药店的位置,再借着摄像头拍到的模糊画面,引导母亲转到正确的朝向。

坐在店里的邱大川

“你就顺到这条路走,到了红绿灯就走斑马线,过马路。”

“不要拐弯,一直走往前走。对啰,一路走。”

“大概几十米就到了,应该就在你的右手边。”

……

结束将近半个小时的视频电话,邱大川深深体会到,强迫老年人学会地图导航完全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手机地图字小,画面抽象不够直观,一碰就变的操作界面也很容易让老年人不知所措。这些为年轻人提升效率的服务,不应该成为老年人的考题。

这事其实可以更简单,他琢磨着,想给异乡的母亲量身定做一个认路小程序。

正在调试小程序的邱大川

虽早在高二辍学,邱大川却是典型的北漂归乡一族,能理解开发逻辑,有搭建产品的底子。回到镇上,他张罗着一家建材店,近些年生意不好,就利用闲时捣鼓程序开发,还给不识字的母亲专门做过“外挂”。

很长一段时间里,母亲遇到文字就用微信发给儿子,文字信息会连接到服务器,自动转化生成语音,返回给母亲。母子俩的对话框充斥着如此一来一回的信息,直到微信推出关怀模式才恢复。

这次也同样,邱大川想象着母亲在异乡可能会遇到的需求,花了几天时间开发了用于搜索附近地点的小程序,在交互方面尽可能消解老年人的使用障碍,命名也简单,叫“附近搜搜”。

界面设计上,邱大川按照母亲更熟悉的老式电视遥控器的样式,把老年人最常去的地点整齐固定在主页面上,每个地点配备一个小喇叭,按下就能听到语音播报。

母亲直接点击固定按键“饭店”,也可以使用语音搜索,页面会跳转到按照远近排序的饭店信息列表,店名、距离、地址、电话都有。

“附近搜搜”小程序主界面,每处文字旁边都配了小喇叭

考虑到最真实的情况,邱大川还干脆做了个“请别人帮我找”的功能,老年人可以直接把自己的定位发给亲友,让对方帮忙寻找附近的场所。

小程序上线后,邱大川在豆瓣“适老化改造促进会”上发帖,分享自己做“附近搜搜”的初衷和构思,没曾想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很快就引来围观,获得两千多次点赞、上千次收藏。

扑面而来的外部反馈让邱大川逐渐意识到,只能被喊作“野生程序员”的自己,正无意循着一通电话的契机,走出了一条互联网适老化的“科班路径”。

不服输的母亲,在时代边缘挣扎

印象中,母亲一直是家里最要强的那个人。

邱大川记得,即便在艰苦的农业集体生产队时期,母亲都始终乐呵呵的,总是热情担当着家庭矛盾调解员的角色,只是父亲在97年去世,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瘦弱的母亲变得极其敏感。从那以后,与母亲的每一次争辩中,邱大川都必然是错的那个。

邱大川站在建材店门口

面对日常生活时,母亲还能保持独立、要强的倔强模样,即使是十几个人的家族聚餐,也不允许任何人到厨房给她打下手。这是她最擅长的事,没有人可以在她证明自己能力时进来掺和。

然而,不识字却像一把无形的枷锁,将母亲封锁在以经验堆积的旧世界,铐牢在现代信息世界的最外环。

和大多数生于1960年代的农村女性相似,母亲只读过一两年小学,随后便不得不开启长达一生的劳作。她打心底羡慕读饱了书、在某市教委有一份体面工作的亲兄弟,也打心底抗拒文字可能会给她带来的任何一丝歧视和挖苦。

曾经,母亲在县城一家饭店打工,本来大家干的都是洗碗拖地收拾桌子的杂活儿,一两个月后,会写字的女人开始兼着给客人记菜单、开收据。人家工作量无故增加了,不高兴的反倒是母亲,她感觉自己被欺负,自己低人一等,气不过,不干了。

接触互联网之后,挑起母亲敏感神经的文字符号更变得无孔不入。刚开始用微信时,母亲常常会收到他人无意发来的文字信息,每次都感觉被羞辱似的,整张脸拧出一股苦味,“明知道我看不懂,还要给我打字!”

因此直到今天,邱大川和妻子仍不敢给母亲发文字。哪怕发一次,都是大不敬。

邱大川和母亲的对话框,只有语音信息

但互联网这趟高速列车还是头也不回地把母亲甩下来了。随着在列车尾部极力追赶的时间一再拉长,母亲最初的不满、焦虑、忿忿不平,也都逐渐消融,再凝固成厚重绵延的自卑。

有一天,家里的年轻人在微信群里说说笑笑,邱大川也被逗乐。他抬头想和母亲分享,却发现母亲捧着手机,上下滑动着满屏的文字,一头雾水,几乎失神。

邱大川常常回想起那个画面,他看到母亲的背突然被压弯,皮肤没了红气,纹理也变得更深。像经受了一场巨大的打击,在默不吱声的虚拟世界中,母亲的傲气散了,身子也小了许多。

后来,邱大川尝试教会母亲使用手机上更多实用好玩的功能。他拿出足够的耐心,母亲却总是难以理解,甚至觉得烦躁,感觉儿子在对自己“指指点点”。

每个人年纪大了,都容易陷在长年固化的思维习惯里,比起无奈,邱大川更多的是心疼。他说,如果互联网技术总是自顾自地向前跑,即使蹒跚的老人们再努力,也只能在掉队的边缘挣扎。

应该让互联网主动适应老年人,而不是强行改变老年人的行为和认知。

尤其接到那通问路电话之后,邱大川更坚定了这一想法。

在最落后的乡镇,看到最真实的老人

邱大川总说,如果现代城市只绕着年轻人转,迟迟不提供完整的适老化服务,那些不知所措的乡镇老人,只能退守到“更落后”的地方。

他如今所在的四川南充伏虎镇,有中国西部边陲“小香港”之称,这里的年轻人占比远高于真正的农村,进KTV消费的是年轻人,吃烧烤、喝夜啤酒的是年轻人,朝麻将馆里一看,忙着搓麻的还是年轻人。

不可避免地,资源和商家注意力都不自觉转移到年轻人身上,直接导致了老年人被边缘化。老年人喜欢的露天电影没了,露天戏台没了,路过就能坐下聊天的补鞋摊子没了,就连镇上“逢场”也明显少了旧时那种热闹。

镇子变得年轻,刻下现代化的模子,跟不上的老年人只能留在农村里,要么独居,要么照顾孩童,爷孙相互搀扶着留守。

更令邱大川在意的是,半数字化生活已经开始在镇上渗透,吞噬着老年人原本熟悉的活动区域,却没有提供相应的数字补偿。

他在镇上的建材店,常有农村老年人进来问路,用四川方言说着要找水电收费站,实际上连走路都不够稳当。

其实收费站不难找,只是以前每个村子都有一个专职人员,每个月按照固定的日子挨家挨户地上门收水电费。而现在,一是乡镇居民觉悟高了,很少再拖欠费用,二是年轻人都在网上缴费,这类人员的存在价值被削弱,被取消,看似简单的交水电问题只能留给老年人颤巍着出门解决。

按照邱大川的说法,以前有很多“人与老人交流”的工作,现在都被“互联网和老人交流”代替了,老年人要是不适应,就还得想办法找人解决,相当于白绕一大圈。

伏虎镇上摆摊的老人

不是互联网不好,而是不够人性化的互联网,只会给老年人添堵。

遇到进店问路的老人多了,邱大川愈发于心不忍。他开始想着,既然互联网大势不可避免,自己是否也能当个“野生程序员”,为适老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拉回那些被互联网甩下时代列车的老人。

于是,他就着闲时自学程序开发的底子,研究起大多数老人都能用上的小程序。

小程序开发上手快,邱大川很快就出了“作品”。最开始,他在充斥adibas等山寨品牌的乡镇里,为乡亲做了用于识别正规品牌商标的小程序,结果反响平平。接着,他又为没有电脑,但有潜在打字需求的农村公交司机和乡村干部做了“练打字”的小程序,没曾想在一次朋友圈宣传都没有的情况下,一年内竟有46000人使用过。

邱大川开发的“练打字”小程序

到现在,加上原本为母亲定制的“附近搜搜”,邱大川手上在跑的小程序已经有5、6个了。

前几天,邱大川急着找一个装空调的师傅,四处找人打听,不是太远就是没时间。他突然意识到,大家都会在乡镇里遇到类似的事情,不管是家里墙皮掉了,房顶漏水了,还是柜子坏了,都有找一个“师傅”上门帮忙的需求。

他知道,早有人在城市里利用这些需求做成了生意,但这些生意既还没覆盖普及到乡镇,适老化做得也不够好。既然“附近搜搜”和“练打字”都收获了不少反响,他打算再做一个类似“找师傅”的小程序,在完全适老化的前提下,真正解决乡镇老人生活中的常见需求。

小镇野生程序员

北漂9年时期,邱大川卖过电脑,当过计算机成人培训老师,还在IT领域做过几年媒体。他总羡慕地说程序员很酷,现代科技的先进发展大都是程序员的功劳,但自己不是科班出身,这辈子基本没机会做个真正的程序员了。

回到伏虎镇,他本想就此躺平,安安心心打点自己的建材店,无奈这两年生意开始冷清,原本埋在心底的小火苗又不自觉燃了起来。

他买来书店里最普通的《python从入门到精通》,断断续续学了一年,把基本语言逻辑搞懂了,却因为缺少大众使用反馈和推广资源,没有外部动力,始终没能做出一件完整的作品。

小程序出现后,十亿日活的用户池子刺激他重拾了兴趣。他看重的,是小程序自带流量、抹平了iOS和Android系统之间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很容易出作品,作品还能几乎零成本地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真实使用反馈。

包括异乡认路的母亲、想要学习打字的农村公交司机、豆瓣成百上千的陌生网友……都持续给他输送着修复bug、迭代版本、完善产品的底层驱动力。

不过,如今开发了几个小程序,他也只是把自己定位为野生程序员,“纯野生的那种”。相比之下,他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产品经理,第一要务是细细打磨产品的每一处适老化,未来只有在不影响老年人使用、完全不触及老年人利益的情况下,才考虑商业变现。

最近天气太热,村里镇上装修的师傅干了半天活就去打牌,邱大川的建材生意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可他依旧每天7点半准时开店,坐在工作台前,有客迎客,没客就对着电脑继续开发小程序,忙活自己在小镇的另一份“事业”。

他坚信自己还有大把机会为乡镇老人们提供实用、容易上手的小程序服务。

他想反借互联网的力量,再次拉回那些被互联网甩下时代列车的老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妈迷茫在马路边,找不到距她200米的药店

一次跨越1795公里的问路。

文 | 五环外OUTSIDE 镜子

编辑 | 张假假

邱大川坐在建材店里,把手机往桌上一摔。

已是傍晚时分,拉动卷闸门的声响在镇上此起彼伏,桌上的手机停留在导航界面,屏幕和外边天色一样,很快暗下来。

“确实麻烦,我都觉得麻烦。”看着彻底消失的导航界面,他重重吐出一口气。

不到一分钟前,身在四川南充伏虎镇的邱大川,接到了一通从浙江嘉善打来的问路电话,问路人是自己57岁的母亲。

母亲不识字,看不懂路牌,自然也没法理解缩放和指示逻辑,手机地图对她来说与天书无异。

于是,隔着1795公里的距离,邱大川耐心教母亲发实时定位,连着线引导母亲前行,左拐,右转,费了不少劲,终于才找到200米处的一家药店。

挂掉电话,他呆坐着,想象了很久母亲在异乡孤助无援的样子。

挂掉电话,我为母亲量身定制了个小程序

视频里,母亲揣着印有小广告的灰色环保袋,站在陌生的马路边,四处张望。

这是离母亲打工工地最近的一条主干道。因为疫情反复,工地长时间停工,原本就偏僻的道路比平时更难摸得着人影。

“你帮我在网上查一哈,这边哪里有药店哟?啷个找半天找不见!”母亲对互联网一知半解,但总认为世界上所有东西都能在网上找着。

邱大川挺直身板,整理好思绪,先教会母亲发定位,自己在微信上点开,缩放、拖动,找到附近一家药店的位置,再借着摄像头拍到的模糊画面,引导母亲转到正确的朝向。

坐在店里的邱大川

“你就顺到这条路走,到了红绿灯就走斑马线,过马路。”

“不要拐弯,一直走往前走。对啰,一路走。”

“大概几十米就到了,应该就在你的右手边。”

……

结束将近半个小时的视频电话,邱大川深深体会到,强迫老年人学会地图导航完全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手机地图字小,画面抽象不够直观,一碰就变的操作界面也很容易让老年人不知所措。这些为年轻人提升效率的服务,不应该成为老年人的考题。

这事其实可以更简单,他琢磨着,想给异乡的母亲量身定做一个认路小程序。

正在调试小程序的邱大川

虽早在高二辍学,邱大川却是典型的北漂归乡一族,能理解开发逻辑,有搭建产品的底子。回到镇上,他张罗着一家建材店,近些年生意不好,就利用闲时捣鼓程序开发,还给不识字的母亲专门做过“外挂”。

很长一段时间里,母亲遇到文字就用微信发给儿子,文字信息会连接到服务器,自动转化生成语音,返回给母亲。母子俩的对话框充斥着如此一来一回的信息,直到微信推出关怀模式才恢复。

这次也同样,邱大川想象着母亲在异乡可能会遇到的需求,花了几天时间开发了用于搜索附近地点的小程序,在交互方面尽可能消解老年人的使用障碍,命名也简单,叫“附近搜搜”。

界面设计上,邱大川按照母亲更熟悉的老式电视遥控器的样式,把老年人最常去的地点整齐固定在主页面上,每个地点配备一个小喇叭,按下就能听到语音播报。

母亲直接点击固定按键“饭店”,也可以使用语音搜索,页面会跳转到按照远近排序的饭店信息列表,店名、距离、地址、电话都有。

“附近搜搜”小程序主界面,每处文字旁边都配了小喇叭

考虑到最真实的情况,邱大川还干脆做了个“请别人帮我找”的功能,老年人可以直接把自己的定位发给亲友,让对方帮忙寻找附近的场所。

小程序上线后,邱大川在豆瓣“适老化改造促进会”上发帖,分享自己做“附近搜搜”的初衷和构思,没曾想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很快就引来围观,获得两千多次点赞、上千次收藏。

扑面而来的外部反馈让邱大川逐渐意识到,只能被喊作“野生程序员”的自己,正无意循着一通电话的契机,走出了一条互联网适老化的“科班路径”。

不服输的母亲,在时代边缘挣扎

印象中,母亲一直是家里最要强的那个人。

邱大川记得,即便在艰苦的农业集体生产队时期,母亲都始终乐呵呵的,总是热情担当着家庭矛盾调解员的角色,只是父亲在97年去世,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瘦弱的母亲变得极其敏感。从那以后,与母亲的每一次争辩中,邱大川都必然是错的那个。

邱大川站在建材店门口

面对日常生活时,母亲还能保持独立、要强的倔强模样,即使是十几个人的家族聚餐,也不允许任何人到厨房给她打下手。这是她最擅长的事,没有人可以在她证明自己能力时进来掺和。

然而,不识字却像一把无形的枷锁,将母亲封锁在以经验堆积的旧世界,铐牢在现代信息世界的最外环。

和大多数生于1960年代的农村女性相似,母亲只读过一两年小学,随后便不得不开启长达一生的劳作。她打心底羡慕读饱了书、在某市教委有一份体面工作的亲兄弟,也打心底抗拒文字可能会给她带来的任何一丝歧视和挖苦。

曾经,母亲在县城一家饭店打工,本来大家干的都是洗碗拖地收拾桌子的杂活儿,一两个月后,会写字的女人开始兼着给客人记菜单、开收据。人家工作量无故增加了,不高兴的反倒是母亲,她感觉自己被欺负,自己低人一等,气不过,不干了。

接触互联网之后,挑起母亲敏感神经的文字符号更变得无孔不入。刚开始用微信时,母亲常常会收到他人无意发来的文字信息,每次都感觉被羞辱似的,整张脸拧出一股苦味,“明知道我看不懂,还要给我打字!”

因此直到今天,邱大川和妻子仍不敢给母亲发文字。哪怕发一次,都是大不敬。

邱大川和母亲的对话框,只有语音信息

但互联网这趟高速列车还是头也不回地把母亲甩下来了。随着在列车尾部极力追赶的时间一再拉长,母亲最初的不满、焦虑、忿忿不平,也都逐渐消融,再凝固成厚重绵延的自卑。

有一天,家里的年轻人在微信群里说说笑笑,邱大川也被逗乐。他抬头想和母亲分享,却发现母亲捧着手机,上下滑动着满屏的文字,一头雾水,几乎失神。

邱大川常常回想起那个画面,他看到母亲的背突然被压弯,皮肤没了红气,纹理也变得更深。像经受了一场巨大的打击,在默不吱声的虚拟世界中,母亲的傲气散了,身子也小了许多。

后来,邱大川尝试教会母亲使用手机上更多实用好玩的功能。他拿出足够的耐心,母亲却总是难以理解,甚至觉得烦躁,感觉儿子在对自己“指指点点”。

每个人年纪大了,都容易陷在长年固化的思维习惯里,比起无奈,邱大川更多的是心疼。他说,如果互联网技术总是自顾自地向前跑,即使蹒跚的老人们再努力,也只能在掉队的边缘挣扎。

应该让互联网主动适应老年人,而不是强行改变老年人的行为和认知。

尤其接到那通问路电话之后,邱大川更坚定了这一想法。

在最落后的乡镇,看到最真实的老人

邱大川总说,如果现代城市只绕着年轻人转,迟迟不提供完整的适老化服务,那些不知所措的乡镇老人,只能退守到“更落后”的地方。

他如今所在的四川南充伏虎镇,有中国西部边陲“小香港”之称,这里的年轻人占比远高于真正的农村,进KTV消费的是年轻人,吃烧烤、喝夜啤酒的是年轻人,朝麻将馆里一看,忙着搓麻的还是年轻人。

不可避免地,资源和商家注意力都不自觉转移到年轻人身上,直接导致了老年人被边缘化。老年人喜欢的露天电影没了,露天戏台没了,路过就能坐下聊天的补鞋摊子没了,就连镇上“逢场”也明显少了旧时那种热闹。

镇子变得年轻,刻下现代化的模子,跟不上的老年人只能留在农村里,要么独居,要么照顾孩童,爷孙相互搀扶着留守。

更令邱大川在意的是,半数字化生活已经开始在镇上渗透,吞噬着老年人原本熟悉的活动区域,却没有提供相应的数字补偿。

他在镇上的建材店,常有农村老年人进来问路,用四川方言说着要找水电收费站,实际上连走路都不够稳当。

其实收费站不难找,只是以前每个村子都有一个专职人员,每个月按照固定的日子挨家挨户地上门收水电费。而现在,一是乡镇居民觉悟高了,很少再拖欠费用,二是年轻人都在网上缴费,这类人员的存在价值被削弱,被取消,看似简单的交水电问题只能留给老年人颤巍着出门解决。

按照邱大川的说法,以前有很多“人与老人交流”的工作,现在都被“互联网和老人交流”代替了,老年人要是不适应,就还得想办法找人解决,相当于白绕一大圈。

伏虎镇上摆摊的老人

不是互联网不好,而是不够人性化的互联网,只会给老年人添堵。

遇到进店问路的老人多了,邱大川愈发于心不忍。他开始想着,既然互联网大势不可避免,自己是否也能当个“野生程序员”,为适老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拉回那些被互联网甩下时代列车的老人。

于是,他就着闲时自学程序开发的底子,研究起大多数老人都能用上的小程序。

小程序开发上手快,邱大川很快就出了“作品”。最开始,他在充斥adibas等山寨品牌的乡镇里,为乡亲做了用于识别正规品牌商标的小程序,结果反响平平。接着,他又为没有电脑,但有潜在打字需求的农村公交司机和乡村干部做了“练打字”的小程序,没曾想在一次朋友圈宣传都没有的情况下,一年内竟有46000人使用过。

邱大川开发的“练打字”小程序

到现在,加上原本为母亲定制的“附近搜搜”,邱大川手上在跑的小程序已经有5、6个了。

前几天,邱大川急着找一个装空调的师傅,四处找人打听,不是太远就是没时间。他突然意识到,大家都会在乡镇里遇到类似的事情,不管是家里墙皮掉了,房顶漏水了,还是柜子坏了,都有找一个“师傅”上门帮忙的需求。

他知道,早有人在城市里利用这些需求做成了生意,但这些生意既还没覆盖普及到乡镇,适老化做得也不够好。既然“附近搜搜”和“练打字”都收获了不少反响,他打算再做一个类似“找师傅”的小程序,在完全适老化的前提下,真正解决乡镇老人生活中的常见需求。

小镇野生程序员

北漂9年时期,邱大川卖过电脑,当过计算机成人培训老师,还在IT领域做过几年媒体。他总羡慕地说程序员很酷,现代科技的先进发展大都是程序员的功劳,但自己不是科班出身,这辈子基本没机会做个真正的程序员了。

回到伏虎镇,他本想就此躺平,安安心心打点自己的建材店,无奈这两年生意开始冷清,原本埋在心底的小火苗又不自觉燃了起来。

他买来书店里最普通的《python从入门到精通》,断断续续学了一年,把基本语言逻辑搞懂了,却因为缺少大众使用反馈和推广资源,没有外部动力,始终没能做出一件完整的作品。

小程序出现后,十亿日活的用户池子刺激他重拾了兴趣。他看重的,是小程序自带流量、抹平了iOS和Android系统之间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很容易出作品,作品还能几乎零成本地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真实使用反馈。

包括异乡认路的母亲、想要学习打字的农村公交司机、豆瓣成百上千的陌生网友……都持续给他输送着修复bug、迭代版本、完善产品的底层驱动力。

不过,如今开发了几个小程序,他也只是把自己定位为野生程序员,“纯野生的那种”。相比之下,他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产品经理,第一要务是细细打磨产品的每一处适老化,未来只有在不影响老年人使用、完全不触及老年人利益的情况下,才考虑商业变现。

最近天气太热,村里镇上装修的师傅干了半天活就去打牌,邱大川的建材生意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可他依旧每天7点半准时开店,坐在工作台前,有客迎客,没客就对着电脑继续开发小程序,忙活自己在小镇的另一份“事业”。

他坚信自己还有大把机会为乡镇老人们提供实用、容易上手的小程序服务。

他想反借互联网的力量,再次拉回那些被互联网甩下时代列车的老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