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2年坚持终上市,中影能否重当“老大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2年坚持终上市,中影能否重当“老大哥”?

在当前如此复杂的竞争格局下,中影股份的“国家队”身份可能反而会成为其市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想重回行业龙头地位远非那么容易。

8月3日,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股份”)正式对外发布公告,称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申请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16]1304号文核准,股票简称“中国电影”,股票代码“600977”。这意味着中影股份首次公开发行A股成功,并将很快上市交易。

根据公告披露信息,中影股份此次股票发行价格为8.92元/股,发行数量为46700万股,实际募集资金约41亿元,堪称中国娱乐业迄今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知名电影人高军认为,中影股份成功上市不仅是中国电影行业规范化的重大突破,还有望掀起国有影视公司“上市热”。

回望 漫漫12年上市路

作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旗下子公司,中影股份由中影集团联合央广传媒、江苏广电、中国联通等7家公司共同出资于2010年成立,中影集团占股93%,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中影股份的成立,可以视作中影集团谋求上市的重要一步。

事实上,早在2004年,中影集团就曾尝试赴香港上市,但因主管部门限制外资进入内地媒体和娱乐业,最终搁浅。2008年,中影集团上市计划再次启动,但受累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上市计划再次受阻。于是,“中国影视娱乐第一股”的称号被华谊兄弟在2009年摘得。随后,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民营影视公司相继登陆证券市场。这一期间,关于中影股份将要上市的消息时有传出,但直到2014年中影股份才发布招股书。不过,这次上市在2015年因申请材料不齐被中止审查。

直到现在,中影终于走完了漫长而艰难的上市路,如愿登陆资本市场。对于中影股份的成功上市,知名电影人高军称,“与此前民企上市不同,国字头的中影与金融资本的对接,可以视作中国电影市场走向规范化的里程碑。中影的成功,毫无疑问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遥想 重当行业“老大哥”

漫漫12年上市路,恰好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10年,内地票房从2005年的20.63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440.69亿元。2013年,中影股份总资产为79.36亿元,在全国娱乐业总资产排名第一。然而市场风云突变,仅仅在两年后,中影股份总资产就被华谊兄弟和万达院线后来居上。据公开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中影股份总资产108.91亿元,华谊兄弟178.28亿元,万达院线154.59亿元。

此次成功公开募股后,中影股份能否重回行业老大位置?这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具有“国家队”的身份,中影股份有着其他影视娱乐公司不可比拟的种种优势,但其市场化运作恐怕依然困难重重。

目前,中影股份依靠中影集团的“全牌照”优势,业务覆盖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影视制片制作及电影服务。其中,中影股份一直以来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电影发行业务,尤其是对进口片的垄断。据公开资料,中影股份目前占据国产电影市场发行份额达58.41%,进口电影发行市场份额更是达到58.07%。2015年,中影股份的发行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4.62%,其中,单进口片发行收入就占到总收入的43.86%。然而,自2012年中美签署相关谅解备忘录后,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分账比例就由原来的13%提高到25%,加大了中影股份近年来进口片发行业务的成本。未来,这块业务受制于政策变动,净利润增长空间有限。

电影放映业务方面,中影股份目前拥有中影星美、中影南方和中影数字院线3条控股院线,北京新影联、四川太平洋、辽宁北方和江苏东方四条参股院线,控股和参股的影院占全国城市影院总量的28.90%,而万达院线截止到2015年底拥有292家影院,2016年计划新增150家影院。中影股份的电影放映业务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传统影视制片制作业务,并非中影股份强项。2015年,这块业务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1.71%。其涉猎的影片也较为单一,多为商业大片和主流影片。究其原因,作为国企的中影股份,制片策略始终比较保守。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明确表示,中影不会为了票房而票房,也不会为了赚票房而去拍违背原则的电影,更不会唯利是图地拍电影。尽管制片制作业务行业平均毛利不低,但中影股份这块业务给人的想象空间依然有限。

据了解,中影股份此次公开募股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影视剧业务营运、投资数字影院和推广应用数字影院。喇培康强调:“中影是一家覆盖全产业链的公司,收入来源多元化,包括影院贴片广告业务、衍生品开发。”他透露未来几年会再开500家衍生品门店。

然而,在民营企业的强势竞争之下,风起云涌的影视行业已非当年。再加上当下BAT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成立影业公司,全面布局电影制作、宣发、投资等业务参与市场竞争,并试图通过在线票务服务获得电影行业话语权。在如此复杂的竞争格局下,中影股份的“国家队”身份可能反而会成为其市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想重回行业龙头地位远非那么容易。

影响 国有影视公司“上市潮”到来

尽管现在还很难预测以后的得失,但中影股份的成功上市还是鼓舞了国有影视公司。据悉,紧随着中影股份的脚步,隶属江苏广电的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背靠上海电影集团的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影股份)于7月26日和7月28日相继发行A股。其中,幸福蓝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启动上市申购,拟发行新股7763万股,发行价格6.62元/股,约募资5亿元。上影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9350万股,募资约9.68亿元,八成将用于影院建设。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2年坚持终上市,中影能否重当“老大哥”?

在当前如此复杂的竞争格局下,中影股份的“国家队”身份可能反而会成为其市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想重回行业龙头地位远非那么容易。

8月3日,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股份”)正式对外发布公告,称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申请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16]1304号文核准,股票简称“中国电影”,股票代码“600977”。这意味着中影股份首次公开发行A股成功,并将很快上市交易。

根据公告披露信息,中影股份此次股票发行价格为8.92元/股,发行数量为46700万股,实际募集资金约41亿元,堪称中国娱乐业迄今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知名电影人高军认为,中影股份成功上市不仅是中国电影行业规范化的重大突破,还有望掀起国有影视公司“上市热”。

回望 漫漫12年上市路

作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旗下子公司,中影股份由中影集团联合央广传媒、江苏广电、中国联通等7家公司共同出资于2010年成立,中影集团占股93%,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中影股份的成立,可以视作中影集团谋求上市的重要一步。

事实上,早在2004年,中影集团就曾尝试赴香港上市,但因主管部门限制外资进入内地媒体和娱乐业,最终搁浅。2008年,中影集团上市计划再次启动,但受累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上市计划再次受阻。于是,“中国影视娱乐第一股”的称号被华谊兄弟在2009年摘得。随后,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民营影视公司相继登陆证券市场。这一期间,关于中影股份将要上市的消息时有传出,但直到2014年中影股份才发布招股书。不过,这次上市在2015年因申请材料不齐被中止审查。

直到现在,中影终于走完了漫长而艰难的上市路,如愿登陆资本市场。对于中影股份的成功上市,知名电影人高军称,“与此前民企上市不同,国字头的中影与金融资本的对接,可以视作中国电影市场走向规范化的里程碑。中影的成功,毫无疑问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遥想 重当行业“老大哥”

漫漫12年上市路,恰好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10年,内地票房从2005年的20.63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440.69亿元。2013年,中影股份总资产为79.36亿元,在全国娱乐业总资产排名第一。然而市场风云突变,仅仅在两年后,中影股份总资产就被华谊兄弟和万达院线后来居上。据公开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中影股份总资产108.91亿元,华谊兄弟178.28亿元,万达院线154.59亿元。

此次成功公开募股后,中影股份能否重回行业老大位置?这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具有“国家队”的身份,中影股份有着其他影视娱乐公司不可比拟的种种优势,但其市场化运作恐怕依然困难重重。

目前,中影股份依靠中影集团的“全牌照”优势,业务覆盖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影视制片制作及电影服务。其中,中影股份一直以来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电影发行业务,尤其是对进口片的垄断。据公开资料,中影股份目前占据国产电影市场发行份额达58.41%,进口电影发行市场份额更是达到58.07%。2015年,中影股份的发行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4.62%,其中,单进口片发行收入就占到总收入的43.86%。然而,自2012年中美签署相关谅解备忘录后,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分账比例就由原来的13%提高到25%,加大了中影股份近年来进口片发行业务的成本。未来,这块业务受制于政策变动,净利润增长空间有限。

电影放映业务方面,中影股份目前拥有中影星美、中影南方和中影数字院线3条控股院线,北京新影联、四川太平洋、辽宁北方和江苏东方四条参股院线,控股和参股的影院占全国城市影院总量的28.90%,而万达院线截止到2015年底拥有292家影院,2016年计划新增150家影院。中影股份的电影放映业务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传统影视制片制作业务,并非中影股份强项。2015年,这块业务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1.71%。其涉猎的影片也较为单一,多为商业大片和主流影片。究其原因,作为国企的中影股份,制片策略始终比较保守。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明确表示,中影不会为了票房而票房,也不会为了赚票房而去拍违背原则的电影,更不会唯利是图地拍电影。尽管制片制作业务行业平均毛利不低,但中影股份这块业务给人的想象空间依然有限。

据了解,中影股份此次公开募股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影视剧业务营运、投资数字影院和推广应用数字影院。喇培康强调:“中影是一家覆盖全产业链的公司,收入来源多元化,包括影院贴片广告业务、衍生品开发。”他透露未来几年会再开500家衍生品门店。

然而,在民营企业的强势竞争之下,风起云涌的影视行业已非当年。再加上当下BAT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成立影业公司,全面布局电影制作、宣发、投资等业务参与市场竞争,并试图通过在线票务服务获得电影行业话语权。在如此复杂的竞争格局下,中影股份的“国家队”身份可能反而会成为其市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想重回行业龙头地位远非那么容易。

影响 国有影视公司“上市潮”到来

尽管现在还很难预测以后的得失,但中影股份的成功上市还是鼓舞了国有影视公司。据悉,紧随着中影股份的脚步,隶属江苏广电的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背靠上海电影集团的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影股份)于7月26日和7月28日相继发行A股。其中,幸福蓝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启动上市申购,拟发行新股7763万股,发行价格6.62元/股,约募资5亿元。上影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9350万股,募资约9.68亿元,八成将用于影院建设。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