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扯一扯银行的零售化和高端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扯一扯银行的零售化和高端化

“零售化是普惠的,更注重体验传播;而高端化是定制的,更注重情感传递。”

作者:谢加悦

前段时间,一私银线上的朋友与我聊起当前业务的无力感,主要表现在不知从何发力也不知如何发力?

诶,是啊,在这样一个转型期,在这样一个找方向期,银行里哪个条线不迷茫呢?

我这几年一直在小微线上,算是零售化方向,总体随着经济的下行趋势业务开始往非信贷化和公私合一转型;而私银是这几年新兴的,属于高端化战略,是银行转型的另一个方向。两者之间必然是有些区别的。

首先,零售化的关键在于解决痛点,而高端化的关键在于提升价值。

零售化营销目的性特别强,就是很直接地告诉你这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好处,能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这些问题又恰巧是你的痛点,点中了就能成功,点不中痛点即使当时强制营销成功,后续也只是僵尸客户。所以在这个系统中,必须不断升级,不断地去解决痛点。当然一旦你的活跃用户基数达到了,于是离开你本身可能就成为痛点了,这是零售化的关键。

但是高端化的核心关键往往不是这种普遍的痛点问题(他们也会有这些问题,但并不是核心问题),这类客户注重的是价值体验。就好比同样家里挂一副装饰画,零售化客户只需要一个相框一张印刷品就可以解决,而高端化客户就需要增加一些艺术元素,这种元素往往是非金钱的但表现为更高的价格。表现在银行端可能就是一种绝对的专业化感受和价值提升的愉悦。

其次,零售化的路径是场景创建,而高端化的路径则是身份认同。

当我们找到痛点后,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丰富的场景创建来实现这一问题的解决。而随着这些场景的不断发展(关于零售化场景我有过“五子登科”的想法,但能力有限,没有完成充分的想象),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零售化生态(所以今后各个银行可能会更特色)。客户变成了这个生态中的一个环境因子,当然也是无数因子之一,在互动中达到平衡。

高端化对场景的依赖可能并不那么明显,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认同。因为高端化需要解决的并不是某一两个具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性问题,所以这里的认同来自两个层面,即客户对机构本身的认同以及对服务人员的认同,从而完成其对银行客户的心理认同。有了这种身份认同感后你会成为客户的第一选择,你所在的机构会成为客户最后的选择。比如瑞银,差不多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在构建机构认同的时候,有竞争力的产品会加分很多,但一些增值服务和感受可能才是决定性的,正如前文提及的非金钱因素是高端化的主要特征;而人员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与机构认同相辅相成,个人素质是充分条件。

最后,零售化是普惠的,更注重体验传播;而高端化是定制的,更注重情感传递。

互联网的兴起就是一种典型的零售化表现,客户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群体特征,在群体内因为良好的体验而快速传播扩散,但客户与产品提供商本身之间是少有情感交流的,比如微博。新浪微博存在的本身并不是人们喜欢刷微博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我认识的人或者我想关注的人而加入微博。所以零售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建立连接点不断延伸出去的过程。

高端化更多的是体现个体特征,客户之间的横向联系倒是显得并不那么重要,这有些像视频网站,用户主要是基于对视频网站本身的信任和喜爱而选择成为你的客户。当然,你想让他成为付费会员的话还需要一定的情感或事件引爆,比如宋钟基引发的优酷会员激增现象。所以高端化是一种长期情感投入瞬间引爆的过程。

当然,这些区别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特征显现,并不是泾渭分明,而且从目的上来说更可能是殊途同归的。如果做一个不是特别恰当的类比的话,零售化的修行法门是偏净土宗的,一个方向扎下去,不断重复升华从而实现成佛;而高端化的修行法门则是偏禅宗的,一颗禅心万种般若,在特定时间顿悟成佛。

本文由作者授权投稿给财金阅读发表,并经财金阅读编辑。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扯一扯银行的零售化和高端化

“零售化是普惠的,更注重体验传播;而高端化是定制的,更注重情感传递。”

作者:谢加悦

前段时间,一私银线上的朋友与我聊起当前业务的无力感,主要表现在不知从何发力也不知如何发力?

诶,是啊,在这样一个转型期,在这样一个找方向期,银行里哪个条线不迷茫呢?

我这几年一直在小微线上,算是零售化方向,总体随着经济的下行趋势业务开始往非信贷化和公私合一转型;而私银是这几年新兴的,属于高端化战略,是银行转型的另一个方向。两者之间必然是有些区别的。

首先,零售化的关键在于解决痛点,而高端化的关键在于提升价值。

零售化营销目的性特别强,就是很直接地告诉你这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好处,能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这些问题又恰巧是你的痛点,点中了就能成功,点不中痛点即使当时强制营销成功,后续也只是僵尸客户。所以在这个系统中,必须不断升级,不断地去解决痛点。当然一旦你的活跃用户基数达到了,于是离开你本身可能就成为痛点了,这是零售化的关键。

但是高端化的核心关键往往不是这种普遍的痛点问题(他们也会有这些问题,但并不是核心问题),这类客户注重的是价值体验。就好比同样家里挂一副装饰画,零售化客户只需要一个相框一张印刷品就可以解决,而高端化客户就需要增加一些艺术元素,这种元素往往是非金钱的但表现为更高的价格。表现在银行端可能就是一种绝对的专业化感受和价值提升的愉悦。

其次,零售化的路径是场景创建,而高端化的路径则是身份认同。

当我们找到痛点后,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丰富的场景创建来实现这一问题的解决。而随着这些场景的不断发展(关于零售化场景我有过“五子登科”的想法,但能力有限,没有完成充分的想象),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零售化生态(所以今后各个银行可能会更特色)。客户变成了这个生态中的一个环境因子,当然也是无数因子之一,在互动中达到平衡。

高端化对场景的依赖可能并不那么明显,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认同。因为高端化需要解决的并不是某一两个具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性问题,所以这里的认同来自两个层面,即客户对机构本身的认同以及对服务人员的认同,从而完成其对银行客户的心理认同。有了这种身份认同感后你会成为客户的第一选择,你所在的机构会成为客户最后的选择。比如瑞银,差不多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在构建机构认同的时候,有竞争力的产品会加分很多,但一些增值服务和感受可能才是决定性的,正如前文提及的非金钱因素是高端化的主要特征;而人员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与机构认同相辅相成,个人素质是充分条件。

最后,零售化是普惠的,更注重体验传播;而高端化是定制的,更注重情感传递。

互联网的兴起就是一种典型的零售化表现,客户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群体特征,在群体内因为良好的体验而快速传播扩散,但客户与产品提供商本身之间是少有情感交流的,比如微博。新浪微博存在的本身并不是人们喜欢刷微博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我认识的人或者我想关注的人而加入微博。所以零售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建立连接点不断延伸出去的过程。

高端化更多的是体现个体特征,客户之间的横向联系倒是显得并不那么重要,这有些像视频网站,用户主要是基于对视频网站本身的信任和喜爱而选择成为你的客户。当然,你想让他成为付费会员的话还需要一定的情感或事件引爆,比如宋钟基引发的优酷会员激增现象。所以高端化是一种长期情感投入瞬间引爆的过程。

当然,这些区别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特征显现,并不是泾渭分明,而且从目的上来说更可能是殊途同归的。如果做一个不是特别恰当的类比的话,零售化的修行法门是偏净土宗的,一个方向扎下去,不断重复升华从而实现成佛;而高端化的修行法门则是偏禅宗的,一颗禅心万种般若,在特定时间顿悟成佛。

本文由作者授权投稿给财金阅读发表,并经财金阅读编辑。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