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融360: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 做每个用户有温度的金融伙伴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兴起的推动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全球金融领域正在进行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大变革。

伴随着新的经济及政治格局,数字经济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也被视作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驱动力。如果说,过去十年是金融科技行业快速觉醒和积累的蓄力时期,那么未来的五年到十年,则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并在全球范围内进入应用与实践的黄金时期。

创立于2011年的融360如今已从呱呱坠地的新生力量变成了金融科技行业坚实的参与者与领军者。

融360联合创始人、CEO叶大清表示,尽管过去整个金融科技行业发生了不少变化,但金融是永恒的,科技也是永恒的。“过去十年我们用科技赋能,让金融更简单。今后十年,我们将继续笃行不怠,希望对于用户,不管是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业,一直是有温度的金融伙伴。”

为金融创新加强科技武装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

中国人民银行继2019年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后,又于2021年末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国银保监会也于2022年1月出台《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针对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作出更为具体的指导。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部署了八方面重点任务,明确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即数字产业化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近年来,金融科技企业除了原本的业务之外,也在积极探索面向B端的产业数字化服务,力求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找准发展的“第二曲线”。

作为深耕金融领域10多年的专家和科技型服务提供商,融360聚集一批优秀的软件开发、风险管理、运营服务、业务咨询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依托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深厚的技术沉淀,迭代升级,帮助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下沉服务触及更广大用户,突破地域限制和数字鸿沟,服务实体经济,在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形成了先发优势。

目前融360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业务已收获亮眼成绩单,与包括国有大行、地方城商行、农商行等在内的150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满足不同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不同诉求。2022年一季度,融360数字化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5倍。推荐服务的收益率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环比提高10个百分点。新业务季度收益率环比提高10个百分点。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据2021年财报,国有四大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均在两百亿规模上下,创下历史新高。

融360凭借其在数字化转型服务方面沉淀的深厚经验和技术,帮助国有某大行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新型技术的应用推动业务发展、产品创新以及服务流程的改变。

融360站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视角,清楚地认识到银行业机构转型诉求,即通过以数字技术驱动的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流程再造带来业务增长,延伸金融服务半径,拓宽金融服务类别。

融360能够提供数字营销、风险控制、系统实施、运营管理、流程设计、资产对接等科技赋能服务,帮助金融机构持续提升运营能力、加速数字化转型,与该国有大行的实际需求不谋而合。双方已在联合建模、智能风控和运营决策等方面搭建起合作基础,相关合作成果落地这家银行具体业务场景。

在数字经济发展提速的大背景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也在提速。然而,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中小型金融机构对数字化转型更为“焦虑”。

面对这类“焦虑”,融360已然打磨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叶大清表示,“想要避免中小型金融机构在数字化大潮中被分化,最重要的是强强联手,开放合作,达成共赢。最终形成一个智能化、多元化、安全化的生态系统。”

以融360服务的某农商行为例,叶大清表示,小型机构在转型中急需组织改造和方向性指导。“他们并不需要重新做出一个全新的系统,自己做一份作业,而是可以借鉴行业中已有的优秀经验。”帮助中小型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叶大清认为应结合机构自身的定位,包括产品定位、业务特点、监管要求和其他地域需求,为他们提供综合多元的服务和支持。

经过多年的数字化转型,金融服务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使得需求会向着更加个性化发展,业内认为精准解读和触达用户依然是行业难点。

叶大清指出,用户是无处不在的,因此需要全渠道的部署策略。“我们需要一个基于社交裂变或者私域流量的全渠道协同的管理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必须产品化。因为里面牵涉到大量的渠道和用户,而另外一端对接的是上千家的金融机构。”

以人工智能起家的融360在过往的实践中积累的对用户的理解成为了优势所在。“我们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提供相对精准的安全的服务。这里面要求既有技术和运营经验,也需要有对金融产品的理解,当然还有反欺诈的经验和风险管理的能力。这实际是对综合能力的考验。”

好的金融产品有温度

作为数字经济中的重要一部分,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得到蓬勃发展。通过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结合,金融机构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与平台,创新普惠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渗透率提升、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扩大、金融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风险和成本降低。

与此同时,对于小微企业及新市民等群体,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依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在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后,多地银保监局接连出台相关举措,围绕辖区内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金融服务提出监管要求,新市民从城市的“边缘”被拉到了金融服务的“中心”。

叶大清对中国3亿新市民的金融服务缺失有极深的感触,他曾经也是新市民大军中的一员。他大学毕业后初入社会,想要申请一张自己的信用卡,然而银行信用卡中心不给没有信用记录的人办理,最后靠单位出面提供担保才成功办卡。

他表示,中国有3亿新市民,数量已超过印度尼西亚总人口,相当于一个世界前列的人口大国。在大批新市民迁移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金融升级的商机,“大家常说供给侧改革,金融机构为新市民提供金融产品便是一个机会。”

但不可否认,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仍存在诸多难点。叶大清指出,新市民中的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物流行业、家政行业的从业者等群体有较大的融资、消费和保险等金融服务需求,新市民的“跨地区”特征,也为其带来更多消费升级的金融需求。与此同时,新市民很多是征信“白户”,没有全面的征信记录,同时缺乏收入证明和有效抵押物,导致新市民的信用等级难以被金融机构识别,因此不易获得信贷服务,他们的金融需求很难被高质量满足。

叶大清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打破新市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既需要金融机构的努力,也需要征信体系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要金融科技企业的技术赋能。一方面,征信机构可同金融机构和其他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建设更加完善的新市民征信数据库;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可促进金融机构做好数字化转型,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风控,提供针对新市民人群的个性化产品和风控决策,协助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将政策的活水向这一群体精准滴灌。

以某银行采购融360的服务为例,该行推出了一个普惠类信贷产品项目,融360针对这一项目提供了智能化、个性化的高效定制服务,搭建贷前、贷中、贷后模型,制订全流程风控策略,优化产品设计、风控流程、贷前决策审批流程和贷后预警流程。

在得到金融机构更多关注的同时,新市民这一群体也进入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视野。叶大清指出,大部分新市民缺乏金融知识,特别是缺乏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加强对新市民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也迫在眉睫。

为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教育保护,融360原创的五分钟周播金融防骗系列《百骗大扒秀》短视频,自2015年8月上线以来,共出品260期,累计播放量达4亿+,长期占据财经自媒体榜单TOP10。

除此之外,融360还原创了一档专注于揭秘金融骗局的短视频栏目《神探大妈》,为观众提供解析各类诈骗、非法集资、谣言等骗局的知识,降低诈骗风险,促进金融防骗教育,该栏目自上线以来累积1800万粉丝,播放近30亿次。

叶大清指出,新市民金融服务不是一蹴而就的,金融和科技创新都需要时间打磨。金融机构除了要加强自身对科技和人才的投入,以及文化的建设,还要精准定位新市民客群、打造智能化创新产品、提供高质量服务。

“后疫情时代,人们会有更多的理财、保险、贷款等恢复生产和消费升级的金融服务需求,好的金融产品一定是要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我们要利用我们的技术优势,去帮助金融机构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叶大清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少年”融360: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 做每个用户有温度的金融伙伴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兴起的推动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全球金融领域正在进行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大变革。

伴随着新的经济及政治格局,数字经济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也被视作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驱动力。如果说,过去十年是金融科技行业快速觉醒和积累的蓄力时期,那么未来的五年到十年,则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并在全球范围内进入应用与实践的黄金时期。

创立于2011年的融360如今已从呱呱坠地的新生力量变成了金融科技行业坚实的参与者与领军者。

融360联合创始人、CEO叶大清表示,尽管过去整个金融科技行业发生了不少变化,但金融是永恒的,科技也是永恒的。“过去十年我们用科技赋能,让金融更简单。今后十年,我们将继续笃行不怠,希望对于用户,不管是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业,一直是有温度的金融伙伴。”

为金融创新加强科技武装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

中国人民银行继2019年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后,又于2021年末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国银保监会也于2022年1月出台《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针对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作出更为具体的指导。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部署了八方面重点任务,明确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即数字产业化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近年来,金融科技企业除了原本的业务之外,也在积极探索面向B端的产业数字化服务,力求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找准发展的“第二曲线”。

作为深耕金融领域10多年的专家和科技型服务提供商,融360聚集一批优秀的软件开发、风险管理、运营服务、业务咨询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依托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深厚的技术沉淀,迭代升级,帮助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下沉服务触及更广大用户,突破地域限制和数字鸿沟,服务实体经济,在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形成了先发优势。

目前融360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业务已收获亮眼成绩单,与包括国有大行、地方城商行、农商行等在内的150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满足不同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不同诉求。2022年一季度,融360数字化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5倍。推荐服务的收益率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环比提高10个百分点。新业务季度收益率环比提高10个百分点。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据2021年财报,国有四大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均在两百亿规模上下,创下历史新高。

融360凭借其在数字化转型服务方面沉淀的深厚经验和技术,帮助国有某大行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新型技术的应用推动业务发展、产品创新以及服务流程的改变。

融360站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视角,清楚地认识到银行业机构转型诉求,即通过以数字技术驱动的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流程再造带来业务增长,延伸金融服务半径,拓宽金融服务类别。

融360能够提供数字营销、风险控制、系统实施、运营管理、流程设计、资产对接等科技赋能服务,帮助金融机构持续提升运营能力、加速数字化转型,与该国有大行的实际需求不谋而合。双方已在联合建模、智能风控和运营决策等方面搭建起合作基础,相关合作成果落地这家银行具体业务场景。

在数字经济发展提速的大背景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也在提速。然而,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中小型金融机构对数字化转型更为“焦虑”。

面对这类“焦虑”,融360已然打磨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叶大清表示,“想要避免中小型金融机构在数字化大潮中被分化,最重要的是强强联手,开放合作,达成共赢。最终形成一个智能化、多元化、安全化的生态系统。”

以融360服务的某农商行为例,叶大清表示,小型机构在转型中急需组织改造和方向性指导。“他们并不需要重新做出一个全新的系统,自己做一份作业,而是可以借鉴行业中已有的优秀经验。”帮助中小型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叶大清认为应结合机构自身的定位,包括产品定位、业务特点、监管要求和其他地域需求,为他们提供综合多元的服务和支持。

经过多年的数字化转型,金融服务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使得需求会向着更加个性化发展,业内认为精准解读和触达用户依然是行业难点。

叶大清指出,用户是无处不在的,因此需要全渠道的部署策略。“我们需要一个基于社交裂变或者私域流量的全渠道协同的管理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必须产品化。因为里面牵涉到大量的渠道和用户,而另外一端对接的是上千家的金融机构。”

以人工智能起家的融360在过往的实践中积累的对用户的理解成为了优势所在。“我们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提供相对精准的安全的服务。这里面要求既有技术和运营经验,也需要有对金融产品的理解,当然还有反欺诈的经验和风险管理的能力。这实际是对综合能力的考验。”

好的金融产品有温度

作为数字经济中的重要一部分,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得到蓬勃发展。通过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结合,金融机构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与平台,创新普惠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渗透率提升、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扩大、金融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风险和成本降低。

与此同时,对于小微企业及新市民等群体,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依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在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后,多地银保监局接连出台相关举措,围绕辖区内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金融服务提出监管要求,新市民从城市的“边缘”被拉到了金融服务的“中心”。

叶大清对中国3亿新市民的金融服务缺失有极深的感触,他曾经也是新市民大军中的一员。他大学毕业后初入社会,想要申请一张自己的信用卡,然而银行信用卡中心不给没有信用记录的人办理,最后靠单位出面提供担保才成功办卡。

他表示,中国有3亿新市民,数量已超过印度尼西亚总人口,相当于一个世界前列的人口大国。在大批新市民迁移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金融升级的商机,“大家常说供给侧改革,金融机构为新市民提供金融产品便是一个机会。”

但不可否认,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仍存在诸多难点。叶大清指出,新市民中的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物流行业、家政行业的从业者等群体有较大的融资、消费和保险等金融服务需求,新市民的“跨地区”特征,也为其带来更多消费升级的金融需求。与此同时,新市民很多是征信“白户”,没有全面的征信记录,同时缺乏收入证明和有效抵押物,导致新市民的信用等级难以被金融机构识别,因此不易获得信贷服务,他们的金融需求很难被高质量满足。

叶大清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打破新市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既需要金融机构的努力,也需要征信体系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要金融科技企业的技术赋能。一方面,征信机构可同金融机构和其他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建设更加完善的新市民征信数据库;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可促进金融机构做好数字化转型,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风控,提供针对新市民人群的个性化产品和风控决策,协助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将政策的活水向这一群体精准滴灌。

以某银行采购融360的服务为例,该行推出了一个普惠类信贷产品项目,融360针对这一项目提供了智能化、个性化的高效定制服务,搭建贷前、贷中、贷后模型,制订全流程风控策略,优化产品设计、风控流程、贷前决策审批流程和贷后预警流程。

在得到金融机构更多关注的同时,新市民这一群体也进入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视野。叶大清指出,大部分新市民缺乏金融知识,特别是缺乏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加强对新市民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也迫在眉睫。

为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教育保护,融360原创的五分钟周播金融防骗系列《百骗大扒秀》短视频,自2015年8月上线以来,共出品260期,累计播放量达4亿+,长期占据财经自媒体榜单TOP10。

除此之外,融360还原创了一档专注于揭秘金融骗局的短视频栏目《神探大妈》,为观众提供解析各类诈骗、非法集资、谣言等骗局的知识,降低诈骗风险,促进金融防骗教育,该栏目自上线以来累积1800万粉丝,播放近30亿次。

叶大清指出,新市民金融服务不是一蹴而就的,金融和科技创新都需要时间打磨。金融机构除了要加强自身对科技和人才的投入,以及文化的建设,还要精准定位新市民客群、打造智能化创新产品、提供高质量服务。

“后疫情时代,人们会有更多的理财、保险、贷款等恢复生产和消费升级的金融服务需求,好的金融产品一定是要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我们要利用我们的技术优势,去帮助金融机构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叶大清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