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销量暴跌92%,利润仅剩三成,单反相机走向何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销量暴跌92%,利润仅剩三成,单反相机走向何方?

“相机大厂”,再无荣光。

文|天下网商 朱之丛

编辑|李丹超

7月14日,“尼康停止生产单反相机”的新闻,在摄影圈掀起了小小的浪花。

很快,尼康出面澄清:“我们正在继续数码单反相机的生产、销售和服务。”

事件众说纷纭,也折射出相机大厂的落寞和焦虑。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数码相机产量仅833.7万台,与六年前(2015年)相比缩水76.3%。今年1月,同为日本相机巨头的佳能宣布关闭珠海工厂——佳能重要的海外工厂之一,涵盖数码相机、镜头及相关产品体系。

曾经独步天下的日本相机帝国,在潮流的冲刷下难掩老态龙钟。

今年5月,尼康集团发布2021财年财报,全年销售收入5396亿日元,同比增长19.6%,营业利润突破499亿日元。这算是一个可喜的数字,但细究之后就能发现,其影像业务主要靠Z fc和Z9微单相机提振,“单反相机”这一类目日渐边缘化。

精工细作打磨的镜头群,如今只能折射出时代的余晖。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单反相机行业的缓慢萧条,也是一场“手机vs相机”的降维打击。

全盛

尼康和佳能有过它们的辉煌时代。

在单反相机(全称“单镜头反光相机”)初露峥嵘的时代,佳能、尼康均是无可置疑的第一梯队。佳能以1D系列牢牢占据高端市场,尼康则以物美价廉的D70、D80加入万元级数码单反市场混战。

它们的品牌忠诚度高得难以想象。在摄影论坛里,每天都有一大群爱好者为不同品牌、不同型号镜头的成像效果“吵得死去活来”。

复杂的电子构造,精密的光学元器件,为日本“匠人精神”提供了绝佳的发挥舞台,也让高昂的品牌溢价有所附丽。在那个时代,“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是摄影爱好者耳熟能详的戏谑,“长枪短炮”意味着摄影师的资历和权威。

舞台上也铭刻着其他耀眼的名字:徕卡、美能达、宾得、富士……佳能和尼康是君主,其他品牌是分封一方的诸侯。如今,徕卡成为贵族奢享品,美能达早已卖身索尼,“宾得三公主”衣香鬓影渺然,只剩传说存世。

摄影爱好者晓松追忆那个年代:“人手一台5D2、70D,‘小痰盂’(佳能的一款50mm镜头)几乎是标配。”

单反相机的产品线除了不同机身外,还涵盖了丰富的镜头群。机身固然不便宜,琳琅满目的镜头套组,更是摄影“烧钱”的关键所在。

“退烧”之后,晓松缓慢出清了手上的镜头,但狂热者依然大有人在:晓松曾亲眼见证自己痴迷摄影的室友先后入手了十几支镜头,均价不低于1万元。这些宝贝堆置在一个旅行箱里,被珍而重之地锁起来。

“那个时候,相机几乎是我们留存影像、记录时光的唯一工具。”晓松说,佳能、尼康凭借其稳定的成像质量、优秀的性价比,成为了一众入门客群的首选。既然选定了机身,镜头自然也会优先考虑对应品牌,原因很简单:不同厂商的镜头卡口是不兼容的。

“镜头卡口”,这就是相机领域的护城河。

败局

单反时代失色的里程碑事件之一,是1月12日佳能宣布关闭珠海工厂。

佳能官方公告透露了原因:“因近年来全国照相机市场急剧萎缩及新冠肺炎病毒长期肆虐,公司经营面临空前困难。”疫情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全球相机市场急剧萎缩”早已是无可违抗的大势。

资料显示,佳能在中国共有15家公司,其中,佳能珠海是其在中国大陆唯一一家涵盖数码相机、镜头及相关产品体系的生产基地,是佳能最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之一。佳能(中国)相关人士曾向媒体透露,珠海工厂主要生产小型数码相机,向全球市场供货。

削减产能的着眼点,是全球市场的日渐衰微。

据CIPA数据,十年前(2011年)是数码相机的全盛时代,全球出货量达到1.15亿台,在2021年则只剩下836万台,锐减92.76%。

厂商们近几年的财报也遍布起伏挣扎:2018年,佳能影像业务营业额为9704亿日元,总经营利润3425亿日元;2020年,随着疫情来袭,其影像业务营业额只剩5413亿日元,利润下滑至1105亿日元,不足两年前的三分之一。

2021年,佳能上演了小小的“翻盘”,影像业务营业额上探至6536亿日元,但仍不足以回到三年前的盛况。

尼康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今年1-5月,尼康相机累计出货量仅280万台,同比减少22.4%,全年预计出货也不过785万台。要知道,这个数字在2010年曾高达1777万台,尼康在中国的市占率一度逼近30%。

《天下网商》发现,在目前相机市场份额占比前三的厂商中,单反相机业务似乎有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味道,索尼早早砍掉了单反线,佳能也在2021年年底宣布:将在几年内停止旗舰级单反的生产和研发。

作为“御三家”中的末席,此次尼康被传停产数码单反相机,虽然略显突兀,却也早在市场的预料之中。

在问答平台知乎,有网友提问:“为何日本单反独领风骚,中国却造不出来?”

有一条高赞回答是:2021年,单反相机的全球市场规模仅23亿美元,和比亚迪今年6月的汽车产值相当,甚至赶不上国产游戏《原神》一年的流水,“我们何必惦记这仨瓜俩枣?”

谁还在用相机?

相机的没落,一大部分要归因于手机摄影的兴起。

智能机时代拉开大幕,让一众厂商看到了“移动端”的机会,互联网企业抢着跑马圈地,在这一方日渐扩大的玻璃屏幕上划定自己的地盘。

曾经“扫码就够用”的摄像头,成为中国手机厂商“内卷”的发力点:以华为P20pro为界标,手机摄影向单反相机的“宣战”隐秘但迅速地展开。DXO排行榜榜首一天一换,各家厂商卯足了劲刷参数、堆硬件,把手机摄像头杀成一片血海。

相机厂商无心参与这场“军备”竞赛,但城门失火,烧的就是他们这一池鱼。

手机以其便携、易用、高渗透率的优势,对笨重的单反相机形成了降维打击。虽然最重要的感光元件尺寸无法和相机媲美,但凭借软件侧的算法修整,两者最终的成像质量已经难以用肉眼分辨——尤其是在经过画质压缩的微信朋友圈。

另一部分市场,则被微单相机有条不紊地蚕食。

早在2013年,摄影市场搅局者索尼(SONY)就发布了全球首款“无反相机”,并以“微单”之名风行于世。由于不具备反光结构,这种相机能够做得更加轻薄,奠定了它的先天优势。

起初,受限于产品思路,无反相机的成像质量远比不上同价位的单反。但索尼很快切割出了丰富的产品线,在2022年的今天,“微单”已然跃升为覆盖高、中、低端摄影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单反”逐渐成为历史存量。

索尼占据了无反相机市场的先机,尼康、佳能则奋起直追。如今,在后两者天猫官方旗舰店里销量前五的相机中,有4款均为微单。

时代的风向已经改变。

美颜抹去人脸上的沟壑,滤镜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加载,短视频“朱一旦”系列的缔造者张策更宣称“每一个拿手机的人都能当导演”……或许我们都将遗忘,在世界上还没有数码相机时,摄影师甚至需要躲在专门的暗房里冲洗胶片。

胶片的忠实拥趸们,只能以一些别样的方式在互联网上掀起涟漪。例如,主营胶片冲印业务的“BlackBox黑匣子”淘宝店,曾创下3年冲扫10万个胶卷的纪录。

胶片独特的成像风味被晓松反复赞叹,称之为“技术的田园时代”。“现在还在用单反的人,除了体育、野生动物等领域的商业摄影师,也只剩下我们这些相信机械结构的‘遗老’了。”

如果说10年前柯达公司破产,标志着胶片时代落下大幕,那么如今单反相机市场的逐渐衰微,同样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宿命。

时至今日,市场的抉择仍会让晓松们感慨缅怀,“那些曾用来记录时间的工具,有一天也会被记录在时间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销量暴跌92%,利润仅剩三成,单反相机走向何方?

“相机大厂”,再无荣光。

文|天下网商 朱之丛

编辑|李丹超

7月14日,“尼康停止生产单反相机”的新闻,在摄影圈掀起了小小的浪花。

很快,尼康出面澄清:“我们正在继续数码单反相机的生产、销售和服务。”

事件众说纷纭,也折射出相机大厂的落寞和焦虑。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数码相机产量仅833.7万台,与六年前(2015年)相比缩水76.3%。今年1月,同为日本相机巨头的佳能宣布关闭珠海工厂——佳能重要的海外工厂之一,涵盖数码相机、镜头及相关产品体系。

曾经独步天下的日本相机帝国,在潮流的冲刷下难掩老态龙钟。

今年5月,尼康集团发布2021财年财报,全年销售收入5396亿日元,同比增长19.6%,营业利润突破499亿日元。这算是一个可喜的数字,但细究之后就能发现,其影像业务主要靠Z fc和Z9微单相机提振,“单反相机”这一类目日渐边缘化。

精工细作打磨的镜头群,如今只能折射出时代的余晖。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单反相机行业的缓慢萧条,也是一场“手机vs相机”的降维打击。

全盛

尼康和佳能有过它们的辉煌时代。

在单反相机(全称“单镜头反光相机”)初露峥嵘的时代,佳能、尼康均是无可置疑的第一梯队。佳能以1D系列牢牢占据高端市场,尼康则以物美价廉的D70、D80加入万元级数码单反市场混战。

它们的品牌忠诚度高得难以想象。在摄影论坛里,每天都有一大群爱好者为不同品牌、不同型号镜头的成像效果“吵得死去活来”。

复杂的电子构造,精密的光学元器件,为日本“匠人精神”提供了绝佳的发挥舞台,也让高昂的品牌溢价有所附丽。在那个时代,“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是摄影爱好者耳熟能详的戏谑,“长枪短炮”意味着摄影师的资历和权威。

舞台上也铭刻着其他耀眼的名字:徕卡、美能达、宾得、富士……佳能和尼康是君主,其他品牌是分封一方的诸侯。如今,徕卡成为贵族奢享品,美能达早已卖身索尼,“宾得三公主”衣香鬓影渺然,只剩传说存世。

摄影爱好者晓松追忆那个年代:“人手一台5D2、70D,‘小痰盂’(佳能的一款50mm镜头)几乎是标配。”

单反相机的产品线除了不同机身外,还涵盖了丰富的镜头群。机身固然不便宜,琳琅满目的镜头套组,更是摄影“烧钱”的关键所在。

“退烧”之后,晓松缓慢出清了手上的镜头,但狂热者依然大有人在:晓松曾亲眼见证自己痴迷摄影的室友先后入手了十几支镜头,均价不低于1万元。这些宝贝堆置在一个旅行箱里,被珍而重之地锁起来。

“那个时候,相机几乎是我们留存影像、记录时光的唯一工具。”晓松说,佳能、尼康凭借其稳定的成像质量、优秀的性价比,成为了一众入门客群的首选。既然选定了机身,镜头自然也会优先考虑对应品牌,原因很简单:不同厂商的镜头卡口是不兼容的。

“镜头卡口”,这就是相机领域的护城河。

败局

单反时代失色的里程碑事件之一,是1月12日佳能宣布关闭珠海工厂。

佳能官方公告透露了原因:“因近年来全国照相机市场急剧萎缩及新冠肺炎病毒长期肆虐,公司经营面临空前困难。”疫情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全球相机市场急剧萎缩”早已是无可违抗的大势。

资料显示,佳能在中国共有15家公司,其中,佳能珠海是其在中国大陆唯一一家涵盖数码相机、镜头及相关产品体系的生产基地,是佳能最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之一。佳能(中国)相关人士曾向媒体透露,珠海工厂主要生产小型数码相机,向全球市场供货。

削减产能的着眼点,是全球市场的日渐衰微。

据CIPA数据,十年前(2011年)是数码相机的全盛时代,全球出货量达到1.15亿台,在2021年则只剩下836万台,锐减92.76%。

厂商们近几年的财报也遍布起伏挣扎:2018年,佳能影像业务营业额为9704亿日元,总经营利润3425亿日元;2020年,随着疫情来袭,其影像业务营业额只剩5413亿日元,利润下滑至1105亿日元,不足两年前的三分之一。

2021年,佳能上演了小小的“翻盘”,影像业务营业额上探至6536亿日元,但仍不足以回到三年前的盛况。

尼康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今年1-5月,尼康相机累计出货量仅280万台,同比减少22.4%,全年预计出货也不过785万台。要知道,这个数字在2010年曾高达1777万台,尼康在中国的市占率一度逼近30%。

《天下网商》发现,在目前相机市场份额占比前三的厂商中,单反相机业务似乎有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味道,索尼早早砍掉了单反线,佳能也在2021年年底宣布:将在几年内停止旗舰级单反的生产和研发。

作为“御三家”中的末席,此次尼康被传停产数码单反相机,虽然略显突兀,却也早在市场的预料之中。

在问答平台知乎,有网友提问:“为何日本单反独领风骚,中国却造不出来?”

有一条高赞回答是:2021年,单反相机的全球市场规模仅23亿美元,和比亚迪今年6月的汽车产值相当,甚至赶不上国产游戏《原神》一年的流水,“我们何必惦记这仨瓜俩枣?”

谁还在用相机?

相机的没落,一大部分要归因于手机摄影的兴起。

智能机时代拉开大幕,让一众厂商看到了“移动端”的机会,互联网企业抢着跑马圈地,在这一方日渐扩大的玻璃屏幕上划定自己的地盘。

曾经“扫码就够用”的摄像头,成为中国手机厂商“内卷”的发力点:以华为P20pro为界标,手机摄影向单反相机的“宣战”隐秘但迅速地展开。DXO排行榜榜首一天一换,各家厂商卯足了劲刷参数、堆硬件,把手机摄像头杀成一片血海。

相机厂商无心参与这场“军备”竞赛,但城门失火,烧的就是他们这一池鱼。

手机以其便携、易用、高渗透率的优势,对笨重的单反相机形成了降维打击。虽然最重要的感光元件尺寸无法和相机媲美,但凭借软件侧的算法修整,两者最终的成像质量已经难以用肉眼分辨——尤其是在经过画质压缩的微信朋友圈。

另一部分市场,则被微单相机有条不紊地蚕食。

早在2013年,摄影市场搅局者索尼(SONY)就发布了全球首款“无反相机”,并以“微单”之名风行于世。由于不具备反光结构,这种相机能够做得更加轻薄,奠定了它的先天优势。

起初,受限于产品思路,无反相机的成像质量远比不上同价位的单反。但索尼很快切割出了丰富的产品线,在2022年的今天,“微单”已然跃升为覆盖高、中、低端摄影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单反”逐渐成为历史存量。

索尼占据了无反相机市场的先机,尼康、佳能则奋起直追。如今,在后两者天猫官方旗舰店里销量前五的相机中,有4款均为微单。

时代的风向已经改变。

美颜抹去人脸上的沟壑,滤镜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加载,短视频“朱一旦”系列的缔造者张策更宣称“每一个拿手机的人都能当导演”……或许我们都将遗忘,在世界上还没有数码相机时,摄影师甚至需要躲在专门的暗房里冲洗胶片。

胶片的忠实拥趸们,只能以一些别样的方式在互联网上掀起涟漪。例如,主营胶片冲印业务的“BlackBox黑匣子”淘宝店,曾创下3年冲扫10万个胶卷的纪录。

胶片独特的成像风味被晓松反复赞叹,称之为“技术的田园时代”。“现在还在用单反的人,除了体育、野生动物等领域的商业摄影师,也只剩下我们这些相信机械结构的‘遗老’了。”

如果说10年前柯达公司破产,标志着胶片时代落下大幕,那么如今单反相机市场的逐渐衰微,同样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宿命。

时至今日,市场的抉择仍会让晓松们感慨缅怀,“那些曾用来记录时间的工具,有一天也会被记录在时间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