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存量政策较为丰富,这些措施陆续落地,稳增长效应正持续释放。4月29日政治局会议举行时,疫情冲击下经济与就业形势非常紧迫,因此,政治局明确要求“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5月以来,从国务院到央行和财政部等各部委,从省级到各基层政府,从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到产业政策,围绕投资、消费、就业、中小微企业、房地产、产业链供应链、外资外贸等等推出了一揽子政策措施。
其次,5月以来,我国经济持续恢复,特别是受冲击较大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月份同比增速已经转正并超预期达到3.1%,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从4月的高位6.1%降至6月的5.5%。
最后,由于疫情仍在多点散发,我国经济暂时很难恢复到疫情前甚至去年的增长态势,如果发力过猛,可能会造成大水漫灌或投资过剩,进而带来通胀和债务的隐患。
就增量政策而言,本次会议明显更为聚焦,仍有以下八个方面可以重点期待:
一是新增专项债规模或可增加40%。在财政政策领域,下半年预计不会再有增量的减税降费新政策,此次会议仅就专项债提出,“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这意味着将有近1.5万亿的专项债新增规模。
今年两会确定的2022年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余额限额218185.08亿元,2021年末专项债务余额为166991.6亿元,如果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余额限额顶格用足,除覆盖已经下达的36500亿元外,还余14693亿元。
二是信贷政策继续被寄予厚望。货币政策不再是4月份的用好各类工具,而是聚焦到信贷,本次会议就信贷提出明确要求,“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
上半年,信贷政策在总量和结构上同时发力,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1.67个百分点至7.21%;上半年,基础设施贷款增加2.6万亿元、制造业贷款增加3.3万亿元、居民消费贷款增加1589亿元;6月末普惠型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2.6%。
三是降准仍可期待。“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提法再次回归,考虑到下半年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规模较大,8到12月份依次到期6000亿、6000亿、5000亿、10000亿、5000亿元,合计到期3.2万元,央行可能会通过降准替换MLF,释放长期资金、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进而为信贷提供支持。
4月29日会议并没有提到流动性,这可能是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在4月25日下调了0.25个百分点,其时,央行给出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
四是出口政策或将出现明显调整。从4月会议的稳定外贸基本盘,调整为7月会议的“积极促进出口、扩大进口”。时隔七年再提促进出口,表明内需不足背景下,针对外需的政策将发生改变。
此前,在5月31日发布的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六个方面33项措施)中,尚未提及出口。
过去3年,出口对我国经济贡献率明显上升,今年二季度更为突出,当季净出口贡献率高达244.8%。
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速同比增长14.2%,进口同比增长5.7%。如果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出口和进口增速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高。6月份,出口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5.7%、进口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4.3%。过去两个月,出口数量指数同比增速均维持在略高于5%的位置,进口数量指数同比下降均超8%
五是城市层面的房地产政策还会进一步加码。“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是本次会议的新表述,与4月会议的“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相对比,明显更有针对性,也为城市政府释放了更多的政策空间。此前,各城市的房地产政策整体来看仍较为克制。
通过城市层面已公布的房地产政策,可以看出上述工具箱内的政策工具究竟有多丰富。据界面商学院不完全统计,在住宅销售方面,涉及公积金、交易环节税费、限购限售限价政策、商业贷款利率和放款周期、购房补贴、首套和二套房认定标准、无房家庭认定标准;在房地产开发方面,涉及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预付金比例、土地供应数量、土地用途调整、预售资金管理和预售许可、预售价格,等等。
各线城市在实际制定有关措施中差异比较大,有的较为全面、有的较为单一、有的则是其中几项的组合,并且,就算是同一类措施,力度也各有轻重。
可以预期,在“用好用足政策工具箱”的要求下,未来一段时间,在城市层面,会有更多政策推出或加码。
六是产业在国内的转移和承接也是下半年重点工作。4月份的会议更偏向于解决疫情给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的短期物理性中断,此次会议则是更多地着眼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中长期发展。
如何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及如何优化国内的产业链布局,如何改善中西部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进而承接东部地区可能转出的产业,也会是下半年的重点工作。
过去几个月,越南进出口数据引发了对我国出口订单流失、产业向外转移的担忧。尽管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但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发展程度差异显著,而且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与稳定的重要性也在疫情中凸显,更何况,当前国内需求不足、就业压力也比较大,留住产业、留住订单尤其重要。
七是平台经济将迎来新发展机会。本次会议在延续4月份会议与平台经济规范发展有关的内容外,新增了“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 。
此前,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2022年3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要求尽快完成平台公司整改工作,设置好红灯和绿灯。2022年5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中,也曾要求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前提下为平台经济设立“红绿灯”。
时间推进到现在,平台经济整改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此次政治局会议为平台经济点亮“绿灯”,相关投资将会有所增长。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与一篮子措施中有关平台经济的部分,我们可以预期,可以提供更多灵活就业岗位的、与中小微企业共生的、有助于防疫物资和重要民生商品保供“最后一公里”的线上线下联动的,有助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操作系统/处理器等领域研发取得突破的投资项目,很可能会开启“绿灯”得以先行。
八是新能源基建投资将会加大。本次会议增加了有关新能源的内容,虽然仅有一句,“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但却是从能源的长期供应保障出发,涉及新能源的供给和消纳。
究竟什么是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我们可以从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4日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的会后通稿、1月29日发布的《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及5月30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找到相同的一句——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也就是说,下半年的这一安排也是十四五规划的一部分,短期兼顾中长期发展,这其实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常规做法。
从上述规划可以看出,该体系的建设涉及到发电基地、电源侧和电网侧的储能、特高压输变电线路、配电网、智能微电网等等。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相关投资将会显著加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