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催吐神器死灰复燃,催吐为什么屡禁不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催吐神器死灰复燃,催吐为什么屡禁不止?

催吐管的屡禁不止背后,也反映了两方面信息。

文|观察未来科技

现代社会审美总是充满了对人体体态的规训,舆论环境往往对“胖”是不友善的,甚至是攻击的。当下,白瘦幼审美愈演愈烈。而在白、瘦、幼三个标准中,瘦是当之无愧的榜首,也就是所谓的“一白遮三丑,一胖毁所有”。

瘦不仅被认为是美的,还被认为代表了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生活状态。人们认为减肥是励志的,长胖则是堕落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女性为了追求所谓的瘦,甚至会进行病态的“催吐”,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众“催吐神器”。哪怕这种“催吐神器”已经在电商平台被勒令下降,却依然在私域广泛售卖。

最早将催吐管从阴暗的角落推向大众视野的,是2019年的一则新闻。2019年12月,一位22岁女孩就诊称自己误吞了奶茶吸管,然而经过食管造影,医生发现在其胃部低端顶着的是1.9厘米宽、30厘米长的塑料管。最后女孩承认是专门网购来的催吐管。

到了2020年底,催吐管再次引发热议。“女子网购催吐管并将塑料管插进胃里50厘米”的视频引发热议,央视也进行了调查。在微博,《中国新闻周刊》创建相关话题,总阅读达到1.7亿。这次讨论广泛,社交媒体的“催吐”的群组被关闭,相关卖家甚至一度转至“私域”卖货。

现在,催吐管又一次呈复燃趋势。在一些平台搜索相关词条,结果无法显示,或者出现“拒绝身材焦虑”或“科学减肥”的提示,但是直面派测试发现,这种“防御”比较脆弱。在某电商平台,键入“兔兔管”、“仙女管”,都会跳转到“拒绝身材焦虑”的页面,但只要在“管”字之前加上空格,就可以轻松绕过提示,找到想要的结果。在另一个电商平台,甚至可以直接搜索到结果,而且商家的文案更加“直给”,直接宣传“催吐神器”。

除此之外,更多令人担忧的“催吐神器”也活跃于电商平台,比如被商家称为“涌吐剂”的甜瓜蒂粉,往往会标明“网红赤膊催吐神器”,服用者称“吐了七八次”、“生不如死”、“吐得胆汁都出来”。有的“甜瓜蒂”商品在某电商平台显示“已拼8600件”,评论超过2000条。

催吐管的屡禁不止背后,也反映了两方面信息:

一方面,监管层面依然需要加强对市场售卖这种不合规产品的监管。据《健康时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主任医师黄华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把这么粗的塑料管插入胃部,很容易造成咽喉、口腔、食道、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催吐管从使用方式上来看,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医疗器械,但是其并没有医疗器械之实。临床上与催吐管使用过程类似的医疗器械是胃管,胃管直径只有5毫米左右,操作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

但直面派比对电商平台售卖的“除湿机排水管”,“鱼缸换水管”,发现其不管是从材质、内径还是外观,都与“催吐管”如出一辙。催吐管的直径则超过10毫米,根据商家的“远程指导”自行操作,消毒甚至都可以省去。因此,只有监管的强势介入,严加监管,并打击售卖这种不合规的催吐管,才能减少为了瘦不择手段的消费者们。

另一方面,真正需要被改变的,是社会对“胖”的不容忍,以及对进食障碍的误解与打击。实际上,催吐并非是一种“减肥方法”,而是进食障碍的症状之一。具体来讲,进食障碍包括:异食症,反刍障碍,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其他特定的喂食或进食障碍,未特定的喂食或进食障碍。

其中,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是最常见的两种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体重往往低于正常体重的15%,尽管体重越来越轻,患者们却仍然恐惧肥胖。由于患者们对自己身体的看法是扭曲的,使得“我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严重错位。神经性贪食症则是错误进食的另一种极端,是暴食和代偿行为反复循环出现的一种病理问题。

近年来,进食障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进食障碍的住院病人在2004-2013年间是1994-2003年的3倍,而2009-2013年间的就诊人数是2004-2009年间的2倍。不仅各大社交媒体上都可以找到有几百至几万名成员的催吐小组,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也都能看到许多讨论催吐的问题和咨询。

当然,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进食障碍,都需要被发现,被诊断和被治疗,除此之外,人们更应该做的是理解健康,只有当我们的认知超越被社会接纳和认可的欲望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体态自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催吐神器死灰复燃,催吐为什么屡禁不止?

催吐管的屡禁不止背后,也反映了两方面信息。

文|观察未来科技

现代社会审美总是充满了对人体体态的规训,舆论环境往往对“胖”是不友善的,甚至是攻击的。当下,白瘦幼审美愈演愈烈。而在白、瘦、幼三个标准中,瘦是当之无愧的榜首,也就是所谓的“一白遮三丑,一胖毁所有”。

瘦不仅被认为是美的,还被认为代表了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生活状态。人们认为减肥是励志的,长胖则是堕落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女性为了追求所谓的瘦,甚至会进行病态的“催吐”,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众“催吐神器”。哪怕这种“催吐神器”已经在电商平台被勒令下降,却依然在私域广泛售卖。

最早将催吐管从阴暗的角落推向大众视野的,是2019年的一则新闻。2019年12月,一位22岁女孩就诊称自己误吞了奶茶吸管,然而经过食管造影,医生发现在其胃部低端顶着的是1.9厘米宽、30厘米长的塑料管。最后女孩承认是专门网购来的催吐管。

到了2020年底,催吐管再次引发热议。“女子网购催吐管并将塑料管插进胃里50厘米”的视频引发热议,央视也进行了调查。在微博,《中国新闻周刊》创建相关话题,总阅读达到1.7亿。这次讨论广泛,社交媒体的“催吐”的群组被关闭,相关卖家甚至一度转至“私域”卖货。

现在,催吐管又一次呈复燃趋势。在一些平台搜索相关词条,结果无法显示,或者出现“拒绝身材焦虑”或“科学减肥”的提示,但是直面派测试发现,这种“防御”比较脆弱。在某电商平台,键入“兔兔管”、“仙女管”,都会跳转到“拒绝身材焦虑”的页面,但只要在“管”字之前加上空格,就可以轻松绕过提示,找到想要的结果。在另一个电商平台,甚至可以直接搜索到结果,而且商家的文案更加“直给”,直接宣传“催吐神器”。

除此之外,更多令人担忧的“催吐神器”也活跃于电商平台,比如被商家称为“涌吐剂”的甜瓜蒂粉,往往会标明“网红赤膊催吐神器”,服用者称“吐了七八次”、“生不如死”、“吐得胆汁都出来”。有的“甜瓜蒂”商品在某电商平台显示“已拼8600件”,评论超过2000条。

催吐管的屡禁不止背后,也反映了两方面信息:

一方面,监管层面依然需要加强对市场售卖这种不合规产品的监管。据《健康时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主任医师黄华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把这么粗的塑料管插入胃部,很容易造成咽喉、口腔、食道、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催吐管从使用方式上来看,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医疗器械,但是其并没有医疗器械之实。临床上与催吐管使用过程类似的医疗器械是胃管,胃管直径只有5毫米左右,操作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

但直面派比对电商平台售卖的“除湿机排水管”,“鱼缸换水管”,发现其不管是从材质、内径还是外观,都与“催吐管”如出一辙。催吐管的直径则超过10毫米,根据商家的“远程指导”自行操作,消毒甚至都可以省去。因此,只有监管的强势介入,严加监管,并打击售卖这种不合规的催吐管,才能减少为了瘦不择手段的消费者们。

另一方面,真正需要被改变的,是社会对“胖”的不容忍,以及对进食障碍的误解与打击。实际上,催吐并非是一种“减肥方法”,而是进食障碍的症状之一。具体来讲,进食障碍包括:异食症,反刍障碍,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其他特定的喂食或进食障碍,未特定的喂食或进食障碍。

其中,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是最常见的两种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体重往往低于正常体重的15%,尽管体重越来越轻,患者们却仍然恐惧肥胖。由于患者们对自己身体的看法是扭曲的,使得“我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严重错位。神经性贪食症则是错误进食的另一种极端,是暴食和代偿行为反复循环出现的一种病理问题。

近年来,进食障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进食障碍的住院病人在2004-2013年间是1994-2003年的3倍,而2009-2013年间的就诊人数是2004-2009年间的2倍。不仅各大社交媒体上都可以找到有几百至几万名成员的催吐小组,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也都能看到许多讨论催吐的问题和咨询。

当然,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进食障碍,都需要被发现,被诊断和被治疗,除此之外,人们更应该做的是理解健康,只有当我们的认知超越被社会接纳和认可的欲望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体态自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