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仲量联行:西安都市圈雏形初已现,且待显峥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仲量联行:西安都市圈雏形初已现,且待显峥嵘

重磅发布西北地区首篇城市群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界面楼市西安频道,昨日从仲量联行获悉,仲量联行继《成渝城市群,中国第四极:“十四五”展望视角》之后,重磅发布西北地区首篇城市群专题系列研究报告——《西安都市圈:雏形初已现,且待显峥嵘》。从经济、产业结构、人口、投资、公共事业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此探索中心城市西安的经济发展特征、增长潜力,以及对都市圈及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

该报告指出,西安都市圈经济结构偏重仍有优化空间,其中心城市西安对都市圈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正在快速增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为各生产资料的自由流动打下坚实基础;在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都市圈内各城市产业价值链在不同环节的协同分工日渐清晰;而产业园作为新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重要的经营场所与地区招商引资的重要物业载体,正在都市圈内跨地区的产业招引和重点产业培育协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仲量联行西安分公司总经理佟恩表示:“西安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以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随着西安都市圈的批复,表明国家层面运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赋予‘大西安’地区更高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以承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任。相信在内陆双向开放的大背景下,西安正在成为新时期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前哨阵地,城市建设发展中蕴含着重要机遇。”

基于西安都市圈的规划发展,仲量联行对其现状特征与潜在机遇进行了深入解读,包括:

西安支柱产业清晰且硬科技属性强,行业增长潜力大

2020年,西安6 大支柱产业产值突破4,000 亿元,同比增长23.7%。2021年,汽车制造业中的新能源汽车、汽车用发动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中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圆片、智能手机及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3D打印设备等工业品产量均取得快速增长。虽然目前支柱产业整体规模较对标城市仍有差距,但由于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行业产品技术附加值高、创新驱动属性强,从而在全国各地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背景下,西安支柱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优势将在未来进一步显现。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城市人口及市场主体吸引力不断增强

过去数年,西安市场监管局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将注册资本从“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从“两证合一”到“多证合一”,大幅简化行政手续,使市场活力大幅提升。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也成为人口导入的利器,从2015年到2020年,西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分别增长424.7万人和162.0万人,常住人口增量领跑一众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红利对西安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以及零售消费需求形成强有力支撑。

都市圈内城市间人口、产业联系日益密切,已形成初步产业集聚

与西安市人口往来最密切的两大城市分别为咸阳市和渭南市,合计占比超过三成,都市圈内人口往来基础已基本形成。同时,都市圈内县市产业合作也已初具雏形,包括咸阳的电子显示工业、装备制造业,渭南的太阳能光伏,铜川的光电子集成电路产业、汽车零部件配套等中端生产制造企业已经与西安部分链主企业形成初步产业链分工合作。

此外,仲量联行也对西安都市圈未来包括地理空间连接、生产要素流动、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产业链集聚和分工在内的更高层次协同发展提出了一些分析思考和建议,以下几大趋势将成为西安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点方向:

 空间一体化,“一小时经济圈”成型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十四五”期间,都市圈内快速交通网络加密,以西安为中心的一小时通勤圈范围显著扩大,所覆盖常住人口预计将从1,558万人增长至1,828万人,西安都市圈内市县将全部纳入“一小时经济圈”,空间连接大幅加强。

统一大市场下引导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资料要素逐步实现市场化配置

人口方面,未来劳动力短缺将是大概率事件,劳动力人口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西安都市圈内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基本公共服务常住地提供等一系列户籍改革措施有望提速,并推动基本公共福利均衡化发展,为人口自由流动提供保障。土地方面,省级政府将在土地政策上拥有更大自主权,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有利于土地流向利用效率与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地区和产业,以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为都市圈、城市群招商引资,产业导入提供强有力保障。

  中心城市西安“链”式布局,积极强化产业价值链前后两端

依托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西安在智能制造以及前端创新研发环节具有较强优势。西安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覆盖了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增材制造、生物医药等未来重点发展产业。未来,西安也将发展重心进一步放在激发企业研发活力和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上,并借助全国范围“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东风,提升西安高校和研究单位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能力。

规划先行,都市圈产业协同加深

在“十四五”规划和西安都市圈规划下,西安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前端研发及创新环节,都市圈内其他县市则聚焦生产制造及仓储物流等业务。2022年,都市圈内各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中涉及前端创新研发和后端销售服务的项目分别有74%和69%位于西安,而从事中端生产制造环节的项目则有半数来自咸阳、渭南和铜川,且主要分布于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零部件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行业,都市圈内城市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优势互补。

从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2022年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不断加码,内需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重要性提升,未来国内大市场有望贡献更多新增需求。仲量联行华西区研究部董事张潇嘉表示:“相对于过去外需导向经济模式对沿海区位和港口的刚性需求,国内大市场让内陆地区有机会扭转过去地理条件劣势,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地区间洗牌加速。依托都市圈和城市群培育出的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将是未来各地区竞争的焦点。”

仲量联行华西区研究部总监朱建辉表示:“西安都市圈正紧抓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基础设施、公共福利设施一体化发展,促进生产资料要素自由流通等一系列措施,加深区域内各县市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协作以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打造拥有更大国内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8/03 13:4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仲量联行:西安都市圈雏形初已现,且待显峥嵘

重磅发布西北地区首篇城市群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界面楼市西安频道,昨日从仲量联行获悉,仲量联行继《成渝城市群,中国第四极:“十四五”展望视角》之后,重磅发布西北地区首篇城市群专题系列研究报告——《西安都市圈:雏形初已现,且待显峥嵘》。从经济、产业结构、人口、投资、公共事业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此探索中心城市西安的经济发展特征、增长潜力,以及对都市圈及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

该报告指出,西安都市圈经济结构偏重仍有优化空间,其中心城市西安对都市圈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正在快速增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为各生产资料的自由流动打下坚实基础;在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都市圈内各城市产业价值链在不同环节的协同分工日渐清晰;而产业园作为新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重要的经营场所与地区招商引资的重要物业载体,正在都市圈内跨地区的产业招引和重点产业培育协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仲量联行西安分公司总经理佟恩表示:“西安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以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随着西安都市圈的批复,表明国家层面运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赋予‘大西安’地区更高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以承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任。相信在内陆双向开放的大背景下,西安正在成为新时期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前哨阵地,城市建设发展中蕴含着重要机遇。”

基于西安都市圈的规划发展,仲量联行对其现状特征与潜在机遇进行了深入解读,包括:

西安支柱产业清晰且硬科技属性强,行业增长潜力大

2020年,西安6 大支柱产业产值突破4,000 亿元,同比增长23.7%。2021年,汽车制造业中的新能源汽车、汽车用发动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中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圆片、智能手机及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3D打印设备等工业品产量均取得快速增长。虽然目前支柱产业整体规模较对标城市仍有差距,但由于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行业产品技术附加值高、创新驱动属性强,从而在全国各地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背景下,西安支柱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优势将在未来进一步显现。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城市人口及市场主体吸引力不断增强

过去数年,西安市场监管局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将注册资本从“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从“两证合一”到“多证合一”,大幅简化行政手续,使市场活力大幅提升。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也成为人口导入的利器,从2015年到2020年,西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分别增长424.7万人和162.0万人,常住人口增量领跑一众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红利对西安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以及零售消费需求形成强有力支撑。

都市圈内城市间人口、产业联系日益密切,已形成初步产业集聚

与西安市人口往来最密切的两大城市分别为咸阳市和渭南市,合计占比超过三成,都市圈内人口往来基础已基本形成。同时,都市圈内县市产业合作也已初具雏形,包括咸阳的电子显示工业、装备制造业,渭南的太阳能光伏,铜川的光电子集成电路产业、汽车零部件配套等中端生产制造企业已经与西安部分链主企业形成初步产业链分工合作。

此外,仲量联行也对西安都市圈未来包括地理空间连接、生产要素流动、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产业链集聚和分工在内的更高层次协同发展提出了一些分析思考和建议,以下几大趋势将成为西安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点方向:

 空间一体化,“一小时经济圈”成型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十四五”期间,都市圈内快速交通网络加密,以西安为中心的一小时通勤圈范围显著扩大,所覆盖常住人口预计将从1,558万人增长至1,828万人,西安都市圈内市县将全部纳入“一小时经济圈”,空间连接大幅加强。

统一大市场下引导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资料要素逐步实现市场化配置

人口方面,未来劳动力短缺将是大概率事件,劳动力人口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西安都市圈内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基本公共服务常住地提供等一系列户籍改革措施有望提速,并推动基本公共福利均衡化发展,为人口自由流动提供保障。土地方面,省级政府将在土地政策上拥有更大自主权,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有利于土地流向利用效率与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地区和产业,以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为都市圈、城市群招商引资,产业导入提供强有力保障。

  中心城市西安“链”式布局,积极强化产业价值链前后两端

依托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西安在智能制造以及前端创新研发环节具有较强优势。西安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覆盖了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增材制造、生物医药等未来重点发展产业。未来,西安也将发展重心进一步放在激发企业研发活力和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上,并借助全国范围“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东风,提升西安高校和研究单位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能力。

规划先行,都市圈产业协同加深

在“十四五”规划和西安都市圈规划下,西安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前端研发及创新环节,都市圈内其他县市则聚焦生产制造及仓储物流等业务。2022年,都市圈内各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中涉及前端创新研发和后端销售服务的项目分别有74%和69%位于西安,而从事中端生产制造环节的项目则有半数来自咸阳、渭南和铜川,且主要分布于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零部件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行业,都市圈内城市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优势互补。

从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2022年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不断加码,内需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重要性提升,未来国内大市场有望贡献更多新增需求。仲量联行华西区研究部董事张潇嘉表示:“相对于过去外需导向经济模式对沿海区位和港口的刚性需求,国内大市场让内陆地区有机会扭转过去地理条件劣势,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地区间洗牌加速。依托都市圈和城市群培育出的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将是未来各地区竞争的焦点。”

仲量联行华西区研究部总监朱建辉表示:“西安都市圈正紧抓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基础设施、公共福利设施一体化发展,促进生产资料要素自由流通等一系列措施,加深区域内各县市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协作以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打造拥有更大国内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8/03 13:4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