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天文
制图:托马斯
当2015年年底备受嘲讽的“错别字三部曲(《怦然星动》《不可思异》《从天儿降》)”为高达440亿的全年总票房划上句号时,已经敲响了观众对烂片容忍至极限的警钟。然而,2016年过半不久,烂片仍在继续,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烂片也有烂的不同姿势,《三声》记者总结了2016年上半年不同的烂片类型,来看看这个行业在这半年里呈现出了多少奇葩怪状。
续集篇:狗尾续貂
《独立日2》、《惊天魔盗团2》、《寒战2》,三部挤在暑期档初期上映、希望打响第一炮的影片,却雷声大雨点“小”,集体交出不过5、6亿的尴尬票房,以及低于第一部的豆瓣评分。
虽然纵观商业片最成熟的好莱坞市场,“老二”的尴尬由来已久,但在尴尬和糟糕之间,仍有“平庸”、“还好”等不同水平可以盘桓稍许。可惜的是,这三部“星二代”纷纷直奔糟糕而去。其中,尤以《独立日2》最甚。
遥想20年前首部《独立日》的好口碑及衍生出的亚文化世界,第二部除了特效效果在当下还算凑合,其他任一方面,包括特效设计,无一不是三流水准。演员尴尬,剧情逻辑硬伤,道具整体设计呈现的想象力枯竭。如果片中还有什么比Baby那永恒上翘的嘴角更加令人出戏的,就只有导演对这个续作的敷衍态度了。
但是,即便续集电影一而再再而三地令观众失望,在这个资本主导的商业片时代,影片大卖后,续集便有极高的几率被影视公司提上日程。就如2014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口碑与票房成反比,依然能成为投资人眼里的香饽饽,在今年推出续作《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但也不过是狗尾续貂罢了。
这是一个无论口碑、只看票房的游戏。如今IP盛行,系列电影成为主流,无数佳作续集频出。然而相比单独一部,纠集更多资本的系列电影,“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不可控性倍增,终于纷纷沦为“扶不起的阿斗”。
“喜爱”篇:哭笑不得
《失恋三十三天》与《泰囧》的票房口碑双丰收,让“爱情”、”喜剧”两大类型片在中国影视圈里如同被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什么妖魔鬼怪都敢跑出来为祸观众。2016年上半年,这两大类型,将早在前些年就透支干净的观众口碑摧毁得更加彻底,诞生了诸如《梦想合伙人》、《奔爱》、《我的新野蛮女友》等离及格线都相差甚远的影片。
如果说一个差强人意的续集只是毁人童年,那这些披着“梦想”、“真爱”与“励志”外衣的爱情片,就是真的毁人三观。
在这类影片中,观众们可以看到许多奇迹。比如,导演有能力将背景、演技完全不同的演员,全部调教成同样低劣的水平,让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都分外尴尬,比如《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还能带给观众一种“即便看着看着不小心睡着了,醒来还能接着看”的无缝链接观影体验,比如看过后也以为自己没看的《我的新野蛮女友》。如果该类影片看得较多,也会产生一种副作用,尤其是当观众也是一名电视剧迷的时候,会产生“电视剧就是连载的电影、电影就是单集电视剧”的错觉,其中以张翰与赵丽颖主演的《女汉子真爱公式》最为突出。
至于为何仍有那么多明明说不清一段感情的影片,还非要被主创为其披上一层喜剧的外衣,更是令《三声》记者分外费解。毕竟,逻辑错误不代表无厘头,装疯卖傻不代表有趣,蠢不是萌,喜剧不只让人哈哈哈。
换一个角度来说,或许是当代观众对这一类型的影片过于苛求,毕竟如今就连星爷三年磨一剑的《美人鱼》,也成为票房胜利的争议之作。在这个人们能够为了利益而变有趣的时代,为何我们的喜剧电影反倒只剩尴尬?或许这才是2016年上半年最大的笑话。
动画篇:情尼玛怀
一部《大圣归来》点燃了2015年的暑期档,炸出近10亿的票房和千万“自来水”,“荒废”多年的国产动画仿佛一夜间,从“喜洋洋”坐上火箭升至足以与迪士尼一战的水准。可现实是,在2016上半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动画,只有5.5亿的《大鱼海棠》与2.8亿的《熊出没之熊心归来》。
2016年至今总共上映了24部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没有上亿的22部中,17部不到1000万。这成绩看似糟糕,然而与往年相比,并没什么不同——这就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常态,很残酷,不是一部《大圣归来》,或者“情怀大过天”的《大鱼海棠》所能拯救的。
这17部中,不论是《青蛙总动员》为首的各类“总动员”,还是《糖果世界大冒险》为首的各类“大冒险”,不过是命名上的东施效颦(不要怀疑,叫XX总动员和XX大冒险真的不少,在名字上打擦边球是这类国产动画唯一有脑子的行为)。片名有多像,影片质量就离“原版”好莱坞佳作有多远。它们跟“喜洋洋”等电视作品比,不止少了IP撑腰,还有粗制滥造的画面、故事,如若有家长不小心带孩子观看,或许会令他们不禁想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里加上一条,将“动画工作者恶意摧残少年儿童的文艺品味”列入其中。
正如《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所说,面对“中国动画电影的春天即将来临”这一观点,还是“别急着脱秋裤”。就算是《大圣》,跟国际一流动画电影之间,也差了成百上千个“大冒险”。至于希望在2016年暑期打算复制《大圣》辉煌的《大鱼海棠》,竟然完全忽视动画电影的故事需要老少皆宜这一要点,肆意挥洒被粉丝称为“象征性”的想象,搭建了一座由唯美画面音乐构成的空中楼阁,比“国产动画电影的春天即将来临”这个口号还空洞几分。
比起自来水、情怀粉们鼓吹的“国产动画自信之作”,在《三声》记者心中,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真正代表,只有《熊出没》系列。稳定的制作,逻辑说得过去且大人、小孩都能看的故事及强大的IP,是这一系列成功的基石。从2014年到2016年,《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熊出没之雪岭熊风》与《熊出没之熊心归来》三部曲,在保持豆瓣评分6、7左右的标准下,接连取得2.5亿左右的票房。
当更多的动画工作者不急着往迪士尼那儿赶,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熊出没》剧场版看齐,那才即将迎来国产动画电影的春天。
攒局篇:搞什么鬼
有两种电影,总是能云集超乎想象的大牌明星,一种由传奇导演领衔,另一种由巨量资本撑腰。一般前者为商业巨制,至于后者,“攒局圈钱”更为恰当。
“攒局圈钱”一直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横扫亚洲时,无数“赌博”系列的诞生正是由此。
正好,王晶跟向华强的“中国星”公司,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典型的攒局电影,在贺岁档搅和得风生水起、换来的26.2亿票房的《澳门风云》系列犹如教科书般精准。大牌明星要多:周润发、刘嘉玲、刘德华、张学友、谢霆锋……这辈子没在其他电影里见过这么多香港一线巨星。拉粉明星要有:综艺爆红的王诗龄、“玉米”无数的李宇春、唱遍全球的鸟叔,带给普通观众惊喜的同时,更让一批“固定粉丝”走进了影院。剧情绝不超出预期:达到一种“你看得懂,一年只看几次电影的父母看得懂,一年只看一次电影的乡下亲戚看得懂”的效果。
然而直到看了《封神传奇》,《三声》记者才明白,纵然攒局电影本身够烂,但若硬想捧自己儿子当明星,竟然能拉上这些大牌,让烂指数以几何倍数般扩大。这部刚上映的电影,整体画面精致、场景设计唯美、过场桥段惊人、主演明星大牌、剧情构思空前,除了主创都没带脑子,几乎找不到其他缺点。
对此,向太发言:被世间嘲讽不可怕,不被你看到才可怕。换一个角度,或许可以解读为:被观众说烂不可怕,观众不买票去看才可怕。这才是攒局电影的真相。
关于烂片,我们还想说
除了以上几大类型,烂片高发的“雷区”还有不少。老生常谈的恐怖电影自然躲不掉,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两种恐怖片:恐怖片和国产恐怖片。区别在于,一个让观众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吓喷,另一个让观众可以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一不小心笑喷。还有某些打着“主旋律”幌子的影片,跟那些不卖座依然出续集的国产动画一样,吃着补贴混着龙标。至于始终在院线中露脸的主打“烧脑”的悬疑片,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彻底拉低观众大脑的燃点。
当我们感叹90%的电影不挣钱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看看,那些口碑、品质较好的作品,有多少沦至那90%的范围。相信并不多。诚然,目前尚有不少品质极低的烂片,混杂在另10%中,靠着明星、绯闻、话题、叫骂,挣得票房还不少。
如此短线投资,甚至会透支整个电影圈工作者的整体创作水准,2016年的三大电影节无一中国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便是表现之一。要让观众爱上电影,唯影片本身的品质与口碑,别无其他的长线投资利好。
一部拍子没拍好不可怕,电影人不求以后拍好只求短期票房才可怕。2016下半年,烂片还会这么多吗?
评论